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相差四十八岁,正值青春的胡友松,为何执意嫁给这位老人

时间: 2023-05-27 10:01: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相差四十八岁,正值青春的胡友松,为何执意嫁给这位老人

27岁嫁75岁丈夫只享了三年福,去世时说8个字,说的哪八个字?

这个人是胡友松,她在临死之前说:“无怨无悔,一声叹息!”这是她对于自己一生的总结。很多人都惋惜她为什么要嫁给比自己年纪大那么多的男人,但是胡友松认为自己无怨无悔。从来没有后悔过。

胡友松的母亲是胡蝶,是当时有名的大美女,大家对于胡蝶的美貌是意见一致的,后来有很多人都称她为“中国第一美女”。胡友松是她的女儿,那么这样她的美貌也是遗传她的母亲了,长得也是很漂亮的,落落大方的。她平时是很仰慕那些英雄大将军的人,所以后来认识了李宗仁,李宗仁对于胡友松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所以后来对于她提出了结婚的想法。胡友松为了改变自己在养母家的生活状况,便答应了李宗仁,那么这两个相差四十八岁的人结婚了。

结婚后的胡友松与李宗仁过得十分的恩爱,让大家打消了之前的疑虑。两个人幸福的度过的三年的时光,可是好景不长,李宗仁年纪太大因病去世了。去世前,他最舍不得的就是他年纪还小的妻子。李宗仁去世以后,胡友松又回到了自己以前的生活。直到胡友松六十八岁的时候,她也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胡友松这么多年来从来都没有后悔过自己与李宗仁在一起,她认为和李宗仁在一起的时光是很美好的,只是他们的幸福的婚姻生活并没有维持很久,这或许是胡友松一辈子的遗憾了。胡友松愿意用自己的下半生去守护自己爱的这个人。

无怨无悔,一声叹息。这个是在说自己无怨无悔,但是无奈时间太短了。
那八个字是:无怨无悔,一声叹息。其实年龄差距太大就应该要想过这个问题,不过开心过拥有过那就值得。
我觉得她应该会说,我终于获得自由了,因为这样年纪差距这么多的婚姻,本来就是有目的的。
我觉得嫁给丈夫可能只是因为钱吧,但是男的应该在这三年来很幸福。

胡友松嫁给了大自己48岁的李宗仁, 为的究竟是什么?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李宗仁相守一生的夫人郭德洁因病去世,但是就在第二年的时候,76岁高龄的他竟然和年龄差距非常大的胡友松再次结婚,而胡友松只有27岁,也正是27岁的胡友松陪伴他走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刻。再说这位胡友松,是上个世纪中国影视界的一线女明星蝴蝶的女儿,这段有着四十八年差距的婚姻,在当今许多人看来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更不用说是在上个还算比较封建的时代了。

1939年的时候,胡松友出生于南京,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胡蝶也曾告诉过她,她没有爸爸,所以这个小孩就随了母亲的姓,取名为胡松友,一直到现在,胡松友的身世还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她的生父是谁。胡松友长大之后学习医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的医院做护士。

李宗仁的妻子郭德浩去世之后,李宗仁非常伤心,心情极差,为了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也为了缓解李宗仁的丧妻之痛,很多人也给他物色过很多人女性,但都被他拒绝了,但是胡友松却是一个例外。

胡友松本人不仅颜值高,气质佳,而且她所从事的工作刚刚好符合李宗仁那个时候的状况。于是胡友松立刻就被请进了李宗仁的府上,李宗仁自第一眼见她,就很是喜欢这位聪明伶俐的姑娘,对她产生了爱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胡友松处于对李宗仁的敬佩之情,也就答应了他的婚姻诉求。

对于一个正值芳华年龄的胡友松,很多人对当时的这段婚姻不是很看好,尤其是对胡友松本人有着很大的误解,说是她贪慕虚荣,看中的是李宗仁背后巨大的资金。但是胡友松并不是这样的人,她一过门就对李家的人说李家的财务问题她一概不管,也不继承遗产,她所负责的只是李宗仁本人的生活起居。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李宗仁在生命的尽头时期对这位年轻的姑娘有着深深的感恩之情,胡松友也让李宗仁在心里上感到了极大的慰藉。

李宗仁其实也是一个很是幽默的人,在结婚后他带着新妻子胡友松去北戴河玩,胡松友被蚊子叮了一下,李宗仁就拿自己的唾液去揉伤口,说是可以消毒。平常生活中半夜起来去喝水,也不去穿鞋,轻声行动,生怕惊醒了妻子。

在1969年李宗仁的病情一度恶化控制不住,最终医治无效去世。李宗仁在弥留之际流下了对年轻的爱妻不放心的泪水,可以说是有着深深的感情,而在追悼会上,胡松友也是李宗仁唯一的亲人。

李将军在五十余人的妻子花名册中翻了胡友松的牌子,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总理的热情撮合中,胡友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秉承着为国献身的精神,毅然决然的嫁给了李将军

查少将胡友松湖南常德少将胡友松

“电影皇后”胡蝶给了她生命,周恩来作媒,她成了李宗仁的妻子。台儿庄是她一生的回味和对爱情的守望——她是69岁的胡友松。2008年4月8日,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这天,我在台儿庄大战最为激烈的主战场——台儿庄清真寺,巧遇这位寓居台儿庄10年的老人。

“清真古寺无半掌之壁不饮弹,无方寸之地不沃血。”70年前,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清真寺周围血拼7昼夜,中国军队全歼侵入清真寺里的日军,台儿庄局势由此逆转,李宗仁将军一战成名。
在清真寺里,我和李宗仁将军的遗孀胡友松女士一起重温这段70年前的铁血战事。
古朴的四合院落,高高的醒梦楼,碎石铺就的小道,厚实的青色砖墙,还有松柏鲜花间相映成辉的飞廊画栋琉璃瓦脊,台儿庄清真寺就是这样一座古香古色的寺院。只不过,这里都是复古的清代建筑。
若不是门楣上的清真言和大殿上的弯月,我怎么看它都不像清真寺。可这的确是台儿庄清真寺,70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大战爆发时,台儿庄是敌我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我走近古寺的时候,始终觉得有种力量在召唤着自己。我知道,那是一个有形的庄严之地承载了这些血腥的苦难。真主的仆人在这尸痕累累的土地上向敌人大喊着:“愚昧”!
尽管是清晨,但清真寺里早已人来人往。4月8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尽管硝烟弥漫尸山血海的大战已成为历史,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这场大战在助长了国人志气之后,历经时日却愈加清晰的记忆。
1938年,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爆发,因清真寺距离台儿庄北门中正门最近,坚固的寺院建筑便成了军事屏障。大战一开始,日军以猛烈的炮火和惨重的伤亡为代价占领了清真寺,并以此为进入城内的基地。敌我双方拼死争夺,中国军队血拼七昼夜,全歼龟缩在清真寺里的敌人,“清真古寺无半掌之壁不饮弹,无方寸之地不沃血”,台儿庄战局由此扭转。
“清真寺在枪炮中片瓦无存,残存的几段墙壁上都是弹孔。”我在一道墙壁前发愣的时候,一个老太太突然打断了我。
尽管对清真寺进行了重修,但血战台儿庄的痕迹——“指挥所”字样的墙壁,以及寺院外墙上和两颗百年古树树干上密密麻麻的弹孔都呈现在眼前时,台儿庄当年的惊心动魄都留在了清真寺。
这场大战是中国抗日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歼灭日军1万余人,破灭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梦幻,而李宗仁将军也在这里一战成名。
“这里弹孔最密集的一段墙壁被北京博物馆截下来运走了……西北籍老兵就在这清真寺的外墙上写下了‘生在陕西死在山东’的遗言”。我惊叹于眼前这位老太太对于往事如此通晓的时候,清真寺里的阿訇却告诉我,老人正是李宗仁的夫人胡友松女士,现任台儿庄李宗仁史料馆名誉馆长。
感慨偶遇的同时,我才知道老人要去枣庄市看病,因为4月8日很特别,她看看清真寺就赶往枣庄。“我是直肠癌,和李先生(李宗仁)一样的病,到死的时候我们也是同病相连。”胡友松一脸灿烂,我看不出她已疾患缠身。 “第一次见面时,李先生在宴席结束时用国外礼节吻了一下我。”胡友松是胡蝶的私生女,自小颠沛流离,是76岁的李宗仁给了27岁的她以爱情。如今,她膝下没有子女,“没有经历过风花雪月,但嫁李宗仁我不后悔”。
69岁的胡友松女士儒雅而干脆,名门女子的气质在言谈举止间显现。胡友松对于清真寺仿佛已很是熟悉,她招呼着我走进了清真寺大殿对面的一间厢房——那是清真寺里的一座抗战纪念馆。展厅有那个时期的枪支、大刀与长矛,也有缴获日军的战利品,墙壁上则悬挂着南进回民支队战士的遗相。一页页牺牲战士花名册就一字儿排开静静地躺在展厅的玻璃柜中,如同列阵一般。
这纪念馆里有一位特别传奇的回族人物----铁道游击队政委张宏仪。张宏仪本是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943年底得到上级指派的他兼任20多人的铁道游击队政委,游击队活动在敌占区,他在回族聚居区招募新兵,不到半年时间,游击队人数达到了300人枪。“铁道游击队在津浦线上神出鬼没,日寇惶恐不安,可惜的是都到了1945年,那是抗战胜利的前夕,张宏仪在掩护战友撤退的过程身中流弹牺牲。”老人离奇地告诉我,铁道游击队是以回族为主的抗日武装力量。我在惊讶的同时,翻阅了《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一书,尽管这本书中也有这样的提法,可惜的是我对于铁道游击队更为细致的资料仍然无法获取。
胡友松老人有意避开所有前来台儿庄参加会议的媒体记者以及公众,我跟从老人搭乘出租车走向了枣庄。台儿庄区不大,城区人口不到10万,距离枣庄市却有50公里的路程。沿街的店铺多是一些小二楼,因为今天是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很多人前来参加庆典,小城也便显得兴高采烈了起来。
坐在车子里,我看到老运河对面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前忙碌的工作人员,而庆典的会场就设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10年前,台儿庄区政府邀请我来台儿庄居住,筹建李宗仁史料馆。四个人在北京找了我4天,最后在张爱萍将军秘书的帮助下才找到了我。在北京我也是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多想就来了。”
李宗仁史料馆坐落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对面,两个馆隔一条老运河相望。“1998年,我从北京来到台儿庄时,带来了所有李宗仁将军的资料,充实了这座史料馆。”
远远地,李宗仁将军史料馆映入了视野,小楼是1937年的火车站,台儿庄大捷后李宗仁将军那张著名的留影就在小楼的后院里。
1965年,李宗仁的第二任夫人患疾离世,为了照顾李宗仁的起居,在周总理的撮合下,27岁的胡友松嫁给了76岁的李宗仁。
“我和李先生的结合没有过程。见李先生的第一面是在北京的李公馆,晚宴上,先生不时向我夹菜,聊了很多。临别的时候,他居然有些恋恋不舍,竟用国外的礼节吻了我一下,这让我在当时接受不了。” 嫁给李宗仁,胡友松没有犹豫,只是在1966年7月26日的新婚之夜,似醉非醉的她早早地上楼来到卧室躺下,想想李宗仁和自己在年龄上的距离,眼泪流了下来。但这之后,李宗仁的爱很快得了她的芳心。
“我们分床睡觉,他在半夜里蹑手蹑脚起来为我盖被子;我肚子不舒服,他为我嗑出四两南瓜子……”老夫少妻的生活,让胡友松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爱情的可贵。
尽管自己的母亲胡蝶叱咤影视界,可胡友松自幼就没有家的概念,她是母亲的私生女,生在上海,先后寄养在南京和北京。
胡友松的童年是在灯红酒绿珠光宝气中度过的,她身边往往是妈妈的女朋友,一群洋气的阔太太,有吃不完的好东西,有穿不完的好衣服,但她是孤单的,甚至没有玩伴。童年的记忆里,她往往是被保姆带着住在酒店里,一两个月见不上妈妈的面。解放前,胡蝶把女儿寄养在张宗昌姨太太家便杳无音讯,因而,胡友松珍惜和李宗仁在一起的日子,他们的美好时光持续到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去世。
“有一天,我会在先生名垂青史的台儿庄死去。肠癌手术前,我自己在手术台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孑然一身的胡友松至今不知生父是谁,厌倦谈论母亲。她说,自己面对清真寺、史料馆以及台儿庄的一草一木坚持走到生命的尽头。
李宗仁离开的日子里,胡友松吃了不少苦头。在周总理的照顾下,胡友松在国家档案馆工作。“可这并不完全是国家照顾,我之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了几年书,直到1973年进入国家档案馆工作。” 胡友松一生未育,身边已经没有一个亲人。她说自己从小小资习惯了,过不来苦日子。尽管如此,在没有李宗仁的日子里,她还是一个人生活了四十年。
2008年春节前,胡友松决定留在台儿庄和乡亲们一起过年。腊月29日那天,她买了很多的年货,傍晚回家突然感到腹部疼痛,到医院确诊是肠癌。“上手术台的时候,医生要我的亲属来签字,我笑笑说,我自己签吧,我孤家寡人一个。”
“我有名人母亲和名人丈夫,我将也是个历史人物。”胡友松说自己一生很累,但不后悔嫁给李宗仁。
1989年,81岁的胡蝶在加拿大去世,而母亲临终的遗言只有一句“蝴蝶就要飞走了”。1993年,胡友松在北京才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她不知道母亲临终前是否想起了她这个女儿。提起母亲,胡友松变得异常烦躁。为了转移话题,她说“我的画画得还不错,可以送你一幅,收藏价值已在飙升”。
胡友松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迷茫,胸中有着万千沟壑;已在台儿庄生活了十年,她还将面对清真寺、史料馆、台儿庄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她说“只有这样先生离我最近”。
握手道别的那一刻,我着实在想,小小的清真寺盛载着那么多的故事,70年前的那场战争场面似乎还在眼前,至今仍给人以方方面面的激励;而这个女人,似乎使那些和我一样走近台儿庄的人,都能感受到爱情的生命力竟是这样的隽永绵长。

影星胡蝶之女:儿时被养母欺,青年时嫁古稀将军,晚年却住进寺庙,为何?

2008年,是个风雨飘摇的年份。这一年,先是南方经历了大雪冰冻,紧接着拉萨的事件震惊全国,不到2个月史无前例的汶川大地震接踵而至,举国悲痛。

这一年注定是不安稳的一年。

而也正是在这一年,大时代下一小人物——胡友松,病情加剧,躺在金山寺的床上,永久地告别了这繁杂而又精彩的世间。

胡友松是谁?

2008年的胡友松,是一个身染重病、不久于世的寡居老人。1995年的胡友松,是广济寺皈依佛门的妙惠居士。1966年的胡友松,是古稀老人李宗仁的新婚妻子。1939年的胡友松,是著名影星胡蝶的新生女儿。

作为民国第一美女胡蝶的女儿,尤其是"私生女"这一身份,更是加剧了她的身世之谜。

由于胡蝶曾经与戴笠有过一段情,许多人猜测戴笠便是胡友松的生父,但胡蝶对此极力否认。到最后,她的生父是谁仍无从得知。

作为著名爱国人士、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的最后一位夫人,风华正茂的年纪却选择了古稀老人做丈夫,由于巨大的年龄差,她曾遭受过诸多非议。

很多人认为胡友松是贪图李宗仁的家产和名声才嫁给他的,但胡友松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从不是贪恋富贵虚名之人。

有着这样鲜明色彩的两个标签,开局便是王炸的一手牌,为何最终她却变成了寂寂无名之辈?

命运总是曲折离奇

如果不是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胡友松的一生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上海沦陷。两年后,胡友松降生在这边苦难的大地上,母亲为她取名"胡若梅",寓意不言自明。

一无所知的儿童看不到世间的疾苦,她所看到的,是五颜六色的衣服,是光怪陆离的交际场,是十里洋场的大上海。

虽然没有父亲,母亲也无法时常陪伴,但有各色各样的人来来往往,倒也从不觉得孤单。

如果日子停留在她年少的一方记忆里,该是多么梦幻而幸福的一生啊。但命运在它既定的轨道里残忍向前,对谁都不留情。

她的生活从6岁开始急转而下。人生的第一个弯道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到来了。

患上湿疹的她不得不在医生的建议下被送到北方养病。从此,她成了沈文芝的养女。

彼时,谁也没有想到,那便是她和母亲的最后一次分别。再见,便是再也不见。

寄人篱下的生活一言难尽。

养母不仅对她不好,还花钱如流水,连母亲留下的最后一笔财产也很快被挥霍殆尽。

拮据的生活只是个开始。复杂的身世才她今后将要面对的最大难题。

中学时,同学纷纷入团,但是她说不清自己的出身,政治问题无小事,终究只能成为遗憾。

最可悲的是,最灿烂的年纪里遇到的爱情都无疾而终。

这也许正是后来她选择李宗仁的原因之一。世俗的爱情根本不靠谱,不如找一位有胸襟、不拘小节的人共度余生。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到底是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人,就算已经年入古稀、身体大不如前,但气魄依然在,也知道心疼人。

所以即便被人非议、即便明白以后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

婚后甜蜜的生活就像一股暖流滑过她冰凉又单薄的身躯。这个需要她照顾的老人,是她的丈夫,却同时也像父亲般在照顾着她。

面对他的细心和体贴,从未体会过家庭温暖的胡友松早已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她暗暗发誓,要好好照顾他,死心塌地对待他。可是,命运再次捉弄了她。

两年多的岁月,在将近七十年的时间里像个笑话。那颗生命里的光刚刚划过便匆忙消逝,整个世界再次暗淡下来。

30岁的胡友松,成了寡妇。此后,再未婚嫁。

生活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

但这远远不是结束。丈夫逝世后,她的厄运接踵而至。

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环境再次动荡起来。胡友松因特殊的政治身份被赶出李公馆,后来又被送到劳改场。

在那些接受劳动改造的日子里,她是否会埋怨带给她永不停歇的痛苦的原生家庭呢?

当她选择自己独自一人,宁愿靠着微薄的工资过清贫的生活,也要把丈夫的遗产全部上交国库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她从不是抱怨生活之人,吃苦受累全然不怕。又怎会怪罪带给她生命的父母。

除了遗产,李宗仁生前收藏的16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也全部捐赠给了中国历史档案馆。

1996年,胡友松再次把收藏多年的李宗仁的60多件遗物捐赠给台儿庄李宗仁纪念馆。

即便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从未动过这些东西的念头。

和李宗仁虽然只生活了不到三年时间,但是李先生爱国、为民的精神却已经彻底融入血液之中,流淌在活着的胡友松身上。

工作时如此,退休后也不停歇。节衣缩食,不断地把微薄的退休金捐献给希望小学;在抗洪救灾义卖活动中,把自己的卖画所得全部捐给灾区人民。诸如此类的事,从无间断。

1969年之后的胡友松,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因为入不了团而黯然神伤的小姑娘了。

所以在劳改场中的胡友松才会说出"我早已经把这里的农场当成自己的家,我愿意终身当一个快乐的农民"这样的话。

所以她改名"王曦"。曦,早晨的阳光。

在充满阴霾的日子里,她不再寄希望于任何人。她就是自己的希望之光。

所以56岁的胡友松,抛却尘世的烦扰,转身入了佛门。

至此,距离她离开上海,刚好50年。

人世间摇摇晃晃五十载,经历过大悲,也体会过大喜,汹涌的日子最终都趋于平淡。

这时的她,早已没有任何牵挂,于是开始潜心佛学、学习书画,岁月无比静好,内心从未如此安宁。

痴迷佛学的日子里,她才学会了真正的放下。扑朔迷离的身世,未能再见的母亲,寄人篱下的童年,遭人非议的婚姻,艰难孤单的中年时光......统统都在离她远去。

轻飘飘地来,静悄悄地走

直至2008年2月,她被诊断出了直肠癌。

经过近九个月的治疗,病情没有改善反倒开始恶化。也许是感知到了什么,她拒绝了后续的所有治疗,选择住进海岛金山寺,在佛门内度过余下的日子。

11月25日,是无比平常的一天。在跌宕起伏的2008年,格外地不起眼。

病了九个月,来到金山寺一周的胡友松,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永远地闭上了那双被李宗仁夸为"仿佛充满了星星的明眸"。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小时里,她在做什么呢?听佛讲经,沉醉于佛法的世界,宁静安然地离开?还是回忆起这飘零的一生,带着无法弥补的遗憾?

她曾说过"我无牵无挂、无忧无虑,整天快快活活的",这是她看破红尘后的自解。

但是她也说过"我没有任何亲人,没有丈夫和孩子",这样的执念真的被彻底抛下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2008年11月25日下午6时,胡友松在山东德州庆云县海岛金山寺去世,终年69岁。一生简朴,没有后人。」

就像她的到来一样,她的离开也是那样安静、平淡。在一个曲折离奇的年份,选一个毫不起眼的日子,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胡友松的一生,便是最好的注解。

因为这一辈子看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体会到了太多的人间冷暖,所以老年以后只想为下一世祈福,所以住到寺庙。
这是因为她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让她决定皈依佛门,过平淡的生活。
这是因为她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最终看淡了俗世。所以晚年选择了住进寺院。
文章标题: 相差四十八岁,正值青春的胡友松,为何执意嫁给这位老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1609.html
文章标签:嫁给  执意  相差  这位  老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