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27 00:59: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姓氏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那么古代的姓和氏是怎么回事呢?姓和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姓氏的区别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在先秦的含义:
朱凤瀚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
其一,实本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说文》:“姓,人所生也。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
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至于东周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
其四,“姓”在东周文献中有时是指姓族之名号,如《国语·周语下》言“赐姓曰姜”之“姓”,即应理解为所赐姓族之名号即姜。又如《左传·哀公》“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很明显“姓”在这里是指吴女所属姓族之名号,即“姬”。
所谓姓族之“姓”与作姓族名号讲的“姓”是一实一名,属于两种概念范畴,所以会发生此种混同,当如杨希枚先生所言是由于名代表实,积久而以实为名,于是产生姬、姜之类姓之名号就是姓的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常言姓某氏,没能区别古代姓与氏之不同,但他所说的“姓”意思即是指姓族之名号。
氏在先秦的含义:
“氏”字在殷墟甲骨刻辞中仅一见,刻辞残破,含义亦不明。西周文字中“氏”字巳较常见,其字义与东周文献中“氏”的含义有彼此相同者,其主要用法大致是:
其一,指称个人。有多种用法:如可以接在官名后,作官称,像师氏、尹氏等。《左传·昭公》讲少昊氏诸鸟官名,亦是鸟名加氏为称,接在爵位后表示尊称,如“侯氏”。接在字或亲称后表示一种较亲近的称谓。接在姓后,指属于该姓族的女子,如“姜氏”“姞氏”“任氏”等等。
接在作为家族组织讲的“氏”之名号后,指称属于该家族的个人,如叔孙氏、雍氏、庄氏。[16]除以上用法外,东周典籍中称上古传说中的帝王、部落首领亦在其名后加氏为称,如“黄帝氏”、“少昊氏”、“共工氏”等。
其二,与表示姓族之“姓”义同,如《左传·昭公》:“姜氏、任氏,实守其地。”又如《国语·周语上》:“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此“姜氏”即“姜姓”,但这种用法较少见。
其三,指一些上古的部族,其实质乃是一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先秦典籍在记述商周时代的历史时,已很少使用此种含义的氏的概念,只是偶用以称一些边远地外的部族,如《国语·周语上》中“犬戎氏以其职来王”之“犬戎氏”。
其四,指一种家族组织。此种例子很多,如《左传·昭公》叔向曰:“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可见羊舌氏即叔向所属宗族的十一支分族之一。实际上《左传》、《国语》中凡列国卿大夫家族多称“某氏”,如鲁桓公之后称“孟氏”、“叔孙氏”、“季氏”,齐国的“崔氏”、“田氏”,郑穆公之遗族统称“穆氏”等,皆属于氏的此种用法,显然不同干上述那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之氏。
其五,“氏”亦可专指族氏这种血缘亲族组织之名号,也可以说只是一种标志。“氏”亦与“姓”一样,具有名(族名)实(族之实体)两种含义。由此也可以进一步领悟到作为亲族组织的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凡称“氏”,皆表未该亲属组织有自己独特的名号。按照典籍中旧有说法,也可以说是有个独特的家名。所以所谓“立氏”不仅意味着在组织上相对独立,而且意味着起一个足以表示其独立性的名号。
其六,在西周、春秋时代,作为贵族家族之“氏”,虽本身是血缘组织,但往往不是以单纯的血缘组织形式而是以一种政治、军事、经济共同休的形式存在,其自身只作为这共同体的核心。此种共同体有时亦可以“氏”相称。
姓与氏的共同点:
第一:皆是血缘亲属组织。
第二: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
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
姓与氏的不同点: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如晋卿士会,以士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范。
第三: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从史料看,这在商代比较明显,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复合氏名”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
第四: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此从周代青铜器铭文资料可知,如:父为其女制媵器,在铭文中称其女名为“夫氏加女姓”,如辅伯鼎铭。
出嫁女子在夫家自己制器亦自称其名为“夫氏加己姓”。夫为其妇制器,在器铭中称妇名为“妇之父氏加妇之姓”,如善夫旅伯鼎铭。可见出嫁女子在夫家并未完全失去自己的父氏。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1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而在上古时代只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太史~。摄~表。
2 氏的来历:
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氏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
氏获得的方式:
以邑名为氏,如智氏,冀姓以国名为氏,如宋姓,周姓;以官名为氏,如司空。
以职业名为氏、以住地之名为氏、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以贵族的字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中国“姓“和”氏”经历了很多变革,而八大姓都是女字旁,与氏族社会关系有关,因为同氏则二人门当户对,且不是同一家人,没有血缘关系,不会产生近亲生殖,而同姓则说明有血缘关系,是不能通婚的。
在夏商周之时,“姓”和“氏”是分开的,男性称氏,女性称氏,《通志·氏族略》里对此有所记载:"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也就是说,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区别贵贱,只有贵族才有氏,平民有名无氏,所以同氏不同姓可以通婚,同姓不同氏不可以通婚。
而上古八大姓有姬、姜、姚、嬴、姒、妘、妫、姞,都是女字旁,这是因为在远古时期,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完全进入农业社会,人们生活都是依靠男子打猎和女子采摘野生瓜果,而男性打猎往往不能成功,因此大多数族人生活都要依靠女性,同时人又是女性所生,因此在远古时期女性地位要比男性高,史称母系社会。
此外,《三坟》中也有所记载:“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 ”《说文》解释:“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生,生亦声。”可以看出,在刚产生姓的时候,就是以女性为主来确定的。在那个时候,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都尊女性为部落首领。
因此,在远古时期,“姓”“氏”不同,“姓”用以区分血缘关系,“氏”用以区分地位高低,同时女性地位更高,部落首领往往都是女性,则作为部落标记的“姓”都是女字旁,直到人们逐渐进入农业社会,男子成为主要劳动力,社会以男性为主,进入父系社会之后,才有了别的姓,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才让“姓”“氏”合二为一 。
在古老的传说里面,姓和氏在伏羲氏那个时候就有了。《中国通史》的作者在书中写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就是产生于伏羲氏时期,而这个最早的姓就是风。姓,其实代表的就是血统,是拥有相同血缘的一种标志。姓最早是以图案出现的,后来发明了文字之后,才以文字出现。氏,其实就是代表一个宗族的分支。他们的姓是不会有不同的,但是他们的氏却会按照他们的宗族分支产生区别。
姓在秦时的含义。根据资料记载,姓在秦朝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姓最开始的含义就是指女子所生出来的孩子。根据《左传》、《礼记》等著作记载,在当时的时代,姓都是指代这种意思。第二种,姓代表族。只要姓相同,就代表他们是兄弟姐妹,是同一宗族的。第三种,则是与第一种类似,因为姓代表女子所生的孩子,所以只要是同一个女子生出来的孩子,他们就是亲族。这个含义主要是强调女性是始祖这一点,也就是母系社会。所以即使后来进入了父系社会,他们也仍然用着姓。第四种,姓代表一个宗族的名号。这个含义只在某些著作里面会当作这种含义。
氏在秦时的含义。氏这个字在造字出来的时候所要代表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这个字氏在秦时共有几种用法:第一种,代表一个人。有时候会接在官名的后面,比如师氏,或者是接在字后面,比如伯氏,或者是接在姓后面,这个通常指代女子,比如姜氏,或者是接在家族后面,比如雍氏等等。第二种,与姓同义,不过这种用法在这个时候还是比较少见的。第三种,指一些上古时期的古老部落。第四种,指家族组织。这种用法倒是比较常见的。第五种,作为血缘关系的一种标志。第六种,作为一种共体的核心存在。
因为姓与氏的界限模糊。在秦朝的时候,姓与氏这两个之间的界限还是较为清晰的,但是到了春秋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礼崩乐坏”,于是两者之间的界限就越来越模糊,于是慢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姓与氏最终在汉朝末期的时候合为一体,再也没有了姓与氏的区别不同。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