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24 11:01: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融已就,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鸿鹄歌》是刘邦专为戚夫人而作,抒发了刘邦对“更换”太子一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借此表达了对戚夫人的情意和内疚。关于皇权继承人的人选之争,以刘邦和戚夫人的失败而告终,这也为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将来的悲惨结局埋下祸根,这样的结局刘邦虽不曾想到,但他的确难辞其咎。
刘盈本为太子,且贤良仁厚,刘邦为何不顾大臣反对而要废长立幼,挑起祸端呢?需从两个女人和两个男人身上说起。
戚夫人得宠,《史记·留侯世家》有证。“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长抱居前”。另外,《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昌尝燕时入奏事,高祖方拥戚姬”。刘邦钟情戚夫人,二人形影不离,吃喝拉撒,出双入对,对戚夫人言听计从。戚夫人一哭、二闹,三上吊,以温柔、美色、绝艺感动刘邦,劝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 戚姬幸,长从上之关东,日夜啼哭,欲立其子代太子 )无独有偶,这边戚夫人风华正茂,备受得宠,那边吕雉人老珠黄,惨遭冷落,刘邦和她的关系疏远。( 吕后年长,长留守,希见上,益疏 )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戚夫人抱着刘邦这颗天下第一大树,让其子刘如意作储君,自己当皇后,理论上行得通,实际效果也不错,刘邦果然听了她的话,若不是朝臣反对,太子早已更换。(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候策,太子得毋废 )
可见,刘邦更换太子,首先是戚夫人和吕雉两个女人之间的较量的结果。其次才是两个男人之间“对决”。
刘邦更换太子,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起码要说服自己。刘邦的理由刘盈“不类我”,刘邦觉得刘盈不像他,并不是刘邦质疑是否亲生,不是指血缘上的“像”,而是指人格、魅力和行为上不像他。刘邦觉得刘盈过于软弱,能力欠佳,担不起大事,把大汉江山交给这样人,刘邦似乎不太放心,这即是刘邦不喜欢刘盈的原因,也是废掉他的理由。
即使刘盈不才,难当大任,必须更换,候选人未必就一定是刘如意。如刘肥、刘恒等都是强有力的候选人,论长幼次序,论资历,都轮不到刘如意,刘邦为何力挺刘如意呢?除了戚夫人功不可没外,刘如意本身如何呢?
相比刘盈而言,刘邦看好刘如意,觉得很“像”他,有魅力,有担当。仅凭这个理由刘邦便打算废刘盈而立刘如意,传位于他,如此,也就如了刘邦的“意”。
刘邦布衣出身,戎马一生,阅人无数,慧眼识才,更换太子这样天字号的事件,是刘邦必然深思熟虑,反复衡量的结果。刘邦虽有私心,偏袒戚夫人母子,更换太子的理由并非充足。刘如意早死,我们无法得知他到底有多强,但事实证明刘盈确实难当大任,他在位数年,毫无建树,政权被吕氏把持。至此,我们由衷地佩服刘邦慧眼识人,也成为他更换太子的理由。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不过短短数十年,同秦朝一样的命运,大统一后存在时间较短的朝代,而且隋朝的灭亡完全归咎于杨广。其实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本着储君立长不立幼的传统,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应该是他的哥哥杨勇,可是为什么最后会让杨广做这个皇位呢?
在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下,就是普通人家,随便娶个妾室都是很正常的事,何况一国之君的皇帝,历朝历代哪个不是三宫六院的,后宫佳丽三千的,但是也不乏有个别极其专情的,隋文帝杨坚就是这极其个别中的之一,他与独孤皇后就一直相濡以沫,在感情上对彼此是绝对的专一,但是被立为储君的太子杨勇就不一样了,不但纳了许多妾室,经常左拥右抱,还把自己的正室妻子给气死了,这一点上完全背离了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初衷。
杨勇本人其实是个没有什么心机的人,个性敦厚率真,在被立为储君之后,就开始有些飘飘然起来,对自己的言行丝毫不加掩饰,时刻表现出自己马上就是皇上的态度来,这也是让杨坚和独孤皇后所失望之处,但是一国储君也不是说废就可以废的,而且杨勇也没有做什么天大的坏事。
这个时候杨广却看到了里面的机会,在皇帝和皇后面前刻意的表现出夫妻恩爱的样子,跟自己的萧妃时时都是一副长相厮守的样子,另外又以节俭朴素的形象示人,他努力且小心谨慎的讨好皇帝皇后,一点一点的按着他们喜欢的样子去伪装自己,最终在开皇十月的时候,杨坚终于下决心要废杨勇,立次子杨广为太子。
杨广或许是压抑的时候太久了,亦或者本性如此,在他登基后,荒淫无度,滥用民力的事情屡屡发生,在他穷奢极恶的挥霍之下,隋朝也很快走向了灭亡。
公元200年,坐拥冀并青幽四州之地,实力雄霸北方的袁绍却因为一系列战略战术上的失误,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之手。后人都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其实这话不完全对,官渡之战对袁绍来说并未伤筋动骨,冀并青幽四州仍然牢牢掌握在袁绍手中,但是袁绍一个错误决定却让曹操有机可乘,那就是袁绍废长立幼使得诸子相争,看似强大的袁氏集团在袁绍死后被曹操抓住机会各个击破终于是分离崩析,曹操一统北方。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以及一个外甥高干,袁绍统一河北之后让四人各领一方:长子袁谭出镇青州,次子袁熙去了幽州,外甥高干坐镇并州,最小的儿子袁尚当时年龄估计不大就留在了身边也就是冀州。四人中高干虽然能力很强但他是外甥不提,次子袁熙为人柔懦也不提,继承人之争其实是在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之间展开。袁谭能力其实挺不错,当初单枪匹马杀奔形势复杂的青州,以区区平原之地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把整个青州纳入囊中能力不可谓不强。既然如此,袁谭又是长子,那么袁绍为何临终前要废长立幼,以幼子袁尚继承大统而不是长子袁谭?主要有三个原因,我们分析下。
第一,袁尚长得帅是个大帅哥,《三国志》中提到袁尚“貌美”,同时对袁绍的描述是“有姿貌威容”,也就是说袁绍自己也长得帅,所以袁绍认为幼子袁尚最像自己,而且袁尚还是自己后妻所出,这使得他更加得宠: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东征徐州刘备之时,袁绍居然因为袁尚生病而把军国大事视为儿戏不愿发兵增援刘备,可见袁尚有多得宠。所以袁绍偏疼小儿子想把大业交给袁尚业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袁绍本是袁逢的庶长子,后来过继给了袁逢的兄长袁成成为了袁成的嫡子。袁绍这一辈有兄弟四人,除了袁绍袁术之外,还有袁遗(袁平之子)和袁逢之子袁基(其实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估计袁基没有子嗣,所以早在官渡之战前的196年袁绍就把自己长子袁谭(估计也是庶长子)过继给了袁基。所以从法理上来说袁谭是袁基之子,袁绍不把基业交给袁谭说得过去。
第三,袁绍虽然把四州之地分给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但是最重要的根基还是在冀州。官渡之战前后袁绍两个最重要的谋士沮授被俘随之被杀,田丰被袁绍自己所杀后,掌握冀州大部分军权的是审配,而审配是支持袁尚的,他和支持袁谭的辛评郭图关系不睦,如果是立袁谭为继承人,很容易会引起军中分裂,所以得到军中实力最强的审配支持的袁尚是最佳继承人。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后面不是同样造成分裂了吗?这个是因为袁绍死得太早,还没等他调和磨合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就死了,如果袁绍能多活一段时间,袁绍立袁尚绝不会有那么多后遗症。
所以袁绍为何要废长立幼?不仅仅是因为袁尚长得帅,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袁谭已经过继给了袁基,一个是袁尚得到军中实力派审配的支持。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如同昙花一现,在它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既取得了诸多惊人成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关于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杨广无疑是第一责任人。后世有许多人认为隋文帝杨坚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把江山托付给了杨广。那么,在长幼有序的古代社会,作为次子的杨广是如何顶替掉他大哥杨勇的太子之位的呢?
杨广出生于公元569年,他是杨坚和独孤皇后的第二子。和当时所有顶级贵族家庭出身的人一样,杨广自幼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他不仅精通文学,还接受了专业骑术和战术训练。这些技能都为他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重要基础。
公元581年,杨坚篡位称帝,建立了隋朝。十三岁的杨广被册封为晋王,官拜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为了让杨广尽快成长起来,杨坚指派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官员协助他处理政务。在这些“名师”的指导下,聪明好学的杨广很快就掌握了为政之道。
公元582年,杨坚和独孤皇后在找“大师”占卜之后,为杨广选择了一门亲事,对象是原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这位姑娘聪明好学,有着很好的教养和文学功底。杨广和她结婚后,对其非常宠爱。终其一生,萧氏都是杨广的知心伴侣。杨广后来一直都比较喜爱南方的生活,很可能就是受了萧氏的影响。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任命杨广为行军元帅,统领全军。秦王杨俊、河清公杨素为副帅,高颎为长史、王韶为司马,兵分八路攻打南朝陈。由于此时隋朝的实力占有压倒性优势,因此灭陈之战基本没有什么悬念,隋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南朝陈的国都建康。
隋军进入建康后,杨广严格要求全军务必做到秋毫无犯。同时他还下令封闭南朝陈的几大仓库,将里面的东西悉数上交到隋朝的国库之中。杨广的这些举动为他在朝廷中赢得了不少美名,也让他得到了杨坚的高度赞赏。
公元590年,南方多地发生叛乱。杨素等人以血腥手段进行镇压,然而叛乱却呈愈演愈烈之势。于是,杨广再度被派往南方,担任扬州总管一职,负责整个南方的经营。
杨广在南方待了将近十年时间,期间他通过恢复和赞助佛教活动,让南方人的敌意逐渐消除。杨广的这一做法也赢得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欢心,因为他们两人都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
史籍上并没有记录很多关于杨广在南方的行政记载,但从他到任后南方的情况日趋稳定来看,他在南方的治理是非常成功的。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晚年性格愈加极端化,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是抱着高度怀疑的态度,连他们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皇太子杨勇在自己的正室妻子去世后,继续迷恋多位宠妃,这对于倡导清教徒式一夫一妻生活的杨坚夫妇来说,显然是非常恼火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杨广则小心翼翼地给父母留下勤奋、虔诚,忠于一夫一妻制的印象,这对于远在江都(今扬州)的他来说,显然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此,在皇帝夫妇心目中,杨广在各方面都明显优于杨勇的感觉就愈发强烈。
杨广虽远在江都(今扬州),但对朝廷的事情了如指掌。他知道自己离皇帝宝座已经越来越近了,于是杨广便开始同其心腹一起策划让太子垮台的阴谋。当足够多的“证据”被编造出来后,生性多疑的隋文帝杨坚最终决定将杨勇废为庶人。
隋朝开皇十二年(600年)十一月,杨广被册封为皇太子。四年后,隋文帝去世,杨广继承皇位,是为隋炀帝。
参考文献:《隋书》
废长立幼,是指在古代历史上,废掉嫡长子的继承权,把该权利转给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的做法。众所周知,废长立幼,往往是取祸之道。比如东汉末年,袁绍和刘表,都犯了废长立幼的错误。其中,就袁绍来说,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袁绍去世。在袁绍去世后,袁谭、袁尚为了争权夺利而相攻,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桓。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乌桓,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而就荆州牧刘表来说,本来有长子刘琦可以继承自己的位置,但是,他废长立幼,选择了年幼的刘琮。公元208年,刘表去世,刘琮即位,立即就归降了曹操。相对于袁绍和刘表,曹操则没有废长立幼,也即让年长的曹丕即位。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战国时期,赵国这一诸侯国曾不止一次废长立幼。在这几次废长立幼的事件,有两次对赵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促使赵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一方面,就赵武灵王这位君主,废长立幼,最终导致沙丘宫变。具体来说,在战国中期,赵武灵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韩国国君的女儿,生下太子赵章后不幸去世。赵武灵王后来娶了一个应梦美女名吴娃,她相貌端庄,性格温柔,深得武灵王宠爱。后来,吴娃生下一子,名何。数年后吴娃病逝,对此赵武灵王十分悲痛,每当想起吴娃,总是愁肠百结,为了报答吴娃对自己的钟爱,赵武灵王决定圆其遗愿。乃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吴娃之子何,是为赵惠文王。在废长立幼之后,赵武灵王自号主父,让曾经辅佐自己坐稳王位的国相肥义教导扶助次子赵何。天赋聪敏的赵何,在肥义的帮助下很快进入了王的角色。学会了治理赵国的一套本领。
但是,废长立幼的问题,还是无法避免。就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来说,原本被立为太子,现在却只能臣服于年幼的弟弟赵何,这在心理上是极为不平衡的。
与此同时,赵惠文王赵何日益坐大,不足50岁的赵武灵王突然生起了一种失落感。他看着被废的公子章一副大度无私一如既往的孝敬自己的作派,开始后悔自己当时的一时冲动,废了太子又让了王位。而这,促使赵武灵王决定平衡赵章和赵何之间的势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沙丘宫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