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05 03: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康熙皇帝一生有很多子嗣,对于帝王来说子嗣是帝业的根基,这本是好事,但是康熙皇帝的这些儿子们却给他带来了很多烦恼和痛苦。康熙皇帝是一位大清的统治者,但同时也是一位父亲,后期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不择手段,康熙自然不好过,而且参加皇位争夺的一共有九个皇子,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不仅伤了兄弟之间的情谊,很多皇子也因此而丧命。奇怪的是,废太子本来威望很高,但是他后来却能够善终,没有被雍正除掉,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废太子胤礽其实一直都是康熙皇帝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选,毕竟胤礽是长子嫡孙,而且从小就得到了康熙的偏爱,也对他倾注了很多心血,但是胤礽却因此而骄纵忘形,也急于登基,后来很多人看出了太子和康熙之间的嫌隙,就从中作梗,加上太子本身也不争气,所以导致太子被废掉。可是后来胤礽又被康熙立为太子,只不过这一次胤礽还是没有把握住机会,后来又被废掉,而这一次胤礽再也没有了翻身机会。
虽然当时的胤礽已经失势,但是毕竟他的身份还是长子嫡孙,所以只要有他在,其实就有登基的可能,那么雍正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反而将太子留下了,没有杀死他?原因之一就在于经过了两次废太子事件后,胤礽在朝中已经没有什么声望了,在第二次废太子后,胤礽的很多党羽都被除掉了,所以胤礽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登基,对于一个没有威胁的人,雍正自然不会在他身上浪费时间,所以雍正没有将胤礽除掉,只是限制他的自由,让他在宫中老实生活下去。
其次雍正和胤礽本来没有什么矛盾分歧,雍正早期其实还很喜欢和胤礽共处,因为雍正想着将来太子继位,自己和太子关系好,自然也可以捞到一些好处,所以没有任何仇恨掺杂在其中,雍正也不会对胤礽怎么样。
但是对于其他曾经和雍正作对的皇子们,雍正就没有心慈手软,他对这些皇子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很多皇子因此丧命。而反观胤礽,他虽然一生都没有自由,可是却不用花费精力在朝政以及政治争斗中,身边也有很多美女侍奉,所以胤礽一生一共有三十六个儿女,可见他在宫中的生活是十分悠然自得的。
清朝年间的九子夺嫡可以说是历史上皇位争夺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参与其中的皇子多达九位,最后雍正胜出。自古以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争夺皇位失败的皇子一般都没什么好下场,更何况是遇到了雍正这个心狠手辣,睚眦必报的皇帝。因此参与九子夺嫡的众皇子在雍正继位后,下场一个比一起凄惨。然而,废太子胤礽虽然没什么自由,但是后半生却相当快活,可以说是得以善终了,这是为什么呢?
胤礽是太子,众皇子要想夺得皇位,他自然是第一个要除掉的。而且胤礽最初也是康熙皇帝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因此在第一次废掉他的太子之位之后,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可惜太子没有把握住。
雍正之所以没怎么刁难胤礽,首先是因为胤礽是九子夺嫡中,最先出局的一个,他的那些支持者也都被康熙处理掉了。因此与八爷党比起来,胤礽几乎没有什么威胁。没有了太子之位,没有了支持者,胤礽就是废人一个,因此雍正没必要与一个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做对。
其次,在之前的时候,雍正与太子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本来雍正想要好好与将来的皇帝处好关系,最后好得到重用,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谁知道胤礽烂泥扶不上墙,最后轻而易举就被八爷党搞下去了,雍正只好自己单干。
最后就是康熙皇帝的遗言。虽然雍正比较无情,但是对于自己的父亲还是比较敬重的。康熙皇帝临死之前,曾经叮嘱他要善待废太子,胤礽虽然被废,但毕竟是自己唯一的嫡子。雍正没必要为了一个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忤逆自己的父亲。再加上善待废太子也能给自己留一个好名声。
因此雍正登基之后,胤礽除了没有自由之外,不愁吃不愁穿,还有豪宅居住。每日有美女相伴。胤礽整日想着没事干,只好生孩子玩儿,一生有36个子女,可以说是得以善终了。
史弥远,一个谜一样的男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经铤而走险做了两件大事:谋杀重臣韩侂胄、矫诏废立太子。这两件事哪一件都能让他身首异处、祸及家族,然而他却能在宁宗、理宗两朝专相26年,最后还得了善终。
他到底是野心家还是冒险家?又是什么让他一次次铤而走险?
找机遇:槌杀重臣韩侂胄
史弥远出身名门,父亲是孝宗朝重臣史浩。虽然他以父荫入朝为官,但是自己也挺争气。他曾经入朝奏对,对朝堂内外事务的一番分析得到时任宰相的大加称赞,认为他之后的功名事业将远远超过自己。宋宁宗也非常器重史弥远,让他做了太子老师。
出身好,能力强,按部就班的升迁,史弥远也能有一番作为。然而他却主动把自己放到了风口浪尖处。
当时的朝堂上,韩侂胄因为拥立宁宗有功,大权在握。为了巩固地位,他极力主张北伐,却接连遭遇失败。百官讨论北伐之事,大臣们因为不敢得罪韩侂胄,纷纷噤口。只有史弥远极力陈述形势危急,上书劝阻。
开禧三年(1207),北伐以大败告终,南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接连派使臣前去求和,金人勉强同意议和,但是前提要韩侂胄的项上人头。这个条件让主和派非常为难,毕竟以韩侂胄当时在朝中的地位和势力是没人敢出头答应金人的。
史弥远意识到这是除掉韩侂胄的最佳时机,“乃建去凶之策,其议甚秘,人无知者”。
史弥远首先说服杨皇后成为自己的政治同盟。杨皇后深受皇帝喜爱,背后又有义兄大将杨次山的支持。最关键的是,韩侂胄曾经极力阻挠她登上后位,两人矛盾颇深。之后,他又利用当太子老师的便利,授意16岁的太子赵询向宁宗上奏说“侂胄再启兵端,将不利于社稷”。
杨皇后和太子在前朝后庭极力劝说,但宋宁宗还是下不了杀韩侂胄的决心。史弥远决定铤而走险,他绕过宋宁宗,和杨皇后伪造了皇帝的御批密旨。见到密旨,本不想杀韩侂胄的禁军统帅夏震说:“君命也,震当效死”。
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的一天 ,夏震带领禁军在韩侂胄入朝的必经之地设伏,将他乱槌打死。
史弥远看准时机,在朝堂上一举翻盘。嘉定元年(1208年),实权被史弥远牢牢握在手中。宁宗一朝,史弥远专相达17年之久。
求生机:矫诏,废立太子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史弥远专相17年的所作所为,史书只有短短几十个字的记录,总结下来就是给伪学正名,替党人洗冤。那个出手狠辣、一招制敌的史弥远似乎消失了,直到17年后宁宗去世,那个喜欢铤而走险的史弥远又回来了。
事情的导火索源自立嗣。南宋到了宋宁宗的时候,后继无人的噩梦再次上演。宁宗九个儿子全都早夭,不得已将侄子赵询收为养子并立为太子。然而,嘉定十三年(1220),29岁的太子赵询突然去世,宁宗不得不再次考虑国本大计,立另一个侄子赵竑为皇子。而赵竑却是史弥远最不希望看到的人选。
因为赵竑不甘心受史弥远的控制,明里暗里都表达了对史弥远的强烈不满,令史弥远十分戒惧。为了掌控赵竑的行动,史弥远送了一个才女给他,赵竑引以为知己,却不知道自己平日所说的“日后和史弥远算总账,把他发配到八千里外”之类的愤懑之语一字不差的传到了史弥远耳朵里。史弥远听到这位未来的皇帝一心想的是治自己的罪,于是加紧潜谋废立。
他先是寻到宁宗的一个远房侄子(后赐名为赵昀),推荐给宁宗并且精心培养。
嘉定十七年(1224),宁宗病危,史弥远立即通知赵昀做好即位准备,并派杨皇后的两个侄子前去说服杨皇后拥立赵昀。杨皇后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杨氏兄弟先后七次进宫苦劝,以此举不成“杨氏一门恐无遗类!”为由劝说,杨皇后无奈同意。
宁宗去世当天,史弥远派人先将赵昀接到宫中,然后再宣召赵竑。随后百官立班听遗诏,赵竑仍然被安排到以前的位置上,为此赵竑十分愕然说:“今天我怎么还站在这里?我不是应该坐到上面去吗?”殿上元帅夏震骗他说:“没有宣读遗诏前应当在此位,宣读诏令后再即位。”然而不久,赵竑遥见烛影中一个人已坐在御座,遗诏颁布:赵竑进封为济阳郡王,皇子赵昀即皇帝位。
就这样,史弥远一手遮天迅速完成了太子的废立,赵昀成为皇帝,是为宋理宗。出判湖州的赵竑很快“病逝”,自此史弥远独相宋理宗朝九年。
为权力:专权二十六年
宁宗一朝,史弥远已经专权17年。再一次的孤注一掷,史弥远将理宗扶上皇位,理宗在朝中毫无根基,只能看史弥远的脸色行事,竟然“渊默十年无为”。
不过史弥远在理宗一朝的独相九年,史书的记录也让人颇费思量。因为这九年他似乎就做了一件事:辞职!
理宗继位后,任命史弥远为太师,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为魏国公,他六次推辞不受,并请求解除机务,归还故里,马上出朝。绍定元年(1228),史弥远被任命为太傅,他八次推辞不受。都城出现灾祸,他五次上疏请求罢官。绍定六年(1233),皇帝任命他为太师,他三次上奏推辞,请求免去成命,皇上不许。之后,他被任命为太师,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鲁国公,他又三次上奏推辞……史弥远和宋理宗在官职上拉锯扯锯,做足了不好权力的样子。但是,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重,才将他的党羽升为右丞相,结束了他独相二十六年的历史。
博美名:为何没被列入《奸臣传》
史弥远伪造密旨杀权臣、矫诏废太子,为何他竟然没有被打入《奸臣传》呢?
在宁宗一朝爆发的“庆元党禁”中,理学被斥为“伪学”,受到重创。史弥远当政,大力倡导理学,起用理学人士,追赠朱熹等理学大家官号,提高了理学派的地位。
有说法认为,是史弥远的支持让本已奄奄一息的朱熹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后世的理学人士对之心怀感激,所以在编纂史书时,史弥远不仅没有被列入《奸臣传》,而且其行为被极力粉饰,仅在传末把他擅权用事、结党营私等行为寥寥数语一带而过。然而,也有人说,史弥远死后,宋理宗追封其为卫王,谥号忠献,与秦桧相同,似乎意有所指。
不过,对于史弥远的评价,史书也极为矛盾。一方面说他擅权用事,专用奸佞,另一方面又说他的密友、哥哥和外甥作为他的心腹,在仕途上没有捞到半点好处。而专相二十六年,所“专”之事在《宋史》中竟无一记载。
这个谜一样的男人留给史书最多的笔墨就是那两次铤而走险,并最终大获全胜......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