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唐太宗“偃武修文”为什么能“贞观之治”,而宋朝“重文轻武”却致使灭亡

时间: 2023-06-29 21:01:2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历史上唐太宗“偃武修文”为什么能“贞观之治”,而宋朝“重文轻武”却致使灭亡

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动作快点
1,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2,贞观年间,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3,唐太宗有重民思想,虚心纳谏,采取有效政策~~
全是我学校的老师说的,一字不差~(长郡~~)
1,吸取隋亡教训。
2,隋的建设和经济的繁荣为之奠定基础。
3,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4,人民的辛勤劳动。
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再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是真个囊共槐栈В�啦皇耙拧A�?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史书记载: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事实真的这样么?有一点,但被夸大了。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历代历史学学家夸大美化了。贞观时期比乱事当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时期强,但远没有现在通常吹捧的那样美好。

二、开放的国界。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这使人想起今日美国的绿卡)。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

一千二百年后,日本帝国进行了第二次现代化运动,全方位地接受西洋文化,使自己再度平空跃进几百年,并把昔日的老师踩在脚下,在老师的“庭院”里制造了两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日本民族并不高明,它只是善于学习而已。这个步子比别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落后但不固执。当外来文明入侵时,它总是虚怀若谷地主动接受比本民族先进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使自己快速跃进到先进民族的行列。

一个民族落后并不可怕,固执才是最可怕的!

三、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

中国官场的贪污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以至占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认定贪污是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贪污。当从英美等国归来的留学生向他们的亲朋好友陈述这些国家基本上消灭了贪污时,没有几个人不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其实,贪污并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较高的国 家基本上消灭了贪污。不仅是美利坚和英吉利等现代化强国,就连主要由中国人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灭了贪污。

这里所说的基本上消灭了贪污并不是说完全杜绝了贪污现象,而是指贪污行为在整个官场中属极个别的现象,且贪污的数额不大(一年的贪污额一般不会超过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连续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会很快败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严惩。克林顿事件是美国政治上的最大丑闻,可一位中国人说:我国的一个村长也比克林顿要风流好多倍,美国总统真是当得太窝囊了……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尢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明王朝的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惨刑,可明王朝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仍属罕见。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四、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美国的开国皇帝华盛顿有点象他的学生)。

五、高度发达的商业。

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 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事实真的这样么?有一点,但被夸大了。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 “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历代历史学学家夸大美化了。贞观时期比乱事当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时期强,但远没有现在通常吹捧的那样美好。

回顾贞观王朝的灿烂文明史,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最优秀的民族,中国人也曾经是最最优秀的国民!当今天的中国人回首先辈辉煌的过去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死抱着“四大发明”和“文明古国”等早以消逝的光环自欺欺人;还是痛心革面地反省自己,改造自己?重新找回中华民族的理性和自信,还是每个中国人自己来作出抉择吧!
六。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七。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八。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我这是网站上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为什么那么有钱,但战斗力那么弱

宋为什么那么有钱,但战斗力那么弱
宋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经济达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远远超越了汉唐,明清二代也仅仅重复这宋朝的状况而没有超越。

一、杯洒释兵权。节度使强权导致唐代灭亡。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主要将领,都封为节度使,但太祖的节度使是官位虚职,意思是只拿钱不管事,而且薪俸很高,让这些手握兵权、从战争中杀出来的优秀将领,彻底做富翁去了。再提拔些年轻的、资历浅的上来。在开国之初,面对强敌时就削弱了战斗力,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了。

当然,雄才大略如宋太祖,自然是明白这一点。但他仍这样饰处心积虑地安排,自有他的考虑。唐代在最鼎盛的时候,积军、政、财权如一身的节度使起兵造反,这就是长达十年的安史之乱,之后,五代十国,更是造反纷纷,短短几十年,武将们造反称帝的人实在太多了,中国残破不堪。

这样血的教训,宋太祖以温和的办法,杯洒释兵权,将节度使变成一个虚职,消除了那些功勋们作乱的可能,这又是当时时代不能不说是比较好的选择。

二、设驱密院为军事最高机关,管部队调动;设三衙管部队日常训练;将领由皇帝临时指定;彻底分权,兵不知将,将不识兵,自然战斗力就大为减弱;好处,将领们想造反是难上加难。

三、募兵制。发生天灾时,择灾民、罪犯等为兵,一直到60岁才退役。简单试想一下,在部队当30-40年兵,不说身体原因,精神状态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兵能打仗吗?当做不能,那怎么办,就只有不断募兵。倒仁宗时,部队由开国之初二十万到了一百二十万,军费开支占朝庭收入几达六分之五。这就是“冗兵”问题。

四、冗官。宋朝是最重视读书人的。科举先士的人最多,只要考上了,就都是官了,而且还是真正的高新。但天下职位有限,考上的人多,怎么办?朝庭养起来。宋朝官和职分开,多大的官,就拿多少钱,比如节度使最高。但官不代表职权,就象现在的职称一样。只有差遣,才有职权,比如知XX州等,职位有限,当官的人多,到神宗时,十个官里可能就有七八个官只拿钱不做事。

好处就是一大批文人,日子过得很滋润,宋朝又有祖训,不能杀士大夫,所以也过得很自由,导致文化空前发达,甚至有几项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五、制度。宋朝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地方官。路、州、府、军、县,都由朝庭直接派遣,三年一换,所以说还是中央的官,只是临时负责地方,就象现在的“挂职”,如果算上路途的时间,三年实在是太等了;以府为例,临时地方官有知府、通判、转运使等管行政、刑法、财政等,中央集中几乎所有的税收,实现分权,互相监督,其它制度大体都是以分权为本。

这样的制度效率低,急功近利,毛病太多,特别是地方政府虚弱,外敌入侵时,只要拿下首都及可。好处当然是地方想造反,基本上不可能。

六、地理,燕云十六州在辽国的手上,开封之北全是平原,辽国铁骑几日就可杀到黄河边,宋朝无地利。辽国随时开打,主动权在辽国,这就是为什么宋朝在军事上占优时还是签下了“潭渊之盟”,每年进贡50万。

七、无马。我国只有河套地区和热河、东北、工蒙一带适合养马,这三处地方都沦落敌手,所以宋朝骑兵少且弱,基本没有进攻能力。

八 无钱。冗兵、冗官,宗室增多,基本上消耗了财政收入,加上战事常有,驻守部队一年一换防区,更是入不甫出,想打仗没有钱。

九。王安石变法。变法不以说不先进,王安石不能说没有能力,变法后,国库确实增加了许多,可也是釜底抽薪,富了国家,穷了人民。司马光说多好,钱是一定的,国库增加了,老百姓就没有钱了。确实有道理,当时的生产条件,短时间可能通过拓展生产,加快流通来增加财富,因此,一定意义上讲,生产总值是一定的,当然就是国家富了,人民就穷了。

十、重文抑武。

还有很多原因,打字太慢,不说了。

结果就是,以童贯(有本事的太监将领呵)领兵20万,进攻被金国打得抱头鼠窜的辽国,辽国拚凑了二万部队,打得宋军20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辽国的都城被金国打下以后,宋朝又想沾一点便宜,派遣十五万禁军,辽国怕了,前来求和,宋朝当然不答应了。辽国没办法,又拚凑了一万部队应战,结果又打得宋军大败,宋军只好求金国来帮忙,金国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辽军,并且有一个另处的收获,原来心目中的天朝上国是一只纸考老虎呵,好,我就打这一头肥猪,非常轻松地干掉了北宋。

宋朝是积贫积弱的,同时又是文化昌盛的。

在传统观点中,宋朝却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郭教授认为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主要有在于:第一是“守内虚外”的政策和外患国势的影响,宋朝缺乏汉唐时期强盛的对外扩张气势,对内严格防范却疏于外防,又加上长期处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侵犯之下,而不得不采取和议措施来换取短暂的安定;第二,“上行下行”阶段说的影响??“下行”阶段,使得人们在较长时间内一直误以为宋朝是贫弱不堪的。

郭教授在指出传统观点产生原因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就综合国力而言,宋朝虽然算不上中国古代最强盛的国家,但却是中国古代史上文明最昌盛、最辉煌的时期。对于这一观点,郭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物质文明角度来看,宋朝较前代有了重大进步:农业单产量和土地利用率都有所提高;手工业中的冶金业和纺织业发达,出现了“煤铁革命”,并且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商业上,出现了“商业革命”和“金融革命”,产生了最早的纸币;科技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代发明或得以改进的。

从精神文明角度来看,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更加思辩化、哲理化,出现了大批哲学家和理学家;教育更加发达,而且教育的平民化进一步加强;产生于民间的词逐渐雅化,并产生了大批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在完成由“下里巴人”向“阳春白雪”演变过程的同时,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山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更加兴盛,出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和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巨著,同时还首创了编年体史书体例;绘画和书法的审美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由唐朝时期的“尚法”转为“尚神”;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形式话本出现,并开了明清白话小说发展的先河。

从制度文明角度来看,宋朝是制度建设成熟的时期,政治运作更加文明化、理性化,更加重视以文治国,厚待文人,保护进言;宰相权力资源分化,无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宦官擅权专政。

宋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它被认为积贫积弱却在强敌环拱之下维持了三百余年,甚至在历史上最强悍的蒙古铁骑面前也有诸多出色的表现;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科学家,以至有历史学家将其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没有产生类似西方“文艺复兴”的效果;它的开国君主制定了最开明的政策: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但在这个朝代发生了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冤案:冤杀岳飞;这个朝代之前的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个朝代之后的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耻辱的朝代,以至许多人认为它应该对后来的耻辱负责;它是一个让本民族的人备感耻辱,但却让外民族的人备感羡慕和赞誉的朝代……正因为种种的扑朔迷离,所以人们对它的评价也最南辕北辙:明朝以后的大多数历史学家对它持批评态度,但王夫之认为它“郁郁乎文哉”,并且北宋的前中期都是可以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媲美的“治世”;陈寅恪认为“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其后势衰,终必复振。”邓广铭认为“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宋朝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绝后的。”而国际上的汉学界则对宋朝的评价更是超越了汉唐:“东方的文艺复兴”、“最伟大的时代”、“最令人激动的时代”。

其实,研究宋朝不仅可以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而且有助于理解元朝以后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以及探索今天的民族复兴之路。

宋朝的国策: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选择什么样的人才来治理天下?这是每一个夺取天下以后的开国君主面临的首要问题。古代的思想家们总结了各种人才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唯才是举”“唯贤是举”的用人策略,告戒统治者要以“才”“贤”为标准选拔人才治理天下,但古代的政治体制是皇权至上,所以碰上一个英明的君主,能够举用贤才治理天下。(即便是英明的君主,也有因为过分信任宗室而给国家带来祸乱,如汉高祖刘邦因为大封宗室而导致“吴楚七国之乱”)但如果碰上一个昏君,则各种小人会乘机占据高位。而宦官、外戚、后妃、宗室因为离皇帝近,所以往往更容易窃取高位,专政擅权。而军人则因为有实力,往往也容易割据一方,祸乱国家。

在汉朝、唐朝的时代,既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但更有极为黑暗的时代,宦官、外戚、后妃、宗室、武臣各种势力祸乱一时,给政权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皇权的统治。

宋朝的开国君主宋太祖、宋太宗在深刻地反思了前朝的教训之后,作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决策,并将这决策上升为国策。

宋太祖、宋太宗为了保证士大夫的“共治”地位,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密立誓碑。宋太祖曾在宫中立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否则,将遭天谴。这条誓言奇迹般地被宋朝历代帝王所遵守。这条誓言的意义在于为士大夫参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安全的保证,所以宋朝的士大夫自觉意识高涨,参政意识特别强。同时宋朝的大臣也是最敢于管事的:他们敢于公开抵制掌握实权的皇太后的非分行为,敢于管理宫中的一切事物,甚至敢于抵制皇帝的不合理的要求。这样,杜绝了各种其他势力插手政治的可能。

二、尊崇士大夫。宋朝采取了各种措施尊崇士大夫以及加强他们的自豪感。例如让宰相上朝时站在亲王的前面,在东华门外“唱状元”,在启蒙书中开宗明义地讲:“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种种措施使得士大夫们在其他各种皇亲国戚面前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例如刘太后专政时曾想以美差拉拢高级官员,但这些官员大都保持了一种清高的姿态,主动地和刘太后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三、两宋大多数帝王主动地抑制了皇亲国戚干政的欲望。

由于种种合理的措施的施行,使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决策落到了实处。

宋朝实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对两宋三百多年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理解这一国策,是理解宋朝政治的一把钥匙。

士大夫的阶级本性

要分析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的意义,必须分析士大夫这个阶层的本性。

士大夫是经过正当的程序从底层选拔上来的精英人物,这个特点使得他们这个阶层具有如下特点:

一、他们受过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忠君思想浓厚。在中国历史上,有外戚、女主、武臣、宦官、宗室纂位,但却没有士大夫纂位。

二、他们对王室感恩戴德。因为他们原来在社会的底层,能进入朝廷完全靠王室的提拔,因而他们自然对王室感恩戴德。

三、他们来自底层,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背景,一旦朝廷将他们罢官,影响力就急剧消失,没有尾大不掉之虞。

四、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治理能力。

宋朝的政治:君子政治

古代能够对国家产生影响的政治力量群体依次有:士大夫、宦官、后妃、外戚、宗室、武臣。从个体来讲,每一个群体里面都有正直之人,也都有奸佞之人。但从群体来讲,士大夫群体 在历史上起的作用绝大多数是正面的,而宦官、后妃、外戚、宗室、武臣起的作用绝大多数是负面的。个中原因是因为士大夫是经过正当的程序从底层选拔上来的精英人物,无论是素质还是气节、品德都还是比较强的,而宦官、后妃、外戚、宗室都是依靠裙带关系登上历史舞台的,虽然其中也有优秀的人才,但就总体而言,素质低下,品德败坏,无气节可言,同时他们自恃有皇帝撑腰,所以往往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其中尤其是宦官,生理残缺而导致心理阴暗,所以宦官专权往往是最黑暗的时代。而武臣则因为掌握着军队,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导致藩镇割据。

而在宋朝,各种曾经在历史上风光一时的政治势力如宦官、武臣、外戚、后妃、宗室都已经风光不再,只剩下士大夫势力一枝独秀,加之宋太祖有不杀士大夫的誓碑,所以使得政治斗争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血腥气,所以就总体而言,宋朝的政治是君子政治,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清明时期。

虽然说宋朝的士大夫中也有小人,但从总体上说,小人的势力很难压住君子的正气,在北宋一朝尤其如此,而南宋即使在如秦桧专权之时,也有正直之士对他进行抨击,所获之罪也最多就是流放岭南。并且即使是专权的权臣,其嚣张程度也远比不上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的权臣可以手握生杀予夺之大权,更不象明朝的太监竟然能罚满朝文武下跪。

而至于宋朝政治家的君子风度,例子则不胜枚举,如范仲淹多次激烈抨击吕夷简,但吕夷简仍然提拔范仲淹;而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政争更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争论,不夹杂着私利,所以虽然激烈但却充满君子之风。这样的例子翻开宋史随处可见。

宋儒气象:先忧后乐

宋朝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后,士大夫进入了历史的黄金时期。可以说,历史发展到宋朝,中国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才真正成为现实,“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社会见惯不怪的现象。

因为朝廷的信任,也因为士大夫的阶级本性,所以宋朝的士大夫们呈现出一种与以往朝代士大夫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

以往朝代的精神风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宋朝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则变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关注着天下苍生的福址和朝廷的安宁。而作为王室来说,当然欣赏这种对朝廷的感恩戴德之后的忠勇奋发,所以也不断地提拔和奖励这种精神。

所以在宋朝,士大夫对王室的认同感最强。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关注着王室的稳定和安宁,对纂位的行为甚至哪怕是企图都不能容忍。正因为如此,在金国灭掉北宋以后,并无特殊才能和功绩的赵构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而被胁迫纂位的张邦昌虽然能得到皇帝的原谅,但却为舆论所不容,所以最后仍被处死。在南宋虽然出了很多权臣,但没有权臣的势力强大到可以取代皇帝的地步,不管什么时候,皇帝都是最高统治者。南宋被蒙古所灭之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一大批朝臣仍在为复兴宋室而努力,这是?朝的大臣又是最大胆的,他们敢于公开抵制皇帝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李沆将真宗要求进封皇妃的诏书当着宦官的面烧毁,包拯多次要求仁宗收回对爱妃伯父的任命,御史鞠永公开说如果刘后敢任命钱惟演为相,他就在朝廷上撕毁诏书,南宋宁宗时朝臣常常激愤于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也就说宋朝的大臣就忠于皇帝,但又敢于抵制皇帝不合理的要求。

宋学精神:追求真理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的高峰期,在那个时代产生了第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中国古代学术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宋朝,这个时期又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

宋学的最高精神代表是张载的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精神接近了一种宗教的追求终极价值的精神。正因为宋代学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所以产生了学术的高峰期,其中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王安石、陆久渊、叶适等是历史上一流的学者。

宋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的极盛时期,陈寅恪曾说:“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其后势衰,终必复振。”

宋代这种经济、学术文化高峰期的出现,是和宋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同时和宋代皇帝并不妄自尊大的的性格有关,宋太祖曾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答:“道理最大。”所以宋代朝廷能够允许学者充分探索真理,而不至于获罪,怀疑经典之风盛行,同时宋廷对经济、科技、文化事业都比较注重,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宋朝的军事弱吗?

宋朝最遭人诟病的是军事的羸弱,不仅未能像汉唐一样在草原上大展雄风,而且连本属于汉地的幽云十六州都未收回,北宋时和契丹签订“澶渊之盟”,最后被金国所灭;南宋则更加屈辱,先是向金称臣,后被蒙古所灭。所以,宋朝历来被认为是积贫积弱的一个朝代,丧权辱国的一个朝代,因而也被人认为是令人感到屈辱的一个朝代。

从表面现象来看确实如此。但如果深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则会发现宋朝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持三百二十年,已经是奇迹了,宋朝的军队并非是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至少其行为是情有可原的。

一、宋朝的立国在军事上先天不足。宋朝立国时,北方的契丹已经先立国几十年,它在后晋的石敬塘手里抢去了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门洞开;同时产马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辽国占有,所以北宋一直少马,难以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骑兵对抗。所以宋朝的立国是相当捉襟见肘的。

二、宋朝碰到了多个空前强大的敌人。首先,从数量上来说,宋朝碰到的对手是最多的。(对手是指有较大实力能征服别的蛮族而且向中原王朝进攻的蛮族,如果中原王朝只需要少数的军队就能镇压,就算不上对手,如汉朝时候的羌族,宋朝时候的交趾;如果从不进攻中原王朝,如唐朝时的回纥,在唐朝衰微的时候也没有进攻过唐朝,宋朝时候的大理国,也就算不上对手,)两汉的对手就只有匈奴一个,唐朝的对手也就突厥,明朝时候的对手是蒙古和满族,而宋朝时候的对手多达四个: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其次,从力量上看,宋朝碰到的对手都是空前强大的。理由如下:(1)、匈奴、突厥是处于文明前野蛮阶段,而宋朝的对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以及明末的满族是处于正向文明阶段进化的阶段(这些蛮族的文明进化与唐朝的文明输出及宋朝的文明兴盛有很大关系,在后辽的时候,后辽甚至以宋朝的年号为自己的年号)。这产生了以下差别:1、经济基础不同。前者完全靠自然条件生存,自然条件恶劣的话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后者则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根本上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其经济基础更加稳定而强大。正因为如此,除西汉的匈奴正处于上升阶段以外,东汉的匈奴、唐朝的突厥都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正处于衰落阶段被中原王朝灭掉的。2、国防条件不同。匈奴、突厥没有国防观念,因此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时长驱直入,而后者则已经有很强的国防观念,并且修筑了坚实的国防设施。3、野心不同。前者的野心就是到中原来抢劫,对土地没有野心;而后者的野心大大增加,契丹已经知道了土地的重要性,因而对幽云十六州非常看重,而女真、蒙古则一直想统一天下做皇帝。4、军事领袖的强弱不同。前者没有产生真正强有力的军事领袖,而后者则产生了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如耶律阿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2)、西汉的匈奴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强盛时期,而东汉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则处于没落阶段的衰败时期。而宋朝的对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则都处于强盛时期,并且一伙强于一伙。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有钱了谁想打仗啊所以战斗力就变弱了
宋朝重文轻武,本身就在压制对军事的发展
防备武人到了草木皆兵,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揭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揭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众所周知的那些繁荣景象,很少有人想过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而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这些付出了哪些努力呢?
隋朝灭亡的景象让唐太宗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唐太宗重视体察民情,对百姓施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使得社会日益安定。其次,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于是唐太宗广招贤士,对人才的出处和身份高低都不在乎,但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会委以重用。还有一点唐太宗做得比较好,就是居安思危,常常鼓励臣子敢于直谏,自己也可以做到虚心纳谏。除了这些国内政治措施做到位,还有一点绝对不会少,就是外交关系。唐太宗重视加强国防,不仅平息边患,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还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促进唐朝和少数民族可以达成共同进步与繁荣。唐太宗接受松赞干布和亲的要求,把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不仅增进了两族之间的友谊,还使得两族的文化得以互相影响和经济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隋唐更替,这些年的战争都使得人口减少,因此人少地多就促使贞观之治的产生,而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使得劳民伤财,进一步导致隋朝的灭亡,但这些也促使贞观之治出现。当然,贞观之治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唐太宗本人,将隋朝的灭亡当做是前车之鉴,对此还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一直在适当的调整统治政策。
以上这些都是促使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呢?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出现了贞观之治,使得百姓生活安定,社会政治清明,正因为如此,唐朝也成为世界上文明强盛的国家。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有六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以及中外交往频繁。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将隋朝的灭亡教训时刻谨记,因此对百姓施行优待政策,施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百姓得以有田耕作,有充足的粮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除此之外,李世民对人才的培养也是颇具心得,完善科举制度培养大批人才,任用贤能之人也从不计较人才的出身和社会地位,而且唐太宗还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修史,设立国子监,鼓励各国人前来留学,这样的举措也促使了文化的繁荣。之后,唐太宗平定突厥、远征高丽,而对待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对依附大唐的那些各族人民都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并且尊重各族的习俗,还进行与少数民族和亲,使得民族出现大团结,因此,唐太宗也被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李世民加强对西域地区管辖的同时,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因为当时的大唐是世界最为闻名强盛的国家,而唐太宗的治理下更盛,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外国移民和外国留学生,进一步促使中外交往频繁。
历史上贞观之治是哪个皇帝开创的
贞观之治是哪个皇帝开创的?所谓的贞观之治,其实就是指唐朝出现的太平盛世,因为唐太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还采取一系列的农耕措施,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因此,贞观之治就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所开创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仁君,他的一些主要政绩也是被后世所传诵。因为李世民登基之前,亲眼目睹隋朝的灭亡,所以李世民常常以此来警醒自己的一些做法。他意识到谁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李世民对待百姓就采取了一些宽待政策,比如休养生息,比如减轻赋税甚至减免赋税等,以此获得了百姓的大力拥戴。唐太宗对于贤能的任用也是令人敬佩的,他不考虑有才能人的身份地位等一些外在条件,他更看重这个人的内在品质,对待魏征,李世民对其是十分敬重的,魏征对李世民前后直谏两百多件,唐太宗从来不会怪罪,只是对魏征的建议进行采纳,等到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伤心的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一面可以知道得失的镜子。
当然,除了以上的一些政策措施,唐太宗还特别关注农业生产,施行均田制,使得百姓有粮食吃,安居乐业。完善科举制度后,唐朝出现了人才济济的景象。对外,唐太宗还平定突厥、征讨高丽等地,使得大唐的名声远播四方。终于,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盛世出现,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措施有哪些
贞观之治,就是指唐太宗统治下的治世。唐太宗以此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杰出君王,也正是因为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后世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的农业社会推向了最为鼎盛的时期,那么贞观之治措施有哪些呢?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百姓的生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李世民下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得百姓有田可以耕作,贞观九年,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唐太宗还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完善科举制度,选贤举能,只要有治国安邦之才,从来不会计较他的出身,这才出现了人才济济、文武兼修的景象,也正是因为这些人才,才促使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当然,一个国家肯定需要法制,一切都应该要以法为准。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法律推崇出来之后,李世民以身作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因此,唐太宗时期犯罪率都减少了。
除了以上这些对国内施行的一些措施之外,李世民对少数民族还施行怀柔政策,面对那些少数民族,不改便他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制度,还采取和亲手段,使得两族文化经济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外交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接受各国的人才和留学生,贞观之治措施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文化最为强盛的国家。
贞观之治是真是假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贞观之治是骗局,在一本叫做唐朝绝对很邪乎的书中有提到贞观之治是一场骗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贞观之治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皇帝仁德百官恪尽职守敢于直谏,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来自于一个叫李世民的手中,因此,唐太宗李世民也成为了中国皇帝排行榜的首位,但有人说这样的贞观之治是一场骗局。
首先,没有所谓的贞观之治,就算有那也只是李世民自我宣传,而百姓自己也希望有一个伟大的明君,自己可以安居乐业,这样的想法也符合人的慵懒天性。其次,就算有贞观之治,那应该也和李世民无关。任何一个美好的时代都是由民众自己创造出来的,只要皇帝施行仁政,不强迫百姓去做繁重的徭役,放手让百姓自己创建家园,都可以创造出一个之治。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来,只要皇帝陷入政治斗争,无暇顾及百姓的时候,都会迎来一个之治的时代,也就是说,贞观之治的出现,其实和李世民的关系并没有太大。唐太宗之后,唐高宗李志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人口增加了多少,回答到一如既往的十五万户,也就是说贞观年间人口总数也就是三百六十万户,而隋朝年间是八百七十万户,隋唐战争过后人口数量大大减少,粮食按理来说是不够的,但偏偏够了。从另一方面说,隋朝给大唐留下了一百年的粮食,就是说,贞观之治是在用隋朝的粮食养出来的。
贞观之治的内容有哪些
贞观之治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景象,也因为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大唐成为历史上最为盛名的国家,这些都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领导,那么贞观之治的内容有哪些呢?
贞观之治的内容其实可以按照四个方面讲述,大家也可以通过这四大方面感受一下唐太宗的治国安邦之才。首先,唐太宗的君臣论治,唐太宗经常与臣子们一起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而自己也常常以隋朝灭亡的教训警醒自我,因此对百姓施行宽待,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让百姓有田可耕,发展生产。
其次,唐太宗选贤举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从来不计较那些有治国安邦才能之人的出身和地位,而因为李世民对人才的渴求,还会从各个阶层搜罗许多人才,使得大唐出现人才济济的景象。不仅如此,李世民还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可以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因此,魏征的直谏使得唐太宗感到很欣慰,魏征死后,唐太宗深感痛心。
第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朝的赋税相较于隋朝来说减轻了很多,而李世民又施行休养生息的措施,使得农业发展十分良好。
最后一点,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使得民族团结,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尊重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和制度,还进行和亲,促进两族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对外国人也是如此,开放的王朝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移民和留学,大唐王朝也成为了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国家。
文章标题: 历史上唐太宗“偃武修文”为什么能“贞观之治”,而宋朝“重文轻武”却致使灭亡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920.html
文章标签:偃武修文  贞观之治  宋朝  灭亡  致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