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08 15:02: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魏晋名士的精神特质和言行风范,为后世追慕不已,但是抛开时代的局限和个人的挣扎,魏晋名士的特点反而是“丑陋”,即所谓“风流”“通达”背后的“审丑”区位,这种超越了人性价值观的人生气度主要是在士族阶层中形成,被人们广泛接受和欣赏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丑”的流露。
1.魏晋名士风流非仁,不分亲疏远近的人性之恶在风流气度中展现无遗
有关仁的涵义,即仁者爱人,但魏晋名士的特点却是赤裸裸的“非仁”,首先,残杀兄弟,虐子弃父成为常态,亲情荡然无存。魏晋名士中的邓攸,为了所谓的名士风流,在战乱之中抛弃自己的儿子,带侄子一起逃亡,以谋取虚名,其源自内心极度的恶。
魏晋名士将生命视同草芥,若是将自己的生命不当回事可以作为一个豁达,但多数将他人的生命不当回事。石崇斗富中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便是让婢女敬酒,宾客若不饮,则杀之。大将军跟丞相一同赴宴,竟然在不饮酒的情况下被连斩三人,主人眼睛不眨,客人面色不变,这种肆意残杀奴婢的行为反而被传为美谈。
2.魏晋名士风流非义,形形色色的自私被背叛中展现的是奢侈狂和吝啬鬼两个极端
魏晋名士风流,很多是视金钱如粪土的,够用就行,但这种风流的特点背后却展现了两个极端,其一,便是奢侈狂,如石崇斗富之类便是如此,其二,便是吝啬鬼,对金钱极度贪婪,在金钱面前,友情、亲情全部抛开一边。
同时,有些人为了得到金钱,不惜见利忘义,进而采取盗窃、诈骗、豪夺等方式,这些非正道的行为也被记录在案。有着“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风流故事的王子猷,在拜见刺史郗诙时,见到其家中地毯比较珍贵,竟然偷走,这种事情竟然传为美谈。
同时,魏晋名士对金钱的淡然,实际上也是一种虚伪,为了凸显自己的清高,将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华歆因为看到路上有金子,捡起来之后,因为害怕别人的嘲笑又扔了,但即便是这种行为却仍然被嘲笑,因为他对利动心了。
3.魏晋名士风流的非礼,代表的是传统道德崩溃中的行为艺术
魏晋名士,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行为艺术家,为了标榜自己的风流,对传统的礼进行了全面的驳斥,乃至行为行的反叛,这种行为艺术实际上是社会风气的破坏极为严重。在魏晋时代,以下犯上成为人们赞赏的对象,在乱世中,已经没有了权威和秩序,反叛活动屡见不鲜,人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魏晋名士的另外一个作风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名士,他们家世显赫,不为稻粱谋,即便被聘为政府官员,在岗位上平平庸庸,只是贪图享受,饮酒作乐,整天混日子,没有将古代所谓的忠君为民放在心里。
魏晋之时醉汉比较多,无论是相貌丑陋的刘伶,还是身姿伟岸的嵇康,均放纵放达,有许多不正经的自我表现,阮籍喝醉酒后驾车狂奔,无路之时痛苦流涕,这种类似于醉驾的疯狂行为反而被人们认为是对社会的不满。
4.魏晋名士风流非智,成就了历史和时代的愚昧
名士的风流,应该是建立在对是非对错明辨的基础之上,但魏晋之时,诸位名士在酗酒作乐的同时,服用五石散,迷信此类道家仙物,最终深受毒害,神经错乱。有些人迷信道教,吞食各种符箓仙水,最终导致病情加重。
更为荒唐的是,魏晋名士的非智行为,是整体层面的行为艺术和刻意而为,正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魏晋之时的庸君、暴君层出不穷,魏晋名士的风流与非智与君主的不堪成为了相互关照的玲珑,难解难分。
且从世说新语等小品记载中最能看出,所谓的风流,多数是故意而为,标新立异,在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弱智的举动,反而被认为风流的仪表。
5.魏晋名士风流的非信,用心的欺骗和不用心的言行不一
魏晋名士当中,在纷乱的王朝更迭中,以非智的外表,实现出江湖险恶、鱼龙混杂的欺骗。并且帝王在此过程中是集大成者,曹操曾经让部下故意行刺自己,却违背诺言杀掉了他,这种故意的欺骗和隐瞒在魏晋名士中大有人在。
魏晋名士的各种“丑”行,在他们自己看起来也是不值得的,尽管都将其归类为“佯狂避世”,但这些名士对名声的贪婪,乃至对自己语言、行为的狡辩都在证明,他们不过是在整体不正常的社会风气中,博取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概而言之,魏晋名士的特点是风流背后的丑陋:
其一,非仁,不分亲疏远近的人性之恶暴露无遗,残杀兄弟、虐子弃父、命贱如畜;
其二,非义,见利忘义,势利之交,枉顾情感,导致形形色色的背叛和自私;
其三,非礼,以下犯上,谋权篡位,不守妇道,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行为艺术破坏社会风气;
其四,非智,迷信唯物,一意孤行,见识短浅,颠倒黑白,是历史和时代造就的愚昧;
其五,非信,言行不一,不守信诺,乃至刻意的欺骗和陷害成为生存之道。
魏晋的人物都非常风流,他们的风流都体现在文学等方面。魏晋的人物都非常的风流在当时的时候问起文学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学,在当时这种魏晋风流并不是指向现在的那种情感上的风流,而是指他们在一些心性方面,以及在一些文学方面,他们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当时的时候,魏晋文学里面出来了很多的代表人物,像陶渊明,王羲之以及建安七子等人。
魏晋文学,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在野外景色优美的生活。当时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以及其他的作品都是写了田园的风光,也向往那种田园生活。当时他也没人在桃花源记中就写道,那种郁闷的景色人们都很大方,他们并不知道外面的战争以及那种痛苦,他们过得都非常的好,就像那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孩子和老人他们都无忧无虑,年轻人在外边去干活种地,老人和孩子在家里怡然自乐,所以这是很多人都向往的一种生活。
不仅是当时的陶渊明,对于现在压力大的我们也是非常向往的一种生活。所以在当时,王羲之在书法上也表现出了各种那种自己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建安七子他们那种休闲的生活,在竹林里去会诗会友,以及举办一些诗词大会等之类的东西。对于当时古代那种战乱的时代,他们有这种心情和生活是非常难得的。
也就是因为当时那种蟑螂生活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对于那种田园生活,安定而又美好的生活的一种向往。 所以在当时的时候,正因为这种心情以及这种美好的理想,才会出现了魏晋风流,以及魏晋文学。所以虽然他们非常风流,但是他们那种风流的秉性也就是那种潇洒自在。所以我们应该去多读些魏晋文学深入的了解,理解他们当时的心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