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忽必烈不经过库页岛南下攻打日本

时间: 2023-05-19 19:00: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为什么忽必烈不经过库页岛南下攻打日本

元世祖时攻打日本为何不从库页岛那边走?那样走水路会少一些,而且北边地广人稀,遇到的抵抗会少一些。

我认为有以下这些原因
1.虽然走水路会少一些但是会经过外兴安岭,那里天寒地冻,是原始森林,山林众多、野兽也很多。不利于行军,运送物资也不方便。
2.库页岛天气十分寒冷,而且是棕熊的天堂(因为那里有很多大马哈鱼)
3.北海道天气也十分寒冷,而且也是棕熊的天堂。
4.就算到达北海道,那也必须经过津轻海峡,而那个海峡因风大浪高而且多雾著称,经常发生船难!
5.当时北海道和日本东北地区并不是日本核心地区。
6.从朝鲜半岛进攻日本,是最近也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运送人力物力近啊。
7.可能当时元世祖很自大,认为从哪一路进攻日本都能灭了日本,所以自然的选择了近路而不是远路。
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那样路更远了啊!补给线更长了。还有就是那里好冷呢!
要知道走库页岛就必须走北海道,但是当时的北海道为冰封的无人区,走那里还不如坐船呢。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却发现朝鲜半岛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做为先锋,结果这支部队却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中国以资补给。因为元军骑兵所需的马匹,以及所需的养马草场,都严重限制了部队的运动,以致于元军无法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动。
1,放着现成的山东和高丽的港口不用,非要向北跋涉几千公里到荒芜苦寒之地,重新建港口和造船厂,把军队连同补给线也放到那里,从人物物力财力上的都是事万倍而功不及万一。
2,北海道在之后的几百年的德川幕府也还没开发,是虾夷之地。严格来讲还不是日本领土。即使被占领也不能作为一个进攻基地。占领了北海道,渡海南下在本州东北地方登陆,那里在镰仓幕府幕府时期也是比较落后。放着可以直击日本富庶的心脏地带不取,费时费力地曲折迂回是愚蠢的。
3,分隔库页岛和北海道的宗谷海峡,冬春多7-8级以上大风,洋面多流冰。夏季浓雾不散,在现代技术条件下都是极差的航行条件,遑论在13世纪的落后条件下呢。真要是走那里,估计损失更大。

忽必烈与日本的关系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既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号薛禅汗。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

1251年,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1260年长兄去世,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1271,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

随后即举兵南下,直至1279年灭南宋。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路线图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曾经两次攻打过日本,不过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忽必烈想要攻打日本主要是因为,日本从唐朝以后一直没有臣服中国;日本是南宋的贸易对象甚至可能成为外援;日本也是元朝刚征服的朝鲜半岛的威胁。1274年,忽必烈命令本来驻守朝鲜高丽的洪茶丘率领一万五千人,以及九百艘大小战船跨海出征日本。元军选择进攻的日本的北九州,在博多湾大胜日本。可是不久,出现了一次台风,元朝的战船大部分都遭到了失事或者损坏,据说大部分元军都淹死或者失踪,于是元军只能撤军返回。第二年,忽必烈见战争无法征服,就想派人去招降。可惜派去的礼部侍郎一到日本就被他们处死。因此,忽必烈十分恼怒,决定再次讨伐日本,当年就征调军队成立了征东行省,也叫日本行省,来主持攻打日本的军事行动。1281年,此时忽必烈已经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他认为时机已到就开始了第二次东征日本。这次忽必烈出动了大约15万人,兵分两路。元军登陆后遭到了日本方面的截击,伤亡较大。之后海上的元军又一次遇到台风,因为战船是仓促建造所以此次损失更是惨重,于是第二次征讨再次失败了。据说忽必烈后来还想发动第三次东征,可惜没有实施。从两次失败可以看出,元朝的蒙古军队擅长的只是陆战,尤其最强大的是骑兵,但对于进攻日本这样的岛屿而言,他们并不适应。而这两次让元军损失惨重的台风被日本人尊称为“神风”。

忽必烈对日本的两次征讨,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忽必烈对日两次作战准备不足,战争期间两次遭遇台风,两次舰船运用出现问题,两次用兵上指挥也存在问题,后勤保障上同样存在问题。台风、舰船、用兵、调动、兵员配制上同样出现问题几大问题,这就是两次相同的特点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十三万加重火器对三万没拿下日本很是遗憾。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两次侵日战争。1259年(宪宗九年)征服高丽的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1274年忽必烈发动征日战争。 

博多的防御墙。《蒙古袭来絵词》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1274年1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岛。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守护少贰经资指挥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 日军处于不利地位。由元世祖授命组成的征日元军,是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蒙军不但在战斗力,还有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日本。

据日蒙古型皮铠本史书记载: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者极多。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太宰府水

然而元军虽然在战场上压制了日军,却不擅长山地作战,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进入九州腹地。且日军战斗意志顽强,坚决抵抗,给元军也造成了不小损失,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

在文永之役后,金方庆俘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作为奴隶。

自1275年起, 幕府就开始为他们认为不久将进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准备。除了更好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学习中原的战术体系之外,他们还在很多可能登陆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设施,这些登陆点中包括博多港。与此同时,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入侵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派来的使者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 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入侵。

 

1279年元军征服南宋之后,于1281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元军的这次入侵规模大于第一次,其中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江南军就有十余万人(包含辅兵)。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盟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高丽人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也就是所谓的弘安之战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战”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也就是非常有名的“神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关于元军舰队被台风摧毁的原因,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元军使用的是在内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元朝蒙古统治者在中国及高丽的残酷压迫,导致两地(高丽与中国南方沿海)对于造军船很反感,造船的汉人和高丽人故意使用错误的船型,而蒙古人对航海又一无所知;又或者忽必烈攻日太过仓促,未有充分准备海船,造船人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了事。不过具体原因尚无定论。

元日战争

但是需要确定的是,虽然元军遭遇了台风,但是台风发生时,并不是所有的元军都在船上,绝大部分屯驻在平户岛、鹰岛等九州岛西北部的岛屿进行休整,准备向东移动,袭击太宰府。

实际上元军对日军的作战非常不利,在台风发生之前,日军就在壹岐岛之战中打败了元军,逼迫元军东路军放弃壹岐岛,南下平户岛与主力会合。日军主帅少贰资能取得胜利之后,因为战伤而死亡。国内某些文章,宣扬说元军打败日军,击杀日军统帅少贰资能,这是不对的,少贰资能是在胜仗当中身亡。

台风发生后,元军溺死不少,物资损失严重,士气也暴跌。但大部尚存。少贰资能之子少贰景资率领数万九州军,水陆结合,对剩余的援军发起迅猛打击,运用主场优势各个击破,元军除了范文虎、忻都等人率领少量士卒逃回之外,都被歼灭或俘虏。

当战争结束时,宇都宫贞纲率领的西国援军(号称六万,实际兵力三万不到)尚在路上,未能赶到。则少贰资能、少贰景资父子打败元军是以少胜多无疑了。

一般认为抛弃士卒逃亡,导致剩余士兵士气进一步暴跌,终于全军覆没的责任人是范文虎。但这很可能只是元史的讳饰。如范文虎这样一个南宋降将,如何能作为大军最高统帅?假设范文虎是第一责任人,为何归国后并未受到重罚,且很快又升官?也许在史料当中,范文虎只不过是帮蒙古人忻都背了锅罢了。

忽必烈麾下蒙古铁骑纵横世界,为何两次东征邻国却折戟沉沙?

为何两次东征邻国却折戟沉沙?

原因有很多,一是元军东征邻国都不是突袭,在元军抵达前,邻国早已得到消息并做好了准备;二是天气原因,元军两次东征邻国都遇上了很大的飓风;三是元军的武器装备没有占据很大的优势。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元军两次东征邻国都折戟沉沙。

这个邻国是日本,在忽必烈上任前,蒙古帝国并没有在意日本这个小国家,直到忽必烈上任后,才开始注意到这个国家比较富裕,于是便派人出使日本,让日本来进贡,可是由于当时的信息不发达,所以他们都不是对彼此很了解,所以日本就没在意,于是便几次出使日本,但都被日本给拒绝了。

而蒙古帝国现在很是强大,何时受人冷落过,所以忽必烈便出兵日本,由于对日本不是很了解,而且日本又是一个小国,所以忽必烈并没有派出较多的兵,然而日本得知后并没有慌,而是正面迎接,但是让忽必烈没想到的是,由于天气原因,日本竟然持守了二十多天,导致元军将军阵亡,粮草用尽,无奈只好撤军。

于是忽必烈就在统一中原后再次出兵,这次他做了充足的准备,建造了五千多艘船,派出的兵力足足二十多万人,然而日本在经历了上次的战争后,便建造了石墙,这是元军很难攻入,而且元军当时还遇上强烈的飓风天气,导致元军在战前就损伤了很多。虽然元军有弓箭和回回炮的优势,但是日本却和元军打了近战,是元军的这些装备优势失效,而且日本的铁甲很坚固,元军的刀都被其挡破了。所以最后元军又失败了。

这是因为蒙古铁骑,他们在草原上是非常的善战,勇猛无敌,但是去东征邻国的时候是要经过水路的,而对于水路他们是一窍不通的。
陆上骑兵不善于渡海登陆作战;同时不能掌控海洋气候变化和水文气象预报。
忽必烈的蒙古铁骑之所以两次东征邻国失败,这是因为这个铁骑兵并不了解他国的地理环境,所以在打仗上是特别吃亏的。
就是东征日本吧,两次东征都遇台风,只怪气象学没学好,日子没选好,风也成为日本崇拜的一种。还有,骑兵变水军需要一个过程,王朝太短,时间不足。
希望可以帮到你。
文章标题: 为什么忽必烈不经过库页岛南下攻打日本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0954.html
文章标签:库页岛  日本  攻打  南下  不经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