时间: 2023-06-30 12:01: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长平之战的发生,绝对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大事。秦国统一天下的三个重要瞬间,分别是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其中的长平之战,可以算是秦国统一战争中最难啃的一次了。
而长平之战影响胜负的关键,就在于秦国的反间计。秦国通过反间计,使得赵王对廉颇心生不满,于是将廉颇替换成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从而奠定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那么,如果将赵括换成韩信,结局又会如何呢?
韩信用兵,以少胜多,攻心为上
一、井陉之战
韩信灭赵之战,以几万士兵在井陉迎击赵国二十万士兵。韩信等人千里奔袭,粮草供应不及时,士兵疲惫,人数还处于劣势。按理来说,韩信能够赢的机会很少。
可是,韩信却并没有放弃。在行动之前,韩信打听到成安君陈馀是一个迂腐书生,于是便制定了详细的攻心机会,企图利用成安君陈馀轻视自己的特点赢得胜利。
一方面,韩信派出一支部队背靠河水展开决战的事态,吸引赵军倾巢出动;另一方面,韩信则派出一支骑兵乘赵军倾巢而动之,将赵军营寨的旗帜全部换成汉军的旗帜。
由于韩信等人背水一战,战斗力大增,赵军久攻不小,便想起了撤退。谁曾想,等赵军来到营寨以后,已经插满了汉军旗帜。于是,他们便以为汉军已经击败了赵国,便纷纷溃败而逃。
二、潍水之战
潍水之战,亦算是韩信的灭齐之战。此战中,韩信依旧是利用了项羽手下大将龙且轻敌的特点,设置了埋伏,花费了极小的代价,击败了龙且大军,消灭了齐国。
从韩信的用兵特点来看,他十分擅长利用敌人的性格特征,以此进行有针对的排兵布阵,力求减小战争的损耗。
韩信的加入,对于赵国是一场及时雨
其实,关于赵国不换赵括是否能够获胜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久。而令人丧气的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赵国即使不用赵括,依旧用廉颇,赵国获胜的机会依旧渺茫。
理由就是国力的差距。
诚然,长平之战发生前夕,赵国经过长时间的韬光养晦,已经成为了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大国,其胡服骑射的改革更是令赵国骑兵的战斗力十分强悍。而骑兵在古代一直是一种强力兵种,其对于步兵有着明显的优势。
可是,赵国再强大,在面对秦国这种几乎没有缺憾的国家面前,依旧略显无力。
赵国的胡服骑射是不完整的,其内容很简单,学习胡人的服饰,学习胡人的骑兵技术。而在其他方面,胡服骑射几乎没有帮助。
反观秦国商鞅变法,军事有军功爵制,经济有重农抑商。秦国的变法使得秦国变成了只有耕和战的国家。
这是赵国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到了长平之战后期,到了比拼国力的阶段,赵国输的概率很大。
而韩信的用兵特点,上面已经提到了,力求战损最小。
因此,韩信的加入能够稍微弥补赵国国力上的差距,而剩下的,就是白起和韩信之间的比拼了。
对于这个,就不好比较了。毕竟,两位都是古代十分强劲的武将。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损失了数十万的兵力,但其实秦国也没有好到哪去,秦国同样也损失了不少,而作战双方的是白起和赵括,千百年来赵括一直活在人们的嘲笑当中,说他只会纸上谈兵罢了。而白起则被誉为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声名赫赫。如果,长平之战将白起和赵括换位,白起领导赵军,而赵括领导秦军,赵国能赢吗?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十分动乱的时期,那时社会动荡,动不动就会爆发战争,而乱世自然就会出现英雄,白起其实就是这样的乱世当中的英雄。
白起,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个人成就震撼世人。从公元前295年入伍,到公元前257年去世,近40年的军旅生涯,大小战争数百次,却无一败绩。伊阙之战斩杀魏韩联军24万,鄢郢之战斩首楚军10万,长平之战斩首赵军45万。整个战国时期,因战争死亡的士兵约有200万,仅白起就占有95万,因此被后世称为“杀神”。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公元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
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
赵军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
然而,为秦国付出一生的白起,在晚年时竟然拒绝出征赵国。公元前259年9月,赵王违约没有割赔六城,反而与关东诸国合纵对付秦国。秦王见状立即发兵攻赵,当时白起正好生病,便令王陵领军。可是半年过去了,战事并不顺利,恰逢白起病愈,秦王就令他为主将攻打邯郸。然而白起一再拒绝,最后甚至自刎,这是为什么呢?
一、秦王不信心灰意冷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并不想班师回朝,而是打算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消灭赵韩两国。当时秦军已经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龁和司马梗率军攻打韩国,一路由白起进军邯郸。赵国和韩国打不过白起,心生惧意,便派出使者苏代出使秦国,用重金贿赂秦相范雎。
范雎担心白起万一灭掉赵国和韩国,地位必将超越自己,再加上长平之战中秦国也伤亡三十万,于是游说秦王,赵国和韩国愿意割地求和,结果秦王答应了。消息传到前线,白起不得不撤军,失去了灭赵韩两国青史留名的机会,因此对丞相范雎心生怨恨,而秦王的不信任也让白起心灰意冷。
二、攻打邯郸秦军必败
白起之所以拒绝秦王再次出征赵国,一大主因就是他知道此战几乎不可能取得胜利,主要有四点原因:
1.邯郸保卫战距长平之战结束已有一年多,赵国早就作好了迎战准备,这与原先白起主张乘胜追击的情况明显不同。
2.长平之战赵国死亡男子45万,约占赵国男子一半数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死亡,这种仇怨不可化解。如果秦军再次攻来,必定遭遇前所未有的抵抗。
3.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同时也让其他诸侯国对秦国更加警惕,于是纷纷与赵国结成联盟,邯郸保卫战后期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4.虽然长平之战中赵国死亡45万,秦国也是惨胜,伤亡数字高达30万。作为一个全民皆兵的农耕国家,这种损失相当大,甚至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来休养生息。
三、杀人太多心生愧疚
白起一生杀人太多,被世人称为“杀神”,但并非铁石心肠之人,特别是在晚年生过一场大病后,内心发生根本改变。当秦王派出使者赐他一把剑,让他自杀时,他毫不犹豫地自刎了,临死前感叹:长平之战用欺骗的手段杀了几十万人,这就足够我死罪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记载,“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因此,当秦王数次要求白起出征赵国时,他就以各种理由推脱,整整拖延了三个月。最后还是被迫无奈才动身,可是依然有怨言。经过范雎一番游说,秦王忍无可忍,逼迫白起自杀,一代战神就这样结束了生命,令人感慨万千。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因为抢夺韩国的上党高地起了冲突,让诸国意外的是,这场战争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秦国获胜进占长平,而赵军死亡45万。
长平之战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而且是影响战国格局的战役,此战之后,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
长平之败有诸多原因,赵军主将赵括也是其中之一,如果用李牧替换赵括,赵国还能赢秦国吗?
一、赵国输在哪里?
长平之战不是一场寻常的战役,起初只是小规模的冲突,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和后勤物质,到了第三年竟然成秦、赵两国的倾国之战。
从军事角度来看,秦军凭着战斗力可以在战术上大败赵军,但无法在战略上打败廉颇带领的赵军。
秦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凭借透支国力,逼迫赵军正面决战,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野战优势。
赵国输就输在国力弱于秦国,在外交上又没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支持。
赵国为什么得不到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当时大臣虞卿提出,赵国应该先与魏、楚谈判,让秦国以为赵国已经取得了诸侯的支持,放弃与赵国决战。
但是赵孝成王却拒绝了虞卿的意见,不仅如此,反而先与秦国和谈。各诸侯国看赵国不联络他们,单独与秦国谈判,以为秦国提出了让赵国无法拒绝的条件,所以表示观望。
与此同时,如果说秦国是“虎”,赵国便是“狼”,虎狼之战也符合其他诸侯国的利益。所以,赵国不是输在廉颇和赵括,而是输在赵孝成王。
二、赵孝成王的能力怎样?
后来的邯郸保卫战,赵军击退了秦军,赵孝成王反而准备亲赴咸阳见秦昭襄王,要知道30年前楚怀王就是这样被害的,而且还打算割六座城给秦国。
虞卿一看这不疯了吗?秦军来抢没有抢到,事后你却主动送给他,因此反问赵孝成王,秦军的撤退到底是因为打不过还是可怜?
显然易见,秦军是因为敌不过联军才撤军的,既然如此,为什么秦军失败了还要送他们城池?
如果真要割地的话,还不如让给齐国,因为自从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和秦国已然是死敌,他们一定会赵国联手猛攻秦国。
而秦国看到这种局面后一定会主动和谈,那么韩、魏这两个被秦国打怕的国家一见秦昭襄王都和赵国和谈了,势必也会来巴结,到时候赵国必然会翻身。
赵孝成王认为有道理,同意了,便派虞卿出使齐国。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虞卿所料,秦国主动派人和赵国和谈,魏国也跑来派赵国马屁,可惜被赵孝成王拒绝了。
三、李牧来了会怎样?
长平之战,如果李牧是赵军主将,他的作战方法会和廉颇一样,坚守不出,然后被赵孝成王撤掉,换上赵括。
李牧为什么会和廉颇一样坚守不出?因为两人都是名将,知道什么时候能打,什么时候不能打,这便是英雄所见略同。
赵孝成王为什么撤掉廉颇?因为长平之战耗时太久了,赵国快被拖垮了,赵孝成王着急啊,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所以换掉坚守不出的廉颇,换上主动主机的赵括。
其实,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长平之战的问题出在赵国的决策层,与将领没啥关系,就算用李牧换赵括,秦国照样神操作孤立赵国。
除非李牧刚刚登场就能重击秦军,迫使秦昭襄王撤军,否则结果还是一样。纵然把长平之战看成一场纯粹的军事活动,当时的李牧面对白起也未必有必胜的把握。
因此,就算李牧换赵括,赵国依然会输掉这场战争。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