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时期的“大国沙文主义(苏修)”

时间: 2023-05-14 08:01: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时期的“大国沙文主义(苏修)”

如何准确地评价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也有史学家认为,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才有了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

但是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几乎将赫鲁晓夫任内的改革全部取消。

总体来说,赫鲁晓夫并没有非常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许多著作,但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明白斯大林的极端、极其粗暴行为和非常严重的错误。他具有改革意识。但在权利斗争中,赫鲁晓夫做出了许多错误决定;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时,并没有领导得非常出色。

现在的俄罗斯人如何评价赫鲁晓夫呢?

总体来说,现在的俄罗斯人对于赫鲁晓夫的评价是要好于斯大林的。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何会有这种偏差。在权力谋取方面,赫鲁晓夫继承自斯大林,是斯大林一手提拔起来他,直到最后他掌握前苏联大权,他都将斯大林的意见奉为“导师真理”,然而斯大林死后,这位曾经的乖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掘了斯大林的坟墓,将其迁出列宁墓。之后在经过1956年那篇长达四个半小时的“内部讲话”传播于世界各地,赫鲁晓夫成了第一个公然将全民偶像斯大林拉下神坛的人。

从赫鲁晓夫将斯大林拉下神坛这个行为来看,虽然造成了前苏联前后领导人政策执行不连贯,且后任攻击前任的恶劣影响,但是对于民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巴掌将其拍醒,从此,苏联人开始意识到,领袖也是会犯错的。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后来苏联解体的一部分思想基础。有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显然赫鲁晓夫是不需要这个解放的。继任的赫鲁晓夫,一边大义凛然地批评着斯大林的斑斑劣迹,一只手又效仿者斯大林,接过下属“上贡”的诚意金。从这个层面来看,赫鲁晓夫不可能是一位真心改革的政治家,他想要做的只是踩着斯大林的肩膀做第二个斯大林。

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前苏联成了俄罗斯,无论是斯大林,还是赫鲁晓夫,他们都成了过去时,在俄罗斯民众心里,似乎再也没有斯大林赫鲁晓夫时代的记忆。世间最令人痛心的并非是憎恨,而是淡忘。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斯大林、赫鲁晓夫这样的历史人物,人们不去谈论他,评价他,那就是最好的忘记。前苏联带给了俄罗斯人骄傲,也带来了无尽的伤痛。想要毁灭一个人,并不需要手中的剑,而只需要将其忘记。

想要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中国人说盖棺定论,但是对于一个政治人物,盖棺不一定有定论。赫鲁晓夫踩着斯大林的肩膀走到权力巅峰,接着他一手提拔的副手勃列日涅夫效仿其手段,在赫鲁晓夫度假之时,发动政变,前苏联权力瞬间更迭。一夜之间,赫鲁晓夫消失在了人民的视野中,勃列日涅夫政府严格控制“赫鲁晓夫”这个名字的使用,以至于到了今天,在俄罗斯官方,依然没有一个对赫鲁晓夫的公正评价。普京曾连发三问,评价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地区划入乌克兰一事,听起来云里雾里,并没有明确的态度。可以说,俄罗斯官方对于前苏联敏感领导人的话题禁令,是赫鲁晓夫至今没有一个公正评价的主要原因。

赫鲁晓夫是个复资倒退分子,把苏联从社会主义演变成资本主义,带给了后人无穷的灾难,罪该万死。
赫鲁夫是苏联伟大的领袖,应引起我国对他尊重,赫对我国工业建设给予巨大的援助,我们对他有不公的评价,应该反思!
没有斯大林领导的卫国战争,俄罗斯民族能否存在;没有斯大林领导的工业化,今日俄罗斯是否有能力在乌克兰与美西方对抗,都是问题。不要为了搞臭社会主义,而胡乱贬低斯大林,吹捧赫鲁晓夫,两个人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赫鲁晓夫让苏联走向了破裂。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领导人并没有给苏联带来好处,反而让苏联走向了破裂。

评论赫鲁晓夫改革

对于赫鲁晓夫改革,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改革没有超越斯大林体制,只是小修小补,因而是失败的改革。另一种观点认为应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赫鲁晓夫改革,予以必要的理解和尊重。究竟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我们认为,对任何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评价都要一分为二。对赫 鲁晓夫改革也应如此,既要肯定赫鲁晓夫改革积极的一面,同时,又要看到改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有消极的一面。下面简要分析: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对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一定成效。
1、赫鲁晓夫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推动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农业政策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截至1962年,全国开垦荒地达4200万公顷,播种面积扩大30%左右,谷物播种面积扩大70%左右。开荒运动不仅缓解了国家粮食问题,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为改善农业结构创造条件。
3、在工业方面, 把管理权力下放到地方,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如1952年国家对企业指令性计划减少52%,1955年减少70%。这些改革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和地方权力,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而1955年苏联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仅为美国的35%。
4、其它方面成就。外交上,调整美苏关系,由冷战逐步发展到争霸格局,使世界长期维持了一种武装的和平局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文学上,出现真实反映现实和展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解冻文学”。科技上,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等等
5、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消极作用
1、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赫鲁晓夫对根深蒂固的“ 斯大林模式 ” 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 从根本上破除。如在农业方面,改组拖拉机站为技术修理站,把全部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种结构改革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使劳动者与先进技术、先进工具结合起来。但是由于在拖拉机站工作的技术员,不愿从国家工作人员变为农庄庄员,结果,农庄购买了大批机器,却不能充分利用它。
2、缺乏全面和 一贯的战略方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庆祝十月革命 40 周年时,赫鲁晓夫 提出“ 15 年内人均产品和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 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 20 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在改革农业过程中,他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很大,就不顾苏联的客观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事实上,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庄员消极抗拒。赫鲁晓夫下台后,一些有种玉米传统的地区也拒绝种玉米。
3、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而造成混乱。如,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 却急于求成,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在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因产生新的矛盾又马上把权力收归中央。
4 .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在斯大林时代,全国大报刊登他的巨照一年不过 10—15次 ,而赫鲁晓夫在 1964年头9个月竟 达 140 次。 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大权独揽,听不进任何人意见,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皮鞋大敲桌子,损坏了苏共领导人的形象。1 964年,由于党内斗争激烈,赫鲁晓夫下台,其改革也最终失败。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做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她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还进行了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等。经济改革有: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权力下放,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正确分析,又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赫鲁晓夫的改革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收效甚微。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而且,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有一定成效,但没有脱离斯大林体制的根本束缚,所以改革最终失败。

“苏修”是什么意思?

我老看见有的文章里说到“苏修”这个词,是文革时候留下来的词吗??是不是就是苏联修正主义的意思啊??麻烦谁能解释一下吗??那个年代的词对于我们现在年轻人来说似乎很难理解呢!

指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

“苏修”全称“苏联修正主义”,即社会帝国主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关系恶化后的产物,意指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中国共产党认为这种修正并不是对错误的修正,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修正。中国共产党方面也借此维护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性。

社会帝国主义一词,列宁首先使用,指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

扩展资料

60年代初,由于苏共领导人挑起中苏两党论战,并把两党论战扩大为两国之间的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军事、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得不对苏共的“老子党”作风和大国沙文主义行径展开斗争。

但在对苏共理论的意识形态界定上,中共认为是“修正主义”,因而提出了“反对修正主义”的口号,并以此在党内开展“反修防修”的斗争。

“打倒社会帝国主义”是国庆20周年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一直沿用到80年代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此说法和“美帝”(美帝国主义)一样基本消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帝国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反对修正主义”

苏修--苏联修正主义
美帝--美国帝国主义
“左”倾冒险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
“左”倾教条主义
“右”倾投降主义
走资派,反革命
这些都是我小时侯常听广播里喊的。
苏修是曹操帐下的谋士 官职主簿 后来因为多嘴说废话
被稀里糊涂的斩首了
据说死因是苏修吃鸡肋不干净 犯了军规

大国沙文主义(用自己的理解)?

沙文主义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叫做大国沙文主义。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把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同比较弱小的国家的关系上,怀有民族优越感,损人利己,唯我独尊,违背平等原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干涉、侵犯他国的内政和权益,不尊重乃至损害他国的独立和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歧视、奴役和迫害其他民族。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大国沙文主义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其他国家和压迫其他民族的工具。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者曾宣布本民族和种族是“优秀民族”、“高级种族”,负有统治世界、奴役其他民族的使命。它们是大国沙文主义的突出代表。
个人觉得现在的韩国有这种倾向,端午节拉,孔子拉,领土,历史...简直乱得不行BS!
小国都得听我的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时期的“大国沙文主义(苏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044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