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06 17: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身上有两个著名的典故: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另一个就是“问鼎中原”。
楚庄王即位之初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楚国国君,表面上装作出一幅花天酒地、纵情好色的样子,在楚国国内危机四伏、争权夺利的战争中故意装傻、明哲保身,然后在暗地里却暗暗观察及注视着一切。
楚庄王的种种行为表明他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楚国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击败强大的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说明楚庄王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再加上楚国原本就是春秋大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带甲百万、沃野千里的万乘之国。
一位明君带领一个有实力的国家,基本上就成为春秋争霸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楚庄王就是这样率领强大的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最辉煌的时刻是率领楚军“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楚国的国界最北边的地方差不多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部,离黄河尚有数百公里,楚庄王通过与秦国结果,结成秦晋之好,并通过邲(地名在今河南郑州北部)之战,一举击败当时的最强国,同时也是上一任春秋霸主的晋国,楚国的兵峰直接到达黄河,这是楚国自建国以来,打到最北边的地方。
楚庄王除了击败晋国,饮马黄河外,还趁机攻进周天子所在的京畿(洛阳)南郊,当时的周朝国土完全包裹在晋国国土之中,楚国只有击败晋国,才有资格进入周朝都城洛阳,当时的周天子虽然没落,但依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楚庄王由于刚刚击败晋国,已经成为事实的天下霸主之国,雄心勃勃、野心膨胀,便故意向周天子的使臣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便是“问鼎”的由来,“问鼎”的本意不在于问,而在于问鼎背后的野心,九鼎是天下权力的象征,谁握有九鼎,谁就是天下共主,楚庄王此举暴露了野心,于是“问鼎天下”便成了野心拿下天下的代名词,这便是问鼎天下的典故由来。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问鼎中原,那么当时的楚国能灭周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楚国灭不了周,就算是春秋时期的任何一个大国,比如春秋五霸任何一国,都没有灭周的实力与能力。
春秋与战国虽然同属于周朝,但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大,首先春秋时期的政治共识不是你死我活的灭国战争,而是争霸,争霸与灭亡周朝有着本质区别,争霸的本质是强大的诸侯国以强大的实力代替周天子行使霸权,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虽然骨子里看不起周天子,但政治原则仍是拥立周天子的。
春秋争霸以齐桓公和管仲为首,管仲以辅佐齐桓公争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尊王攘夷是本质是尊重周王室,排斥打击蛮夷,管仲提出的争霸是在周王室的框架下实现周朝制度,本质上是拥护周朝的,这是根本。
在春秋的政治环境中,如果有国家胆敢灭亡周王室,那么就打破了“尊王攘夷”的原则,也打破了“争霸”的原则,那一定会引起天下所有诸侯国的群起而攻之,这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另外,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多都是点到为止,以和为贵,越是早期的战争,打仗越是讲礼法,双方先约好时间,布置好阵势,然后喊一声开始,接着就是双方开战,败的一方如果逃走了,胜的一方只会追击三十里,然后退回,就像两个君子打架一样,比如宋襄公,很讲仁义,泓水之战中楚军渡河时,宋襄公没有攻击,而是等楚军全部渡河双方摆好阵势后再开战,结果战败。
春秋时期虽然也有灭国战争,但极少,一旦有灭国战争,或多或少会引起大国的干涉,当时的国际环境相当复杂,合纵连横,尤其是小国,今天归属这个大国,明天可能就会归属另外一个大国,没有永远的盟国,只有永远的利益。
而战国时期则完全不同,战国已经是你死我活的灭国战争了,比如春秋时期的上百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只剩下七个较大的诸侯国,战国同时还有大规模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原则,比如白起就杀了六国一万多万士兵。
春秋争霸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只不过是霸主来行使周天子的权力而已,春秋发展到最后,仍然是周天子的天下,虽然是名义的;战国战争的目的是灭亡他国,实现统一,战国发展到最后,只会有一个国家能活下来,就是那个最强大的国家。
再说了,楚国虽然击败了传统强国晋国,但根本没有灭亡周天子的实力,楚国当时就算实力强于单个的晋国或秦国或齐国,但并没有强于晋国+秦国+齐国+其他诸侯国的实力,楚庄王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如果楚庄王胆敢灭周的话,那么接下来楚国将有灭顶之灾,天下诸侯将会群起而攻之,因为这打破了惯例。
所以,聪明的楚庄王也只不过是问问了鼎的大小和轻重,然后转身继续争霸事业去了,不敢把周王室怎么样,这既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也是楚国的实力使然。
地图上看,马楚的地理位置着实不错,占据了整个湖南和广东广西贵州部分,虽然地处南方诸多割据政权中心,但是周围也有山脉河流作为阻隔,打起仗来是有险可依。做起生意来那可就是货通天下了,马殷这个人也算不错,他治理下的楚国是海晏河清国家富足,但是夺天下,不是有钱就行的,你国内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周边势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先说国内,马殷挣钱一把手,但是政治军事就有点问题了,军事方面,他设置了名目繁多的军职和大大小小数十只互不统数的军队,军权分了,自己安全了,但是你和外敌打起来光调兵就能累死你,打仗可不都是打游击,大兵团作战是至关重要的,马殷此举,可保护自己不被武将拉下马,可依靠天险守国,但是你要对外出征太难。
政治方面,马殷在后期尸位素餐,被自己儿子马希声给架空,关键是马希声不是他的长子,是他的二儿子,这下就给以后埋下祸端了。
马殷死后,迫于形势规定兄终弟及然后传位给他的次子。兄终弟及固然可以保证国有长君,不会出大乱子,但是问题在于哥哥弟弟年龄肯定差不了多少,隔个三五年换个皇帝,然后新官上任三把火,前任的命令还没有施行新任的命令就来了,能不乱吗。
而且我是弟弟,万一我等不及了怎么办,那就只能造反了,为什么会造反,因为我知道我肯定能当皇帝啊,只要我哥死的稍微早点就行了,至于是他自己死还是我帮他死那一点也不重要。
果然,马殷之后马楚政权开始迅速滑坡,而且很快就因为兄弟夺权爆发兵祸。
这样的势力,如何去夺天下。
再说一说外部环境。
就算是马殷时期,马楚也动不了,当时南方最强的势力是杨行密建立的南吴,南吴论地盘比南楚大,论战斗力杨行密和马殷就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杨行密和他手底下的人可是参与过平定黄巢起义的,杨行密本人也是行伍出身,从一个大头兵一颗头一颗头砍上去的吴王。
虽然南吴自杨行密之后大权旁落,但是徐温和他的儿子徐知诰也是一流的人物,尤其是这个徐知诰,他也叫李升,是南唐开国皇帝,在五代十国众多皇帝,重点记一下,是皇帝中,徐知诰能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后周世宗柴荣。
南吴在马楚的东边,马楚的西边是南诏国,他要想称霸中原肯定不会往那个地方发展,西北是前蜀,蜀川地区关上门来外人想进去可不容易啊。北边就是中原王朝了,虽然中原王朝几年一换,但是不论是姓李还是姓石,他南楚想都不敢想,根本惹不起,只能乖乖称臣。
综上所述,南楚根本没有夺天下的实力,关起门来好好过日子没问题,但是一但乱了那就是块大蛋糕,谁都想来一口,事实也证明,马楚后期由于兄弟之间争权引发动乱,然后北南唐趁机一口吞了。
事实上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一堆小政权几乎没有夺天下的资本,为什么说几乎呢?因为事实上有,只不过很可惜被浪费了。
这个机会在南方最强大的政权南唐手上。
创造这个机会的人有三个,耶律德光、石重贵、李升,就是守仁君前面说的徐知诰,浪费这个机会的人叫李璟。由于篇幅有限,咱们以后有机会再聊。
在战国时期,就领土而言,楚国无疑是最广泛的诸侯国。然而,拥有大片领土的楚国却未能统治整个国家,反而成为大秦和其他国家的陪衬。
为什么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楚国不能统治整个国家?楚国的衰落真是发人深省。最终,统治者的素质才是问题所在。无论年龄大小,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在楚怀王之前,楚国有几个雄心勃勃的国王。在他们的统治下,楚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土地也越来越多。然而,楚怀王被秦国骗杀后,楚王的后代变得越来越疯狂。
溺爱的统治者往往不能留住足够多的人才,也不能从其他国家吸引人才到楚国。不可避免的人才流失预示着朱棣文时代的结束。虽然有像屈原这样的人物诞生,但愚蠢的楚王却没有足够重视这位救星。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楚国,无疑是“金玉其外,一无所有”。楚国表面上很强大,但内部政治非常混乱。贵族和地主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楚王无法完成中央集权。相比之下,到嬴政时期,秦国已经完成了中央集权,国内政治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必将成为秦国崛起的垫脚石。
首先,楚统治阶级的迂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楚庄王之后的楚国统治者已成为礼法的忠实拥护者。和其他列强一样,楚国也有过辉煌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楚宣王、魏王、怀王却不考虑中原的统一,他们的眼界和知识是秦国统治者无法比拟的。在与秦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楚王的保守思想也使秦国深受其害。与其他诸侯国相比,楚国是江汉地区的“蛮族”。在融入中国之前,楚国人民一直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然而,楚国文化在被中国同化后,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被同化的楚国人民失去了以前的斗志。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弱,众诸侯国在争霸的路上你争我夺,到了战国时期争霸逐渐演变为统一兼并战争,经过两百余年的角逐,秦国最终一统,而战国时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和秦国可以抗衡的还有齐国和楚国,楚国有很强劲的实力,那么楚国是如何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资本的?
话说楚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中原地区,商朝时被驱逐到荆山地区,经过了很多年,楚人安定下来,建立了自己的文明,楚庄王时期,楚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楚庄王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到了楚灵王时期,楚王穷奢极欲,楚国逐渐开始走向下坡路。楚平王时,伍子胥加入吴国灭楚,楚国几近灭亡。
但是楚国根基稳固,最终还是挺了过来,楚昭王时楚国开始休养生息,国家实力开始恢复,楚怀王统治时期,楚国国土面积一度达到了最大,楚国地理位置优越,通江淮可以北上中原,过湘江可以南下百越,位置的优越使得楚国有很大的机会。但就是这样,楚国还是很快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386年,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变法还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公元前381年楚王去世,吴起被害,变法就此无疾而终。楚国在改革变法的浪潮里处于不利形势,这也奠定了楚国的衰落。吴起变法失败,变法既不能压制旧贵族,也无法调动基层人民的支持,始终只是表面文章,楚国的吴起变法也就属于“政亡人息”的典型。
虽然变法失败,但是这并不是导致楚国衰落的主要原因。楚怀王统治初期,楚国一度接近于巅峰时期,可是也就是这个时候,楚国快速走向衰落。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上升,开始准备大肆东进。昭襄王认为齐楚联盟是秦国东进路途中最大的阻碍,于是派遣张仪出使楚国意图使楚国放弃与齐国的联盟。
怀王因贪恋秦国商於六百里地,而被张仪以诡诈之计用六里地骗得齐楚断交。得知受骗后的怀王立即派兵攻打秦国却反被秦国钳制,使得本国领土丧失。此后楚国在与秦国的交战中一直处于不利之地。后来楚怀王被秦国欺骗,被滞留秦国,成为楚国最大的耻辱。
纵观楚国八百年的历程,造成楚国陨落的还有一些由来已久的原因。早在春秋楚庄王之后,楚国就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楚国在经历宫廷政变后,即位的楚灵王昏庸奢靡,王室贵族又大力排除异己,致使本国人才纷纷去往他国寻求发展机遇。虽是“惟楚有才”,却是“楚才晋用”。
人才是国家发展之本,国家国力的较量必也是人才才力的较量。国有人才,君用其才,才能使一个国家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楚国虽然强大,但是缺乏远大的目标,因循守旧和故步自封影响了楚国的发展,虽然强大,但是楚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也就在楚怀王时,楚国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机会。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