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18 09:00: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可以说,唐朝在中国古代可谓是享有盛誉,并且,在历时289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唐王朝的经济发展迅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相处也相当融洽,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万国朝奉的盛国,这期间,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被少数民族人称作是“天可汗”。当时,吐蕃、南诏、回纥,到突厥、西域各国,都与大唐有着非常友好的往来,堪称是历代王朝效仿的典范。
可以说,当时的唐朝,经济发展环境相对稳定,基本上,少有外敌的侵扰。
那么,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唐朝,最终,还是灭亡呢?
答案就是“内乱”!
在唐朝的中后期,一共经历了六次内乱,每次都消耗了大量国力,最终,将大唐王朝推向了灭亡。
第一次内乱,是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
在755年,时任范阳、河东、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兴兵起义,掀起了地方割据势力与唐朝中央权力相互争夺和抗衡的战争序幕。安禄山及其同伙史思明都是胡人,深知唐王朝内部腐败、虚弱统治情况的安禄山,对于灭唐早有想法。十余年的准备,让安禄山对于灭唐大有信心,在万事俱备之后,他以奉密旨讨伐杨国忠为理由,佣兵15万毅然反唐。
之后,叛军如洪水般席卷河北地区,并一路直捣洛阳。而此时的唐王朝,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光辉,多年腐朽的统治,让唐军丝毫没有了还手之力,洛阳很快便落入贼手。第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大燕政权。这期间,虽然,唐军依然在进行抵抗,但是,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还是有心无力的,紧跟着潼关也沦陷了,叛军一路畅通无阻逼近了长安。
唐玄宗逃到四川,随军怒杀奸臣杨国忠,逼死爱妃杨玉环,玄宗也被迫宣布退位,由太子唐肃宗继位。
此时,长安已经沦入叛军手中。
但是,轻易得到的胜利,却让叛军有点冲昏了头脑,内部发生了矛盾激化。在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随后,安庆绪继位,但是,史思明拥重兵却不听从他的命令,安史集团就此分崩离析。同年,唐军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调集十万多兵马,并跟回纥借兵四千,肃宗任命自己的儿子为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带领唐军攻入长安,并一举夺城。
直到763年,这场历时7年多的内乱才结束。
这次内乱使得唐朝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全国人口户数从原来的890多万,骤减到190多万。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人烟萧条,生活苦难,甚至,还出现了“以纸为衣”的惨相。
在《旧唐书·郭子仪传》中记载道:“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甚至有诗曰: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可以说,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败。
第二次内乱,是唐代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河朔三镇”之乱。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得以存续下来。唐代宗瓜分河北地区,并且,付授叛将,也正是因为如此,之前安史之乱的降将,竟然,变成了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地方节度使,这也为后期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为内地掌权的刺史增加了“节度使”的称号,使得各藩镇的格局现象更加严重了。当时的唐朝,有超过42个藩镇,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成德、魏博卢龙三镇,也就是“河朔三镇”。
这三个镇的节度使分别是李宝臣、田承嗣、李怀先,三人均是安史之乱的降将,各自均拥有强兵,他们表面上归顺朝廷,但实际上,却各自为政,连税都不上交。并且,节度使的位子也是父子相继,或者由下属拥立,唐中央政府只能默默认可,没有权利更改。
不仅如此,这样的情况也使得很多势力较大的藩镇也纷纷效仿,割据称雄,专横跋扈。之后的河朔三镇叛乱,让周边的藩镇势力不断增加,而中央政府的实力,则被破坏和瓜分,下属臣子对这一现象也颇有微词,十分不满。
藩镇叛乱本来由唐代宗出兵平息了,但后来,在唐宪宗被宦官杀死之后,河朔三镇又开始出现了动荡之势。至此,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至唐朝灭亡,朝廷再无能力征服。
第三次内乱,是发生在唐德宗时期的“四镇之乱”。
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成死后,他的儿子要求世袭职位,但是,却遭到了决心彻底削藩的唐德宗的极力反对。而后,不甘心的李惟岳便勾结其他藩镇一起,兴兵反抗中央政府的统治。不久,唐德宗派兵前去镇压,在四镇展开了激战。
经过唐军的奋力平乱,没多久,这股藩镇势力就被消灭殆尽,削藩的成功之日近在眼前。但是,在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唐德宗没有掌握好对藩臣的奖惩尺度,功过之臣赏罚不明,最终,致使卢龙和成德二镇的节度使因此不满,而再度勾结在一起实行叛乱。
同时,叛军还推选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统领,李希烈称自己为“天下都元帅”,叛藩气焰十分嚣张。到了783年,原本被德宗派去镇压叛藩的泾原兵途径长安时哗变,将枪头直接对准长安城内。唐德宗只能跑到奉天避难,朱泚被拥为新主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后改做“汉”。
784年初,唐德宗又从奉天跑到了梁州。再后来,唐德宗在李晟的帮助下,杀死叛军朱泚一干人等,并与其余叛藩达成了和解,至此“四镇之乱”才得以平息。
第四次内乱,是唐宪宗时期的吴元济叛乱。
814年,吴元济,淮西镇吴少阳之子,在父亲死后接任其职位。吴元济嚣张跋扈,狂妄至极,依仗自己的强大兵力,四处掠夺底盘,扩展统治区域。唐朝政府派兵讨吴,但是,由于唐军将领指挥无能,镇压了三年也没有什么效果。
817年,唐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全军统帅,全面负责相关的军事事务。裴度来到军中之后,发现之所以士兵士气不高,主要是因为宦官监军的原因,故奏请皇上,撤销监军职务,让将士们拥有独立处理军事的权利,这才使得被动的战斗局势得到了缓解。
后来,在唐朝名将李愬的带领下,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们来到吴军老巢进行偷袭,并将吴元济活捉,就此平定了淮西的叛乱。伴随着淮西之乱的平定,其余各藩镇也相继归顺唐朝政府的领导。唯有淄青镇李师道还负隅顽抗,最后,被唐宪宗出兵击败。
吴元济之乱过后,唐王朝暂时恢复了统一面貌。
虽然,此时的他们表现的归顺,但实际上,各个藩镇的军事实力并没有被削减。特别是至唐宣宗以后,唐朝中央政府更无力与藩镇抗衡,割据情况越发严重。
第五次内乱,是唐僖宗时期的黄巢起义。
873年,关东地区连发旱灾,农田颗粒无收,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人们只能用树叶冲击,饿殍遍野,十分惨烈。但是,此时的唐朝统治者,不仅没有体恤民情,反而催征赋税,百姓走投无路,最终,农民起义军王仙芝领导几千农民揭竿起义。
第二年,王仙芝攻克部分州县,起义军队伍也由几千人升至上万人。此时,黄巢带领千人在山东地区起义,并与王仙芝合作,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队伍。王仙芝和黄巢领导起义军连攻数城,使得唐朝政府也非常恐惧。为了防止起义军西进,唐政府派重兵驻守潼关。
但是,起义军并没有去潼关,而是避开重兵,南下攻打唐州、邓州等地,一路打得唐军节节败退。后来,王仙芝不幸被敌军杀死,黄巢则被推选为王,建立起统一的领导政权,带领部下继续征战。起义军在北伐受挫,黄巢便调整战线,向江南地区挺进,接连拿下建州、福州等地。
接下来,黄巢帅军攻克广州城,抓了当地的节度使。起义军在广州整顿之后,决定再次北伐。880年十二月,起义军从洛阳打到潼关,兵临长安城。唐廷得知消息一片混乱,宰相自杀,皇帝逃跑,长安城拱手让与起义大军。黄巢攻入长安之后,建立起农民政权,国号“大齐”。
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唐僖宗调集兵力围困长安城,黄巢见状主动退出。随后,黄巢侦察到唐军入城之后一片混乱,于是,决定再次攻打长安。但最后,起义军还是在唐军的多次围剿之下,致使粮草极度短缺,甚至,只能用树皮果腹,实在无力征战,最终,被唐军消灭大半。
884年五月,黄巢带领千名残余的部下逃到山东。同年六月,被逼无奈的黄巢,在撤退到泰山之时自杀而亡,而这场历时十年的农民起义运动也就此结束。
第六次内乱,就是朱全忠,也叫“朱温灭唐”。
经过几次内部暴乱,特别是黄巢起义的打击,使得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唐周边的藩镇争斗从来都没有停息过,最终,留存下来的,都是实力相当雄厚的势力。其中,河南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以及山西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势力最为强大。
二人经过一番争斗之后,朱全忠略胜一筹。
唐僖宗死后,李晔称帝,为唐昭宗。当时的唐朝,宦官的势力逐渐增强,争斗也持续升级,拉帮结派聚集势力。
901年,唐朝内部出现两股力量,暗中谋划篡权夺位勾当。这两股力量分别是宦官韩全海与李茂贞勾结,宰相崔胤和朱全忠勾结,这四个人各自心中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朱全忠想要迁都洛阳,李茂贞则想去凤翔,皆有挟天子令诸侯的想法。
之后,在双方实力在较量中,朱全忠将李茂贞打败。
为了保全自己,李茂贞将自己的“合作伙伴”韩全海以及其他七十多个宦官一起杀死,并同朱全忠达成和解,把唐昭宗给了朱全忠。这样,昭宗可以重回长安,朱全忠也将藩镇割据的责任推给了宦官并对宦官大开杀戒,数百人在此次屠杀中丧命,唐朝的宦官集团受到致命的打击。
905年,朱全忠将崔胤杀死,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到了同年的八月份,朱全忠将唐昭宗杀死,并且,将其13岁的儿子立为了傀儡皇帝。转年,朱将裴枢和崔远等朝臣杀害。907年,朱忠全废了傀儡皇帝,建了后梁,定都开封。
至此,唐王朝彻底覆灭。
可以说,在唐中末期经历的六次内乱当中,有五次都是因为藩镇割据问题引起的,可以看得出来,在那个时候,藩镇问题是多么的棘手。
乱兵是唐朝藩镇割据一方的特色,所谓“长安天子,魏府牙军。”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提到,藩镇动乱的四个特点:封闭性、凌上性、反暴性、嗜利性。赵翼更表示:“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而黄巢的农民起义,更是将唐朝的腐败统治摆上了台面。
最后,这里让人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如此顽固的“内乱症结”,唐王朝就是不能够将其根治呢?
众所周知,当时的唐朝实行的是均田制度,相对而言,社会矛盾还是能够得到缓和的。虽然,均田制度与今天的土地改革没法比,但是,起码贫苦的农民还是可以得到一片自有土地,可以用来耕作、生活的。但是,到了唐玄宗统治时期,均田制被废止,转而实行了募兵制。
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使得军官与士兵紧密联合,军队和地方经济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加上,唐朝后期宦官实力逐渐扩大,宦官与地方节度使相互勾结,使得武装割据愈演愈烈,成为了中央无法根除的顽疾。中央政府的腐败统治,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难,催生了农民起义。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辉煌的朝代,曾经的盛世还历历在目,但是,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覆灭的宿命,其中的各种原因简直令人愤恨。
这个朝代是汉朝。在上下五千年里,曾经过几十个朝代,有秦朝统一天下,繁荣昌盛的唐朝和宋朝。这些王朝推动着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也是我们历史的骄傲。历史的车轮经历了很多坎坷和幸福,也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而汉朝就是军事实力最强的一个朝代,对于打仗是很无敌的,哪怕是国家都要灭亡了,外敌也不敢去侵入。
汉朝是由刘邦建立的,建国初期其实国力是非常贫乏的,而且内忧外患,很艰难。经过几十年战乱,导致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墙壁。对外,匈奴又凶相毕露,常常袭击汉朝边境。面对这种困境,汉朝国内养精蓄锐,恢复生产。对匈奴也只能采取和亲的对策,就是把本国的公主嫁给匈奴,而且还把大量的金钱和粮食陪嫁给匈奴。而汉武帝时期,不再实行和亲政策。君王派遣霍去病、卫青去打败匈奴,将匈奴一直赶到漠河以北,重振汉朝的雄风,使匈奴向汉朝称臣。
汉末,由于社会基层的秩序遭到破坏,董卓乘机进京,绑架天子号令天下诸侯。此后士族开始崛起,并且进行割据,可是在汉朝混乱的几十年间,外敌也并未侵入汉朝。那都是因为在群雄的心目中,这些战争都是自己国家的事情,和外族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外族趁此机会侵入汉朝,那么交战的两方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还有其他军阀免费提供军队和物质。
另外,军阀们争霸天下的时候,要先解决外敌,以免自己腹背受敌。也可以把外族的士兵编入自己的部下,来帮自己夺取天下。最有名的是曹操讨伐乌桓,诸葛亮七次捉拿孟获。纵观汉朝的历史,除了建国之初会隐忍,就算汉快灭亡的时候,也没有外敌入侵,这种在历史上是见所未见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