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假如陈友谅赢了,中国会进入大航海时代吗 (毕竟他渔民出身)

时间: 2023-05-24 23:00: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假如陈友谅赢了,中国会进入大航海时代吗 (毕竟他渔民出身)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什么关系?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敌人的关系,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自八月二十九日开始,到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扩展资料:

朱元璋与陈友谅龙湾战役,是指1360年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展开的战役。这场战役中,朱元璋终于胜了陈友谅,并在此战之后一举收复了被陈友谅占领的许多城池,是陈、朱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

经过这次战争,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赶上乃至超过陈友谅,改变了朱元璋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以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打败并杀死陈友谅,消灭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朱元璋与陈友谅龙湾战役-百度百科

  敌对关系

  1360年夏,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率水军直犯太平。朱元璋手下猛将花云守太平,人数只有数千,顽强抵抗。三天后,陈友谅乘涨水之际,巨舰直泊于太平城西南角,大船船尾高与城平,士卒蜂拥而登,太平城被攻陷。猛将花云被擒,不屈痛骂:“贼奴!汝辈现缚我,吾主必为我报仇,斩汝等万段!”他又奋力跃起挣开绳索,夺刀杀五六人。

  陈友谅大怒,派人把花云绑在大船桅杆上,命兵士万箭齐射,把花云射成个刺猬。

  攻得太平城,陈友谅更觉“徐皇帝”再无用处,派壮士用铁锤击碎其头,胡乱抛尸完事。“天完”政权,这下真的彻底完了。

  然后,陈友谅在采石矶一带的五通庙举行登基仪式,自称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这位陈皇帝称帝太心急,“群臣”立于江边,草率行礼。突遇大雨,殊列仪节,狼狈不堪。最早拥立徐寿辉当“皇帝”的邹普胜,如今反成为陈友谅的“太师”。陈友谅以张必先为“丞相”,以张定边为“太尉”。然后,他率军还江州。

  到了老窝后,他马上遣使送信给张士诚,约定共灭朱元璋。张士诚只想自固,没有应承。

  在江州修整了数日,陈友谅引大军东下,直扑建康。

  金陵城中,人心大骇,朱元璋手下人不少心意摇动,有欲降的,有欲逃的,有欲据钟山死守的,人心惶惶。

  朱元璋问计于刘基。刘基心沉气稳,说:“天道后举者胜。我军以逸待劳,何患不克!明公您宜开府库,固士心,倾至诚,伏兵伺陈击敌。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一举。”

  朱元璋遂意决。

  当是时也,朱元璋文臣武将中多有出迎自保之心,估计连朱元璋本人也多夜睡不着觉,细想过是否当个“汉臣”。正是刘基一席话,终使朱元璋心稳神固。刘基于1360年春与宋濂、章溢、叶琛三人一起往建康投附朱元璋,此人精通天文、兵法、性理诸书,通才人物,很是有真本事。更引人注意的是,他乃元朝进士出身(元朝汉人中举者,百年间仅两千人左右,极其稀罕)。

  这时,有人提议朱元璋先收复太平以牵制敌方,有人建议朱元璋自己亲自指挥出建康御敌,均为朱元璋所拒。这位爷没读过什么兵书,属于那种天生有感觉的军事家,他说:“太平城濠堑深固,如果当时陈友谅没有巨舰,不能水上进攻,太平根本不会陷落。倘使我们现在去围城,不可能短时间拿下。而且,贼军水军十倍于我军,屯兵于坚城之下,进不能取,退不及援,肯定吃亏。如果我自己出城逆敌,敌军以偏师牵制我,牵着我们主力四处兜圈,陈友谅会以舟师顺流而下直奔建康,半日即可抵城下。到时,即使我们的步兵骑兵能够即时回援,也是百里趋战,精疲力竭,乃兵法大忌呵。”

  朱元璋先派出胡大海直捣广信(今江西上饶)以制其后,然后招指挥康茂才议事。老康乃是先前降而复叛的陈野先属下将领,闻召立至。朱元璋开门见山:

  “听说你一直和陈友谅关系不错,今其入寇,我很想让他来快些。你假装充当他的内应,派人捎信给他约他速来,最好让他兵分三道来击,以弱其势。”

  康茂才唯唯,仍旧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家中有个门子,从前一直在陈友谅家中做事,让他送信,对方必无疑心……不过,我们如今多数人都害怕汉军到来,为何要引诱对方来找我们打?”

  朱元璋一笑:“情况再发展下去,陈友谅必和张士诚联手,二寇谋合,何以对付!今先破陈贼,则张士诚闻之胆落!”

  老康恍然,依计行事。

  康茂才的门子化装进入陈友谅军,老陈得书大喜,问:“康公今何在?”

  门子答:“正提军守护江东桥。”

  问:“桥是何质地?”

  答:“木桥。”

  陈友谅喜形于色,“你回去告诉康公,我很快就去那里,到达后则高呼‘老康’,让他闻呼而出。”

  门子回来后,康茂才马上报知朱元璋。老朱大喜:“贼人入套了!”忙命李善长派人把江东桥木板拆掉,改成铁石桥,一夜之间,桥成。同时,听说陈友谅一军打探过新河口方面的道路,老朱派大将赵德胜在新河两岸筑虎口新城。

  于是,朱元璋动员所有人马,命常遇春、冯胜等人率精军三万埋伏于石灰山侧,徐达等陈兵于建康南门外,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等人率水军出龙江关外,老朱本人亲统大军在卢龙山待敌。

  他命令持旗信号兵分持红黄旗埋伏于卢龙山左右,“寇至,则举红旗;黄旗举,则伏兵皆发。”

  陈友谅自恃有康茂才做内应,人马船只又多,果然引水军浩浩荡荡杀来,直进大胜港。

  港湾窄狭,又有朱元璋大将杨璟严阵以待,每拨只能有三船并进,急得陈友谅跳脚,也不想分兵了,他马上从大胜港掉头,出长江之上,径直扬帆趋江东桥。

  结果,船队大集出发,巨船大舟,本想一下子撞毁木桥直行,近前却发现桥身是大石砌成,绕以铁环,灌以铁汁。

  陈友谅大惊,忙急呼“老康”,希望“内线”康茂才出来接应。喊了半天,根本没人应声,陈友谅忽悟自己中计。

  迂回半日,费了牛鼻子的劲,陈友谅只能下令舰队再次掉头,直趋龙江。汉军势锐。他们绕了半天道,却都是呆在船上,体力并未消耗。靠岸后,一万多精兵飞身下船,在滩头立栅,准备结阵进攻。

  身在卢龙山的朱元璋看得仔细,下令击鼓举旗。红旗扬起,诸军争相趋前拔栅,与陈友谅汉军厮杀在一起,你死我活。正相持间,又一轮鼓声响起,山前黄旗又起,常遇春伏兵忽现,徐达率部杀至,张德胜的水师也一时云集。

  内外合击之下,陈友谅登岸的兵士根本招架不住,争相往岸边的船上跑。恰值退潮,无数巨舰搁浅,汉兵被杀掉、溺毙无数,仅被俘虏的就有近万人,又有巨舰百余艘、战船数百皆为朱元璋所得。

  坐在指挥大舟上的陈友谅见势不妙,忙乘小船逃走。朱元璋没有鸣金,下令诸将急追。追至采石,陈友谅纠结溃亡之众,复与朱元璋军大战,复被廖永忠、华云龙等人打得大败。

  朱元璋军队乘胜之下,吓得陈友谅太平守军也无斗志,慌忙遁去。朱元璋收复了太平城。

  汲取上次太平城西南临姑溪水道的经验教训,常遇春派人改筑城墙,往后移二十余步重筑,以免敌方巨舰可以直泊城头。
  胡大海方面进展也不错,攻取信州。

  有了这次大胜,朱元璋声名赫赫,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老朱并未见好就收,很快占据了长江上流要地安庆。安庆本来是陈友谅手下勇将赵普胜坚守,由于此人被老陈诱杀,将领皆有怨心,赵普胜手下将张志雄向朱元璋投降,尽告安庆城守详情,带着朱元璋军队一举攻克安庆。但不久,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率军突袭,又把安庆夺回。

  1361年,朱元璋觉得火候差不多,决定亲征陈友谅。他亲乘巨舰,自率水师进攻安庆。安庆城坚,数攻不下。刘基进言,要朱元璋舍安庆不取,直接进攻陈友谅的老窝江州。朱元璋从之,立刻率兵西上。

  经小孤山时,陈友谅大将傅友德、丁普郎主动率部投降。朱元璋早闻傅友德的勇名,大喜过望,立刻把他擢为大将,派他去江西招谕诸郡归附。由于朱元璋行动迅速,陈友谅根本不知道对方径来江州施行攻击。

  忽然之间,陈友谅发现朱元璋大型水师舰队在江州城外江面上密麻麻一大片,真如神兵天降。老陈仓猝间不能成军,只得携妻子率亲随逃奔武昌。苦心经营几年的老根据地,一朝为朱元璋所据。

  大军乘胜,又攻克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等地。不仅如此,形势逼人之下,为陈友谅守南昌的胡廷瑞见风使舵,派人向朱元璋约降。不废吹灰之力,南昌又入版图。虽然后来小有反复,南昌仍为朱元璋牢牢掌握。

  此时此刻,陈友谅与朱元璋掉了位置。朱元璋一方咄咄逼人,陈友谅频频招架,疆域日蹙。愤恨之下,陈友谅大整水军,命人制作上千艘巨舰,皆高数丈,丹漆涂饰,上下三屋,每层可以驰马,又置马栅于其间。楼船下方,“设板房为蔽,置舻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可称是古代版航空母舰。更惊人的是,陈友谅巨船皆以铁皮包裹,极其坚实。他纠结六十万兵(不一定有这么多,但怎么也有四十万),尽载其家属官员,空国而来,直冲南昌,准备先拿下这一重城。

  可见,陈友谅毕竟一鲁莽汉,净爱干孤注一掷的事情。

  鄱阳湖大战,即将开始。

  陈友谅轻躁,大军甫出,却径自去南昌,想攻陷此城。当时的南昌守将,乃朱元璋亲侄朱文正和心腹大将邓愈。朱文正派出各将校分守南昌各门后,自提两千精兵,往来指挥、策应。

  陈友谅相中了看似容易进攻的抚州门,亲自指挥兵士进攻,并立于船上督战。守抚州门的正是猛将邓愈。汉兵准备很充分,各人手举箕状竹盾牌,矢石不能伤,加上威胁巨大的撞墙机,一下子撞毁城墙二十余丈,汉兵呐喊涌上。关键时刻,邓愈守军一排人从墙后忽然站起,个个手持火铳,枪声响处,冲在前排的汉兵全被打倒。如果是箭弩,威力即使比火铳大,也吓不住汉兵。眼见敌人手持喷火冒烟的怪家伙,声音震耳欲聋,汉兵很少有人见过这东西,登时胆落,屁滚尿流而去。其实,火器早在南宋对完颜之水军作战时就第一次使用。宋元更迭之际,忽必烈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火铳之物,发明制作于元朝中后期,战争中使用得并不多。江南多巧匠,朱元璋属下大将邓愈脑子活,先人一步,把这些“玩物”用在战争之中,效果惊人。倘无此物,南昌城当时就会陷落。

  一顿狂轰后,陈友谅督战队斩杀汉兵数人,剩下的活人咬咬牙,又重新冲向城边。守城兵士在城门处和城墙倒塌处一直争竖木栅,汉兵争先恐后攻击,朱文正督诸将死战,且战且筑,连夜把被撞毁的城墙又重新修整完毕。

  酷战之中,南昌城内李继先、牛海龙等数名将领皆战死。

  见抚州门难以遽破,陈友谅又督军转攻新城门。守城猛将薛显更出人意料,率领锐卒突然先发制人,守城部队大开城门,首先向汉军发动进攻。陈友谅猝不及防,手下平章刘震昭被斩杀,死伤数千人,乃退。

  情急之下,陈友谅增修攻具,想破栅后从南昌水关攻入城内。他下达死命令,退后者皆斩,于是汉兵冒死撞冲。

  朱文正派兵士手持长槊,隔栅刺杀汉兵。汉兵此次有准备,几个人抱住长槊尖头,死命往回拉,夺槊后,汉兵又发动新一轮猛攻,使得近战中南昌守兵被杀不少。幸亏朱文正的临时兵工厂就设在栅后,他命令士兵把长槊槊尖放入锻铁的火岸中烧红,再伸出栅外刺敌。汉兵夺槊,一时间皮焦肉烂,哀嚎遍地,终不得进。陈友谅用尽攻击之术,但城中备御万方,汉军被杀伤严重。

  见南昌攻不下,陈友谅分兵陷吉安、临江,把俘虏的几个守将殉于南昌城下,朱文正等人丝毫不为所动。陈友谅恼急,又挥兵猛攻官步、士步二门,朱元璋手下勇将赵德胜中伏弩身亡。

  南昌被围攻,内外隔绝,音信不通,朱文正在派遣千户张子明赴建康告急的同时,又派出一名外号“舍命王”的士兵出城诈降,诉称稍缓几日,城内主帅要降。陈友谅无谋,信以为真,马上缓其攻势。到了约定“投降”日,南昌城上旗帜一新,杀声动天。陈友谅恨极,命人把诈降的“舍命王”捆在城前碎剐,本来这位爷出来就没想活着回去,不然就不叫“舍命王”了。

  当时的朱元璋,正亲自率兵去解救安丰被张士诚攻击的小明王和刘福通。张士诚并非有意和陈友谅相互响应牵诱朱元璋,纯粹的临时性军事行动而已。激战中,刘福通战死,朱元璋赶到,打败了张士诚大将吕珍,“救”了小明王。至此,“皇帝”韩林儿变成老朱手中之物。

  张子明报告陈友谅猛攻南昌,朱元璋真吓了一大跳,问:“陈友谅兵势如何?”

  张子明答:“陈友谅兵势很盛,但攻城中战死不少。现今江水转涸,很快就不利于巨舟泊行。其师出已久,兵粮马上也会成问题。如果有援兵至,里外夹攻,必可破敌!”

  朱元璋沉吟片刻,对张子明说:“你回去告诉文正,让他再坚守一个月,我将亲自率兵前往破敌!”

  张子明得命而还。行至湖口,被陈友谅巡逻兵抓住。

  陈友谅亲自审问,说:“如能为我诱降,不仅不杀你,高官厚爵任你选。”

  张子明假装答应。

  转天,汉军押张子明至南昌城下,守城将士皆凭城往下观望。

  张子明站定,仰头高呼道:“主上令诸公坚守,大军马上就来!”

  朱文正等人闻言,守志益坚。狂怒之下,陈友谅又在阵前剐杀张子明。

  朱元璋调兵遣将,他立命正围攻庐州的徐达、常遇春还兵,共集水陆兵二十万,与自己一起共征南昌。进至湖口后,朱元璋先遣一万军屯于泾江口,又派一军屯于南湖嘴,准备一战全歼这个宿敌。

  至此,陈友谅整整包围南昌八十五天,虽杀掉朱元璋十四员大将,仍未能克坚城。

  听闻朱元璋亲自来战,他马上解围,掉头杀出鄱阳湖,前来迎战。

  朱元璋胸有成算,他率水军自松门入鄱阳湖,扬帆而来,与陈友谅军在康郎山附近相遇。

  当时,乍从水军的阵容看上去,汉军占有明显优势,其巨舰高大威猛,铁皮闪烁黑光,虎虎逼人。

  朱元璋仔细观察后,对诸将说:“彼巨舟首尾相联,不利进退,可破也!”于是,老朱命已方舟师列为二十队,其间以小船遍载火器弓弩,告诫诸将说:“接近敌船后,先发火器,再发弓弩,舟船相接后,则以短兵击之!”

  由此,鄱阳湖大战拉开序幕。

  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先发,驱船直逼敌人巨舰薄战。徐达表现最出色,他身先士卒,击败汉军前锋,杀敌一千五百人,并俘获汉军巨舰一艘,使得军声大震。

  首战告捷,对于朱元璋一方军士的心理来讲起了真正的鼓舞作用。大将俞通海乘风发射火炮,又一举焚毁汉军巨舰二十艘,汉兵被杀被溺一万多,不少人身上着火在水中扑腾。当然,汉军并不示弱,以巨舟逼近,箭弩齐发,朱元璋手下两位元帅即当即战死。而且,汉兵船高,先施火攻,居高临下扔火把,连徐达的指挥船也被烧着。徐达临危不惧,边扑火边指挥,奋战得免。

  陈友谅手下骁将张定边有勇有谋,他看见朱元璋的指挥舰居中,立刻率几只巨舰直扑而来。朱元璋心慌,掉头避逃时慌不择路,在近岸处搁浅。汉军一围而上,数艘巨舰及几千兵士包拢过来。

  朱元璋手下猛将程国胜和陈兆先冒死抵抗,四跃奋击。情急之下,牙将韩成跪告朱元璋说:“古人言杀身成仁,臣不敢爱其死”,言毕,他穿上朱元璋本人的冠服,面对密麻麻进攻的汉军大叫一声,投水而死。

  汉军见“朱元璋”投水自杀,喜跃高呼。消息传出,围攻之势稍缓,不少兵将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打捞“朱元璋”的尸体方面,准备捞上后剁成数块向陈友谅请功。混战之间,朱元璋指挥舰上大将陈兆先和宋贵皆战死。

  危急时刻,常遇春指挥船队逼近敌将张定边巨舰,一箭射中正站在前甲板指挥的张定边,使得他本人的指挥舰不得不后撤。俞通海闻朱元璋被围,也红了眼,他从水战中抽出数艘船,一直冲向朱元璋的指挥舰,连挤带撞,终于把大船从沙中撞动,重新返入深水之中,老朱躲过一大劫。

  俞通海小船,“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

  俞通海救了朱元璋后,又与廖永忠一起乘轻舸小船追击败走的张定边,边追边放箭,致使张定边身上中箭百余,完全成了一个刺猬,倒在甲板之上。

  见天色已晚,朱元璋定定心神,鸣金收兵,召集诸将议事,总结首战一日的经验。为防止张士诚乘虚入寇,朱元璋命令徐达率一支部队回防建康。

  转日,朱元璋亲自布阵,与陈友谅重新交手。

  陈友谅急红眼,下令把所有巨舟接连锁串在一起为水中巨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壮观是壮观,老陈忘了“火烧赤壁”的故事。三国故事在元末成型,四处开讲,比现在《百家讲坛》还热闹,陈友谅以前应该在哪个场子中听哪位说书的白话过。

  战事紧急,老陈很可能早忘了那些评话。他忘了,朱元璋没忘。

  也甭说,面对如此水中浮荡的巨舰城,朱元璋船队短小简陋,仰攻多却,似乎面对铜墙铁壁。朱元璋怒恼,立刻下令斩杀退却的队长十多名,但仍然止不住退势。

  正当朱元璋声嘶力竭下令杀人的当口儿,大将郭兴进言:“不是我方将士不用命,敌人舟船太高大,我认为一定要火攻才行。”这句话提醒了听过《三国》的朱元璋,他马上命常遇春等人分别调集七艘渔船,载满芦苇秆柴,以火药填充其间,等待时机投入战场。

  待东北风起,时机成熟,朱元璋命士兵捆扎稻草人在七艘渔船上直立,衣以甲胄战盔,持矛在手,伪装成兵士的样子。然后,他又分募敢死士卒伏于船中划船。这样,陈友谅军士以为来船是普通战船,没有太多防备。

  时值黄昏,七艘渔船竟然趁乱驶入汉军巨舰近前。敢死士卒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之间已经冲撞到汉军舰队内,猛烈燃烧。火势迅急,数百艘船一齐着火。“燔焰涨天,湖水尽赤,(汉军)死者大半。”

  这一把大火,烧死陈友谅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大将陈普略。特别是陈友仁,号称“五王”,此人眇一目,多智数,骁勇善战。他的死亡,对陈友谅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当然,朱元璋军损失也不少,丁普郎等数员大将也战死。

  第三天,双方又各集众大战。

  汉军虽然损失惨重,战斗力仍旧不弱于朱元璋军,双方在湖上进行殊死搏斗。

  文士刘基在朱元璋船上东走西望,一直不闲着,他忽然大叫“难星过,马上换船!”拉起老朱就跳上另外一艘船,甫坐未定,老朱原来所乘大船立刻被炮石击毁。刘基也是装神弄鬼,大白天哪里能见到“难星”,无非是观察到有敌船的大炮在向帅舰瞄准而已。虽如此,精神暗示作用很大,朱元璋及其手下均觉得有“诸葛亮”大仙在船上,勇气百倍。

  陈友谅乘高,见朱元璋指挥舰被击碎,高兴得大叫。俄顷,又见帅旗高悬,朱元璋又出现在船头指挥,汉军将领皆相顾失色。

  廖永忠、俞通海等人率六只战船深入,汉军联大舰拒战,“蔽之,舟若没。有顷,六舟旋绕汉军而出,势如游龙。诸将见之,勇气百倍,呼声动天地,波涛立起,日为之晦。”

  打仗打的就是精气神,精神原子弹一爆发,想不胜也难。就这样,朱元璋军队以小打大,无数小船围着汉军巨舰,纷纷飞登敌船,待甲板上汉军被杀尽,底层摇橹兵士犹茫然不知,仍旧一个劲儿喊号子卖力摇橹。朱元璋士兵图省事,掷火烧船后,纷纷跳回自己小船上,摇橹汉兵尽被烧死。

  战至中午,陈友谅汉军气泄,大败,“弃旗鼓器杖,浮蔽湖面”。

  胡通海等人回来报功,朱元璋喜不自胜,赞赏道:“今日之捷,诸君之功也!”

  俞通海进言:“湖水有浅有深,战船难以回旋。不如急入大江,据敌上流。”朱元璋颔首。水军先行抵至罂子口,横截湖面,把陈友谅军队堵在水道中不敢动弹。

  这一次,老陈丧胆,再不敢轻易出战。不久,朱元璋又指挥水军连夜轻行至左蠡,扼控咽喉水道。

  相持三日后,陈友谅最强的左右金吾部将领来降,更使汉军势弱胆丧。

  见陈友谅龟缩不出,朱元璋写信激之:“陈公您乘尾大不掉之巨舟,殒兵敝甲,与我相持。以陈公平日之强暴,正当亲决一死战,奈何徐徐随后,似听我指挥尾随,此非大丈夫所为也!”

  陈友谅见信大怒,下令尽杀交战中生俘的朱元璋士兵几千人。朱元璋一反其道,下令把所有汉军俘虏放掉,伤员发药疗伤,仁义得不行,又下令公祭敌死难者。

  如此,人心向背,不言而明。

  相持一月有余,朱元璋除写信激怒陈友谅逗他玩以外,“与博士夏煜等日草檄赋诗,意气弥壮。”并分兵连克蕲州、兴国。

  陈友谅残军粮尽,遣精锐突袭南昌抄粮,被朱文正派人尽焚其舟,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顾朱元璋军水陆结营的严阵以待,陈友谅最终不得不冒死突围,绕江下流,准备由禁江遁回。朱元璋早有准备,指挥诸军尽锐出击,满纵火筏冲击敌舰。汉军舟船散走,朱元璋军队追奔数十里。

  其间,陈友谅把脑袋伸出舷窗帘看形势,一枝弩箭飞来,不偏不倚贯其眼睛而入,老陈一命呜呼。

  朱元璋军士闻讯,大呼喜跃,斗志更奋,激战中又活捉了老陈的“太子”陈善见。不久,汉军“平章”陈荣等人率水军五万余人投降。

  张定边趁天黑,乘小船装载陈友谅尸体及其另外一个儿子陈理奔还武昌。回武昌后,张定边拥立小孩子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朱元璋回金陵休整,不久,他又率大军亲征武昌。在城下安排围城事宜后,老朱分兵徇汉阳、德安州郡,“湖北诸郡皆来降”。见形势大好,朱元璋留诸将围城,自己率护卫军返回金陵。

  朱元璋称帝后,犹对自己亲征击灭陈友谅一事津津乐道:

  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起初压根没有坐大的打算)。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张)士诚恃富,(陈)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恃,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

  当然,鄱阳湖大战胜利后,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胜得侥幸,对刘基说:“我不该亲自去安丰(救韩林儿)。假使那时陈友谅乘我不在建康,顺流而下直捣巢穴,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今陈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出此下计,不亡何待!”

  所以,渔贩子出身的陈友谅,毕竟不如种田娃出身的朱元璋。性格即命运,老陈的冒险轻躁,也决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进围武昌四个月,城坚不下。1364年春,朱元璋从建康出发,再次亲自临敌指挥。其间,汉军“丞相”张必先自岳州率军来赶援,乘其立足未稳,朱元璋派常遇春突然中道攻袭,活擒了这位外号“泼张”的骁将。

  常遇春押着张必先来到城下,向上喊话:“汝所恃者,惟‘泼张’一人,今已为我所擒,尚何恃而不降!”

  张必先也气沮,仰头向上,对张定边喊话:“吾已至此,事不济矣,兄宜速降为善。”

  张定边“气索不能言”,本来就在水战中中箭百余,张定边一身箭疮,咬牙坚持。

  见火候差不多,朱元璋派俘虏的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劝降,表示说:“陈理若来降,当不失富贵。”

  罗复仁入城,与陈理抱头大哭,张定边也在一旁大哭。于是,转天大清早,陈理衔璧肉袒,率张定边等人出城,诣军门投降。这小孩子俯伏战栗,不敢仰视。朱元璋见其弱幼,心觉可怜,亲自扶起,握其手称:“我不会治罪于你。”

  归建康后,朱元璋授陈理为归德侯,又授陈友谅的爸爸陈普才伯爵,封陈友谅两个弟弟伯爵。明朝建立后,陈理逐渐长大,朱元璋不放心,把陈理远徙高丽,命高丽王严加看视,又把陈友谅二弟迁往滁阳软禁,但都未加以杀害。老陈僭号称帝四年,未料想后代子孙天天倒去高丽天天吃泡菜度日,福兮祸兮,自不多讲。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敌对关系。

  陈友谅,湖北沔阳黄蓬(今洪湖市黄蓬)人;出生于沔阳渔家,祖父陈千一原本姓谢,因入赘陈家,才跟随其姓,父陈普才有五 子,陈友谅排行第三。陈友谅是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随即又称平章政事。当时,长江以南只有陈友谅部最强。朱元璋攻取太平后,与他为邻。陈友谅攻陷元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军前去攻打陈友谅,夺取池州。
  1359年(至正十九年),陈友谅以会师为名,从江州突然来到安庆,赵普胜在雁汊以烧羊迎接,当他刚一登船,陈友谅便马上杀了他,吞并其军。然后以轻兵袭击池州,被徐达等击败,参战军队全军覆没。
  1360年(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仓促从汉阳出发,临时驻扎江州。江州是陈友谅管辖之地,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后将徐寿辉迎入城中,马上紧闭城门,将徐寿辉所部全部消灭。随即以江州为都,挟奉徐寿辉居于此地,而陈友谅则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然后挟持徐寿辉东下,进攻太平。但太平城坚不可拔,于是陈友谅军便利用大型船只靠近西南城墙,士兵们顺着船尾爬过矮墙进入城内,攻克太平城。此后,陈友谅便愈加骄狂。

  陈友谅性情强硬而多疑,喜欢以权术控制部下。他已自称皇帝,而且尽占江西、湖广之地,便自恃兵力强大,想向东攻取应天。朱元璋担心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于是设计命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他,让他迅速赶来。陈友谅果然率水师东下,到达江东桥,呼叫康茂才,无人答应,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于是与朱元璋战于龙湾,陈友谅大败,因为潮落,船被搁浅,死者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张德胜乘胜追击,在慈湖将其打败,焚烧其船。冯国胜率五路大军乘胜追击,陈友谅派出皂旗军迎战,又被大败。于是陈友谅放弃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军乘胜攻取安庆,陈友谅的部将于光、欧普祥都缴械投降。第二年,陈友谅派兵再次攻陷安庆。朱元璋亲自率军讨伐,恢复安庆,长驱直入抵达江州。陈友谅战败,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他的部将吴宏以饶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龙兴投降。
  说道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大战,最有名莫过于鄱阳湖之战了。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大军六十万,船载家属百官,尽发精锐进攻南昌,飞梯冲车,百路并进。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郑愈坚守南昌三个月,朱元璋亲自率军前去援救,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将到,便撤除对南昌的包围,向东出鄱阳湖,与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鄱阳湖之战拉开序幕……
  鄱阳湖一站,陈友谅大败,而且自己还在战役中丧命,得知陈友谅中箭身亡,顿时军队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太尉张定边趁夜掩护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抵达武昌后,张定边等人拥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次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陈理至应天,元璋封为归德候。数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感”,将其送往高丽定居,“平安无事”。
  陈友谅死后葬于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离武昌桥头堡不远,坐北朝南,是武汉市唯一的封建帝王陵墓。
陈友谅,湖北仙桃(原沔阳)人。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家世业渔。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陈友谅乘机袭杀倪文俊,并其部众,自称宣慰使,随后改称平章,掌握天完实权。此后两年继续进行反元战争,攻取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大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陈友谅穷奢极欲,不恤民力,又不善于抓住战机,也是他失败的原因。张定边等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理为帝,改元德寿。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
朱元璋和陈友谅最初分别隶属于红巾军分支郭子兴和徐寿辉部。后朱元璋转战江南渐渐脱离郭子兴另起炉灶,陈友谅篡权夺位,两股势力便在江南展开争夺。陈友谅曾依靠水军优势压制朱元璋,但鄱阳湖一战(经过类似于赤壁)后,水师完败,最终陈友谅身死,其子陈理于武昌归降朱元璋。

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如今子孙遍布韩国各地,此人是谁?

历史上被流放到高丽(朝鲜半岛)的皇帝有两位,一位是陈友谅之子陈理,一位是明夏皇帝明升。

后明夏开朝皇帝明玉珍(子明升)的墓穴在重庆被发现,成千上万的后代从朝鲜不远万里赶到重庆祭拜先祖。

有传闻称这两人在朝鲜的后人多达4万,然而据史料,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一、不战而败,难兄难弟输在一张嘴上

陈友谅死后,陈理以及和陈友谅有关的亲眷都受到了朱元璋的厚待。活着的封侯进爵,死了的建庙祭祀。陈理作为陈友谅的儿子,更是被朱元璋养在京城,常常召见。好吃好喝的供养着,美女丫环伺候着,不用干活白白享受,这样的生活对于仇人之子的陈理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

但他本人却并不这样认为,甚至恰恰相反,臭就臭在一张嘴上。

若是真的觉得不甘也应该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卷土重来。要不然又是一部精彩小说,明朝勾践。

但他唯一的本事就是喝多了嚼舌头,一哭二闹三上吊。大放厥词侮辱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甚至言语威胁,智商堪忧。

二、既然杀不得,朱元璋将俩“祖宗”一起流放高丽

活在京城是陈理能获得的最好的结局,朱元璋为“显示宽仁,抚慰人心”绝对不可能杀他。甚至在他有生之年都会礼待陈理,礼待仇人之子,没有比这更能昭告天下他的仁者之心的了。

但这小子偏偏不知好歹,还搅上了同样被困京城的明夏皇帝明升。自认同病相怜的两人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每天在一起最大的乐趣就是骂朱元璋。

朱元璋再怎么说也是个皇帝,放着两颗隐雷在身边,还天天听他们骂自己,受得了才怪了。

杀又杀不得,于是说得好听送到高丽,拜托高丽王好好照顾,说白了就是流放。

在京城一个是归德侯,一个是归义侯。虽然没有自由,但至少生活水平高,要啥有啥。到了高丽说好听是“礼待”,但一个是战败皇帝一个是受降皇帝。山高皇帝远,高丽王又怎么可能真的给他们啥好条件。说白了,好东西自己用都不够。

看地图瞬间明白为什么高丽要诚服明朝,甚至那么听话。

三、陈理穷困潦倒,明升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陈理到高丽时22岁,而明升才18岁。两个孩子在高丽虽然被称王,但实际上无权无势,布匹粮食全靠接济。高丽王只要保证两人活着,对上头有个交代就行了,根本不关心两人的生活到底怎么样。

但到底是文化人,明升的境遇比陈理好太多。一开始是难兄难弟,后来明升就摆脱阶级,成功迎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

要不说是骨子里的贵气呢,出生贵族的明升棋艺精湛和李朝太祖李成桂切磋棋艺直接混成了兄弟。而陈理,就只会喝酒放胡话。

后来明升娶了高丽总郎尹熙王的女儿,李成桂登基后封明升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

这待遇和陈理就是天差地别了,一个迎娶了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而另一个在高丽只要活着就行。

四、陈理不具备留下后代的条件,4万子孙都是明家的

所以说两人到朝鲜后留下了4万多后人,这个并不准确。陈理的情况根本不允许他富裕的繁衍后代,自己都养不活,享受“忠勋世禄“的明升却可以。据高丽史料,陈理在高丽生活潦倒,于1408年去世。去世时有一个儿子陈明善,而陈明善无后而逝。

所以说两人共同留下数万后代并不准确,统计的四万人应该是明升的后代,也就是陇蜀王明玉珍的后代,因此每年会有数以万计的后人从朝鲜赶到重庆祭拜。

陈友谅并未绝后,毕竟他兄弟姊妹多,大多受到朱元璋礼待混得并不差。位于湖北省的陈友谅墓每年都有后人前往祭拜,但陈理这一脉或许是真的绝了。

五、陈友谅的失败也印证了儿子陈理的失败

反观陈理的下场,不得不说陈理和父亲陈友谅一样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人,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一个输在嘴上,一个烂在心狠。

同样都是草根出身,鄱阳湖一战陈友谅却输得彻彻底底。超60万大军却硬是没打过朱元璋的20万,他的失败不只在谋略上。

一个臭名昭著,一个却万众拥戴,这中间难道只差一个李善长吗?

陈友谅是打鱼的,朱元璋是种地的,在那个年代说白了都是乞丐。两人一个攀上了徐寿辉,一个找到了郭子兴。

都是靠谋略获得赏识,拥兵获权,飘了后下场却截然不同。

陈友谅此人心狠手辣,靠着徐寿辉获得更多的权利,最后却反过来杀死战友吞并他们的军队,自己挟持徐寿辉自立汉王。无情无义,心狠手辣,又怎么可能服众。

而朱元璋同样的靠着郭子兴大权在握,民心拥戴,自立门户扩大军队后,郭子兴一句话就交了兵权,甘心为臣,明退实进。最终娶了郭子兴的女儿,抱得美人归,同时在郭子兴去世后获得了更多的兵权,成长翻倍。

再者在李善长的建议下,朱元璋“高筑墙、 广结粮、 缓称王“。得到拥护,获取民心。

而抓住先机的陈友谅却根本不懂这个道理,枪打出头鸟。人家在笼络人心的时候,他却在喊打喊杀,杀的还是自家兄弟,他不亡谁亡。

儿子随了爹,没那金刚钻非揽瓷器活。一个战败鄱阳湖,一个好好的生活不过,被流放高丽郁郁而终才罢休。

当初那个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就是陈汉末代皇帝陈理,即便是那些喜欢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对其都比较陌生,但是提到他的父亲大汉皇帝陈友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陈理为何能登基为帝

陈友谅作为元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还是陈汉的开国皇帝。出生渔家的陈友谅早年曾当过县吏,在徐寿辉派遣的将领倪文俊攻破沔阳后,陈友谅觉得元朝处于要灭亡的边缘,选择在黄蓬起义并加入到天完红巾军当中。

由于陈友谅年少的时候就喜欢读并略通文义,刚加红巾军的时候就得到赏识,被任命为入簿书掾。后来因为才华出众,多次立下功劳之后才开始得到重用,手中开始掌握着一些军队。等到倪文俊谋害徐寿辉之后,陈友谅趁机除掉了倪文俊,顺便接手了他手中的军队,开始自称宣慰使,正式成为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陈友谅后来多次率军跟元兵交战,连续攻下江西、安徽等各地。由于陈友谅当时率领的起义军多次打败元军,导致其无论是威望还是地位都变得越来越高。后来因杀掉杀徐寿辉自立为帝的行为,引发众多天完起义军将领不满,纷纷选择脱离其统治,最终导致他手中兵力大减。之后跟朱元璋大战的时候,因兵败中箭而亡。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就是陈友谅被杀,太子陈善儿被擒,只有次子陈理在太尉张定边的帮助下逃回了武昌,不久之后继位称帝。

陈理为何被流放高丽

就在陈理登基为帝的那年冬天,朱元璋再次亲征武昌。此时的陈汉早已经失去了抵御的能力,很快就攻打到了武昌城下。面对朱元璋率领的大军,陈理知道自己无力回天,只能选择投降,直接封其为归德侯。朱元璋后来觉得陈理年纪比较小,担心他受人蛊惑犯下大罪,就让他全家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并赏赐更当时的高丽王不少金银珠宝,让其善待陈理。据《明史》记载: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

据说陈理去了高丽之后,开始的日子还是挺不错的。或许是迫于明朝的威势,高丽王直接封他为陈王。后来因为高丽大将李成桂篡位称王,导致其待遇大不如前,最后因病不幸去世。等到陈理死后,子孙后代也沦为了庶民,生活状况也越发艰难。虽说条件艰苦,但他们最后都挺了过来,最后在朝鲜半岛发展壮大起来,如今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梁山陈氏”家族。其中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如今的韩国,直接遍布韩国各地。

这位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就是陈理,也就是史称汉王的陈友谅的第二个儿子,所谓成王败寇,朱元璋出于多种原因,并没有除掉这位对手的后代,而是把他流放到了朝鲜,封为陈王,现在朝鲜还有很多陈理的后代。

很多人都不知道陈理是何许人,他的一生里面,没有什么可堪后人评论的事迹,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他的父亲—陈友谅的阴影之下,他的起伏波荡也都是源自于陈友谅的作为。

1、一个农民起义将领

如果我们单独说起陈理,实在是乏善可陈,但是他的父亲,却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陈友谅打渔出身,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他还是读过书的,也曾经做过县吏,史书记载说陈友谅粗通文墨,相貌英伟,武艺超群,相比朱元璋条件要好得多,这也是奠定他在起义之后几年就长江以南的第一农民势力的基础,当时的朱元璋还没有他那么厉害,但是陈友谅远没有朱元璋有眼光,陈友谅只想统一南方就可以了。当然这和陈友谅的出身以及性格有很大关系,后来的失败也是因为他的判断和决策失败有很大关系。

2、一个没有了国土的国君

同为起义军的陈友谅和朱元璋在对于形势的分析,和战事的判断差距是很大的,而且在任用部属的任用上也是有着极大的差异,以至于最后鄱阳湖大战时,很多人都相继倒戈投降了朱元璋,连续失败的陈友谅最后中箭身亡,留下了两个儿子,长子陈善在陈友谅的部下护送到大别山腹地隐匿起来,次子陈理被大将张定边护送回武昌继位,朱元璋到了武昌城下这位继位没几天的大汉皇帝就出城投降了。当时的陈理年纪很小,事事都听几位陈友谅旧部的主意,陈理完全没有继承他的父亲陈友谅的才干,自己是毫无主张的,总是任人摆布的。

3、一个不算很差的结局

很多人认为以朱元璋的性格除掉自己对手的后代,斩草除根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这一次,朱元璋留下了陈理,原因比较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不想激怒陈友谅的旧部,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其次是陈理年幼,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才留下他的性命,后来封陈理为归德侯,流放到当时的高丽,也就是朝鲜去了,估计朱元璋是这样想的,在高丽那种落后的地方怎么也不可能再起事端,毕竟高丽生活艰苦,吃饱都不容易,何况其他呢!这不得不说是朱元璋很有头脑的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好名声,也断绝了陈友谅后代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可谓一举两得。陈理在朝鲜的生活不仅艰苦,而且也不自由,朱元璋虽然不是很担心陈理会有所企图,但还是安排人监视着成立的一举一动,如果陈理有一点异动估计就是死路一条了。



然而,不管这些历史人物怎么权谋,作为无辜的陈理,最后承担了陈友谅所作所为的一切后果,据记载,陈理在朝鲜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虽然朝鲜的王室给了他们一点土地,陈理一家老小还是要依靠朝鲜王室赏赐的米、米豆、酒来艰难度日,可见生活之困窘,所以陈理在57岁就去世了,不过陈理的后代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现在在朝鲜还有很多“梁山陈氏”也就是陈理的后代子孙生活在朝鲜。


文|飞鱼说史

在我们的印象中,朱元璋是一个狠人。

他狠起来不仅他的儿子们吃不消,连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更有苦难言,就拿开国功臣李善长来说,都老得快走不成路了,朱元璋还惦记着他。

就诛杀功臣的腹黑程度来说,朱元璋在开国帝王中能排在前三,至于另外两个人是谁,这位子暂时还空着的,因为我实在是想不到。

朱元璋对身边的人很狠,这点毋容置疑,但他又对敌人非常仁慈。

啥,朱元璋的敌人是谁?

细细算来,能够阻挡朱元璋统一天下的人,有且只有一个,他的名字叫做陈友谅。

说到这,或许就有人要说了,你就乱扯吧,难道张士诚不算吗?难道元朝不算吗?

说实话,还真不算,至少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谁能像陈友谅那样被朱元璋重视,抛开有色眼镜来审视陈友谅这个人,他能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枭雄。

陈友谅的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可以碾压朱元璋的存在,陈友谅的水军,堪称是那个时代的战争绞肉机,在陈友谅的超级战舰面前,朱元璋的小渔船活脱脱地就是一个笑话。

尤其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的那次大战,更是验证了陈友谅的水军之强,只不过军队再强大,倘若失去了民心,也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陈友谅的失败,便是失去民心的最好例子,在陈友谅的信条里,没有礼义廉耻,没有感恩戴德,只要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便是最好的手段。

鄱阳湖一战,陈友谅被箭矢射了一个透心凉,在陈友谅去世后,他的儿子陈理在大臣的拥簇下又当了皇帝。

后来陈汉亡国后,陈理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这位中国皇帝晚年凄凉,如今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我们一起来看。

朱元璋:陈友谅是个可怕的对手

陈友谅和朱元璋的鄱阳湖大决战,也被视为中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当然这里的多指的是陈友谅,少指的是朱元璋。

如果只是在人数上占劣势,朱元璋倒也不惧怕,可偏偏陈友谅在硬件方面也很优秀,比如说陈友谅的船,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战船。

除了船身用铁皮包裹外,还做到了动力和战力分开,也就是战船分为了上下两层,下面这一层的士兵负责动力,上面这一层的士兵负责打仗。

所以拥有着这样的舰队,陈友谅又怎么会害怕一个只有小渔船参战的朱元璋呢?

不过大船有大船的好,小船也有小船的好,朱元璋的小渔船具备的优势就是灵活性很强,适合打游击战。

本来吧,战争的天平一直是朝陈友谅那边倾斜的,不过陈友谅却办了一件错事,使得战争的局势发生了逆转。

铁索连船,也就是为了让船在江中比较稳,就把船给连在一起。

这件事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三国时期曹操赤壁大败就是因为铁索连了船,导致大火来的时候,一烧烧了一大片。

陈友谅把船连在了一起之后,朱元璋便和诸葛亮一样,开始等风来。

风还是来了,并且是在当天黄昏时分吹起来的,朱元璋把握好时机,将7艘渔船装满了火药和稻草,慢慢逼近了陈友谅的船队,随后勇猛的士兵点燃稻草,引燃了陈友谅数百艘巨舰。

陈友谅:我始终不明白自己输在了哪里

虽然船只被烧毁了100多艘,但是对于财大气粗的陈友谅来说,还有搏一搏的机会,只不过朱元璋又怎么会给他这个机会呢。

陈友谅越打越急,朱元璋越打越稳,最终陈友谅一败涂地,他本人也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性命。

陈友谅阵营中的大将张定边一看大势已去,便匆匆在武昌拥立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当了皇帝,不过在第二年,朱元璋就打到了武昌城下,陈理觉得这事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便举城投降了。

按照道理来讲,斩草要除根,陈友谅都死了,朱元璋应该不会放过陈理才是,可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却把陈理封为了归德侯。

当然,陈友谅的亲人被封的还不止陈理一个,朱元璋几乎把能想到的,都给封了爵,比如说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被封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被封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被封为怀恩伯,并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

陈理投降之后,被朱元璋安排在了京城居住,但是陈理有时候根本不领情,根本不知道寄人篱下该是什么态度,有时候甚至还直言自己的不满。

朱元璋却一直没有追求陈理的过失,只是认为他年纪还小罢了,久而久之,朱元璋觉得陈理在身边始终如鲠在喉,所以就想着把他安排去偏远的地方。

正如《明史》所云: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


陈理:在朝鲜呆着也比死了强

朱元璋想到的地方是高丽(朝鲜半岛),于是在公元1372年,朱元璋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流放到了高丽,期间还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一路护送他们,并赏赐给了高丽王不少财务,让高丽王善待陈理。

当陈理到达高丽的时候,他仅仅只有22岁,迫于明朝的威势,在高丽的陈理还被封为了陈王,只不过小日子过得并不怎么好,有时候甚至还可能吃不饱,毕竟不是自己的国家,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在《李朝太宗实录》中,还记载了李朝太宗李芳远赏赐给了陈理一些土地,想必陈理在高丽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从皇帝到寄人篱下,陈理的晚年可谓是极其凄凉。

不过我觉得相比较在朱元璋身边的担惊受怕,陈理应该还是在朝鲜呆着更舒服。

就这样,陈理一直在朝鲜半岛上活到了永乐六年,陈理在高丽还生了一个儿子叫陈明善,但是陈明善并没能继承自己老爹的王位,最后也成为了庶民一个。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因素,让陈氏的子孙在朝鲜半岛上站稳了脚跟,彻底融入了其他民族,现在在韩国还形成了一支数量并不少的“梁山陈氏”家族,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了韩国各地。

或许陈理做梦也不想到,自己只是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悲催皇帝,晚年更是凄凉无比,但如今子孙却遍布了韩国各地,在韩国街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明史》、《李朝太宗实录》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亡国之后被流放到高丽,不仅得到高丽王的优待,还被称为陈王。据说从此之后他就在高丽繁衍后代,开枝散叶,还有不少人说这位亡国之君的后代,如今遍布韩国各地。

而这位皇帝,便是陈理。他的父亲是陈友谅,是“陈汉”政权的第一位皇帝。

陈理出生于1351年,那时候陈友谅还只是县里的一个小吏。随着元末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陈友谅也不断躁动起来。在他看来,与其一辈子平淡无奇的度过,那倒不如搏一搏,万一单车变路虎呢?

于是1355年年初,陈友谅就在湖北发动黄蓬起义,随后便加入红巾军。这个时候的陈理,不过才4岁。

陈友谅的能力是顶尖的,运气也是极好的。短短几年时间,陈友谅便成为长江以南地区,实力最强的诸侯。实力的不断膨胀,陈友谅的内心便得意忘形起来,于是他就在1360年称帝,立国号为“汉”,史称“陈汉”。

陈友谅当上了皇帝,那他就需要立一个太子。值得一提的是,陈理并不是太子,因为他是次子,他有一个哥哥,名叫陈善。

如果一切顺利,那陈理就安安心心的当个王爷也很好。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陈友谅称帝后仅仅3年多,就跟朱元璋爆发了鄱阳湖之战。更为悲剧的是,陈友谅战败就算了,还把自己的性命,跟太子陈善的性命给搭进去。

更让陈理没有想到的是,陈友谅的麾下大将张定边,竟然连夜挟持陈理,并带上陈友谅的遗体逃回武昌,然后在张定边的安排下,陈理登基,成为“陈汉”政权的第二位皇帝。

说是皇帝,但第一,他不是正统,顶多就是个割据势力的诸侯王。第二,他没有实权,也就是个傀儡皇帝。

陈理刚刚登上皇位,朱元璋就亲自领兵攻打武昌。这一次陈理的运气不错,在张定边等人的指挥下,朱元璋最终撤退。可是紧急着朱元璋又第二次亲征武昌,大批军队将武昌成团团包围。在这种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陈理最终选择投降。至此,陈友谅建立的“陈汉”,仅仅存在了14年。

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陈理年纪尚小,不论是名声还是威望,都完全无法和陈友谅相比,因此即便他有反叛之心,也无法对朱元璋造成太大的威胁。

第二,陈汉刚刚灭亡,正是需要拉拢人心、稳定局势的时候。如果杀掉陈理,无疑是会造成动荡,给朱元璋带来一大堆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朱元璋为了显现自己的宽宏大量、胸怀广阔,于是就封陈理为归德侯,还赏赐了不少金银珠宝。当然了,陈理的活动范围也被限制在了京城。

在这种情况下,陈理不禁闷闷不乐起来,有时候还说了一些影响很不好的话。但这些消息被朱元璋得知后,难免会有些不高兴。于是朱元璋便决定,让陈理远离京城。

就这么的,1372年,陈理被流放到高丽。而朱元璋还提前派人抵达高丽,要求高丽王一定要优待陈理。也因此当陈理抵达高丽后,还受到高丽王的接见,并被高丽王称作陈王,可谓是将陈理,放在了和自己同一层次里。

但陈理的生活,跟之前比起来就是天差地别了。虽然高丽王表面上对陈理十分客气,但在生活上并没有给予陈理多好的优待,这让陈理在高丽的生活只能说是还算一般,至于之前锦衣玉食的生活,那便是想都不要再想了。

1408年,陈理去世,也就是说他在朝鲜生活了36年。史书记载,陈理有一个儿子,名叫陈明善,而陈明善没有子嗣,也就是说他这一脉,是断了的。

但不知为何,现在有很多人说,陈理的后代如今遍布韩国各地,还说韩国的陈姓中,有很多人都是陈理的后代。这一说法不知道最早是谁先提出来的,毕竟根据史书的记载,陈理就一个儿子陈明善,而陈明善都没有子嗣。

如果当年陈友谅赢了 历史被改写吗?

如果说到陈友谅其实也还是有挺多的人知道这个人,这个人也蛮厉害的,他有起兵反元,最后也建立陈汉政权所以这个人也挺有故事的,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那就是如果当年陈友谅最后如果要是赢了话没有失败的话,历史会被改写吗?我们就着当时的局势还是情况一起来分析分析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欢迎一切来品鉴品鉴!

陈友谅是朱元璋最强劲的对手,控制长江中游的荆、襄一带,手上兵多将广,对盘踞南京的朱元璋形成顺江东下的势头,洗手、洗脚、撒尿,他想让朱元璋喝什么朱元璋就要喝什么。假如陈友谅战胜了朱元璋,根据对陈友谅生平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有如下推测:


陈友谅实力强劲、野心勃勃,必然顺势统一天下

若是打败了朱元璋,长江中下游一带将全部为陈友谅所控制,接下去他肯定会顺势南下攻打苏州的花花太岁张士诚,占据和巩固江南半壁江山。而对于蒙元朝廷,朱元璋、张士诚都有过打打和和、称臣归顺的黑历史,唯独陈友谅一直以来都是一副强硬的姿态,端的是一副好汉。这样强硬的陈友谅,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陈友谅在江南站稳脚跟,下一步必定会是挥军北伐、消灭蒙元,统一版图。

陈友谅喜欢奢侈,得天下后多半会挥霍享受

与“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元璋不同,天下形势未明的时候陈友谅就已经迫不及待得称帝建国。为了享受生活,他特意命人打造了一张金碧辉煌的镂金床,其享乐心理与李自成何等的相似。再来看他与朱元璋的决战,陈友谅一方打造了数百艘高达数丈的楼船,船分三层结构,并专设走马棚,60万大军乘船浩浩荡荡顺流东下,不得不说是一次大手笔。由此从陈友谅的布局来看,可以观察出他性情中讲排场、好大喜功的一面,若是他得了天下,极有可能像隋炀帝一样也会大修宫殿楼宇、极尽奢华享受。

陈友谅性情猜忌,喜欢用权术驾驭下属,施政上会偏向特务统治

这一点上陈友谅和朱元璋几乎就没什么区别了。陈友谅以渔民家庭起家,在县吏的岗位上呆过多年,后来投奔徐寿辉的反元起义军队伍,直至成为一方诸侯,一路走来可谓心狠手辣,老上司徐寿辉就是被他下令用铁锤活活敲死。在带领部下的方式上,陈友谅也喜欢搞白色恐怖统治,常用胁迫的手段,明显缺乏义气和人情味。这样的性格登上皇位,必然会特别重视特务机构的情报监视掌控,顺理成章得也会和朱元璋一样搞锦衣卫,甚至是朱棣的东厂太监。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当时中原共有三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要论谋略与才干,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不过若论当时谁的势力最大,谁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统治,那绝对是陈友谅。

那么,既然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又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籍贯湖北沔阳,即现在的湖北仙桃市。陈友谅是渔民之子,出生贫寒。早年间,他曾凭借自己的努力,担任了朝廷小吏。与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陈友谅并非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决定要起义的。相反,他每天衣足饭饱,有时甚至还能收到一些孝敬。

但陈友谅不仅没有堕落,反而对元朝的统治感到非常失望。产生了要拯救天下苍生,完成民族复兴的想法。1355年,徐寿辉派部将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也抓住机会,跟上了起义大潮,成为了倪文俊的手下。不久后,由于陈友谅出色的工作能力与战功积累,他很快被升为了领军元帅。

1357年,屡立战功的倪文俊开始对徐寿辉产生不满,他设计谋害徐寿辉。但最终计谋败露,倪文俊逃往黄州,向陈友谅寻求帮助。志在天下陈友谅面对昔日的领导却毫不留情,他干净利落地杀掉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此后,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并接连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时间名扬天下。

随着陈友谅的实力越来越强,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1359年,朱元璋利用离间计,成功让陈友谅斩杀了自己手下的大将赵普胜。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权的徐寿辉想要迁都龙兴,而作为下属的陈友谅却一直不同意。徐寿辉本身就对日益骄狂的陈友谅感到不满,一听他说反对,反而更加坚定了要迁都的决心。听闻此事之后,陈友谅立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戏,并最终成功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死后,陈友谅立马称帝,取国号为“汉”,改元“大义”。当时,陈友谅地盘最广,实力最强。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则担心遭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围攻,便又一次派间谍诈降陈友谅,结果陈友谅果然中计,发起了大举进攻,最终他落败于朱元璋之手,也丢掉了江西。1363年,陈友谅趁着朱元璋救援安丰之机,率大军杀向洪都。结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数少于对方数十倍的情况下,硬是拖了陈友谅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来。

听说朱元璋回来之后,陈友谅决定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陈友谅的部队全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在战斗前期,将朱元璋的小船队打得喘不了气。但战斗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陈友谅遭遇了赤壁之战曹操一样的尴尬。

最终,陈友谅大败而归,其弟弟陈友仁当场战死。在之后的突围中,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陨落。朱元璋曾说:“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陈友谅确实是骄傲的,他一生在与元军的作战中,从来不曾接受招安,始终是血战到底。并且,在起义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块土地,最终称帝改元,他确实是一位骄傲的枭雄。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陈友谅显得骄傲得过早了,最终栽倒在朱元璋手里。

在元末群雄中除了朱元璋之外,最有问鼎中国的气象的人那就数陈友谅莫属,甚至他比朱元璋更有帝王相。

陈友谅的出身和朱元璋一样,非常的低贱,他们家是渔民,渔民本来就受人看不起,再加上他们家的祖上是赘婿,为了生活,连祖宗的姓氏都改了,社会地位更加低下。但是就是这样的出身,陈友谅依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元末,蒙元政权分崩离析,陈友谅正在政府里当一名小小的公务员,当他看到徐寿辉的起义军之后,也怦然心动,组织上千渔民,发动起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元斗争。

在元末的这些群雄中,有一个现象很有趣,那就是这帮大王们,跟元朝的关系忽远忽近,一会有不共戴天之仇,一会又捧着元朝的臭脚,当上了元朝的官。就连明太祖朱元璋也对于反元这件事情并不上心。

他的发家史就是一部不断兼并起义军的历史,而陈友谅是个异类,他自始至终都坚持在反元的第一线。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没有忘记这个初心,就凭这一点陈友谅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尊重的英雄

元朝统治者曾经向陈友谅的主公徐寿辉等人发出过诏安的橄榄枝,陈友谅坚决反对,反而将自己的势力扩大,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可以说在反元一途中,陈友谅的军队是贡献最大的,远远超过朱元璋。陈友谅最受人诟病的就是他杀害了自己的主公徐寿辉。

陈友谅的能力,在徐寿辉的手下数一数二,很快他就不断地得到提升,军政大权全部握在了他的手中,最后杀害了徐寿辉。这个事情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并不少见,就连朱元璋不也是干掉了名义上的上司小明王韩林儿吗?

结果朱元璋的举动没有得到批评,而陈友谅做着同样的事情,却被后世广为诟病,这是不是双标呢?50步笑100步,何必呢?

当然最后不得不提一提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陈友谅兵60万,朱元璋只有20万。当时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陈友谅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可是胜利的一方却是朱璋。

原因就在于朱元璋的战术对头,陈友谅在大优情形下出现昏招,中了朱元璋的反间计。

康茂才诈降陈友谅,陈友谅犯了曹操在赤壁中同样的错误。在巨大的优势面前,使人的判断力出现了下降。在碾压性优势之下,敌人的大将投降被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仔细甄别。结果陈和曹操一样,中了计,进入朱元璋的埋伏圈,结果被朱元璋打败,从而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应该这么说陈友谅这个人是一代英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坚持与蒙元侵略者作斗争,这是值得我们后人歌颂的。

真实的陈友谅可不是金庸大师笔下那个阴险小人,他是元朝末年反元的最大势力,地盘最广,手下最多。估计当时世人都以为他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说这人啊,千万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陈友谅性格怎么样?心黑手狠,骨头很硬,自尊自傲,具备了一切当皇帝的素质!可惜命里注定有朱元璋这个克星,或者说关键时候,上天选择了朱元璋。

陈友谅出生在一个普通渔家,吃穿不愁,小小年纪就有很大的志向,能文能武。当红巾军老大徐寿辉派手下倪文俊打到沔阳时,他投了倪文俊,以军功升到了元帅,独立一军。

倪文俊是想谋害徐寿辉自己上位,没成功,于是带着自己的人马跑去投奔陈友谅。能在危难之中想到去投奔的,平时私交应该也不错,陈友谅笑脸相迎,然后杀之,吞并了他的人马。

杀徐寿辉是为啥呢?徐寿辉建立的政权叫“天完”,本来的国都在蕲水(现在的湖北黄冈市浠水县),当陈友谅打下龙兴(现在的江西南昌)之后,徐就想要将都城迁到龙兴去,陈友谅不想迁,两人意见相左。

想也知道陈友谅为什么不想迁都,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地盘,哪有白送别人的道理?

徐寿辉也早发现他有异心,于是他越不同意越要迁都,勉强的下场就是走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时候被陈友谅给弄死了。

通过这两次坑上级,陈友谅的地盘越来越大,手下的小弟也越来越多,人也就膨胀了,觉得皇帝轮流做、今年到他家,自立为帝,国号“汉”,年号“大义”!

接下来就是那场决定命运的鄱阳湖大战,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足以载入史册!

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围攻南昌,当时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城,小伙子有两把刷子,硬是把城给守住了!他有多少人马呢?六万!也就是,陈友谅的兵力是他的十倍!在这给朱小哥点赞!

硬打了八十多天,没打下来!此时他的一生之敌朱元璋率大军来救,于是陈友谅退到鄱阳湖,决定在此一决胜负,确定谁才是中原霸主!

刚开始的时候,陈友谅是占着上风的,毕竟他人多,而且船的科技含量更高一些,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朱元璋都是小船,双方战争设备的对比就像现在的航空母舰对渔船。

然后,朱元璋的神助攻来了!湖上刮起了东北风,而且风很大。还记得吗?陈友谅的大船是锁在一起的,朱元璋果断下令火攻,陈军就这么被烧了!

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殒命。

看了他的经历,大家会发现陈友谅犯了两个主要错误,一个是弄死两个上级太容易,让他产生自己天下第一的错觉;二是不看《三国志》。

要是看过《三国志》,他就会知道赤壁之战中曹操是怎么失败的。而他比曹操更惨一点,曹操有重来的机会,他没有。

我来说下个人看法。

陈友谅,是元末明初,南方反抗元朝暴政的义军首领之一,朱元璋在统一华夏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从历史进程来看,如果他在公元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中获胜的话,再造统一的人就是他了。即便后来陈友谅失败了,他也当得起”枭雄“的称号。

不为其他,单凭他勇气也当得起这个称呼。因为他所领导的义军自始至终都以反抗元朝为目标,从来没有因为元朝的诱惑而改变过。其他人,包括朱元璋也有时会向元朝低头!

对于他这个人来说,我个人评价是:胆大妄为、敢作敢当、做人没底线。

陈友谅的出身和朱元璋差不多,来自贫苦渔民之家。不过,他的教育倒是没落下曾在县里做过文书。后来的上级徐寿辉领军路过他家乡时,便参加了义军。凭借自身的才干深受时任徐寿辉的丞相倪文俊的青睐,在他的提拔下,陈友谅平步青云逐渐担任了高级职位。

徐寿辉创建的天完政权中,对兄弟义气比较看重,延伸来看对于提拔自己的领导也是敬重有加。然而,陈友谅虽然参加了徐寿辉的军队,但兄弟义气这方面是一点没有学会或者是不屑于学习。

比如,后来丞相倪文俊造反失败,投奔到了黄州陈友谅这里,在得知主要领兵大将无意造反后,陈友谅连为倪文俊求情的话都没说,便将他的人头送给了徐寿辉。

陈友谅凭借倪文俊的人头,跻身到了天完政权核心决策层。在确认徐寿辉能力有限后,开始积极谋划篡权,有了倪文俊的前车之鉴,陈友谅从逐步清除徐寿辉的亲信开始,而徐寿辉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的反击,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

到了公元前1360年6月16日,时机已到,便徐寿辉杀害了。陈友谅完全掌控了天完政权,并改号为”汉“,年号”大义“。对的,弑君篡位的人,以此为年号,也是不知道怎么说他好了。

这样的人,在乱世注定可以拥有一番事业。但是,却不能走向更高的地方,因为做事过于极端,终究有一些人看不惯这样的做法而反对他。像曹操一样,尽管手下精兵猛将众多却终其一生无法统一华夏,就在于此。

而不久后的公元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之战兵败被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而且自身的实力也是非常强的
文章标题: 假如陈友谅赢了,中国会进入大航海时代吗 (毕竟他渔民出身)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1382.html
文章标签:渔民  赢了  国会  出身  大航海时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