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从18世纪开始,波西米亚地区完全德意志化,一战二战和现代捷克会变成什么样子

时间: 2023-05-04 14:04: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如果从18世纪开始,波西米亚地区完全德意志化,一战二战和现代捷克会变成什么样子

关于德国一战和二战

一战结束后 为什么在短短的20年间 德国又再次崛起了 有能力发动2战了 rnrn 请简要介绍下~~
国情决定的,居于欧洲的中部,国土狭小,没有战略纵深,资源匮乏,四周都有强大的敌对国家,自古以来,普鲁士的军事学家都没有把防御作为国防的重点,只有主动进攻,才能从夹缝中求得生寸.西方的"孙子"德国人克劳塞维茨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日本 德国 以色列为什么那么富有侵略性,说他们是侵略掠夺也好,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生存率先挑起战争,为生存而战的士兵往往战斗意志是十分顽强.
一战德国挑起战争的原因是作为后期强国,想与英法等列强重新划分世界殖民地,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二战德国挑起战争的原因也是希特勒想称霸全球,不过其中也包含了报仇雪耻(法国),反共反社会主义(苏联),反犹等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集团把同盟国集团击败。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国防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败。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德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战前欧洲局势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集团把同盟国集团击败。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国防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败。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德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战前欧洲局势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纳粹德国崛起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集团把同盟国集团击败。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国防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败。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德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战前欧洲局势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我认为主要是当时德国的经济基础、科技基础、人才素质较强和民族精神所至。用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等帽子蒙学生是“政治”课、历史课无法讲的根本原因,近代战败的国家很多,向德国哪样屡战屡败却迅速发展的很少。
我们分析一下德国的历史就会清楚了: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这就是我们伟大德意志的强大了
不仅有英美的扶持,还有德国劳动人民的辛勤,最重要的是纳粹党的卓越领导
Hi, Hitler!

波希米亚王国的主要历史

波希米亚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Boii”, 公元前500年,波希米亚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为一支叫波希人的凯尔特人的聚居地。

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迁入占据了此地,但这个名字却留了下来。

公元6世纪,从东部迁来的斯拉夫人建起波希米亚王国就开始了它漫长而坎坷的历史,并繁衍出灿烂的文化。

波希米亚大地上形成的最早国家是7世纪法兰克商人建立的萨莫帝国。

公元623年~658年,以法兰克领袖萨蒙为首的捷克人的帝国兴起,曾在这里建立一个抵御阿瓦尔人的斯拉夫部落联盟。

公元658年萨蒙死后,此地受摩拉维亚人统治。

833年,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帝国,鼎盛时曾占据着相当辽阔的土地。

由于内部势力割据和外部列强侵扰,大摩拉维亚帝国于907年灭亡。

9世纪是捷克历史的荣光时期,普舍美斯王朝是捷克的第一个王朝, 8世纪末,波希米亚地区的布拉格诞生了普舍美斯王朝。

在邻国大摩拉维亚的影响下,居住在今天波西米亚中部的捷克部落在9世纪80年代逐渐在普舍美斯家族的波日沃伊周围结合为统一国家,他在874年由大摩拉维亚主教梅都迪乌斯施洗礼。

普舍美斯王朝——被称为“捷克人”的一个波西米亚部落的成员,“捷克”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在995年统一了周边的捷克部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普舍美斯王朝在公元800年~1306年间曾统治波西米亚及附近地区达五百多年。

9世纪普舍美斯王朝纳入大摩拉维亚帝国。

10世纪起,摩拉维亚帝国没落,在日耳曼人和波兰人的夹缝中,普舍美斯王朝苦心经营。

弗拉吉斯拉夫二世(vlafislavⅡ)于1085年正式称王,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以波希米亚国王称号,从此捷克公国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

12世纪后半叶,捷克公国改称波西米亚王国。

1182年,反扩摩拉维亚为波西米亚王国的疆土。

1285年后,波希米亚王国已经壮大到包括现在奥地利甚至匈牙利,普舍美斯王朝末期和之后的卢森堡王朝统治期间,波西米亚王国是神圣罗马帝国中最强大的王国。

成为当时中欧最强大的王国之一。

查理大帝由罗马主教加冕,诞生了名义上的帝国,到1254年开始使用神圣罗马帝国头衔。

波希米亚王国与这个试图集权,实质上松散的联盟性质的神圣帝国之间,开始了几百年难解难分的历史纠葛,也开始了在日耳曼和斯拉夫中间挣扎和摇摆的命运。

1306年,普舍美斯王朝绝嗣,在一系列王朝战争后,卢森堡家族的约翰被选为波西米亚国王,波希米亚由卢森堡王朝统治。

约翰的儿子,第二位卢森堡王朝君主查理四世在法国宫廷中长大,抱有普世主义态度。

1346年时,波西米亚王国的继承人,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被选为罗马人的国王,在1355年又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查理四世还使布拉格成为帝国都城。

他实施了一大批建筑计划,其中就包括在旧城区东南部建立新城。

王室城堡也得到重建。

于是,波希米亚历史上的兴盛也随之而来(在近年的民意调查中,查理四世仍然当选为最伟大的捷克人。

由于日耳曼人为主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强大,波希米亚的日耳曼裔贵族成立一独立王国,君主由推举制产生。

但后来卢森堡王朝王族绝后, 1526年,波西米亚国会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大公继任波西米亚国王,哈布斯堡家族以外戚身分继承波希米亚王位。

从1526开始,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哈布斯堡家族直接入主波希米亚王国将近四百年。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带来了波西米亚议会与之两个世纪的冲突。

在斗争中,捷克人损失了一大部分地方贵族,特殊的宗教形式,甚至捷克语的广泛传播也被阻碍。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集权政策自第一位统治者,斐迪南国王(1526-1564)就开始了。

他消除波西米亚议会影响的努力遭到顽强抵抗。

但是波西米亚议会自身也是分裂的,首要原因就是宗教分野。

在几次灵活的政治活动之后,斐迪南建立了哈布斯堡在波西米亚的世袭继承权。

议会无权建立选举原则,甚至无权确认国王,这使他们的地位大大降低。

尽管波西米亚王国和摩拉维亚边区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它们走上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

摩拉维亚人承认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统治权,于是没有发生当地议会与哈布斯堡君主的激烈冲突。

波西米亚王国历史悠久的议会则一直准备着保卫他们认为是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哈布斯堡家族推行中央集权政策,激发了冲突,而民族和宗教问题又进一步使之复杂化。

在15世纪,波希米亚改信基督新教,但哈布斯堡家族所信的是天主教。

(宗教矛盾)因此,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继承权被受挑战。

在1555年,哈布斯堡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授与波希米亚人宗教自由。

这些宗教容忍政策,令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

但在1617年,狂热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继承他的表哥,成为神圣罗马皇帝,一改诸先王的作风,对新教采取零容忍政策,导致他落选波希米亚国王。

1620年后至18世纪末,捷克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黑暗年代”。

在这百年间,捷克遭到外国军队蹂躏,被德意志化,经济和政治也十分衰弱。

波西米亚议会于哈布斯堡专制权力的斗争导致波西米亚议会完全从属于哈布斯堡的利益。

白山战役之后,捷克失去了自己的本土贵族阶层,改革教义和生机勃勃的捷克新教文化。

随着外国人,主要是德意志人的涌入,德语在 *** 和社交场合的地位日渐提高。

波西米亚王国现在无非是哈布斯堡帝国的一个省份罢了。

为夺回王位,斐迪南决定征服波希米亚,导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后来演变为一场席卷全欧洲的颠覆性的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参与到三十年战争中来。

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

瑞典获得了西波拉美尼亚,东波拉美尼亚非则归于勃兰登堡选帝侯。

法国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阿尔萨斯及其周围的一些土地。

这一和约再一次确认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地位,给予德意志各诸侯以自由结盟的权力从而进一步削弱了皇帝。

在宗教事务方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1555雷根斯堡条约的基础上补充了加尔文派的权利。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得在哈布斯堡王朝治下完成德意志统一的希望彻底破灭,德意志分裂状况更甚于前,这对欧洲以后数百年的地缘政治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直到1659年才结束,比利牛斯条约使法国又获得了西属尼德兰和西班牙北部的一些领土。

为了表示诚意,菲利浦四世将女儿玛利亚嫁给了法王路易十四。

此后的法国成了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波西米亚并入首都位于维也纳的哈布斯堡帝国。

波西米亚王国实际上失去了独立地位。

三十年战争过后,波希米亚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但仍然保持为一独立王国,拥有自己的 *** 。

直至1743年,波希米亚成为奥匈帝国的一个省,德语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

三十年战争后,威斯特法利亚系统建立,这为后来的欧洲单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那以后,欧洲各国形成了各国都平等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各王室之间因为联姻关系而随意要求对方割地统辖的局面。

1806年8月6日,著名的奥茨特里斯战役(奥匈帝国和俄国联军与拿破仑的战争)之后,哈布斯堡王朝弗兰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帝号,波西米亚王国则自动转成奥地利帝国辖属。

1867年,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就是我们所说的奥匈帝国,波希米亚王国则又成为奥匈帝国的省份。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中欧民族觉醒的时代。

德意志民族主义——被与法国革命军的对抗点燃——和拿破仑的扩张都激发了作为被统治者的斯拉夫人的民族复兴情怀。

以共同语言和文化定义的“民族”概念引发了人们的观念觉醒,为日后为争取政治自治的斗争打下了基础。

在贵族大部分是德意志人或被德意志化的波西米亚,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领袖就是新知识分子,且大多数出身农家。

只有一小部分贵族为复兴运动提供了支持。

在世纪之交,一些捷克和斯洛伐克领袖开始使用“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举世闻名的无解方程浮出水面,“—个国家究竟是一块土地,还是一群同种同源的人民。

如果是同种同源的人民,哪一个共同因素应占优先地位,是种族、宗教还是语言?”无论有没有答案,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斯洛伐克旧梦重温。

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捷克和斯洛伐克谋求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于同年10月28日独立,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波希米亚成为东欧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

马萨利克(’Fore6§Garrigue.Masarvk)就任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

捷克斯洛伐克在资产阶级共和国初建的几十年里,位列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

捷克和德国有什么历史关系

捷克与德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联系源远流长。

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之后,如何解决境内大量的德意志民族问题(当时在捷境内生活着300多万德意志少数民族,占捷总人口的1/4左右)和发展对德关系问题成为捷 *** 面临的最棘手问题。

希特勒上台后,聚居在捷西部与德国接壤的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族人开始通过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和德国纳粹党保持联系,并在德国纳粹党支持下进行分裂活动。

1938年9月,德、英、意、法四国签署《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领土割让给德国。

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捷 *** 在德国限定的6小时之内接受了该协定。

捷因此丧失了近1/5的领土、约1/4的人口、1/2的重工业实力和重要的军事防卫屏障,而且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被打乱。

1939年3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和摩拉维亚地区,捷克从此受到纳粹德国的奴役直至二战结束。

二战后,捷收回了苏台德地区。

根据贝奈斯总统的法令,在1945年5~7月,开始驱逐境内的德意志族人。

1945年8月,波茨坦会议通过了在国际委员会监督下有组织遣返捷境内德意志族人的决定。

从1946年1月起,捷克开始有组织的遣返德意志族人,共计约250万的德意志族人被迁出捷境。

1945年10月,贝奈斯总统签发“没收敌人财产令”,没收了“捷克叛徒”和德意志族人(纳粹受害者和对纳粹占领进行抵抗者除外)的财产。

1948年10月,捷在民主德国(东德)成立后11天予以正式承认,并很快与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6月,民德 *** 总书记乌布利希访捷,双方发表了共同声明,承认“慕尼黑协定”无效,确认捷遣返德意志族人问题已结束。

1952年,捷总统哥特瓦尔德访问民德,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

1967年3月,捷与民德签订了新的“友好、合作条约”。

1968年8月,民德与华约其他成员国一起武装入侵捷,以镇压“布拉格之春”。

20世纪70年代,捷与民德的关系取得长足的发展,不仅签订了新的长期贸易条约,协调1976~198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还签订了新的“友好、合作与互助条约”。

80年代,两国在国际重大问题上协同立场,保持友好关系,1984年11月,捷总统胡萨克第四次访问民德。

捷与联邦德国(西德)在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外交关系。

捷追随苏联,将联邦德国视作冷战时期的主要对手之一。

经过长期的谈判,捷与联邦德国于1973年12月签署了“布拉格条约”。

该条约确认“慕尼黑协定”无效,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5年1月,捷与联邦德国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的协议,联邦德国成为捷最重要贸易伙伴。

1978年4月,捷共总书记兼总统胡萨克访问联邦德国,这是首位访问联邦德国的捷国家元首。

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希望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广泛发展两国关系,建立了两国外长每年定期磋商机制,并签署了文化协定,。

1988年1月,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访捷。

剧变后,捷重视发展与两个德国的关系,支持两个德国的统一,双方高层互访增多,并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990年1月,捷总统哈韦尔当选后三天即访问两德。

访问期间,他向捷战后遭驱逐的苏台德德意志族人表示歉意。

同年3月,在纳粹占领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51周年之际,西德总统魏茨泽克访捷。

1991年4月,西德外长根舍访捷,两国就签署捷德国家条约和加强两国在欧洲安全方面的合作问题进行磋商。

1992年2月,统一后的德国总理科尔访捷,两国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未涉及“苏台德”问题和战争赔偿问题。

1993年1月捷独立后,两国随即建立了外交关系。

双方在各领域的关系发展顺利,合作不断增多。

政治关系 近年来,捷德政治关系迅速发展,高层互访增多,两国签订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关系和加强合作的条约。

捷加入北约和入盟后,两国又拥有了同盟国的关系。

另一方面,两国对二战后捷遣返苏台德地区德族人的合法性一直存有异议,不时成为两国关系中不和谐的音符。

1997年1月,两国经过长期谈判签署了《捷德和解宣言》,德国对发动战争和纳粹德国给捷克人民造成的痛苦和损失表示遗憾,捷克对二战后驱逐苏台德德意志族人也表示遗憾。

双方保证,历史遗留的政治和法律问题不会成为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应以向前看的眼光看待两国关系。

但苏台德地区德意志人的财产问题,以及向二战期间捷克受害者进行赔偿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同年12月,捷德两国决定成立“捷德论坛”,旨在加强两国公众互相了解和进行对话。

1998年2月,“捷德未来基金”建立,捷德两国 *** 分别拨款1 550万美元和8 680万美元,该基金旨在推动两国共同关心的项目,如保护文化遗产、开办语言学习班和开展跨边境合作,并对那些受到德纳粹迫害的捷公民给予经济补偿。

1999年3月,捷总理泽曼访德,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

声明称,德国 *** 在未来不向捷克提出任何财产问题和其他与历史遗留问题有关的要求;同时,捷方称战后有关捷境内德意志族人问题的贝奈斯总统令在法律上“失效”。

2002年上半年,捷德两国都举行大选,两国一些政党领导人为了大选的需要,对历史遗留问题发表了过激的言论,两国关系出现摩擦。

德国总理施罗德甚至因此取消了访捷计划。

6月,德总统约翰内斯·劳出访捷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平息了两国间的紧张气氛,但直至年底布拉格北约峰会和欧盟哥本哈根峰会召开后,两国关系才进入新阶段。

经济合作 捷克独立后,德国成为捷克最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伙伴国。

捷德贸易额在捷外贸总额中的比例较大。

1993年为26%,1999年上升至37.8%,2002年为34.4%。

从1993~2001年,德国向捷克直接投资267.6亿美元,占捷克外资吸引总额的26%(荷兰的直接投资占27.6%,位列第一,德国位列第二)。

2002年,德国成为捷克最大的投资国,捷克外资吸引额的一半来自德国。

德国在捷克约有1 200家公司,德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流入捷克的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电信、贸易和金融服务业。

捷克是德国第13大贸易伙伴国,是德国在中东欧国家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文章标题: 如果从18世纪开始,波西米亚地区完全德意志化,一战二战和现代捷克会变成什么样子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9597.html
文章标签:德意志  捷克  一战  米亚  波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