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日寇战败前,东北地区,台湾岛,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哪些倭化最严重,影响至今

时间: 2023-05-05 09:59: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日寇战败前,东北地区,台湾岛,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哪些倭化最严重,影响至今

马关条约使中国失去了哪些领土?这一历史事件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又有何变化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马关条约》其历史影响是极深远的,帝国的覆亡,民国军阀的形成和现在我们国家急待解决的台湾问题等等。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它宣布了由中国近代湘淮军阀领导的洋务运动的失败,让广大中国人,特别是地主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看清了清王朝最高统治阶层本质,直接导致了康有为、梁启超所领导的戊戌变法的发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了火药桶。
琉球群岛、台湾、朝鲜
甲午之后使人们放弃了都清朝进行政治改良的幻想
开始考虑进行革命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清朝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文条约中称中国 、日文条约称清国』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彼此的最惠国待遇;

《马关条约》签字时的情景
●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
●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增辟通商口岸

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沈阳),占领大片领土。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1895年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
中日双方代表在下关的“春帆楼”展开和谈
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沈阳、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占领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只得接受。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是1860年中英、中法等《北京条约》以来外国侵略者加给中国的一个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的愿望。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报”银三千万两。
编辑本段
条约全文,中文版原文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
日本人绘制的马关条约谈判时的场景
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彼此校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
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
前款所载及黏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约所约疆界于地形或地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
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画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画界为正。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第六款
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中国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见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最为优待之国礼遇护视一律无异。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各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中日两国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见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
税钞课杂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条规,即载
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
日本军队见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
中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且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
第十款
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
自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 (押印)。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 (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 (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 (押印)。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另约
(暂译)
第一款
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为驻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中国自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每一周年届满,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
第二款
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中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
在距上开划界,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无论其为何处,中国军队不宜(逼)近或驻扎,以杜生衅之端。
第三款
日本国军队所驻地方治理之务,仍归中国官员管理。但遇有日本国军队司令官为军队卫养、安宁、军纪及分布、管理等事必须施行之处,一经出示颁行,则于中国官员亦当责守。
在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
此另约所定条款,与载入和约其效悉为相同。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订于下之关,缮写两份
另详:当时《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鸣锣罢市,集会示威,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徐骧领导的义军,英勇抗敌了日军。他在临终前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编辑本段
历史影响

1.《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第一、《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而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马关条约》的赔款数额更大,两亿两白银,而《南京条约》赔款是2100万元,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地区,而《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2.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李鸿章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数十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人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其历史影响是极深远的,帝国的覆亡,民国军阀的形成和现在我们国家急待解决的台湾问题等等。《马关条约》条款实在太苛就清政府而言,如赔偿和财力损失是极大的。赔偿的军费达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和威海卫日本驻守费150万两,共计2亿3千15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另外,日军还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船只、兵器、机器、粮食等也价值1亿两。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靠举借外债应付,列强则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也是沉沦的。晚清70余年,中国逐步陷入了一种受侵略、受奴役的境地。中国民众遭受着苦难,但是沉沦仅更多的体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政府行为),它也没有阻止帝国的官僚们,开明士大夫和广大的民众却未曾放弃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他们的努力也成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关条约》的签订,人们就自然会想到这一回可真要弄得国将不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了。
1895年以前皇帝、官僚、士绅大多数生活在传统的思想世界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也都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丧权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但随着烽烟的暂平息,朝野上下在受过一阵惊恐和发生一番吵嚷之后,很快就又恢复老样子。依旧是文恬武嬉,歌舞升平。严重的内忧外患,不但未能使这个昏睡的,陷于麻木状态的帝国的大多数统治者们惊醒、振作。他们在自欺欺人的“自强中兴”和所谓“中外和好的”的梦幻中自我陶醉。甲午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形已和已往不同了。一则是这次战争败得太惨,日本提出的条款太苛刻。再则是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4。战后社会各阶层都是极大的震撼和痛心疾首。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张之洞和易顺鼎的奏折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民穷财尽,国防解体,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出’,‘地险商利,饷力兵权,一朝夺尽神人共愤。’‘行见奉(天)、锦(州)、登(州)、(蓬)莱一带不复立锥,江浙粤各疆,不复能安忱,海口、海面,皆非我有,饷械无济,而海运即穷;战争无能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
战后列强势力进一步的延伸到了中国同地,资本输出成为了主要的侵略载体和锐利武器。干涉中国内政、践踏中国主权的情况更为严重。外国教会势力的为所欲为和不法传教士、教民肆无忌惮的为害地方,激起整个帝国广泛的反抗。甲午战后到处爆发反洋教、反贪官污吏的斗争,其势如烈火燎原。社会下层民众为主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也轰轰烈烈的爆发了。尽管它以失败告终,但它客观上推动了清末社会的改革,并促使旧式的农民运动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中世纪式的农民运动是无法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3.《马关条约》对中国和日本的具体影响
1.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利用战争赔款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并利用一部分发展教育事业,使日本变的更发达了。
2.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马关条约》的签定,是在刺马案发生后,湘淮地方军阀集团与统治中国的满清贵族集团矛盾公开化和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满清贵族为巩固其统治,大肆削弱湘淮军阀集团,导致由湘淮军阀集团组建的东南海防受到严重破坏,最终致使甲午战争失败的必然后果,也宣布了由中国近代湘淮军阀领导的洋务运动的失败,让广大中国人,特别是地主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看清了清王朝最高统治阶层本质,直接导致了康有为、梁启超所领导的戊戌变法的发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了火药桶。

日本现在和中国的国家关系怎么样?具体有哪些争议问题呢?

1、领土争议主要是钓鱼岛 至于 日方在琉球群岛的主权早就得到中方承认(这是事实 没啥可Y的)
2、二战问题的认识两国存在分歧
3、对于靖国神社的态度存在分歧(并不只是政治原因 文化因素往往被忽视)
4、日本的右翼力量和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 都是造成民间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5、两国之间的分歧将长期存在 而同时经济利益的平台上又互相合作 互相利用
6、军事分歧还没有 不然。。。。
7、历史问题 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文化因素

从政治的角度上讲 中国需要日本外交 来控制美国的扩张 克制北朝的自我膨胀 而日本也需要中国在政治上维系其在美国控制之外的政治自由与独立 同时借助中国协调与俄罗斯和朝鲜的关系

经济上 中国需要日本的科技 (请天朝人士不要YY 如果天朝没了岛津一家的仪器 恐怕中国的科研能力。。。。)而日本需要中国的原材料和商品市场
1、南京大屠杀倭奴不承认
2、倭奴改教科书:用许多、很多等字眼模糊中国人被倭奴杀害的数字。
3、侵占我国琉球群岛和钓鱼岛至今不还
4、许多日本军国主义者说中国侵略倭奴
5、侵略倭奴的战争赔款至今没有支付给中国
6、中国被害公民的家属抚恤金、生活费倭奴都不管。要知道,另一个侵略者德国给被害犹太人家属的钱每年可是天文数字。
7、中倭关系至今不好,中国舰队携带核弹头前一阵穿越倭奴近海,把倭奴吓个半死,马上在琉球部署重兵。
8、中国在东北有400枚东风导弹瞄准倭奴
9、倭奴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日益加深,按照现在的依赖速度,再过20年,没了和中国的贸易,倭寇的经济将陷入绝境。
10、温总理访问倭奴国,倭奴国殷勤接待,点头哈腰,但是又不想归还钓鱼岛和琉球,而且想继续和中国贸易,鱼和熊掌想要兼得。这就是不要脸
作为一个非专业人,我个人认为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只是一般般。要说的话也就相当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吧。
这几年来,中国在东海、钓鱼岛、还有几个根本就没有露出海面的礁岛上有不可调节的争议(当然,这些本都应属于中国);在军事上日本建造水下监测站专门监测中国的过往船只的频段(特别是军舰)、虽然经常美日联合军演貌似平常但在军演中应用到的预警机等探测武器可以轻而易举的探测到中国内陆的情况、领土已经说过;历史问题上当然是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教科书了还有就是打死都不承认侵略中国,只说是帮助中国(简直就是他妈的无赖,有种来侵略却没种承认还什么武士精神,根本应该叫无赖精神)。完
本人还只是一个高中生,也只知道这么多了
1.领土与主权
领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而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而中日两国关乎领土与主权的争端则主要集中在东海和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388海里,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东海的问题,也就这样出现在中日双方面前。
还有钓鱼岛的问题,也是属于东海问题的一个方面。钓鱼诸岛位于台湾省东北,自隋朝以来,一直都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就海底资源而言,钓鱼岛周围海域不仅海底石油储量巨大,可达30-70亿吨,而且其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年可捕量达15万吨,有人曾经断定,钓鱼岛附近水域的 石油资源使之“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这种诱人的憧憬,足以令人为之冒险。进入90年代,随著《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订,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确立,日本海上扩张意识日益膨胀。而日本实现扩张的策略就是占领岛屿从而获取岛屿拥有的海洋区域。如占有钓鱼岛,日本将大大增加专属经济区的管辖范围。以钓鱼岛为基础,日本才可以与中国分划东海大陆架,多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攫取东中国海油气资源的一半!无怪乎有人将钓鱼岛视为日本染指东海大陆架丰富资源的唯一根据地。促使日本对钓鱼岛主权强硬立场尚有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原因。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日本谋求控制东海鱼列岛有著十分重要、但并不为人多知的军事价值。众所周知,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在这一串岛屿的中段,我东海方向的正面,正好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它们加上日本九洲岛使我东海海区与太平洋分隔。如果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全面复活,日本再次成为世界军事大国,台湾和我国大陆的东部必将首先受到威胁。这样,处在台湾东北120海里,介于琉球群岛和我大陆及台湾省之间的小小钓鱼岛,其潜在的军事价值必定会令世人瞠目。事实上,在今后钓鱼岛的军事价值将会日益突出。在战略意义上,该列岛可以为日本利用、作为日再次侵略台湾的桥梁或前进基地;也可以成为我保卫国家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
而中日两国如若在东海问题上处理得当,是可以造成双赢的局势,但处理不当的话,引发战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 生命线!战略线!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资源和贸易严重依赖于南下的海运,这条线路途经钓鱼岛、台湾岛,还要经过南海。这是日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生命线。
而在日本于中国整整71年的对抗中,也有一条线,一条血淋淋的漫长直线,这条线距离我国沿海远者不过数百公里,近者不过百余公里,将我国所有的出海口封锁的牢牢实实。这条线是日本实现政治崛起的海上战略线。
我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必然不能被锁在陆地上,走向大洋是我国不可回避的必然选择。首先便是要突破这条北起白令海峡,北方四岛、日本海、中途经钓鱼岛和台湾岛至南中国海和马六甲海峡的封锁线,这条线既是日本的利益生命线,又是其重要的战略线。似乎两个亚洲强国便捆在这条事关两国兴衰的战略线上。这似乎又是一个对中日关系的挑战,双方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笔者以为这是引发下一次中日战争的原因之一。
3.其它争议
的确,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关系复杂的国家之间存在的冲突远不止上述两点。还有一些原因也许不能够大到引发战争,但也必定是战争的影响因素。
这其中便包括台湾问题,中方一直坚决反对日本与台湾省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要坚持一个中国。而日本与美国、台湾构筑的美、日、台军事同盟却依旧存在着,日本又官员甚至公然宣称“台湾的事便是日本的事”,甚至还有日本右翼分子 东海的导弹防波堤 大放厥词说要讨论“台湾归属”问题,不一而论,这必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还有便是所谓的“东亚主导权”,日本这个从曾经的“亚洲第一”到“亚洲一员”的国家,而今为了实现政治上的崛起,却一直在叫嚣要领导亚洲,并且在其国内掀起关于“中国亚洲霸主论”的声浪,甚至有学者总结出中国的战略步骤是按照地区大国——世界大国——世界霸权三步走,因此视东亚一体化为日本与中国的短兵相接。
再有便是历史的认知问题,日本不顾历史事实,修改历史教科书,扭曲历史真相。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公然参拜靖国神社等等这些伤害两国人民感情,影响两国正常交流的举动,无疑视给战争的爆发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关於琉球群岛的历史

小日本是怎麼把琉球夺过去的?肯请教授级人物讲解。
王国历史
[编辑本段]
琉球历代国王就通过与中国“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强烈影响。而日本早期给琉球的主要影响,一是海盗倭寇的骚扰,二是强邻萨摩的武力支配。由于有这些历史背景,使琉球人至今还跟日本本土人,显得气质不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旅游冲绳的最深刻印象是,到处可见古琉球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痕迹,包括中国饮食文化,令人自然产生思古之幽情。琉球未统一之前,也有过叁国分立的时代,即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划分为北山、中山、南山三个国家。琉球,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隋书》中即有《琉球传》。隋朝时(581~617),琉球被称为琉虬。众所周知,虬是龙的一种,而中国又以龙为象征,到明代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1383年(时值明朝初年)开始,琉球叁山的“世主”继承王位都需接受中国政府的册封,都曾主动向中国明朝皇帝“进贡”,而明朝也来者不拒,分别给他们“册封“承认。 12世纪,琉球群岛出现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在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明王朝藩属时期
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对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贡。琉球成为明王朝的藩属。 1392年,朱元璋命来自中国福建的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移居琉球。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70年,第一尚氏王朝灭亡,尚圆(尚円)建立第二尚氏王朝,并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00年—1550年,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与中国、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 15世纪—16世纪,大量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日本的德川家康继承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政策,派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岛津家九率领三千士兵侵略琉球,俘虏琉球王。
清王朝藩属时期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清朝顺治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琉球成为清王朝的藩属。 1752年西方人绘制早期的北中海海图,包括钓鱼台群岛、琉球群岛在内。描述中国的海域图集中绘制了琉球群岛和钓鱼台群岛,海上活动从台湾出发经过钓鱼台群岛最后到达琉球群岛和全部过程,中间的线路从基隆到达琉球群岛。早在一七七五年,外国人已经清楚钓鱼台是从台湾到琉球三山的必经水路。 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tthew C. Perry)的舰队到达琉球。 1854年3月,佩里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个遥远的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 1854年7月11日,佩里与日本谈判结束后,赶回琉球与琉球国政府谈判,最后以中、英两种文字正式签订条约开放那霸港口。 1866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
日本侵占时期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正式侵占琉球。 1873年,日本兵临琉球,废除国王,另立傀儡。 1875年,日本得寸进尺,日军大举开入琉球,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禁止琉球接受大清册封,废除中国年号,改为明治年号。 1879年3月30日,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灭亡。同年,日本正式宣布吞并琉球群岛,派知事取代原来的琉球王,并把这里命名为冲绳,但并不表示琉球主权就属于日本。曾为宗主国的中国从未在国际法上承认日本窃取琉球主权的合法性,当时认为对琉球拥有主权的清朝政府也从未签署日本强占琉球的条约。 这个史实在琉球音乐发展史中也有体现:据施咏研究,“音乐的御座乐,是历史上伴随着琉球入贡、庆贺、谢恩与中国册封使团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动的过程中,由中国传播到琉球的音乐。后来变成了琉球王国的宫廷仪式音乐,因在室内坐着为王公贵族演奏,故名“御座乐”。它包括用乐器合奏的“乐”与加入歌唱的“唱曲”,作为琉球国王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音乐,主要在款待中国册封使、江户朝贡等场合演奏。1879年,随着废藩置县、琉球王朝的消亡,御座乐就此失传,亦无乐谱存留。”

后琉球王国时代
1879年,(明治12年)日本天皇政府推行“废藩设县”,在琉球强行搞了个所谓的“琉球处分”,把琉球一分为二:北为日本领土,改为“冲绳县”,南为大清领土,并企图硬逼中国承认。当时琉球王尚泰派使臣到北京朝廷哭诉,恳求大清保护属国。中日就琉球问题开始谈判,中方提出把琉球群岛分成三部分:接近日本方向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琉球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一个独立的琉球王国存在,而在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日本方面建议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琉球本岛及其北方岛屿作为是日本的领土,而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谈判中没有涉及钓鱼台群岛归属)。在这里,实际的结果是:由于清廷一部分大臣的坚持,和琉球人的请求,清廷始终未与日本签订此条约(即使按照此条约,南部琉球仍要画为大清领土),也就是从未承认日本拥有琉球的主权。 1880年9月,中方在谈判中最后妥协,拟定了《琉球专约拟稿》,以日本提出的方式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然而清朝皇帝拒绝同意这一不平等条约,并且指示了中方代表与日本继续协商。日本方面然后离开,协商破裂。而由于以后清朝的日益衰弱,日本干脆装聋作哑,将南部琉球完全吞并了。 1882年驻天津领事竹添进一郎与清政府恢复谈判琉球问题,但是没有达成协议。琉球问题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作为战败国割让台湾、澎湖,在琉球群岛问题上就更没有发言权。从此琉球群岛属于一个国家和中国的藩属这一事实开始被人遗忘。事实琉球群岛的主权属于中国从未改变!

1898年,日本强迫琉球人服兵役。 1901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去世。 1916年,全冲绳教师大会要求冲绳教师用污辱的手段惩罚在学校说琉球语的学生。

1943年,由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约定由中美共同托管琉球群岛,由于中国受内战的影响,当时的国民政府无力派兵驻守,致使中国再度丧失收复琉球的最佳时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进攻琉球三山本岛,日本士兵强迫琉球人跳崖或引爆炸弹自杀,或干脆被打死以减少山洞中缺少食物的压力,又或因为说琉球语而被认为是间谍惨遭杀害。这次战争使琉球人口减少四分之一。
王国历史
[编辑本段]
琉球历代国王就通过与中国“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强烈影响。而日本早期给琉球的主要影响,一是海盗倭寇的骚扰,二是强邻萨摩的武力支配。由于有这些历史背景,使琉球人至今还跟日本本土人,显得气质不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旅游冲绳的最深刻印象是,到处可见古琉球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痕迹,包括中国饮食文化,令人自然产生思古之幽情。琉球未统一之前,也有过叁国分立的时代,即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划分为北山、中山、南山三个国家。琉球,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隋书》中即有《琉球传》。隋朝时(581~617),琉球被称为琉虬。众所周知,虬是龙的一种,而中国又以龙为象征,到明代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1383年(时值明朝初年)开始,琉球叁山的“世主”继承王位都需接受中国政府的册封,都曾主动向中国明朝皇帝“进贡”,而明朝也来者不拒,分别给他们“册封“承认。 12世纪,琉球群岛出现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在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明王朝藩属时期
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对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贡。琉球成为明王朝的藩属。 1392年,朱元璋命来自中国福建的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移居琉球。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70年,第一尚氏王朝灭亡,尚圆(尚円)建立第二尚氏王朝,并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00年—1550年,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与中国、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 15世纪—16世纪,大量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日本的德川家康继承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政策,派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岛津家九率领三千士兵侵略琉球,俘虏琉球王。
清王朝藩属时期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清朝顺治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琉球成为清王朝的藩属。 1752年西方人绘制早期的北中海海图,包括钓鱼台群岛、琉球群岛在内。描述中国的海域图集中绘制了琉球群岛和钓鱼台群岛,海上活动从台湾出发经过钓鱼台群岛最后到达琉球群岛和全部过程,中间的线路从基隆到达琉球群岛。早在一七七五年,外国人已经清楚钓鱼台是从台湾到琉球三山的必经水路。 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tthew C. Perry)的舰队到达琉球。 1854年3月,佩里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个遥远的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 1854年7月11日,佩里与日本谈判结束后,赶回琉球与琉球国政府谈判,最后以中、英两种文字正式签订条约开放那霸港口。 1866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
日本侵占时期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正式侵占琉球。 1873年,日本兵临琉球,废除国王,另立傀儡。 1875年,日本得寸进尺,日军大举开入琉球,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禁止琉球接受大清册封,废除中国年号,改为明治年号。 1879年3月30日,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灭亡。同年,日本正式宣布吞并琉球群岛,派知事取代原来的琉球王,并把这里命名为冲绳,但并不表示琉球主权就属于日本。曾为宗主国的中国从未在国际法上承认日本窃取琉球主权的合法性,当时认为对琉球拥有主权的清朝政府也从未签署日本强占琉球的条约。 这个史实在琉球音乐发展史中也有体现:据施咏研究,“音乐的御座乐,是历史上伴随着琉球入贡、庆贺、谢恩与中国册封使团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动的过程中,由中国传播到琉球的音乐。后来变成了琉球王国的宫廷仪式音乐,因在室内坐着为王公贵族演奏,故名“御座乐”。它包括用乐器合奏的“乐”与加入歌唱的“唱曲”,作为琉球国王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音乐,主要在款待中国册封使、江户朝贡等场合演奏。1879年,随着废藩置县、琉球王朝的消亡,御座乐就此失传,亦无乐谱存留。”

后琉球王国时代
1879年,(明治12年)日本天皇政府推行“废藩设县”,在琉球强行搞了个所谓的“琉球处分”,把琉球一分为二:北为日本领土,改为“冲绳县”,南为大清领土,并企图硬逼中国承认。当时琉球王尚泰派使臣到北京朝廷哭诉,恳求大清保护属国。中日就琉球问题开始谈判,中方提出把琉球群岛分成三部分:接近日本方向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琉球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一个独立的琉球王国存在,而在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日本方面建议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琉球本岛及其北方岛屿作为是日本的领土,而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谈判中没有涉及钓鱼台群岛归属)。在这里,实际的结果是:由于清廷一部分大臣的坚持,和琉球人的请求,清廷始终未与日本签订此条约(即使按照此条约,南部琉球仍要画为大清领土),也就是从未承认日本拥有琉球的主权。 1880年9月,中方在谈判中最后妥协,拟定了《琉球专约拟稿》,以日本提出的方式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然而清朝皇帝拒绝同意这一不平等条约,并且指示了中方代表与日本继续协商。日本方面然后离开,协商破裂。而由于以后清朝的日益衰弱,日本干脆装聋作哑,将南部琉球完全吞并了。 1882年驻天津领事竹添进一郎与清政府恢复谈判琉球问题,但是没有达成协议。琉球问题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作为战败国割让台湾、澎湖,在琉球群岛问题上就更没有发言权。从此琉球群岛属于一个国家和中国的藩属这一事实开始被人遗忘。事实琉球群岛的主权属于中国从未改变!

1898年,日本强迫琉球人服兵役。 1901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去世。 1916年,全冲绳教师大会要求冲绳教师用污辱的手段惩罚在学校说琉球语的学生。 1943年,由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约定由中美共同托管琉球群岛,由于中国受内战的影响,当时的国民政府无力派兵驻守,致使中国再度丧失收复琉球的最佳时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进攻琉球三山本岛,日本士兵强迫琉球人跳崖或引爆炸弹自杀,或干脆被打死以减少山洞中缺少食物的压力,又或因为说琉球语而被认为是间谍惨遭杀害。这次战争使琉球人口减少四分之一。

1945年—1972年,美国占领时期,美国在琉球实行异化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美国占领琉球的态度是认为该群岛属于美国非法侵占的领土。 1947年4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把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和原属于中国的钓鱼台群岛交给美国托管。 1951年,美日在没有中国代表参与的情况下收受日本的三亿美圆及一些肮脏的交易(允许美军无偿使用那霸基地;为美军提供后勤保障;设立尉安所为驻日美军提供性服务等等)获得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把琉球群岛连同钓鱼台群岛的“施政权”转给日本。但这遭到土地的主人琉球人的群起反对,他们“聚哭于闹市”,曾数度组团到台北向蒋介石哭诉、陈情,代表团用中文汉语恳请蒋总统看在同是“一家人”的份上,在联合国仗义执言,准许琉球独立或并入中国版图。但当时的蒋介石有求于美国,也迫于美国的压力,对于琉球归属问题,窝囊的蒋介石并没有据理力争;但,中国台湾当局,至今在法律上,仍然不承认琉球群岛(含钓鱼群岛)的领土主权属于日本国所有。

1972年,美国正式向日本移交琉球群岛的施政权。日本才正式对琉球群岛实施统治,继续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琉球群岛上的居民虽然是日本公民,但是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风俗习惯与日本文化有明显不同。琉球群岛现在仍然是日本47个地方自治实体中经济最落后的地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其他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相比,形式上有何显著不同?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与前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相比,形式上显著的不同在于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八国联军侵华是因为中国义和团的反抗斗争伤害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们出兵的主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争的目的,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早已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以当时的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第一次鸦片战争(又称通商战争):1839-1842,清帝国vs英帝国
战争起因:英帝国东印度公司向清帝国倾销鸦片,清帝国钦差林则徐在广东收缴并销毁英国商人的鸦片(虎门销烟)。英帝国遂向清帝国发动战争。
战争结果:英帝国击败清帝国,双方签署《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通商)
历史意义:鸦片战争开启了远东地区的近代化时代,西方势力逐步强力介入到原来相对封闭的远东地区,远东各国逐渐开启了近代化、工业化运动(清洋务运动、日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又称第一次日清战争):1894-1895,清帝国vs日本帝国
战争起因:日清为争夺朝鲜半岛及远东地区控制权。清帝国原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国家,朝鲜为其附属国;但西方势力介入远东地区后清帝国日益衰落,日本帝国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并蓄谋挑战清帝国。
战争结果:日全歼清北洋水师,占领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冲绳)及辽东、胶东大片土地。日清签署《马关条约》,清帝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权利,割让辽东半岛(后在俄、法、德的干预下清以3000万两赎辽)、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琉球已被日本占领不在谈判之列),赔款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通商,占领威海卫直至赔款偿清(每年另付占领军军费50万两)。
历史意义:远东地区的新兴强国彻底击败了原地区霸主,改写了远东地区的旧有秩序。日本帝国从这次战略决战中攫取了大量利益,大大加速了其近代化、工业化的进程;而战争的失败方失掉了大量的领土、财富和属国,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和军事现代化(洋务运动夭折),并且进一步激化国内矛盾,庞大的帝国摇摇欲坠。

八国联军战争(又称围攻使馆事件):1900-1901,清vs英、法、美、日、意、德、俄、奥匈、比、西、荷
战争起因:清帝国在甲午战争后年轻的光绪帝主导戊戌变法,慈禧集团镇压了维新变法并囚禁了皇帝,帝后矛盾严重。列强多同情皇帝反对慈禧,慈禧感动统治权受到严重威胁。遂纵容国内民族主义运动‘义和拳’攻击在清外国人,后来发展为杀死驻华公使和围攻使馆,严重违反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激起各国公愤。在各国严重警告通牒下,慈禧决定率先向11国同时宣战(出兵的仅有八国遂称八国联军)。
战争结果:清帝国惨败,慈禧携光绪帝逃亡陕西;联军占领京津及附近地区长达一年之久,俄国占领清东北。清帝国同11国签署《辛丑条约》,赔偿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2,238,150两 ,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清帝国无力支付已实质破产),并丧失大量主权。清帝国沦为半殖民地。另外这场战争有个意外的结果,就是诞生了清华大学。美国后来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清华大学就是留学生赴美前预科培养学校。

三场战争的共同之处在于:
战争都发生在19世纪或20世纪头两年;都是清帝国参与的战争;都以清帝国的惨败告;每次都以签订各地赔款和出让主权的条约结束;
不同之处在于:
下一次永远比上一次输得更惨,第一次鸦片战争使西方势力侵入清帝国,第一次日清战争使清帝国将地区大国地位让予日本并终止了近代工业化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帝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三场战争深刻地决定了清帝国的命运,为庞大的帝国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还帮着列强镇压义和团。列强本来就是为了义和团而来。
形式上就是国家多呗。
根本目的不同
文章标题: 日寇战败前,东北地区,台湾岛,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哪些倭化最严重,影响至今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968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