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在欧洲火枪时代士兵是不是不能打军官

时间: 2023-04-25 20:01: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在欧洲火枪时代士兵是不是不能打军官

火枪时代的战争

前膛枪时代的战斗,我看都是双发排着整齐的队伍互相接近到火枪射程内,然后统一装填,瞄准,射击,打完一枪后就傻站着reload等对面的一轮齐射,然后对面的人再傻站着等这边的齐射……几轮之后谁人少谁就撤退……rn请问他们为啥不知道分散、运动和卧倒?这样绅士的打法是规定么?
早期的火器时代,步兵们是排成方阵冒着炮火前进到离敌人一百米远左右的距离上,站直了身体面对面地与敌人方阵对射。基本战术就是放一枪,然后掏出火药来从枪口灌进去,用通条压实了再把子弹放进去,再用通条压实了,然后端起来朝敌人放第二枪。这是受早期的步枪前膛装填这个条件限制而不得不这样做。一个优秀士兵一分钟放三枪就很了不起了。前几天回看《光荣战役》发现最迟到南北战争时期这种战术依然是主流。不过我看着倒是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外国电影,名字忘了,只记得里面的战斗是街垒战,人们在街上构筑工事,前排是男人,后排是妇女儿童,敌人冲上来的时候男人就放枪,然后把打空了的枪扔到后面,从后面人手里拿一支新枪再向敌人射击,后面的妇女儿童就负责在男人放枪的时候给替换下来的空枪里上子弹,然后把上好子弹的枪递上去。这样的射击效率我认为和所谓的三段击有一拼。由此我想问:为什么当时的各国军队在野战中不采取这样的战术呢:方阵的第一排士兵负责放枪,放完枪后把空枪传给第二排士兵,然后从第二排士兵手里拿一支装好的枪,而第二排士兵则把空枪传给第三排士兵,再把第三排士兵手里装好的枪拿过来,然后第三排、第四排……如此循环往复,一直到第十排士兵(貌似当时的方阵一般就是十排),这样第一排士兵就可以不停地射击,一分钟放个五六发应该没问题。刚才说了一分钟三发是优秀士兵的标准,普通士兵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分钟估计也就射出一发去,更不用说在慌乱中先填了子弹再填火药导致武器不能发射的废柴了。而用循环射击的这个战术,普通士兵一分钟也能达到五六发的射速,短时间内就能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更不用说对敌人心理上的打击了。虽然十枪打完后,第十排士兵需要手工装填步枪往前送,可能射速会比头十枪有所下降,但是由于第十排士兵在装填时有前九排士兵的保护,装填速度肯定会比让第一排士兵自己冒着弹雨装填要来得快些。
燧发枪的好处是操纵方便,加上刺刀的发明让士兵不必经过多年训练也不必分为火绳枪兵、长矛手、长戟手等划分方便了基层指挥与训练,因此大规模扩充军队成为可能。不过这时代的大多数士兵也很难发挥出长期从军的老火绳枪兵复杂多变的射击方式。采用复杂射击轮次进行指挥绝大多数后果是自乱阵脚。

另外因为都是使用黑火药射击后烟雾弥漫,如果等烟雾消散视野恢复,轮射的速度优势就难以发挥。快速轮射又会因为视线不良变成盲目射击。加上在这一时期野战火炮获得了巨大发展,把士兵密集排列成深厚队形就会被对手重炮串糖葫芦。古典西班牙大方阵的没落就是火炮与火枪发展的结果。

因此在火力发扬与降低伤亡双重压力下这时期的部队大多布置成多重线性阵列,每线列2-3排,两层线列部队间隔20-40米,这样后排部队在全排部队受损失或陷入肉搏时能够迅速替换或支援他们,而对手的大炮又很难同时伤害到不同线列上士兵,即使准确命中对手线列,实心弹也只能同时杀伤3、5名士兵。

因为训练、射程和射后烟雾问题导致不能实施大纵深多排面轮射如何能有效打击敌人呢?那就是齐射。因为早期火枪命中率低射速慢射程近,最好方式就是在较近距离组织齐射这样不会被烟雾干扰不会担心射伤前排战友。而且齐射有巨大的威慑力。

如果在战线上对手凌乱的枪声和每隔一段时间才会有几个战友倒下,大多数士兵都能够保持斗志。而在一轮三排士兵近距离齐射下周围战友瞬间倒下一大片,然后对手挺着刺刀踏着鼓点向你扑来,绝大多数人就会失去斗志。因此一只组织良好的部队采取近距离齐射战术仅使用第一线列打垮对手若干线列完胜并不是梦。

就效率来说轮射和齐射如果排数不超过5排,轮射就发挥不出射速优势,而齐射不受烟雾干扰、训练简便、不容易自乱阵脚和瞬间高密度杀伤带来的威慑力都是轮射所不具备的。而且齐射可以由指挥官最大限度地掌握时机,发挥最优化效能。
火枪时代的队列战术与其火枪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我这里的所谓火枪主要是指整装子弹还没有出现的时代,所谓整装子弹,就是底火融入子弹,依靠击针击发,是枪膛枪,就是从枪口装填的火枪。。。前膛火枪按照年代一般分为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以及线膛枪。。。

火门枪,就是只有一个火门,发射时装填好发射药与弹头,在火门上堆上一小撮火药作为引燃物,火门与发射药相通,用燃香火绳等点燃引燃火药,引燃火药通过火门点燃发射药,发射弹丸。。。甚至有不用引燃药的,直接捅入火门的。。。所以,火门枪至少两个人发射,一个人握枪瞄准,一个人去引燃火药。。。

火绳枪,就是有一个击发装置,射击时把引燃的火绳夹在激发装置的勾型物上,在火药池中填上火药,火药池通过一个火门与枪膛内发射药相通,这样,就可以一个人做到瞬时击发了。。。

而燧发枪则是,依靠击锤击打火药池,从而生成火星落入火药池,点燃火药,与火绳枪相比,节省了繁琐的火绳。。。

而线膛枪则是枪管内有膛线,一开始的线膛枪是直线,比如滑铁卢战役中,英军有几个装备线膛枪的连,这种枪膛线就是呈六边形的直线的。。。

除了抢的技术在前进,子弹与装填技术也在不断前进,这里值得一提的火药定量分装,在随时可能送命的战场上,再使用量具量取火药显然即繁琐麻烦,有可能出事故,所以,就有了火药定量分装,在平时,西方习惯于火药装在一个个小铁筒里,一个小铁筒是火枪一次发射需要的发射药,这样可以加快装填速度。。。而火绳枪传到日本后,日本出现了所谓的吊瓶,就是指这种火药定量分装,不过用的是竹筒。。。而欧洲后来又出现了纸壳子弹,这种子弹就是一个筒状纸筒,最底下是球形弹丸,里面是一次发射需要的药量。。。发射时,用嘴咬破纸筒,先倒入火药把火药池装满,然后把剩余药量全部倒入枪膛,用通条压实,然后把纸连着弹丸一同装进枪膛,用通条送入到位,这时候纸是夹在火药与球形弹丸之间的,能够起到一定闭气作用。。。这时候,要求纸筒的纸能够尽可能的燃烧殆尽,所以经过特殊处理,比如说,涂上动物油脂,总所周知的,印度大起义导火索,就是英国军官强迫信仰YSL教的士兵用嘴去撕咬涂了猪油的纸筒。。。不过,用嘴去撕咬纸筒应该是经久考研的战术动作。。。不过,涂了猪油,让信仰YSL教的士兵去咬,显然也不尊重当地的宗教习惯,不过,也许是军官对这个事情重视不够吧。。。

如果是燧发枪配上,纸筒子弹,可达到一分钟3发,某些精锐的军团甚至可达到一分钟5发的速度。。。而火绳枪的发射速度要更低,一分钟在1-2发之间。。。而线膛枪与以前的滑膛枪相比,命中率是大为提高的,但是线膛装填非常费力,一分钟发射一发就不错了。。。而且前膛枪时代,卧倒与跪姿装弹是困难的。。。前膛枪一般是立姿装弹,即使是三排齐射(卧倒、跪姿、立姿),也是立姿装弹后,听到口令,进行齐射的。。。

不过,总而言之,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的。。。所以队列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开始由于枪械发射速度慢,为了保证不间断的发射,所以阵列纵深很厚,有的要达到8-10列,在作战时,方阵向前移动,第一排发射之后,站立不动,停下来装弹,后面的战友,会从间隙前进,走到第一排的前面发射,以此反复,等到后面9个依次到你前面发射之后,这个时间段里,你也装填完毕,你再从队列间隙中走到前方瞄准射击。。。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装弹越来越快,所以,需要不多的队列也可保证不间断的射击,这就可以使队列变薄,可以编组更多的部队用于拓展你整个阵列的宽度,如果你的阵列宽度足够大的话,你就可以形成包围。。。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阵型列数不断减少,使用纸筒子弹的燧发枪时代,比如说拿破仑时代三列就固定下来,而我们所熟知的所谓“三三制”就是起源于此。。。至于三段轮射,也就是所谓日本人的三段击,就是这种战成三排轮流瞄准射击的模式。。。不过就日本当时火绳枪技术水平来看,这种射击模式不足以达到可以遏制冲锋的频率,所以在日版战国时期即使是三段击,也是需要依靠一些障碍物对敌进行拦阻的,比如说栅栏。。。

而这里要提一些比较特殊的火枪战术,比如说楼主所讲的这种战术,一个人在前面射击,后面的人装填子弹,前面的人,人不变不断换枪。。。这种战术在野战是不太好用的,但是如果借助诸如堡垒、壁垒、房屋这样的掩体工事,却可以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在堡垒这样的环境里,不必惧怕敌人的冲击,而设计窗口是有限的,而一个人射击,再射击间隙中,可以观察到敌人的动向,而如果换人射击的话,每个人射击前,总要寻找一下目标,这就耽误时间了,而这种战术,可以做到发挥诸如老人妇女孩子的战斗力,因为即使他们打不准,也可以装填弹药吧。。。我们看美国西部牛仔片的时候,美国西部移民遭受印第安人的进攻的时候,往往就是男人射击,老婆孩子给装子弹,不过前提是得好几只枪。。。日本在战国时代也发展了类似战术,四个人分前后左右站好,前面一人射击后,把枪抽出,后面一人专管调整火绳,左右其中一个人专管通火门与往火药池填火药,另一人与前面的则从枪口装火药和弹丸,这样四个人一起协作,大大增加了装填速度,也可两支枪轮换,前面一个人专管瞄准射击,后面三个专管给另一枪装弹,两枪轮换射击。。。不过这个方式也更适合于借助堡垒射击,不适合野战。。。不过这个战术的问题是,火绳枪很容易发热,打了五六发七八发就会发热,需要降温。。。而这种战术,使得正面发射枪支密度过低,但是依据堡垒射击就没这个问题了,还可以节省枪支。。。

再就是当时一般的实战射程与刺刀问题。。。滑膛枪的威力很大,一旦打中躯干部位,就会使人马上失去战斗力,哪怕是穿着胸甲的骑兵,即使不能杀死他,先是被铅弹重击,然后从高速奔驰的马上掉下来,就足够使其晕厥了,还不要提可能会被后面的骑兵踩死。。。不过滑膛枪的问题在于打不准。。。在18世纪的时候,西欧滑膛枪在50米外是没谱的,有效射程在30米左右,最佳的开火距离在20米。。。而当时的一般较小口径的野战炮最佳开火距离也就是100米以内。。。所以,在当时看军队的是否有战斗力,就是看能不能撑到近距离开枪。。。而双方都持滑膛枪相对前进,谁要能撑到最后才开始齐射,会一般就能够取得胜利。。。曾经有一次,战争的的双方,双方军官都是贵族,一边说,请你先开枪吧,另一边则是彬彬有礼的回应到,还是请你先开枪吧。。。这看起来很搞笑,觉得这些贵族真是迂腐。。。但实际上却是,谁要在更近的距离内发出一次齐射,基本上就可以决定战局了。。。这样,我们也可理解为什么苏沃洛夫说,刺刀是好汉的说法。。。

刺刀这个简单的东西不是前人没有想到,也不是某人灵机一动就可以完全摒除长毛了。。。而是在火门枪,滑膛枪时代,枪械过于笨重,即使装上了刺刀也很难用,当时传到我国明朝的土耳其铳,是没有刺刀的,不过却可以在枪柄处加一个刀刃,就变成了一把巨斧。。。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枪管即使很薄也很坚固,整枪变轻,这样装上了刺刀,才有了意义。。。不过,当时的段性战术,还是射击为主要突击方式,可以打乱敌人的阵型,使敌人崩溃,当然发起刺刀冲锋也可使敌人崩溃,不过刺刀战的本身则是为了杀伤。。。
不是这个样子的,前面的打完要退到后面装弹,后面的补上来继续射击,这样的方阵有力于火力的集中和持续。不过机枪出现的时候这种打发就彻底没了。所以说战术和武器是有关的。
主要原因是滑膛枪的射击精度太差,必须用这种集火的方式保证杀伤效率,这个和弓箭手齐射的理念很相似。
不摘抄资料什么的罗罗嗦嗦的,其实上抄来炒去,根本说不到点子上,道理很简单。
简单来说,当时的武器性能绝定的,前装膛意味着你采用卧倒姿势是很难把火药压实,子弹装填到位的,只有站立着才能迅速有效的装填这种枪,所以不能,采用卧倒姿势。
当时的枪是滑膛枪,铅弹的重量和均匀度制造也很不均匀,黑火药的能力也不大,因此射击的出口速度很低,所以射击的精度很低,所以几十步以外的距离根本没法精确射击,(当时很多欧洲的所谓贵族和社会名流,经常为了争风吃醋的小事去决斗,因为他们知道死的几率很低,因为枪的精度太差,所以有人参加了几十次决斗都不死,换成现在的枪械试试)所以采取排射,齐射,所以不能分散,也不能运动。
到来19世纪后期,采用带有来福线的后装枪械,用新式炸药发射锥形弹,子弹的稳定性高,初速快,精度就提高了,所以才能,分散、运动和卧倒。

求教一下,拿破仑时代,火枪步兵的主要战斗方式是什么?

是分成几排,然后第一排开火后退下装填,再换第二排开火,接着退下,以求没有火力空白时间吗?还是站成一字长蛇对射?影响当时步兵战斗方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还有当时使用的主要是燧发枪吗?

拿破仑时代,步兵的作战方式已经同以前有了很大区别,传统的(其实真正实用也就几十年)的三列横队已经逐渐被废弃,原因是这种队形不但需要很强的训练和纪律性,而且机动和变换队形非常不便。

 

法国在拿破仑时代前的大革命时期,就出现散兵线战术,所谓散兵依然是队列,但是步兵之间拉开几步的距离,进攻时交替掩护前进,防御时则以各种地形工事等为掩护进行防御,主要任务是扰乱地方和削弱敌方阵型,而散兵的后方通常有一支成纵队行进的步兵随时支援。出现散兵原因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大量志愿兵入伍,训练和纪律都比较差,进攻时往往形不成队列,于是干脆发展了散兵战术。

 

到了拿破仑时期,欧洲各国吃了苦头后,也开始使用散兵线战术。而此时法国有天才的将领拿破仑,他一改此前靠散兵打击削弱敌军的战术,而是靠集中使用火炮削弱敌人,而后才投入散兵,大队步兵(有时甚至是一个团或者一个师),在散兵掩护下排成一个横向很长的大纵队投入战斗。

 

另外,在对抗骑兵时,法国步兵会排出经典的方阵,方阵四面向外,前两排端起刺刀,后面几排轮流射击,能有效对抗机动性很高的骑兵从各个方向冲击。

 

欧洲列强基本都借鉴了法国的步兵战术,只有两个国家不同

 

第一,俄国,俄国人很特殊,他们的信条是“刺刀比火枪更有效”,所以俄军虽然也采用类似的队列,但是他们的普遍作战方式是,接近敌军后随着一声“乌拉”开始全体冲锋打白刃战。此战术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

 

第二,英国,英国是少数坚持三列横队的国家,但在实战中,英国逐渐改为了攻防一体的两列横队战术,包括威灵顿等英军将领都是如此,目的是形成更宽的正面发扬火力,射击时是前后两排一起射击,形成很强的火力覆盖,这在欧洲虽然不流行,但却成了其它地区的通用战术,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都广泛采用了两列横队。你看爱国者,盖茨堡战役,光荣等美国影片,里面几乎都是双列横队射击,为了避免前排耳朵被震聋,也为了后排视野,后来双列横队射击时前排都是跪下射击。

 

我也不知道上面那个并不准确的回答是怎么被采纳的,三段击因为中国和日本率先采用,所以总被人挂在嘴上,实际上在欧洲并没有持续很久,拿破仑时代最大的步兵战术革新就是散兵战术,而英国创立的两列横队更是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扩张成了标准步兵战术,顺便附一张光荣的两列横队图。

排队枪毙,应该是三段击,排成三列轮番射击,拿破仑的军队列数可能更多。影响当时步兵战斗方式的主要因素是装备,前装燧发枪的前膛装弹和滑膛枪悲催的射击精度让士兵只能站着装弹和靠排枪来增加杀伤机会。
当时主要武器还是燧发枪,已经出现了来复枪,就是有膛线的。

关于十七世纪欧洲线形火枪方阵的问题。

在燧发枪时代欧洲各国打仗都是各自组成方阵,互相走到很近的距离之后第一排士兵再开火,据说是为了保证其火枪的命中率。当前面的士兵阵亡后,方阵后面的士兵会补上他的位置。OK,那么问题来了。请问经过几轮的排枪射击直到战斗结束后,双方原本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不是不可能生还了?如果是的话,那被安排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岂不是很倒霉?当初列方阵的时候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尽量靠后站吗?
这就看军队的训练素质了,真正的军人当然是以站第一排为荣了,因为第一排虽然最危险,但也是杀敌最多的位置。当时看军队素质的一大标准就是看临阵的时候士兵是不是能承受住心理压力。前几排士兵压力过大临阵脱逃或哗变的实例也不是没有。而且,真正打起仗来其实不管处于哪个位置都很危险的。首先,火炮的覆盖面积很广,足以攻击到队伍的任何位置。其次,侧翼和后方的部队容易受到敌方骑兵的包抄和冲击。最后,当时火枪精度不准,第一排的人其实也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惨。
欧洲,英国人;连打仗都是绅士的

18世纪欧洲怎么打仗:以铁的纪律保障“排队枪毙”

 隧发枪+刺刀彻底淘汰长矛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的大半个世纪里,欧洲的线条战术日趋成熟。骑兵的比例从原先占军队将近一半下降到了1/4,步兵成为战场上的「王后」。步兵中,长矛兵的比例不断下降,火枪手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引入战争中,莫里茨和古斯塔夫都用轻便望远镜指挥战斗,军事制图学受到重视,盔甲逐渐消失,对士兵的制度化训练和军官的正规教育都开始出现。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7世纪后期重商主义的出现,中央集权国家的军队在规模上都大幅度扩大,古斯塔夫国王时代,瑞典只有3万多常备军,其他国家军队人数略多一点,但到了17世纪晚期,法国的路易十四已有40万军队,其中10万人是野战军。此时,现代军队的基本要素都逐渐齐备——标准的军服、正规化的军衔,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惩戒条例,专业的后勤和供给机构,武器的标准化、制式化。1675年,黎塞留主政时代的法国军队第一次颁布了军衔等级表,明确规定了各级军衔的特权和晋升要求,授予军衔时间的早晚确定指挥权的原则也得到了确立,各国纷纷仿效法国的军衔制度,现代欧洲各国军衔词汇的词源多出自法语,正是这一历史的遗迹。法国军事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将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法军造就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

火枪还在不断改良,17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发明是燧发枪的出现。燧发枪以燧石撞击钢铁产生的火花引燃火药,比老式手工安装引信再点燃火门要可靠得多。虽然火药还会受潮,但击发装置受恶劣天气影响的大概性大为减小。燧发枪大幅度提高了射击稳定性,同时子弹进一步变小,使用更加轻便,每磅子弹由12发增至16-24发,每名士兵往往携带25发。燧发枪的射击成功率能达到80%,训练有素的射手每分钟能有效装填、射击两次,火绳枪和滑膛枪被迅速淘汰。

燧发枪出现后,阻碍火枪手主宰步兵的最大战术障碍,是面临骑兵攻击时,火枪手还需要长矛兵的护卫。17世纪后期,有人想到了解决办法,发明出可以塞进枪筒的刺刀,这样火枪手也能临时客串长矛兵。但这么干就出现两难式的选择,骑兵逼近时,假如火枪手最后一次齐射没能打退骑兵,就大概面临不可以及时装上刺刀的风险;但是提前上刺刀,就放弃了火枪发扬火力的机会。直到17世纪90年代,在刺刀出现大约一代人以后,插座式刺刀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难题。插座式刺刀据说由法国的沃邦元帅最先引入法军,能固定在火枪头部,既不妨碍火枪射击,还能有效起到旧式长矛的作用,长矛兵彻底失去了在战场上存在的必要,1700年以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战场上,长矛兵这个古老兵种已消失,欧洲军队普遍装备了燧发枪。燧发枪比旧式火绳枪和滑膛枪都要复杂昂贵,每支枪必须依照标准尺寸精心制造,才能装上制式的刺刀。

   1703年,布朗·贝斯燧发枪出现,非常快成为此后近一个半世纪里欧洲大多数国家步兵的基本武器。这种枪口径0.73英寸,在40码距离上可以命中1平方英尺大小范围内的目标,距离越远,精度越差。18世纪晚期,普鲁士军队曾用装备燧发枪的步兵进行过试验,架起一面宽100英尺、高6英尺的帆布,作为模拟敌军的目标,然后一个步兵营在不同射程对其进行齐射。距离225码时,命中率只有25%,150码时提高到40%,75码时命中率达到60%,每名有经验的军官都明白一个道理,交战中开火距离越近,杀伤力才越大。许多线条战术时代看起来彬彬有礼、极具绅士风度的「战场佳话」,实则是这一基本战术原则的体现。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1745年英法两军在丰特努瓦战役中相遇,排列好队形的法军看到英国禁卫军不断接近后,指挥官大声呼唤英军指挥官查尔斯·海男爵,请求他们先开火。男爵极其谦恭地说:「不,先生,我们从来不会先开火,你们先请!」英军继续缓步向前,直到最后逼法军子弹齐发。当法军完成齐射正在装填子弹时,英军不顾同伴死伤继续前进到距离法军只有30步的距离,才停下脚步开枪,瞬间就打死打伤法军19名军官和600名士兵,剩下的人迅速崩溃了。

腓特烈大帝与线条战术的巅峰

18世纪线条战术时代,步兵战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一种适合使用燧发枪和刺刀的作战形式,并解决队形快速变换问题。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对军队编制体制和线条战术进行了无人能比的改革。腓特烈的父亲威廉国王,率先将传统的步兵横队减为3列,并排列得更紧密,还将早已在骑兵手枪中应用的铁质推弹杆引入步兵,代替了传统易折断的木质推弹杆——线条战术时代军人们之所以必须直挺挺站立著承受敌军子弹,就是因为不管火绳枪还是燧发枪,必须从枪口装弹,再用推弹杆将子弹推进枪膛,卧倒或以其他动作躲避的话,将无法装弹。「以铁代木」这个不起眼的发明,有效提高了装弹速度,严格训练的普鲁士士兵每分钟能发射5发子弹,大大快于欧洲其他国家平均2发的射速。

画作,1741年4月,在莫尔维茨会战中,普鲁士步兵凭借良好的素质扭转战局,击败奥地利军队 普鲁士军队是通过强制服兵役招来的。普鲁士由许多州组成,每州负责征召一个团(步兵团有5000人,骑兵团有1800匹战马),并有能力为这个团提供三次补充。每个男孩出生后,负责洗礼的地方牧师必须向当局报告并登记,男丁在18到40岁期间必须随时听从军队的征调,免于当兵的只有独生子、寡妇的儿子、手工业者、神学院学生或有一大家人需要供养的农夫。腓特烈对强征来的士兵所组成军队的勇气、忠诚或团队精神不抱幻想,他以为,单个士兵、独立的小分队或没有军官监督的部队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严格的纪律和持续不断的操练,才能把军队变为具有统一思想和意志的工具,从而能使腓特烈大帝充分施展他的统帅艺术。

腓特烈继承了自从古斯塔夫国王以来一系列军事革命的成果,他对战术最大的贡献是对军队施行严格的纪律和操练。当时大多数欧洲军队都是依照每分钟75步、每步75厘米的缓慢节奏训练行进的。距敌100步时,三列步兵开始依次交替齐射、后退装弹、再次齐射。由于减少了列数缩短了间距,普鲁士军队的横队能非常容易变换成行军的纵队,纵队宽度恰好是普通道路的宽窄。

在开战前,普军以连为单位的纵队行进,到达战场上再立定转向或行进间转向,伫列变为射击时的横队。阅兵场上不断操练的伫列训练和队形变化,就是战场上实际用到的战术队形和动作。战场上任何人没有命令不得做任何规定外的动作,即便取得胜利的部队也必须保持队形,而不可以擅自追击被击溃的敌军。否则,队形散乱的军队无法保持火力,非常容易陷入危境。1745年腓特烈大帝下令:「假如一名士兵在战斗中左顾右盼或擅自离开队形,他身后的军士就有权用刺刀将其当场击杀。」这就是腓特烈强调刻板的纪律和不断操练的原因。腓特烈大帝在1752年写道:「除非在和平时期对每名士兵在战时必须做到的事进行严格训练,否则他们只是一些徒有其名而不知怎样打仗的士兵。」

18世纪初,法国军队还是欧洲组织最完美的军队。到1740年腓特烈登基时,普鲁士的人口在欧洲各国中只排第12位,常备军却有8万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法国和奥地利,人口10倍于普鲁士,但军队分别只有16万和10万。腓特烈将自个的军队锤炼成线条战术时代最精良的一支军队。到七年战争时,法军在作战中面对普鲁士军队,再未赢得一次决定性胜利。1757年,普鲁士军队在罗斯巴赫打败了人数远多于普军的法军,年底在洛伊腾再次以寡击众打败奥地利军队,两场胜利奠定了腓特烈在世界军事史中的地位,并对当时整个欧洲军界产生极大影响。各国开始对普鲁士这个偏僻、贫穷且人口稀少的德意志小邦国刮目相看,纷纷仿效普鲁士的做法,许多外国军官云集于波茨坦,学习普鲁士的训练模式和战术,并回国应用于本国军队。

腓特烈把线条战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他的继承者却没有什么雄才大略,看不出有何必要对腓特烈式的「精兵」加以改革。这注定了几十年后,普鲁士军队的桂冠在耶拿这个地方,被拿破仑踩得粉碎。

火枪方阵不怕炮轰吗?

经常看到欧洲火枪时代战争片里面,双方十分绅士的排成火枪方阵对射,但是我一直不明白,如果交战的一方集中炮火在敌方方阵上轰开一个缺口,然后使用骑兵去突破这个缺口,步兵再跟上,完全可以取得胜利。rn可是从《火与剑》到《拿破仑战争》,都没见到推广类似的战术。是我孤陋寡闻还是另有原因不能使用该战术,请大家帮忙。
火枪的射击距离只有90到100码左右精度极差。记得英国某位将军说话貌似威灵顿公爵“70码你打中敌人那你就是一个老兵了,80吗打中敌人你就是一个优秀的士兵了,90码打中敌人你是个一个神枪手,100码打中敌人上帝啊那孩子的运气太差了”而且装弹速度非常缓慢最熟练的射手也很难在一分钟内射击四次。所以必须排列成方阵才能保证最大程度提高准确度,而一个方阵往往排有三列以上这就是为了防止骑兵对步兵方阵的冲锋。并且为了防止整个战场最前面的方阵被突破后是整个阵线崩溃所以你注意看这方面的电影就会发现在第一线的方阵后面会有很多列的方阵如果把数个方阵排成一线看成一条线段的话也就是整个阵线是由很多条线段组成的。

当时的火炮的杀伤力虽大但精度比火枪更差很难准确的命中目标其主要作用与其说是杀伤不如说是对敌人士气的打击,以及破坏敌人阵型。
你说得战术最大的问题有三
一就是前面说的火炮精度与步兵必须整齐排列问题
二骑兵与步兵速度差距太大而骑兵主要靠马刀杀伤必须有足够的距离把速度提起来才能发挥骑兵的冲击力这样步骑协同是很难做好的。滑铁卢法军骑兵对英军阵地的最后一次冲锋就是因为步骑速度差距太大。法骑兵一度将英军击退但就是因为法步兵速度跟不上反而被英军各个击破
三即便是火炮在极尽距离使用散弹能够做到你说得那种打开缺口的效果但因为后面有预备队的原因(就是其他的线段)攻击方因为要突入敌阵骑兵在第一遍冲击后不再有冲击力陷入与步兵的近身肉搏而不再具有优势。步兵也因为同样要跟随冲入敌阵因此不可能在进行射击只能靠刺刀肉搏这样密集的冲入敌阵反倒可能成为防御方预备队活靶子,所以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
也许这就是这种战术没有大量出现的原因吧鄙人拙见如有不对之处还望赐教
1、当时火炮对于远程人员杀伤力很有限,杀伤人员的最有效的弹药是近程榴霰弹,就像是一只超大号的火枪,但是射击一发后敌人步兵就能冲到眼前了。

2、火枪的使用与其战法(齐射、三段射)的成熟,敲响了纵横千年的骑兵的丧钟。最典型的战例有:

3、1388年明朝大将蓝玉依靠神机营的火铳,将世界历史上最神勇的蒙古骑兵击溃、并赶出中原,

4、1860年英法联军的火枪将僧格林沁的精锐清兵消灭于八里桥;

5、所以一方面当时火炮难以在敌人步兵行进中大量杀伤,打乱其阵型。即便是打开一个缺口后,燧发枪也能在骑兵冲击过程中将其大量射杀,少数幸运者却马上要面对无数根燧发枪上长长的枪刺……

6、攻击方后续步兵跟进时,防守方已经解决了骑兵,重新整队,继续以齐射来杀伤对手。

7、所以火枪时代维持队形,保持齐射的火力密集度,以达到理想的命中率是最重要的。不论何时,你都能看见军官在呵斥士兵保持队形,前面一个中弹,后面立刻补上。
怕啊.
但是当时的炮是打不准的
而且方阵的侧翼很薄弱,所以一般骑兵都是用来保护侧翼的
炮就是大火枪……在没有开花弹之前,霰弹打不远,大炮不能上刺刀,所以方阵还能维持。
当时火炮威力准成都不足以实施你说的战术
文章标题: 在欧洲火枪时代士兵是不是不能打军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9321.html
文章标签:火枪  军官  士兵  时代  在欧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