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朱棣死后20多年发生土木堡,皇帝被抓

时间: 2023-06-18 00:59: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如何评价朱棣死后20多年发生土木堡,皇帝被抓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只因一个太监要衣锦还乡

与土木堡之变类似的皇帝被抓的事情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土木堡特殊在它发生在明朝的鼎盛时期,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是明成祖朱棣的曾孙,隔了三代人,但朱棣去世后11年明英宗就即位了,25年后土木堡之变发生,主要是明朝皇帝很多命不长。而且在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明朝还经历了仁宣之治,所以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朝鼎盛时期一点问题也没有。

鼎盛时期皇帝亲征还被抓,这里面肯定有什么荒唐人荒唐事,否则不至于此。

这个荒唐人就是明英宗心腹太监王振,他要衣锦还乡,不是他自己一个人,而是要带着皇帝和几十万明朝大军,结果悲剧了。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话是项羽说的,那年项羽入咸阳,能抢的抢,不能抢的烧了三天三夜,然后带着咸阳城的美女准备回去,手下人劝他说,关中这片地方,四方要塞,土地肥沃,在这建立都城,可以成就霸业。项羽想的是另外一回事:我现在这么帅,不回老家显摆一下,不可惜了。

项羽这个人的脑回路跟一般王侯将相不一样,建功立业重要,耍帅更重要,王振建功立业的本事不是远不如项羽,而是完全没有,耍帅的心思却比项羽要多得多。

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太子的时候,王振被安排照顾他,这个奶爸既没有奶,也不是个爸,但不妨碍他把朱祁镇照顾得很好。朱祁镇非常喜爱王振,言听计从,没他不行。

朱祁镇当皇帝之后,王振的地位自然是最高的,连皇帝批阅奏章的朱批都是他拿红笔写的,即所谓“秉笔太监”。为什么会有秉笔太监这个东西,无非是皇帝懒,内阁在奏章上的票拟,他连“同意”两个字都懒得签,叫太监写。

元朝被赶回蒙古之后,分裂成了三个部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这三部还是被朱元璋和朱棣打得唱征服。大约明英宗时期,瓦剌部强大起来统一了其他两部,到北京来朝贡还是要的,只不过一来就是好几千人,都不能空着手回去,少给了不行。有一回王振不知道怎么了,就是不想给那么多,把瓦剌老大也先搞火了,发兵攻打明朝。

瓦剌兵分好几路,其中进攻大同的一路是最重要的,由也先亲自率领。王振“孩子带得好,其他不会搞”,明英宗幻想像他的曾祖父朱棣一样,北击蒙古,扬他大明国威,两人一拍即合,御驾亲征,第三天就出发了,

到了大同之后,守将郭敬报告说前线溃败,这个郭敬也是个宦官,还是王振的同党,这么一说,王振就怕了,看到尸横遍野的惨状,明英宗也吓蒙了,赶紧下令退兵。

一个皇帝亲率几十万大军,连敌人一根毛都没看到,就退兵,士兵们也蒙了,军心大乱。

前方高能来了,王振心想,要是我带着皇帝回老家走一趟,那多威风啊,于是他决定走紫荆关回北京,这样就可以路过他的老家蔚州(现在叫蔚县),正常应该是原路返回走居庸关的。

高能一波接一波,王振又想,几十万大军经过我老家,踩死乡亲们的庄稼怎么办?还是走居庸关比较合适一点。

走哪条路都差不多,一条路走到一半突然改走另外一条路,士兵们必然人心惶惶,军心必然乱上加乱,更关键的是耽误了时间,在走到离居庸关四十公里的土木堡的时候,被瓦剌军队围了起来,军心乱成一锅粥的明朝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也就是说,只差四十公里,要不是王振想衣锦还乡,瓦剌军队是追不上来的,进了居庸关,别的不敢说,皇帝被俘虏绝无可能。

明英宗朱祁镇与王振必须是真爱,王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明英宗照单全收,弄的堂堂大明朝皇帝成为阶下囚也不生气,八年之后,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还给王振修庙塑像立碑,这爱得深沉!

朱棣死后不过才20多年,为什么明朝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明成祖在位时期,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这五次北伐,给予了蒙古的几个强悍部落鞑靼、瓦剌以及兀良哈沉重的打击。明成祖最后一次北伐的时间是1424年,到1449年“土木堡事变”发生的时候,也就才过去20多年的时间。为什么才20多年时间,蒙古人就能够在土木堡重创明军,俘获明朝皇帝,后来甚至还大军压境打到北京呢?

一、明成祖重创鞑靼,却给了瓦剌崛起的机会。明成祖一共发动了五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是为了打击鞑靼大汗阿鲁台。这次北伐,效果的是明显的,最后迫使阿鲁台向明朝投降,明成祖封阿鲁台为和宁王。阿鲁台受到明朝打击,使得瓦剌首领马哈木崛起。明朝当然不想让瓦剌崛起,因此明成祖发动第二次北伐,打击瓦剌。明军确实也打败了瓦剌军,不过并没有深入追击,瓦剌所受的损失也并不大。

明成祖第三次北伐,是因为鞑靼大汗阿鲁台反叛,不再来朝贡明朝,还到明朝的边境骚扰,因此明成祖又率兵追击。不过,阿鲁台这次学乖了,听说明成祖打来以后,提前逃跑了。不过明成祖也不是空手而归,他找到了阿鲁台的大批辎重。于是明军放火焚烧了这些辎重,把鞑靼的牲畜赶回来了。回京途中,又痛击了依附于鞑靼的另一个蒙古部落兀良哈。第四次明成祖率军北伐的时候,瓦剌已经强盛起来,而且已经打败了阿鲁台。因此,明成祖没怎么打,就班师回朝了。第五次明成祖北伐,还是没有找到阿鲁台。明军只得像第二次那样,再一次痛击兀良哈,出一口恶气。而不幸的是,明成祖在班师途中,因病去世了。从明成祖这五次北伐来看,他所打击的对象主要是鞑靼。之所以要打鞑靼,一方面是鞑靼很强大,又不愿意归顺。另一方面是因为鞑靼算得上是蒙古的正宗。不过,明军对鞑靼反复不断的打,实际上给了瓦剌崛起的机会。明军撤退后,瓦剌找到机会,一举打败鞑靼,杀死阿鲁台,算是实现了蒙古的一个小统一。可以说,蒙古的小统一,与明成祖北伐,给了他们机会不无关系。

第五次明成祖北伐,还是没有找到阿鲁台。明军只得像第二次那样,再一次痛击兀良哈,出一口恶气。而不幸的是,明成祖在班师途中,因病去世了。从明成祖这五次北伐来看,他所打击的对象主要是鞑靼。之所以要打鞑靼,一方面是鞑靼很强大,又不愿意归顺。另一方面是因为鞑靼算得上是蒙古的正宗。不过,明军对鞑靼反复不断的打,实际上给了瓦剌崛起的机会。明军撤退后,瓦剌找到机会,一举打败鞑靼,杀死阿鲁台,算是实现了蒙古的一个小统一。可以说,蒙古的小统一,与明成祖北伐,给了他们机会不无关系。

二、明朝之所以在土木堡大败,其实是一次偶然。明朝在打击鞑靼的过程中,瓦剌虽然崛起,虽然实现了小统一,但其实力实际上并没有足以威胁到明朝。当时瓦剌还一直奉明朝为宗主国。瓦剌在统一以后,把脱脱不花扶起来当大汗。脱脱不花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他当大汗,能获得大家的拥戴。但是,蒙古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毕竟瓦剌能够实现小统一,也先的父亲脱欢立下了大功劳。因此,当时瓦剌实际上有两个首领。

因为有两个首领,明朝就需要给瓦剌两份岁赐。这让明朝很不爽,于是停止了给太师也先的岁赐。这样一来,也先也很不爽了,按照蒙古人惯有的做法,到明朝边境闹事。当时明英宗刚上台不久,他极为崇拜他曾祖父明成祖,于是决定御驾亲征,像他曾祖父一样,给也先一些教训。但是,明英宗从来没有打过仗,又极为宠幸宦官王振,对王振言听计从。而王振也从来没有打过仗。这样一来,明朝这一次出兵,搞得就像是旅游一样。结果在路上贻误战机,很快就被也先包围起来了。

也先的部队其实人数并不多,却还能包围明军,可见,明军当时的指挥官实在能力不行。更为不行的是,王振还建议明英宗撤退到土木堡这样一个高地上,就像当年马谡搞的那样。结果,他们也遭遇了马谡同样的困境,军队断水,军心动摇,最后被也先打败。总之,明英宗带军和也先在土木堡的战争,只能是一场非正常的战争,并不能反映明军和瓦剌军队的真实实力。

实际上,当也先接着带领瓦剌军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尽管只是文官于谦指挥,尽管边关的军队并没有回来救援,尽管各地藩王的军队也没有进京勤王,依然把也先打败了。由此可见,也先的瓦剌军,实在不是明军的对手。而且,明军当时还有一招对付蒙古人的办法,就是分化处理。毕竟蒙古内部有多种各样的派别,只要对其进行分化,蒙古人必然会自相残杀。

实际上,因为明军和脱脱不花接触,让也先害怕了,他赶紧撤军回去。土木堡事变和北京保卫战以后,蒙古基本上就对明朝不再有威胁了。明武宗时期达延汗也仅仅和明朝摩擦了一下,并没有掀起浪子。这样一直延续到明朝结束,清朝把蒙古同化收复。(参考资料:《明史》《蒙古源流》)

因为朱棣的后代明英宗昏庸,听信宦官王振之言,非要跑去御驾亲征,把军事大权都交给王振,导致兵败以后被抓,被瓦剌大军俘获。
因为朱高炽和朱瞻基的早亡,导致仁宣之治持续时间太短,而后为了政权延续发生了严重的继位之争,导致国家内耗严重。
这是因为朱棣在位期间,不断的对外族进行攻击,而且总是攻打蒙古族,所以他死后,蒙古族对大明朝进行了反击,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和太监王振一意孤行的结果,也是明朝军事实力开始下降的结果。

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明朝为何没有发生混乱?

在明朝历史上,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皇帝被俘的事变。瓦剌即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根据史料记载,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在土木堡之变中,不仅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的大军俘获,明朝精锐的20万大军,乃至于数十位文臣武将,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殆尽。不过,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不仅没有亡国,还击退了瓦剌的大军,并且还坚持了200年之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公元1449年,年轻的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带领五十多名文武百官和20万明朝精锐之师。对于明英宗朱祁镇这位皇帝,想要一展拳脚,毕竟,对于他的祖先朱元璋、朱棣等人,都曾远征漠北。然而,明英宗朱祁镇毕竟太年轻了,在土木堡之变中,不仅自己被瓦剌的也先俘获,还导致明朝精锐的20万大军,乃至于数十位文臣武将,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殆尽。在这20万精锐之师被消灭后,明朝在整个北方只能勉强凑齐10万人来防御瓦剌接下来的进攻。在也先看来,这无疑是一次消灭明朝的机会,不过,最终的结果是瓦剌损失惨重。


在土木堡之变后,也先送英宗回京,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到了公元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兵分两路进攻明朝都城。 结果,在京师保卫战中,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对于明朝来说,之所以能在土木堡之变后获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从整体实力上来看,虽然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损失了20万精锐之师,但是,彼时的明朝,却处在全盛时期。


在明英宗之前,也即明宣宗朱瞻基这位皇帝在位时,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虽然明宣宗朱瞻基与其父亲的在位时间只有11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正是“仁宣之治”打下的基础,促使明朝可以在土木堡之变后战胜瓦剌和也先的进攻。另一方面,在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九月六日即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也先挟明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也即伴随着朱祁钰这位皇帝的即位,也先无法继续用明英宗要挟明朝朝廷了。


最后,明朝之所以能够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于谦这位大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京师可谓人心惶惶。在此背景下,于谦这位大臣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朱祁钰这位皇帝即位后,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面对于谦等人的防守,瓦剌也先可谓无隙可乘,被迫释放明英宗朱祁镇。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总的来说,于谦等人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明朝京师的野心,促使明王朝转危为安。

土木堡之战多惨?大明精锐三大营全军覆没

土木堡之战有多惨?大明精锐三大营全军覆没    

在古代历史上,明朝军事力量那是很强悍的,从朱元璋开始,基本上是压着蒙古打,徐达、蓝玉等几次深入大漠,将蒙古军队打的找不到北。朱棣时代更狠,朱棣7次御驾亲征,蒙古人根本不敢露面,每次都是将他们打残。但是,这个转折点就是土木堡之战。那么土木堡之战到底惨到什么程度?以至于此后百年大明对蒙古无还手之力?

第一,三大营被全歼。

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那可是明军的精锐啊。在朱元璋夺取天下,朱棣造反成功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是无敌军队,是明朝军队的核心,因此当时无论装备水平还是军队素质那都是遥遥领先的。

最牛的是神机营,那可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火器部队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装备了数万只先进的火器,堪称最强军。但是,土木堡之战中,三大营被王振全部带走去打蒙古,最后竟然全军覆没,三大营死光了。光是神机营火器损失就有几万支,以至于后世虽然重建了三大营,但是战斗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第二,六部九卿死绝了。

当时明英宗在王振带领下御驾亲征,为了显示威风,基本上将朝廷文武大臣都带去了。六部里面,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还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等朝廷当时的中流砥柱,主要的大臣,全带去了。

很不幸的是,全死绝了,最后为何于谦能够振臂一呼,坚持守城。其实也是老大们都死光了,就剩下一些小官了。而于谦的官位还相对高点,这基本上将大明朝廷一锅端了。

第三,名将全部被杀。

在朱棣死后留下来很多的名将,到朱祁镇的时候还都活着,如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等几十位大明能征惯战的名将,全被带上战场。因为王振怕武将夺了功劳,压根没让他们指挥。以至于,蒙古军队来了,将这些名将全给杀了。

最可惜的是张辅,那真的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啊,当年越南就是他带人打下来的,重新设立了郡县。张辅那是在马下,混乱中被杀,死的太可惜了。

此战之后,大明前期培养的精锐名将损失殆尽。由此带来的最严重问题是,大明再也没有精锐的军队和名将可以主动打击蒙古了。从此,对蒙古军队转入彻底的守势,再也没有初期的霸气了,这都是死太监王振的错啊,可以说这一战影响了大明之后的200年颓废。

明朝的边疆危机:朱棣亲征,朱祁镇土木堡被抓

朱元璋把蒙元赶到草原之后,算是开创了南方彻底打败北方的历史性纪录。在这次北伐中,南方军队的雄武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元的部队不但让出了大都,让出了燕云十六州,还一溜烟跑到草原深处。那时,仓皇辞庙的悲怆与80年前消灭南宋时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唏嘘感叹。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时间会让所有人的成功和失败都变成不值一提的玩笑。

从纯粹的战力上看,蒙元的部队并不是不堪一击,如果他们死活不走,和南方军队殊死决战,南方军队大概也不会这么容易打下大都,也不会这么容易越过长城,牧马草原。从上层建筑上看,蒙元内部对留在中原还是回老家,并没有达成很一致的意见。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蒙元迫于朱元璋的部队英勇,觉得继续待下去,真没啥意思了,不如主动放弃中原,才跑回草原的。不过,让蒙元没想到的是,明朝和其他王朝可不一样,对他们不依不饶,猛追穷打。永乐帝朱棣除了派郑和下南洋外,更多的工作是越过长城,去找蒙元残余势力的茬儿,最后还是病死在讨伐蒙元战争的工作岗位上的。

与其他中原王朝相比,明朝对草原民族的态度是出奇的恶劣,几乎从未给过或者打算给过任何好脸色。后来,明朝的大将蓝玉以霍去病的战术,直捣敌穴,把蒙元或者说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的势力彻底打残。汉朝以降,已经有1000多年了,中原王朝没对草原民族这么狠过了。明朝对蒙元下毒手,除了觉得自己有实力这么干,更主要的大概对草原民族的敌视情绪和恐惧心理在作怪。从宋朝以后,中原民族对草原民族积累下的仇恨或者不信任感,在明朝崛起后,算是一种集中爆发。

大家知道,中国的民族感觉是在宋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以前,草原民族也经常干那种不请自来的事儿,但到了宋朝,还这么干,中原王朝的百姓们就很不舒服了,再加上,这些一身胡气、没文化的草原兵将来中原难免杀人抢粮,耍威风,摆派头,中原的百姓们自然是打心眼里恨他们。虽然被迫在他们的治理之下,活了很多年,但民族情绪还是有的。更何况,蒙元的上层统治者把治下的百姓分成了几等人,分类的标准还不是按照土地和官阶,而是按向蒙元投怀入抱的顺序。虽然社会被分成几等人,看似很无理,但对于真正生活在元朝的百姓而言,也没啥实质性的影响,那些南人,也就是南宋的遗民们,只要有本事,也能成为上层建筑的一份子,而那些对帝国千秋伟业没有实质帮助的草原牧民,生活得也很惨,其中,被生活所逼,不得不卖儿鬻女、吃糠咽菜的也不少。

可是,蒙元这么干,对消除汉民族的民族心理还是很不利的,最起码,在感觉上让人不爽。明朝建立之后,大家一致认为,那些草原民族来的人在中原呆着很过分,让人别扭。说起来,大家一直没忘了,当初这些人踹开门,进来杀人放火的模样。从感情上觉得,还是 *** 当家作主,才觉得踏实。毕竟,说到底,兄弟们之间打得再狠,屈辱感大概会少很多。

明景宗朱祁镇上台后,受身边的太监王振忽悠,亲自带着50万大军出关作战。很多人觉得朱祁镇这么干,有点小题大做。那时候,草原上已经被瓦剌这个草原民族给统治了,但真实实力和以前的蒙元相比,还是相差很大的。这个草原民族虽然经常叩关犯境,而且是屡教不改,但说到底,它的目的不是要消灭明朝,主要目的还是要东西。如果明朝不愿意给到他们满意,完全可以像以前那些中原王朝一样,派出大将,供足粮草,给足激动人心的口号以及官爵,和它打持久战。如果不出意外,按照明朝的军力,虽然不能把这个民族彻底打趴下,但把它活活拖死,然后再被其他趁机崛起在草原上的民族掐死,这样的结局是完全有可能的。实在犯不上,由皇帝领着如此众多的军队,御驾亲征。

不过,如果非要学习自己的祖上御驾亲征,其实也用不着这么多部队。不管在热兵器还是冷兵器时代,军队贵在精而不在多,这大概是通理。只有不懂军事、而只有打群架经验的人才觉得人多力量大,可朱祁镇就这么干了。如果说朱祁镇很像显摆,或者因为年轻很想表现,这也说得过去。不过,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很重要的。明朝是一个对草原民族非常敌视和蔑视的民族,以至于到了神经过度紧张的程度。领着这么多的兵打仗,摆出了玩命的架势,也许就有过度紧张的意思在里面。

之所以这么干,一方面,明朝有像宋朝一样内敛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有汉朝那样的外向的性格。但总体上,他的外向不是因为自己恢弘而大度,而是因为出于内敛和保守而不得不以攻为守,最终是为了保护自己家的那一亩三分地。这么看,尽管有郑和七下南洋,有明成祖北逐漠北,可这些丰功伟绩都最后化为了弹指一挥间的辉煌过往,无法延续下来,这都是它的性格在作祟导致的结果。

明朝的北部边疆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别看它也有过杀出关外的举动,但总体上,它对长城以北的作为却是消极而被动的。说起来,为了使自己安全,即使不学习汉武帝,勒进裤腰带,咬着后槽牙,把草原民族赶得远远的,也可以学习唐朝、金朝那样,耍阴谋诡计,分化瓦解草原各部落的势力,让他们无法做大,可明朝受内敛性格的影响,都对两方面都是浅尝则止,很不到位。对于分化瓦解的招数,也算是使过,显然,大概是因为不投入、不上心,也没当成主要策略,效果自然就谈不上好了。当然,在万历年间,辽东主将李成梁倒是善于扶弱打强,长期只用很少的兵将,控制着广大的疆土,可这也没啥可称道的,一个原因是他毕竟是一个地方官员,他的策略不是国家战略层面上的,他这么干也实属无奈,手上的人少,国家还不管,自己不得不为之而已。另一个原因则更重要,他最后其实也没玩好,在金朝曾经跌过跟头的地方,又跌了一次,也就是,把一个表面忠厚、内藏奸诈和表面满足于小富即安、内心志向远大的努尔哈赤给养肥了,其后果之严重性,也就不用提了

对于明朝而言,主要边疆策略是,把万里长城修得更结实点,修得更面面俱到一些,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在长城上架上重机枪和榴弹炮。整个国家被裹上了厚实的装甲,大家都躲在城墙后面,过安定生活。

对于草原民族而言,既然中原不插手草原事务,那么,他们就可以按照丛林法则,放手一搏了。大家靠拳头、谋略和狼的精神,争夺草原的生存空间。既然是完全竞争,自然是谁有能耐、谁的运气好,谁就占据草原的头把交椅。朱祁镇征伐的瓦剌就是在草原上新崛起的带头大哥。说起来,这个民族的崛起还要感谢朱棣,要不是朱棣一门心思地打残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这些以前都是臣服于成吉思汗家族的小喽们,也没啥机会在正史里抛头露脸。要不是朱祁镇被瓦剌在土木堡活捉,以及北京城被瓦剌包围,一般老百姓谁会知道和关心这个民族是从哪个地界儿蹦出来的呢?

瓦剌和明朝闹掰,还是因为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那点永远也纠葛不清的事儿。公元1449年2月,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向明朝供奉马匹。这些马表面上说是供奉,其实就是卖给明朝,说是卖给明朝,其实也就是用个说法,向明朝要好处。这些马都不是什么好马,即使是好马,但卖给明朝也要加上几倍的价儿,这种买卖类似于强卖和勒索。据说上过几年学、受过儒家熏陶的太监王振,对此早都看不惯了,对这次也先牵来的马,他把按照常规算的马价砍去了80%,说起来,这个价钱可能应该是合理价。也先不干了,说好了,让我们合法来打劫的,你明朝咋能单方面毁约呢?他恼羞成怒,才纠集草原部落杀了过来。

朱祁镇被抓后,人家明朝又找了朱祁镇的弟弟上台当皇帝,人质砸手里,撕票没好处,也先傻眼了。几乎是求着明朝把朱祁镇要回去,朱祁镇临走的时候,也先真的把朱祁镇当成闲着没事儿、来草原打猎的皇帝了,而他不过是负责搞招待的地方官员,那种低三下四的劲头摆得相当足。对于也先来说,搞了这么大的动静,好处也没得到啥,要知道这样,当初打死王振就行,抓什么皇帝呢?他的肠子应该是悔成青色了。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朱棣死后20多年发生土木堡,皇帝被抓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2937.html
文章标签:死后  土木  被抓  皇帝  多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