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06 10:08: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便是由他所开创,而在他去世以后,唐高宗李治继续推行父亲的政策,使得唐王朝社会稳定,发展更加繁荣,从而延续了“贞观之治”的成就。
但是身为皇帝的李治并不是嫡长子,在他前面还有两个哥哥,为何他能够在这两人中脱颖而出,顺利继承大统呢?
实际上,李治同父异母的大哥太子李承乾本应该是定好的储君,但是李承乾却急着上位,私下多次想要暗杀自己的老师,从而激怒了唐太宗李世民,换句话说,李世民也怕儿子像自己当初在玄武门那样发动政变,所以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废掉了李承乾的太子身份。
而李治的另一个哥哥李泰 ,依仗着太宗对他的宠信,逐渐对皇位产生了想法,后来李世民为了让自己这些儿子们都能活下来,不至于因为政变而产生兄弟反目成仇,刀兵相见的悲剧,最终他选择了看起来并不机敏的李治。
但是李治兵不只是因为这两个哥哥不中用才当上皇帝的,当初为了得到太宗的信任,他也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史书记载,李治从小就特别喜欢《孝经》这本书,有一次太宗问他:“你认为这本书里面什么最重要?”
李治毫不犹豫地回答:“孝道。”之后他还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李世民听完以后很是欣慰,夸奖了他一番,并说:“如果你真的能够如此行事,那以后一定能够孝顺父王,和睦兄弟了。”
在这之后李治也的确做到了,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在母亲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治异常悲痛,哭的十分伤心。伤心到什么程度呢?就连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他多次前来安慰李治,并从此对他变得更加宠爱。
后来在李治被任命皇太子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他上朝听取政事,并让他观摩自己是如何处理国家大事,此举无疑是培养李治作为君王。但李治却并没有像自己两位哥哥那样变得张扬,相反他还更加地保守。
在唐太宗远征高丽时,李治被命令留守在定州。等到李世民大致确定了发兵时间之后,李治却终日一副悲伤的神色,啼哭不已。
他请求驿站用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及时地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李世民答应了他,用快马传递奏事便从此开始。李治这一举动可谓是高明,不仅打消了李世民的顾虑,还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智慧。
除了这件事以外,在李世民大军凯旋归来后,李治跟从他前往并州。而当时李世民身上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为了帮父亲疗伤,居然亲自用嘴巴去吸毒脓,还扶着他步行了许多时日。
就从这几件事来看,李治真的要比他那两个哥哥强太多了,且不管他是不是真心对李世民的,单就这两个举动来看,绝对能够让李世民放心地把王位交给他,至少他在李世民的眼里是个既孝顺又善良的孩子,让他当皇帝最起码可以保证其他两个儿子的安危,更不用说他会做出谋逆篡权这种事了。
之后李治继续稳定自己的地位,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情,在父亲李世民面前他始终都是一个孝子的形象,这下让李世民彻底放心了,在他去世之后,李治最终顺利继承皇位,他在期间推行李世民的政策,使得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延续了一代盛世的辉煌。
李渊虽然儿子多,但是嫡子很少,而且当时能够继承皇位的也就是太子李建成和亲王李世民,最多也就是双子夺嫡,其他的皇子哪怕是李元吉都没有资格当皇帝的,所以即便是皇子之间拉帮结派,也只能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为首。
首先来说说康熙皇帝时期的九子夺嫡,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皇帝,当时其实已经不怎么看重嫡子和长子了,虽然嫡子和长子的确很尊贵,但是清朝本身是看才能和品德,哪怕是庶出的儿子也是可能当皇帝的,所以当时非嫡子和长子的四阿哥、八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等皇子,都想过要当皇帝,但是最后胜出的人是四阿哥,也就是清朝时期的雍正皇帝。
其次,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朝时期还是很看重嫡子和长子的,唐朝时期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嫡子继承,所以李渊的儿子虽然很多,但是嫡子也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和李玄霸。也就是说能够当皇帝的就只有这四个儿子,而李玄霸是很早就去世了的,所以能够争夺皇位的就只剩下三个儿子了。
而李元吉作为最小的儿子,而且也是能力最差、功劳最小、重视最少的嫡子,他无论如何都竞争不过自己的两个哥哥,所以李元吉其实也没有争夺皇位,而是在帮助自己的大哥李建成争夺皇位,但是最后也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了。
最后,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实在是太强悍了,而且杀伐果断,果断采纳了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建议,最终成功诛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小弟李元吉,而李世民至此也成为了唯一一个可以继承皇位的皇子,再加上李世民羽翼丰满,导致李渊也不得不将太子之位交给了李世民。
不是长子素质平庸的问题,而是不如兄弟们厚黑。
所谓长子如半父,一家二代中的老大往往吃苦多,心肠厚道,把兄弟们当孩子照顾,性命关头往往顾念亲情,妇人之仁,对兄弟下不了狠手。
比如李建成,就是其中的典型。他文武双全,性情仁厚,在追随父亲打天下的过程中披肝沥胆,屡建功勋。尤其是在李世民先后惨败给薛举和刘黑闼的困局下,他主动请缨挂帅出征,成功扭转颓势,尤其是平定河北居功至伟,新旧唐书都无法篡改。
但在被立为太子后,在与李世民的争位宫斗中,他政治上不够狠辣的弱点就非常致命。在多次被兄弟抓把柄设计陷害的情况下,如利用500副盔甲栽赃太子谋反、自服药酒装中毒吐血嫁祸太子、借“太白金星”事件诬告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等。仍然心存侥幸,不肯听从魏征、王珪等谋士建议,优柔寡断,没能先下手为强,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一败涂地。
其次,由于他是长子,深知创业艰难,在赏赐部属时相对比较吝惜钱财,收买人心上不如兄弟大方。而且,驭下不严,情报工作非常滞后,不重视从秦王府下层着手安插卧底。结果,公开挖对方大将不成,反而被李世民倒打一耙,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太子亲信常何(也可能早就是钉子),还有太子府率更丞王晊。
关键时刻,东宫决策情报全部被王晊密报给李世民,达到了以暗斗明、攻其不备的效果。在李建成骑行至临湖殿发现埋伏,与李元吉拼命突围到玄武门时,惨遭常何下令关门打狗,二人无法与外边上万精锐东宫武士会合,里边瓮中之鳖,宫外群龙无首,局部陷入以寡敌众,局势彻底无法挽回。
后来魏征被擒,面对李世民“汝何敢间我兄弟?”的责问,回答意味深长:太子若听吾言,何至有今日之祸?
长子,是兄弟之首,习惯于我年长想得周全说了算,思维定式较其他兄弟更古板。遇事往往固执己见,不容易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而李世民恰好相反,故而成败一目了然。
总之,不是长子素质平庸。而是厚黑功夫与兄弟相比不到家,而古今成大事者,基本没有仁厚长者,这就是政治的阴暗吊诡之处。
其实当唐睿宗选李隆基为继承人时,他的威望是很高的,得到的支持也是非常多的。这是大势所趋,虽然嫡长子李成器也是很优秀的,但与李隆基相比起来,胆量和谋略是比不过的。
唐隆政变后,又加上太平公主一党权利的突出,其地位甚至有微弱的超过哥哥睿宗的意思,而李成器知道不是其对手,所以他在最后选择让位置是非常明智的。另外一个重大原因还是由于,摧毁韦氏集团,李隆基他所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可以说能够成功击败韦氏集团,李隆基是功不可没的。
由于武则天在晚年沉溺于享乐,她对权力的控制力以及对权力的欲望的逐渐下降。然而她的两位男宠开始干预朝政事情。紧接着,他们的君臣关系不稳定,政权动荡,人心也开始不稳定。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神龙政变开始提前发生了。
在李显复位后,他立韦氏为皇后,还让她参与朝政。再加上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紧接着在后面的时候韦后竟然想要重演武则天的故事,于是李隆基私下召集智勇双全的谋士,他策划着想要夺回大唐的计划。也因为它与军中关系好。在唐太宗选拔官户和蕃口中骁勇善战的千骑兵也已经被他发展成为万骑兵,对万骑兵中的豪杰之士也是非常信任的。后来与太平公主等人一起铲除了韦氏集团。李隆基最后能继承皇位也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等等,他的努力也是最后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之一。
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作为嫡子中最小的一个,虽然有继承权,但从排行看来,太子之位是不可能轮到他的。是什么原因使李治被立为了太子呢?
1、承乾谋反,李泰作死
唐太宗李世民与皇后长孙氏共育有嫡子三人,为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
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为帝,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此时的李承乾8岁、李泰7岁。幼年时的李承乾丰姿岐嶷,仁孝纯深,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这时候的兄弟二人如果成长不出意外的话,一个会是合格的储君,一个会是贤明的亲王,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着意外的。
李世民对于这两个嫡子是非常喜爱的,但是宠爱的方式就大相径庭了。因为李承乾是储君,所以对待李承乾的宠爱以压力教育为主,对待李泰就是毫无底线的宠爱了。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很是简单粗暴,先是找了十几个大儒(一言不合就开骂,向皇帝打小报告那种)管教,然后在李承乾犯错时,不打不骂,就是赏李泰,用行动向李承乾表示,“你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定”。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因为对教育方面涉及不大,所以就比较简单粗暴了。李泰封地为诸王之最,达到了骇人的二十二州,加上李泰确实才华横溢,主编《括地志》等,在文学方面有很大成就,导致李泰的受宠是毫无下限。
李世民对儿子宠爱的态度,使得李泰对皇位渐渐产生了想法,也使得李承乾在压力和嫉妒中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随着长孙皇后的去世,李承乾和李泰的争储之战愈演愈烈。最后承受不住内心嫉妒和外在压力的李承乾终于崩溃了。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在谋划刺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东宫千牛贺兰楚石、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准备密谋造反。但是一场看似天衣无缝的行动,被一个小人物告发,李承乾谋反案宣告失败。
李承乾的谋反行动虽然被扼杀在了萌芽中,但是他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李世民,而且太子之位是不可能给一个有谋反之心的人的,所以,李承乾被贬为庶民,彻底无缘储君之位。
李承乾的谋反失败给了李泰机会,李泰在事后每天都到皇宫中侍奉讨好李世民,李世民此时已经有意立李泰为太子,但是李泰一句“杀子传弟”,使得李世民对传位李泰的想法产生了动摇。
2、无忌力挺,太宗喜爱
李承乾谋反案发后,太宗有意立李泰为太子,但是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官员的强烈阻拦。
长孙无忌虽然是李承乾和李泰的亲舅舅,但是在李承乾与李泰的夺嫡之争中,一直是李承乾的坚定拥护者,李泰对其有着很大的敌意,所以李泰上位后,长孙无忌以及麾下同样支持李承乾的官员不可能会有好下场。为了自身的安危,长孙无忌对李泰上位自然极力阻拦,所以,同为嫡子、亲外甥的李治进入了长孙无忌的视线中。
李治,贞观二年生,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身为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同样受到了帝后二人的宠爱,而李治对《孝经》"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的理解更是使得李世民大为喜爱。长孙皇后去世时,年仅九岁的李治,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使得其仁孝之名更甚。
同样是深受皇帝喜爱的嫡子,拥有朝堂重臣支持的李治,自然有了成为太子的资格。
3、李治举报,确立太子
使得李泰最终失去成为储君资格的,除了李治有着长孙无忌等的支持外,最重要的还是李泰自作聪明般的小心机。
李泰为了太子之位在太宗面前发下“杀子传弟”的言论后,担心得到长孙无忌支持的李治影响他,所以私下去威胁了李治。
李泰以汉王李元昌伙同李承乾谋反之事,威胁恫吓与李元昌较好的李治。李治担心之下,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使得李世民看清了李泰的野心和小气,明白了李泰上台后,曾经的对手李承乾和将来李泰要杀子传位的李治都不会有活路,为了子嗣的生命安全,李世民最终决定李治为太子,李泰出局。
李治成为太子,充满了偶然性,却又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承乾谋反、李泰作死、李治仁孝、太宗喜爱、无忌支持,种种偶然与必然间,本不可能成为太子的李治,成为了唐高宗,延续了“贞观盛世”,开创了“永徽之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