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16 11:01: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道台: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
怎么来形容呢,相当于清朝,最标准的行政机制是省(巡抚),府(府台,要当于市长),县这样的级别,但是当时的部委或者行政机构不健全,所以呢,又针对不同的事情,设了各种不同的管理机构。道台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各省的各种厅的厅长,比如民政厅厅长,公司厅厅长此类的。一般是管专门的事务的。他们的级别比巡抚小,比市长的府台要大一点点。
“道台”是一种尊称,和总督的“制台”、提督学政的“学台”“学宪”同理,并不是清朝的正式官职名称,清朝“道台”正式的官职名称是道员。清朝的道介于省、府之间,乾隆年间形成定制之后道员为正四品,略高于从四品的知府。如果将清朝的知府对应现在的地市级正职、也就是正厅局级,那么道员勉强算是高于正厅局级。但是,清朝的制度与现在完全不同,自从二品的巡抚往下、从四品的知府往上,涵盖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了三个等级!这其中还不包括地位尴尬的副省部级——从二品的布政使。而在现在,正省部级与正厅局级之间只相隔了副省部级一个等级。因此,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将道员与现在的副省部级划上等号。
将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实际上有些“勉为其难”了。清朝的行政区划和现在的区别并不太大,分为了省-府(含直隶州等)-县(含散州等)三级,大致对应现在的省-市(地级)-县(含县级市),各行政区面积与现在相比也只是略有出入,部分行政区甚至几乎完全重叠。虽然道下辖一府至数府不等,但是地位却颇为尴尬,既不能算一级虚设机关,又不能完全算作一级政府。大致有些类似于前些年的专区,差不多算是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吧,道员大致有些类似于行署专员。但是,道员和行署专员又有所不同,行署专员只辖一个地级行政区,而道员却下辖一府至数府不等。而且,由于制度完全不同,其职权范围也是无法直接划等号的。
除此之外,清朝的道员并不仅仅作为行政区领导存在,每省还有许多负责专项事务的道员,如管理粮政的粮道、管理河务的河道、管理盐务的盐驿道等等,这些人大致有些类似于现在职能厅、局的主官,但是其品级却要高于“地级行政区”主官知府。
实际上,清朝最初除了负责专项事务的道员之外,道员是作为布政使、按察使的副职出现的,其职能主要是协助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具体事务。根据所隶属的部门不同,隶属布政使者为守道、隶属按察使者为巡道。清初的这类道员实际上只是省级机关的临时派遣,一道分管一府、甚至数道共管一府。后来由于制度的不断完善,每道开始下辖数府不等。渐渐地,守道、巡道由临时派遣变成了固定分管某一地域的官员,具体职权也日趋统一。于是,便形成了后来清朝普遍存在的行政区领导——道员。
说到底,道员的出现主要还是由于清朝交通、通讯的不便而形成的。作为分管一省财政、政法的“副省长”,面对幅员辽阔的辖区,布政使、按察使分身乏术、无法兼顾到全省众多府、直隶州等,于是便出现了道员,他们协助布政使、按察使分管一府至数府不等的具体事务,对布政使、按察使负责,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应当还是算作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而不是一级政府。但是,自乾隆、嘉庆年间开始,清廷出于稀释权力和相互制衡的需要,赋予了道员更大的职权,甚至还赋予了很多道员密折奏事之权,道员的权力也开始日趋膨胀,俨然是如同一级政府一般的存在了,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了清亡。民国北洋政府继续保留了道这一行政区设置,用以取代清朝的府。北洋政府时期的道虽然仍旧名曰道,实际上就是与清朝的府和现在的地级市相似的一级行政区,早已不是清朝的那个道了。后来,随着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取消道这一行政区,道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道员(又称道台),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原则上,道台为正四品官员。但实际操作中却有特例,而驻外道员中二品和三品的皆有。光绪时期的御史李慈铭对此种“ 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颇不以为然,上奏请求删减,未获批准。而宣统时期,由于内忧外患,人才匮乏,此种跳级加封现象更为严重了。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明朝时,省级行政长官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均为辅佐布政使的官员。
扩展资料:
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
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佥事演变的结果。
初设只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后来有的统辖全省,有的分辖三四府之地。为此,守、巡二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侧重刑名,久之两者各加兵备衔,所掌渐趋一致。
据史料记载,吉长道尹公署,民间俗称“道台衙门”。清代道的长官,官方称为“道员”,民间尊称为“道台”,因而才有道台衙门之名。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当时是驻长春级别最高的衙署,也是长春现存最早的官府建筑。
道台衙门因长春开埠而设。1904年,为了争夺在华利益,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战胜国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要求东北16个城市“开埠通商”。当时,清政府和东三省官员都明白,开办商埠涉及到与各国之间的交涉,纷繁复杂。
要负责开埠的任务,旧有的以满洲八旗官员组成的旗署固然不行,各地府厅州县等民署也难以胜任。为此,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加速东北的官制改革,东三省应当和关内一样,改为行省,并在省下设道,以道一级的行政机关主管各地的关税、外事和开埠等新的政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员
清朝时期地方机构分为“省、府、县”三级,一般省级的最高长官是巡抚,巡抚之上有统辖一省或多省总督(例如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四川总督等),总督是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府级的长官是知府,初期是正四品,后改为从四品;县级长官是知县(一般所说的当地父母官),正七品。
知府是府级的长官,掌一府的政令,总领各下属县,其管辖区内百姓治理、国家政令执行、审决讼案、属吏考核、赋税征收等一切政务都是其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是一方的行政长官。
道台是清朝独有的官职,根据清朝的官阶制度,道台是省(总督、巡抚)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朝初期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确定为正四品,不过有些驻外道员有正二品或正三品的。
清朝各省都有设置道台,有专职也有兼职,分守不同的领域,少数是专职道台,比如粮道、河道 、巡警道与劝业道;多数为兼任,比如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这些一般都由同品级的官员兼任道台。道台是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是省级政府机构的派生物。
至于道台和知府相比,哪个大?单从品级上讲道台是正四品(少数特殊还有正二品或三品),知府从四品,道台比知府官级大。从行政实权上讲,知府是具有当地的行政权,道台并没有完整的地方政府性质,并没有太多行政实权,因此此处知府比道台大,但道台专门负责朝中粮道、河道等各种暴利产业,油水甚多,没有一定背景是无法坐上道台之位,同时道台很多都是其他官员兼任的,因此各方综合而言,道台比知府大。
;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