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24 23:00: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敌人的关系,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自八月二十九日开始,到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扩展资料:
朱元璋与陈友谅龙湾战役,是指1360年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展开的战役。这场战役中,朱元璋终于胜了陈友谅,并在此战之后一举收复了被陈友谅占领的许多城池,是陈、朱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
经过这次战争,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赶上乃至超过陈友谅,改变了朱元璋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以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打败并杀死陈友谅,消灭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朱元璋与陈友谅龙湾战役-百度百科
历史上被流放到高丽(朝鲜半岛)的皇帝有两位,一位是陈友谅之子陈理,一位是明夏皇帝明升。
后明夏开朝皇帝明玉珍(子明升)的墓穴在重庆被发现,成千上万的后代从朝鲜不远万里赶到重庆祭拜先祖。
有传闻称这两人在朝鲜的后人多达4万,然而据史料,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一、不战而败,难兄难弟输在一张嘴上陈友谅死后,陈理以及和陈友谅有关的亲眷都受到了朱元璋的厚待。活着的封侯进爵,死了的建庙祭祀。陈理作为陈友谅的儿子,更是被朱元璋养在京城,常常召见。好吃好喝的供养着,美女丫环伺候着,不用干活白白享受,这样的生活对于仇人之子的陈理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
但他本人却并不这样认为,甚至恰恰相反,臭就臭在一张嘴上。
若是真的觉得不甘也应该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卷土重来。要不然又是一部精彩小说,明朝勾践。
但他唯一的本事就是喝多了嚼舌头,一哭二闹三上吊。大放厥词侮辱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甚至言语威胁,智商堪忧。
二、既然杀不得,朱元璋将俩“祖宗”一起流放高丽活在京城是陈理能获得的最好的结局,朱元璋为“显示宽仁,抚慰人心”绝对不可能杀他。甚至在他有生之年都会礼待陈理,礼待仇人之子,没有比这更能昭告天下他的仁者之心的了。
但这小子偏偏不知好歹,还搅上了同样被困京城的明夏皇帝明升。自认同病相怜的两人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每天在一起最大的乐趣就是骂朱元璋。
朱元璋再怎么说也是个皇帝,放着两颗隐雷在身边,还天天听他们骂自己,受得了才怪了。
杀又杀不得,于是说得好听送到高丽,拜托高丽王好好照顾,说白了就是流放。
在京城一个是归德侯,一个是归义侯。虽然没有自由,但至少生活水平高,要啥有啥。到了高丽说好听是“礼待”,但一个是战败皇帝一个是受降皇帝。山高皇帝远,高丽王又怎么可能真的给他们啥好条件。说白了,好东西自己用都不够。
看地图瞬间明白为什么高丽要诚服明朝,甚至那么听话。
三、陈理穷困潦倒,明升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陈理到高丽时22岁,而明升才18岁。两个孩子在高丽虽然被称王,但实际上无权无势,布匹粮食全靠接济。高丽王只要保证两人活着,对上头有个交代就行了,根本不关心两人的生活到底怎么样。
但到底是文化人,明升的境遇比陈理好太多。一开始是难兄难弟,后来明升就摆脱阶级,成功迎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
要不说是骨子里的贵气呢,出生贵族的明升棋艺精湛和李朝太祖李成桂切磋棋艺直接混成了兄弟。而陈理,就只会喝酒放胡话。
后来明升娶了高丽总郎尹熙王的女儿,李成桂登基后封明升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
这待遇和陈理就是天差地别了,一个迎娶了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而另一个在高丽只要活着就行。
四、陈理不具备留下后代的条件,4万子孙都是明家的所以说两人到朝鲜后留下了4万多后人,这个并不准确。陈理的情况根本不允许他富裕的繁衍后代,自己都养不活,享受“忠勋世禄“的明升却可以。据高丽史料,陈理在高丽生活潦倒,于1408年去世。去世时有一个儿子陈明善,而陈明善无后而逝。
所以说两人共同留下数万后代并不准确,统计的四万人应该是明升的后代,也就是陇蜀王明玉珍的后代,因此每年会有数以万计的后人从朝鲜赶到重庆祭拜。
陈友谅并未绝后,毕竟他兄弟姊妹多,大多受到朱元璋礼待混得并不差。位于湖北省的陈友谅墓每年都有后人前往祭拜,但陈理这一脉或许是真的绝了。
五、陈友谅的失败也印证了儿子陈理的失败反观陈理的下场,不得不说陈理和父亲陈友谅一样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人,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一个输在嘴上,一个烂在心狠。
同样都是草根出身,鄱阳湖一战陈友谅却输得彻彻底底。超60万大军却硬是没打过朱元璋的20万,他的失败不只在谋略上。
一个臭名昭著,一个却万众拥戴,这中间难道只差一个李善长吗?
陈友谅是打鱼的,朱元璋是种地的,在那个年代说白了都是乞丐。两人一个攀上了徐寿辉,一个找到了郭子兴。
都是靠谋略获得赏识,拥兵获权,飘了后下场却截然不同。
陈友谅此人心狠手辣,靠着徐寿辉获得更多的权利,最后却反过来杀死战友吞并他们的军队,自己挟持徐寿辉自立汉王。无情无义,心狠手辣,又怎么可能服众。
而朱元璋同样的靠着郭子兴大权在握,民心拥戴,自立门户扩大军队后,郭子兴一句话就交了兵权,甘心为臣,明退实进。最终娶了郭子兴的女儿,抱得美人归,同时在郭子兴去世后获得了更多的兵权,成长翻倍。
再者在李善长的建议下,朱元璋“高筑墙、 广结粮、 缓称王“。得到拥护,获取民心。
而抓住先机的陈友谅却根本不懂这个道理,枪打出头鸟。人家在笼络人心的时候,他却在喊打喊杀,杀的还是自家兄弟,他不亡谁亡。
儿子随了爹,没那金刚钻非揽瓷器活。一个战败鄱阳湖,一个好好的生活不过,被流放高丽郁郁而终才罢休。
当初那个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就是陈汉末代皇帝陈理,即便是那些喜欢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对其都比较陌生,但是提到他的父亲大汉皇帝陈友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陈理为何能登基为帝陈友谅作为元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还是陈汉的开国皇帝。出生渔家的陈友谅早年曾当过县吏,在徐寿辉派遣的将领倪文俊攻破沔阳后,陈友谅觉得元朝处于要灭亡的边缘,选择在黄蓬起义并加入到天完红巾军当中。
由于陈友谅年少的时候就喜欢读并略通文义,刚加红巾军的时候就得到赏识,被任命为入簿书掾。后来因为才华出众,多次立下功劳之后才开始得到重用,手中开始掌握着一些军队。等到倪文俊谋害徐寿辉之后,陈友谅趁机除掉了倪文俊,顺便接手了他手中的军队,开始自称宣慰使,正式成为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陈友谅后来多次率军跟元兵交战,连续攻下江西、安徽等各地。由于陈友谅当时率领的起义军多次打败元军,导致其无论是威望还是地位都变得越来越高。后来因杀掉杀徐寿辉自立为帝的行为,引发众多天完起义军将领不满,纷纷选择脱离其统治,最终导致他手中兵力大减。之后跟朱元璋大战的时候,因兵败中箭而亡。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就是陈友谅被杀,太子陈善儿被擒,只有次子陈理在太尉张定边的帮助下逃回了武昌,不久之后继位称帝。
陈理为何被流放高丽就在陈理登基为帝的那年冬天,朱元璋再次亲征武昌。此时的陈汉早已经失去了抵御的能力,很快就攻打到了武昌城下。面对朱元璋率领的大军,陈理知道自己无力回天,只能选择投降,直接封其为归德侯。朱元璋后来觉得陈理年纪比较小,担心他受人蛊惑犯下大罪,就让他全家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并赏赐更当时的高丽王不少金银珠宝,让其善待陈理。据《明史》记载: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
据说陈理去了高丽之后,开始的日子还是挺不错的。或许是迫于明朝的威势,高丽王直接封他为陈王。后来因为高丽大将李成桂篡位称王,导致其待遇大不如前,最后因病不幸去世。等到陈理死后,子孙后代也沦为了庶民,生活状况也越发艰难。虽说条件艰苦,但他们最后都挺了过来,最后在朝鲜半岛发展壮大起来,如今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梁山陈氏”家族。其中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如今的韩国,直接遍布韩国各地。
这位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就是陈理,也就是史称汉王的陈友谅的第二个儿子,所谓成王败寇,朱元璋出于多种原因,并没有除掉这位对手的后代,而是把他流放到了朝鲜,封为陈王,现在朝鲜还有很多陈理的后代。
很多人都不知道陈理是何许人,他的一生里面,没有什么可堪后人评论的事迹,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他的父亲—陈友谅的阴影之下,他的起伏波荡也都是源自于陈友谅的作为。
1、一个农民起义将领
如果我们单独说起陈理,实在是乏善可陈,但是他的父亲,却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陈友谅打渔出身,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他还是读过书的,也曾经做过县吏,史书记载说陈友谅粗通文墨,相貌英伟,武艺超群,相比朱元璋条件要好得多,这也是奠定他在起义之后几年就长江以南的第一农民势力的基础,当时的朱元璋还没有他那么厉害,但是陈友谅远没有朱元璋有眼光,陈友谅只想统一南方就可以了。当然这和陈友谅的出身以及性格有很大关系,后来的失败也是因为他的判断和决策失败有很大关系。
2、一个没有了国土的国君
同为起义军的陈友谅和朱元璋在对于形势的分析,和战事的判断差距是很大的,而且在任用部属的任用上也是有着极大的差异,以至于最后鄱阳湖大战时,很多人都相继倒戈投降了朱元璋,连续失败的陈友谅最后中箭身亡,留下了两个儿子,长子陈善在陈友谅的部下护送到大别山腹地隐匿起来,次子陈理被大将张定边护送回武昌继位,朱元璋到了武昌城下这位继位没几天的大汉皇帝就出城投降了。当时的陈理年纪很小,事事都听几位陈友谅旧部的主意,陈理完全没有继承他的父亲陈友谅的才干,自己是毫无主张的,总是任人摆布的。
3、一个不算很差的结局
很多人认为以朱元璋的性格除掉自己对手的后代,斩草除根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这一次,朱元璋留下了陈理,原因比较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不想激怒陈友谅的旧部,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其次是陈理年幼,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才留下他的性命,后来封陈理为归德侯,流放到当时的高丽,也就是朝鲜去了,估计朱元璋是这样想的,在高丽那种落后的地方怎么也不可能再起事端,毕竟高丽生活艰苦,吃饱都不容易,何况其他呢!这不得不说是朱元璋很有头脑的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好名声,也断绝了陈友谅后代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可谓一举两得。陈理在朝鲜的生活不仅艰苦,而且也不自由,朱元璋虽然不是很担心陈理会有所企图,但还是安排人监视着成立的一举一动,如果陈理有一点异动估计就是死路一条了。
然而,不管这些历史人物怎么权谋,作为无辜的陈理,最后承担了陈友谅所作所为的一切后果,据记载,陈理在朝鲜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虽然朝鲜的王室给了他们一点土地,陈理一家老小还是要依靠朝鲜王室赏赐的米、米豆、酒来艰难度日,可见生活之困窘,所以陈理在57岁就去世了,不过陈理的后代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现在在朝鲜还有很多“梁山陈氏”也就是陈理的后代子孙生活在朝鲜。
文|飞鱼说史
在我们的印象中,朱元璋是一个狠人。
他狠起来不仅他的儿子们吃不消,连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更有苦难言,就拿开国功臣李善长来说,都老得快走不成路了,朱元璋还惦记着他。
就诛杀功臣的腹黑程度来说,朱元璋在开国帝王中能排在前三,至于另外两个人是谁,这位子暂时还空着的,因为我实在是想不到。
朱元璋对身边的人很狠,这点毋容置疑,但他又对敌人非常仁慈。
啥,朱元璋的敌人是谁?
细细算来,能够阻挡朱元璋统一天下的人,有且只有一个,他的名字叫做陈友谅。
说到这,或许就有人要说了,你就乱扯吧,难道张士诚不算吗?难道元朝不算吗?
说实话,还真不算,至少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谁能像陈友谅那样被朱元璋重视,抛开有色眼镜来审视陈友谅这个人,他能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枭雄。
陈友谅的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可以碾压朱元璋的存在,陈友谅的水军,堪称是那个时代的战争绞肉机,在陈友谅的超级战舰面前,朱元璋的小渔船活脱脱地就是一个笑话。
尤其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的那次大战,更是验证了陈友谅的水军之强,只不过军队再强大,倘若失去了民心,也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陈友谅的失败,便是失去民心的最好例子,在陈友谅的信条里,没有礼义廉耻,没有感恩戴德,只要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便是最好的手段。
鄱阳湖一战,陈友谅被箭矢射了一个透心凉,在陈友谅去世后,他的儿子陈理在大臣的拥簇下又当了皇帝。
后来陈汉亡国后,陈理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这位中国皇帝晚年凄凉,如今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我们一起来看。
朱元璋:陈友谅是个可怕的对手陈友谅和朱元璋的鄱阳湖大决战,也被视为中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当然这里的多指的是陈友谅,少指的是朱元璋。
如果只是在人数上占劣势,朱元璋倒也不惧怕,可偏偏陈友谅在硬件方面也很优秀,比如说陈友谅的船,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战船。
除了船身用铁皮包裹外,还做到了动力和战力分开,也就是战船分为了上下两层,下面这一层的士兵负责动力,上面这一层的士兵负责打仗。
所以拥有着这样的舰队,陈友谅又怎么会害怕一个只有小渔船参战的朱元璋呢?
不过大船有大船的好,小船也有小船的好,朱元璋的小渔船具备的优势就是灵活性很强,适合打游击战。
本来吧,战争的天平一直是朝陈友谅那边倾斜的,不过陈友谅却办了一件错事,使得战争的局势发生了逆转。
铁索连船,也就是为了让船在江中比较稳,就把船给连在一起。
这件事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三国时期曹操赤壁大败就是因为铁索连了船,导致大火来的时候,一烧烧了一大片。
陈友谅把船连在了一起之后,朱元璋便和诸葛亮一样,开始等风来。
风还是来了,并且是在当天黄昏时分吹起来的,朱元璋把握好时机,将7艘渔船装满了火药和稻草,慢慢逼近了陈友谅的船队,随后勇猛的士兵点燃稻草,引燃了陈友谅数百艘巨舰。
陈友谅:我始终不明白自己输在了哪里虽然船只被烧毁了100多艘,但是对于财大气粗的陈友谅来说,还有搏一搏的机会,只不过朱元璋又怎么会给他这个机会呢。
陈友谅越打越急,朱元璋越打越稳,最终陈友谅一败涂地,他本人也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性命。
陈友谅阵营中的大将张定边一看大势已去,便匆匆在武昌拥立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当了皇帝,不过在第二年,朱元璋就打到了武昌城下,陈理觉得这事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便举城投降了。
按照道理来讲,斩草要除根,陈友谅都死了,朱元璋应该不会放过陈理才是,可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却把陈理封为了归德侯。
当然,陈友谅的亲人被封的还不止陈理一个,朱元璋几乎把能想到的,都给封了爵,比如说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被封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被封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被封为怀恩伯,并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
陈理投降之后,被朱元璋安排在了京城居住,但是陈理有时候根本不领情,根本不知道寄人篱下该是什么态度,有时候甚至还直言自己的不满。
朱元璋却一直没有追求陈理的过失,只是认为他年纪还小罢了,久而久之,朱元璋觉得陈理在身边始终如鲠在喉,所以就想着把他安排去偏远的地方。
正如《明史》所云: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
朱元璋想到的地方是高丽(朝鲜半岛),于是在公元1372年,朱元璋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流放到了高丽,期间还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一路护送他们,并赏赐给了高丽王不少财务,让高丽王善待陈理。
当陈理到达高丽的时候,他仅仅只有22岁,迫于明朝的威势,在高丽的陈理还被封为了陈王,只不过小日子过得并不怎么好,有时候甚至还可能吃不饱,毕竟不是自己的国家,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在《李朝太宗实录》中,还记载了李朝太宗李芳远赏赐给了陈理一些土地,想必陈理在高丽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从皇帝到寄人篱下,陈理的晚年可谓是极其凄凉。
不过我觉得相比较在朱元璋身边的担惊受怕,陈理应该还是在朝鲜呆着更舒服。
就这样,陈理一直在朝鲜半岛上活到了永乐六年,陈理在高丽还生了一个儿子叫陈明善,但是陈明善并没能继承自己老爹的王位,最后也成为了庶民一个。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因素,让陈氏的子孙在朝鲜半岛上站稳了脚跟,彻底融入了其他民族,现在在韩国还形成了一支数量并不少的“梁山陈氏”家族,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了韩国各地。
或许陈理做梦也不想到,自己只是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悲催皇帝,晚年更是凄凉无比,但如今子孙却遍布了韩国各地,在韩国街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明史》、《李朝太宗实录》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亡国之后被流放到高丽,不仅得到高丽王的优待,还被称为陈王。据说从此之后他就在高丽繁衍后代,开枝散叶,还有不少人说这位亡国之君的后代,如今遍布韩国各地。
而这位皇帝,便是陈理。他的父亲是陈友谅,是“陈汉”政权的第一位皇帝。
陈理出生于1351年,那时候陈友谅还只是县里的一个小吏。随着元末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陈友谅也不断躁动起来。在他看来,与其一辈子平淡无奇的度过,那倒不如搏一搏,万一单车变路虎呢?
于是1355年年初,陈友谅就在湖北发动黄蓬起义,随后便加入红巾军。这个时候的陈理,不过才4岁。
陈友谅的能力是顶尖的,运气也是极好的。短短几年时间,陈友谅便成为长江以南地区,实力最强的诸侯。实力的不断膨胀,陈友谅的内心便得意忘形起来,于是他就在1360年称帝,立国号为“汉”,史称“陈汉”。
陈友谅当上了皇帝,那他就需要立一个太子。值得一提的是,陈理并不是太子,因为他是次子,他有一个哥哥,名叫陈善。
如果一切顺利,那陈理就安安心心的当个王爷也很好。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陈友谅称帝后仅仅3年多,就跟朱元璋爆发了鄱阳湖之战。更为悲剧的是,陈友谅战败就算了,还把自己的性命,跟太子陈善的性命给搭进去。
更让陈理没有想到的是,陈友谅的麾下大将张定边,竟然连夜挟持陈理,并带上陈友谅的遗体逃回武昌,然后在张定边的安排下,陈理登基,成为“陈汉”政权的第二位皇帝。
说是皇帝,但第一,他不是正统,顶多就是个割据势力的诸侯王。第二,他没有实权,也就是个傀儡皇帝。
陈理刚刚登上皇位,朱元璋就亲自领兵攻打武昌。这一次陈理的运气不错,在张定边等人的指挥下,朱元璋最终撤退。可是紧急着朱元璋又第二次亲征武昌,大批军队将武昌成团团包围。在这种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陈理最终选择投降。至此,陈友谅建立的“陈汉”,仅仅存在了14年。
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陈理年纪尚小,不论是名声还是威望,都完全无法和陈友谅相比,因此即便他有反叛之心,也无法对朱元璋造成太大的威胁。
第二,陈汉刚刚灭亡,正是需要拉拢人心、稳定局势的时候。如果杀掉陈理,无疑是会造成动荡,给朱元璋带来一大堆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朱元璋为了显现自己的宽宏大量、胸怀广阔,于是就封陈理为归德侯,还赏赐了不少金银珠宝。当然了,陈理的活动范围也被限制在了京城。
在这种情况下,陈理不禁闷闷不乐起来,有时候还说了一些影响很不好的话。但这些消息被朱元璋得知后,难免会有些不高兴。于是朱元璋便决定,让陈理远离京城。
就这么的,1372年,陈理被流放到高丽。而朱元璋还提前派人抵达高丽,要求高丽王一定要优待陈理。也因此当陈理抵达高丽后,还受到高丽王的接见,并被高丽王称作陈王,可谓是将陈理,放在了和自己同一层次里。
但陈理的生活,跟之前比起来就是天差地别了。虽然高丽王表面上对陈理十分客气,但在生活上并没有给予陈理多好的优待,这让陈理在高丽的生活只能说是还算一般,至于之前锦衣玉食的生活,那便是想都不要再想了。
1408年,陈理去世,也就是说他在朝鲜生活了36年。史书记载,陈理有一个儿子,名叫陈明善,而陈明善没有子嗣,也就是说他这一脉,是断了的。
但不知为何,现在有很多人说,陈理的后代如今遍布韩国各地,还说韩国的陈姓中,有很多人都是陈理的后代。这一说法不知道最早是谁先提出来的,毕竟根据史书的记载,陈理就一个儿子陈明善,而陈明善都没有子嗣。
如果说到陈友谅其实也还是有挺多的人知道这个人,这个人也蛮厉害的,他有起兵反元,最后也建立陈汉政权所以这个人也挺有故事的,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那就是如果当年陈友谅最后如果要是赢了话没有失败的话,历史会被改写吗?我们就着当时的局势还是情况一起来分析分析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欢迎一切来品鉴品鉴!
陈友谅是朱元璋最强劲的对手,控制长江中游的荆、襄一带,手上兵多将广,对盘踞南京的朱元璋形成顺江东下的势头,洗手、洗脚、撒尿,他想让朱元璋喝什么朱元璋就要喝什么。假如陈友谅战胜了朱元璋,根据对陈友谅生平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有如下推测:
陈友谅实力强劲、野心勃勃,必然顺势统一天下
若是打败了朱元璋,长江中下游一带将全部为陈友谅所控制,接下去他肯定会顺势南下攻打苏州的花花太岁张士诚,占据和巩固江南半壁江山。而对于蒙元朝廷,朱元璋、张士诚都有过打打和和、称臣归顺的黑历史,唯独陈友谅一直以来都是一副强硬的姿态,端的是一副好汉。这样强硬的陈友谅,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陈友谅在江南站稳脚跟,下一步必定会是挥军北伐、消灭蒙元,统一版图。
陈友谅喜欢奢侈,得天下后多半会挥霍享受
与“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元璋不同,天下形势未明的时候陈友谅就已经迫不及待得称帝建国。为了享受生活,他特意命人打造了一张金碧辉煌的镂金床,其享乐心理与李自成何等的相似。再来看他与朱元璋的决战,陈友谅一方打造了数百艘高达数丈的楼船,船分三层结构,并专设走马棚,60万大军乘船浩浩荡荡顺流东下,不得不说是一次大手笔。由此从陈友谅的布局来看,可以观察出他性情中讲排场、好大喜功的一面,若是他得了天下,极有可能像隋炀帝一样也会大修宫殿楼宇、极尽奢华享受。
陈友谅性情猜忌,喜欢用权术驾驭下属,施政上会偏向特务统治
这一点上陈友谅和朱元璋几乎就没什么区别了。陈友谅以渔民家庭起家,在县吏的岗位上呆过多年,后来投奔徐寿辉的反元起义军队伍,直至成为一方诸侯,一路走来可谓心狠手辣,老上司徐寿辉就是被他下令用铁锤活活敲死。在带领部下的方式上,陈友谅也喜欢搞白色恐怖统治,常用胁迫的手段,明显缺乏义气和人情味。这样的性格登上皇位,必然会特别重视特务机构的情报监视掌控,顺理成章得也会和朱元璋一样搞锦衣卫,甚至是朱棣的东厂太监。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当时中原共有三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要论谋略与才干,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不过若论当时谁的势力最大,谁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统治,那绝对是陈友谅。
那么,既然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又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籍贯湖北沔阳,即现在的湖北仙桃市。陈友谅是渔民之子,出生贫寒。早年间,他曾凭借自己的努力,担任了朝廷小吏。与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陈友谅并非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决定要起义的。相反,他每天衣足饭饱,有时甚至还能收到一些孝敬。
但陈友谅不仅没有堕落,反而对元朝的统治感到非常失望。产生了要拯救天下苍生,完成民族复兴的想法。1355年,徐寿辉派部将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也抓住机会,跟上了起义大潮,成为了倪文俊的手下。不久后,由于陈友谅出色的工作能力与战功积累,他很快被升为了领军元帅。
1357年,屡立战功的倪文俊开始对徐寿辉产生不满,他设计谋害徐寿辉。但最终计谋败露,倪文俊逃往黄州,向陈友谅寻求帮助。志在天下陈友谅面对昔日的领导却毫不留情,他干净利落地杀掉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此后,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并接连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时间名扬天下。
随着陈友谅的实力越来越强,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1359年,朱元璋利用离间计,成功让陈友谅斩杀了自己手下的大将赵普胜。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权的徐寿辉想要迁都龙兴,而作为下属的陈友谅却一直不同意。徐寿辉本身就对日益骄狂的陈友谅感到不满,一听他说反对,反而更加坚定了要迁都的决心。听闻此事之后,陈友谅立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戏,并最终成功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死后,陈友谅立马称帝,取国号为“汉”,改元“大义”。当时,陈友谅地盘最广,实力最强。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则担心遭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围攻,便又一次派间谍诈降陈友谅,结果陈友谅果然中计,发起了大举进攻,最终他落败于朱元璋之手,也丢掉了江西。1363年,陈友谅趁着朱元璋救援安丰之机,率大军杀向洪都。结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数少于对方数十倍的情况下,硬是拖了陈友谅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来。
听说朱元璋回来之后,陈友谅决定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陈友谅的部队全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在战斗前期,将朱元璋的小船队打得喘不了气。但战斗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陈友谅遭遇了赤壁之战曹操一样的尴尬。
最终,陈友谅大败而归,其弟弟陈友仁当场战死。在之后的突围中,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陨落。朱元璋曾说:“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陈友谅确实是骄傲的,他一生在与元军的作战中,从来不曾接受招安,始终是血战到底。并且,在起义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块土地,最终称帝改元,他确实是一位骄傲的枭雄。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陈友谅显得骄傲得过早了,最终栽倒在朱元璋手里。
在元末群雄中除了朱元璋之外,最有问鼎中国的气象的人那就数陈友谅莫属,甚至他比朱元璋更有帝王相。
陈友谅的出身和朱元璋一样,非常的低贱,他们家是渔民,渔民本来就受人看不起,再加上他们家的祖上是赘婿,为了生活,连祖宗的姓氏都改了,社会地位更加低下。但是就是这样的出身,陈友谅依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元末,蒙元政权分崩离析,陈友谅正在政府里当一名小小的公务员,当他看到徐寿辉的起义军之后,也怦然心动,组织上千渔民,发动起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元斗争。
在元末的这些群雄中,有一个现象很有趣,那就是这帮大王们,跟元朝的关系忽远忽近,一会有不共戴天之仇,一会又捧着元朝的臭脚,当上了元朝的官。就连明太祖朱元璋也对于反元这件事情并不上心。
他的发家史就是一部不断兼并起义军的历史,而陈友谅是个异类,他自始至终都坚持在反元的第一线。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没有忘记这个初心,就凭这一点陈友谅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尊重的英雄
元朝统治者曾经向陈友谅的主公徐寿辉等人发出过诏安的橄榄枝,陈友谅坚决反对,反而将自己的势力扩大,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可以说在反元一途中,陈友谅的军队是贡献最大的,远远超过朱元璋。陈友谅最受人诟病的就是他杀害了自己的主公徐寿辉。
陈友谅的能力,在徐寿辉的手下数一数二,很快他就不断地得到提升,军政大权全部握在了他的手中,最后杀害了徐寿辉。这个事情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并不少见,就连朱元璋不也是干掉了名义上的上司小明王韩林儿吗?
结果朱元璋的举动没有得到批评,而陈友谅做着同样的事情,却被后世广为诟病,这是不是双标呢?50步笑100步,何必呢?
当然最后不得不提一提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陈友谅兵60万,朱元璋只有20万。当时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陈友谅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可是胜利的一方却是朱璋。
原因就在于朱元璋的战术对头,陈友谅在大优情形下出现昏招,中了朱元璋的反间计。
康茂才诈降陈友谅,陈友谅犯了曹操在赤壁中同样的错误。在巨大的优势面前,使人的判断力出现了下降。在碾压性优势之下,敌人的大将投降被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仔细甄别。结果陈和曹操一样,中了计,进入朱元璋的埋伏圈,结果被朱元璋打败,从而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应该这么说陈友谅这个人是一代英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坚持与蒙元侵略者作斗争,这是值得我们后人歌颂的。
真实的陈友谅可不是金庸大师笔下那个阴险小人,他是元朝末年反元的最大势力,地盘最广,手下最多。估计当时世人都以为他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说这人啊,千万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陈友谅性格怎么样?心黑手狠,骨头很硬,自尊自傲,具备了一切当皇帝的素质!可惜命里注定有朱元璋这个克星,或者说关键时候,上天选择了朱元璋。
陈友谅出生在一个普通渔家,吃穿不愁,小小年纪就有很大的志向,能文能武。当红巾军老大徐寿辉派手下倪文俊打到沔阳时,他投了倪文俊,以军功升到了元帅,独立一军。
倪文俊是想谋害徐寿辉自己上位,没成功,于是带着自己的人马跑去投奔陈友谅。能在危难之中想到去投奔的,平时私交应该也不错,陈友谅笑脸相迎,然后杀之,吞并了他的人马。
杀徐寿辉是为啥呢?徐寿辉建立的政权叫“天完”,本来的国都在蕲水(现在的湖北黄冈市浠水县),当陈友谅打下龙兴(现在的江西南昌)之后,徐就想要将都城迁到龙兴去,陈友谅不想迁,两人意见相左。
想也知道陈友谅为什么不想迁都,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地盘,哪有白送别人的道理?
徐寿辉也早发现他有异心,于是他越不同意越要迁都,勉强的下场就是走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时候被陈友谅给弄死了。
通过这两次坑上级,陈友谅的地盘越来越大,手下的小弟也越来越多,人也就膨胀了,觉得皇帝轮流做、今年到他家,自立为帝,国号“汉”,年号“大义”!
接下来就是那场决定命运的鄱阳湖大战,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足以载入史册!
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围攻南昌,当时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城,小伙子有两把刷子,硬是把城给守住了!他有多少人马呢?六万!也就是,陈友谅的兵力是他的十倍!在这给朱小哥点赞!
硬打了八十多天,没打下来!此时他的一生之敌朱元璋率大军来救,于是陈友谅退到鄱阳湖,决定在此一决胜负,确定谁才是中原霸主!
刚开始的时候,陈友谅是占着上风的,毕竟他人多,而且船的科技含量更高一些,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朱元璋都是小船,双方战争设备的对比就像现在的航空母舰对渔船。
然后,朱元璋的神助攻来了!湖上刮起了东北风,而且风很大。还记得吗?陈友谅的大船是锁在一起的,朱元璋果断下令火攻,陈军就这么被烧了!
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殒命。
看了他的经历,大家会发现陈友谅犯了两个主要错误,一个是弄死两个上级太容易,让他产生自己天下第一的错觉;二是不看《三国志》。
要是看过《三国志》,他就会知道赤壁之战中曹操是怎么失败的。而他比曹操更惨一点,曹操有重来的机会,他没有。
我来说下个人看法。
陈友谅,是元末明初,南方反抗元朝暴政的义军首领之一,朱元璋在统一华夏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从历史进程来看,如果他在公元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中获胜的话,再造统一的人就是他了。即便后来陈友谅失败了,他也当得起”枭雄“的称号。
不为其他,单凭他勇气也当得起这个称呼。因为他所领导的义军自始至终都以反抗元朝为目标,从来没有因为元朝的诱惑而改变过。其他人,包括朱元璋也有时会向元朝低头!
对于他这个人来说,我个人评价是:胆大妄为、敢作敢当、做人没底线。
陈友谅的出身和朱元璋差不多,来自贫苦渔民之家。不过,他的教育倒是没落下曾在县里做过文书。后来的上级徐寿辉领军路过他家乡时,便参加了义军。凭借自身的才干深受时任徐寿辉的丞相倪文俊的青睐,在他的提拔下,陈友谅平步青云逐渐担任了高级职位。
徐寿辉创建的天完政权中,对兄弟义气比较看重,延伸来看对于提拔自己的领导也是敬重有加。然而,陈友谅虽然参加了徐寿辉的军队,但兄弟义气这方面是一点没有学会或者是不屑于学习。
比如,后来丞相倪文俊造反失败,投奔到了黄州陈友谅这里,在得知主要领兵大将无意造反后,陈友谅连为倪文俊求情的话都没说,便将他的人头送给了徐寿辉。
陈友谅凭借倪文俊的人头,跻身到了天完政权核心决策层。在确认徐寿辉能力有限后,开始积极谋划篡权,有了倪文俊的前车之鉴,陈友谅从逐步清除徐寿辉的亲信开始,而徐寿辉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的反击,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
到了公元前1360年6月16日,时机已到,便徐寿辉杀害了。陈友谅完全掌控了天完政权,并改号为”汉“,年号”大义“。对的,弑君篡位的人,以此为年号,也是不知道怎么说他好了。
这样的人,在乱世注定可以拥有一番事业。但是,却不能走向更高的地方,因为做事过于极端,终究有一些人看不惯这样的做法而反对他。像曹操一样,尽管手下精兵猛将众多却终其一生无法统一华夏,就在于此。
而不久后的公元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之战兵败被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