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06 20:01: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素书》是一部权谋的经典著作,被称之为天下谋略第一奇书。小谋谋事,中谋谋局,大谋谋人,这本书讲的正是经营人心,以人为本。而人的价值就是通过与人相处产生的各种社会价值,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单独存在,无一例外。
人是万物之灵,一切万物都为人所用,而人又生活在自然宇宙中,遵循着自然宇宙规律而生存,所以,人自然也是要顺应规律。只要掌握了与人相处的规律,就掌握了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因为事物是由人掌握的。而人与人相处最核心的规律就是以人为本,成就他人。
扩展资料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一 、阐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二、 阐明了用人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著指导性意义。
《素书》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虽然五位一体,但层次有别,所以分而用之则误,合而用之则吉。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德,是人对于道的心得,也是万事万物受制于道的表征。德是在人的身上具体体现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种人格化。
仁,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亲近融合之心,如水入海,如雨润土。有仁慈、聪慧、善良的情怀是促成仁的基础条件。义,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准则。义中蕴涵着理,所以人们根据义中之理奖善惩恶;以义的原则作为建立功业的基础条件。
礼,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法则。人人遵循礼的规范,才能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秩序。
以上五个方面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缺一不可。
凡是贤明能干的人物以及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够看清国家盛衰的规律,也懂得存亡的道理;既了解治理乱象的途径,更知晓隐退仕进的方法。其中的奥妙在于:盛衰有其规律性,成败有其定数,治乱在于能分清势之正逆,去留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因此,当条件不成熟时,甘心隐伏,静守正道,加强准备,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来临而有所行动,则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看破玄机,顺势而为则能成就绝世之功。假如生不逢时,只不过无闻于世而已,不会有大的损害。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智慧就比别人高,名气也比别人大。
作者简介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
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素书
《素书》旧题汉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后人认为此书是张商英托名于黄石公所作,是北宋时期的著作。《宋史》卷二○七《艺文六》兵书类著录《素书》1卷,注:“张良所传”。今本《素书》不分卷,共6篇,即《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素书》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是一部用儒家思想来溶汇兵家思想的兵书。此书开头便说:“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但是,它也强调要深谋远虑。它说:“深计远虑,所以不穷,……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又说:“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还说:“阴计外泄者败。”《素书》也讲“时”,但它已把兵书上的“时”概念转用到人事问题上。它说:“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投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由此可见,在《素书》中,兵家的军事思想已被儒家思想所溶合,这也是《素书》作为兵书的特点。
《素书》传闻是秦末的黄石公所著的一本揭露人世间道理的奇书,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士人立身齐家治国的根本,带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就是因为书中内容神奇伟大,他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文人一直推崇为“天书”。
曾经在高三的时候,我对这一类古代文学书籍是非常有兴趣的,然后曾经买回来了一本这个《素书》,当时惊叹的是,书的厚度真的很薄很薄,很难想象就是这么薄的一本书,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天书、奇书。我对比过另一本中国古典书籍,它也被称为为人处世的一大奇书,它就是《菜根谭》。相比《菜根谭》而言,《素书》对当时的我来说显得更加晦涩难懂,因此,为只是稍微翻了翻那本书,并没有仔细研读书中的内容,现在想来还是有一些后悔的。
我记得,在小学课本的课外阅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便是和《素书》有关系。那就是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张良因为刺杀秦始皇失败,只能被迫逃亡,隐匿自己的身份,保全自己,恰巧在一个桥上遇到了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老头儿,这个老头就是黄石公,他是中国秦朝末年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五大隐士之一,但是当时张良并不认识他。黄石公故意将自己的鞋踢到桥下,让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就这样的重复了三次,用来测试张良的个人品性。
最终,张良通过他的考核,然后黄石公就把这本奇书传授给了张良,张良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这本书成功的帮助刘邦稳定江山。在张良去世以后,他并没有把这本书传授给后人,而是作为陪葬品,随自己进入了墓地。直到几百年后,盗墓的人才从张良的墓里挖出了这本书,这本书也重新面向世人,这本书就是《素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