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崇祯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那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要从皇帝身上上找原因那明朝走向衰弱最明显的时期就是万历当政的后半段,他个人的种种惰行直接导致明朝惨淡结局!可以说万历是明亡的致命伤!万历之后的两个皇帝也是扶不起的阿斗,没什么建树,他们纯粹是往伤口上撒盐的角色;传位到了崇祯,他虽是立志要匡复社稷,很勤政,也很有魄力,刚即位就把魏忠贤除掉,可惜个人修为尚且不够,猜忌过重,不够自信,处死崇焕,自毁长城,对将士官员不够好,缺少亲和力,将士叛变等等,他是有心治伤,无奈伤口太深而能力有限,垂死的挣扎! 建议看看《明亡清兴六十年》,明朝灭亡的内因外因,大因小因都能清楚的了解!
崇祯皇帝我感觉大部分人的观点来说:为人太急,有点刚愎自用.. 比如他杀了袁崇焕 灭亡的原因是外患和民不聊生啊- -..哈哈 老百姓因为频繁加税都起义了,关内镇压农民起义的部队都是不入流的部队 精锐部队都在关外和清军作战,结果还打败了 清朝200年内没有因为农民活不下去发生的农民起义,土豆和玉米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两样东西要是早几十年进入中国,明朝灭亡就不会这么早 还有一个原因是 明朝没有做到攘外必先安内.. 崇祯皇帝应该果断的割地和清军讲和,然后将关宁铁骑调入关内同农民军作战 李自成集结后的20万部队只和4万关宁铁骑在山海关打了个平手 所以明朝当时全力镇压的话还是没问题的- -
明朝的衰败从朱棣过后就开始了,从体制上来说,主要就是重农抑商,还有就是民间片甲不能下海的禁令,阻扰了中西方科技,文化各方面的正常交流。大明朝光嘉靖和万历两位皇帝就近50年不上早朝,大部分时间都被宦官和权臣把持朝政。从开国以来就战事不断,先是蒙古人,接着是抗倭,然后又是满清。明朝的政治斗争是最黑暗的,御史,言官的权力太大了,动不动就上奏疏弹劾,要不就买好棺材纳死谏。在民间百姓更是早已是民不聊生,好在朝廷内部有很多有政治抱负的权臣,如杨廷和,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人,大明国运才能苟延残喘。战场上有戚继光,袁崇焕,胡宗宪,王守仁,李成梁,孙承宗等大将,才维护了领土的完整。可惜在大明朝反派的阵容也是更为华丽的:王振 刘瑾 严嵩 严世蕃 魏忠贤,最终大明朝才亡在了崇祯皇帝手里。公正的说,崇祯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可惜大明朝已经并入膏肓,而世间再无张居正等人,靠自己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挽回大明朝的颓势。最后崇祯上吊之前曾留字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云”。
明朝灭亡的原因 一。财政危机 明中叶,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封建王朝支费却与日俱增。特别是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1551年,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两。而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时,皇族支费也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而宗藩岁禄达853万石,“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隆庆元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足三个月的开支。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二。流民现象的加重 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扑,不得已离乡背井,成为流民。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到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估计,当时全国流民,总数大约有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地处湖北、河南、四川、陕西交界的荆襄山区,是当时流民的重要去所,这里山谷厄塞,川险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垦,封建统治也比较薄弱。从正统以来,流民涌入越来越多,至景泰、天顺年间,大约聚集了几十万。 三。明中叶的农民起义 明代中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装反抗“矿禁”、“封山”。从抗租到武装“踞田夺地”,斗争形式多样,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在正统时,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他们以矿工、农民为主,曾攻占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 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广大流民的坚持斗争下,明朝政府不得不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横行中原”,并曾三次进逼北京。 此外,在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等地,还先后爆发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起义。这些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四。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军队建设落后,明初兵将兵离,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低下,克扣军饷之事时有发生,士兵厌战情绪强烈。将领不习兵事,生活腐化,纪律松散。良将屡遭迫害,武器虽然先进,却需耗巨资。难以普及。 明朝的覆灭.在丰臣秀吉侵朝之前,明朝经历了张居正的中兴之治后,也算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丰臣秀吉侵朝引发的中日七年战争消耗了明朝的大量国力,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衰落,几十年后明朝灭亡. 万历朝鲜之役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日本史书把万历朝鲜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明朝的灭亡令许多人磋叹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探讨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几乎每个人都想穿越时空做回崇祯,来挽救大明王朝。流行的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我觉得这些观点都很肤浅。 一,明朝亡于党争。哪朝哪代都有党争,而且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人为地制造党争,以取得朝局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争不仅不会使天下灭亡,反而会稳固君主的统治。 二,明朝亡于厂卫。东厂和锦衣卫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诞生,东厂和锦衣卫并不像影视所描绘的那么夸张,厂卫只是监督不法官吏,与民秋毫无犯,所以说明朝亡于厂卫实在是笑话。 三,明朝亡于宦官专丶政。明朝有宦官专丶政吗?貌似从万历中期以后,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说魏忠贤。魏忠贤的确飞扬跋扈,但天启帝用魏忠贤正是为了对付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启那里掌握着。 四,明朝亡于万历三大征。哪个朝代的战争不频繁,天启,崇祯两朝的辽东战事还少吗?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候那么多的小国家每年每月每日都在进行战争,也没见哪个国家因为打仗,说完就完了。万历三大征耗帑银数百万两,而三大征所耗帑银都是万历从内廷拿出来的,难道几百万两银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吗?更可笑。 五,明朝亡于神宗不上朝。神宗不上朝,天下就会亡吗?明朝的文官体制已经很完备了,皇帝理不理政,大明朝照样运转,况且万历朝的一切大事都是在神宗主导下进行,神宗并非完全不理政。 六,明朝亡于北半球气候的小冰河期。长达七十年的气候冰河期导致明末北方粮食减产,瘟疫流行,灾民增多,但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非也。我们要知道,唐朝贞观年间,明成祖朱棣时期也处在北半球气候冰河期,北方灾情也很严重,但都渡过去了,因为政丶府赈济,当时政丶府的控制力强。 七,明朝亡于土地兼并。古代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后地主从“三”中拿零点五上交农业税,有了十之七,农民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于白银输入减少。西方学者提出观点明末国外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导致通胀,后由于白银生产无利可图导致白银开采量减少,从而使得我国的白银输入量减少,而民间白银多窖藏,导致通缩,由于前期通胀已经发生,所以最终结果是物资贵,白银匮乏,导致经济崩溃。这种观点错,为什么错?因为白银输入减少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物价下跌,而明末在市场上流通白银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出现物价上涨不是因为前期白银太多,前期白银多导致物价高在白银流通量减少的情况下物价自然会跌落,这个用不着担心,但为什么在白银减少情况下物价反而不跌呢?这是由于结构性通胀的原因,也就是由于基础商品——粮食的产量降低,导致粮价上涨,从而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所以根本问题还是粮食问题,而不是白银问题。至于说白银减少政丶府无银买粮赈济灾民更是笑话,明末粮食减产,就算你银子多难道就能买来粮食吗?所以明朝灭亡跟白银输入多少没有关系。明朝亡于贪官污吏,政丶治黑暗。这些都是大话,空话,经不住推敲,站不住脚的. 十,明朝亡于李自成起义和清兵入关。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十一,明朝亡于气数。这个最可笑,这个理由完全是学者掩盖无知的表现。任何结果都有他发生的理由,千万不要归结于气数。 前面的几种流行的观点我都驳斥了,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两点。 一,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事实上严嵩死后,大明的文官们一直是铁板一块,皇帝再也无法分化,控制,万历不上朝,正是基于此,万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还是那回事。这些信奉理学,心学的文官们有着类似宗教似的狂热,鄙视一切非科举出身的人员,他们把持朝政,压抑皇权,为了他们的信仰与教条不怕流血牺牲,其直接结果是皇帝也无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谈,放炮的海瑞给他们树立了楷模,一旦皇权受到抑制,那么国家制定的政策不是从全局考虑,而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考虑,也就是从资产阶级的利益考虑,大明的文官集团正是明末江南资产阶级的代表。由于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经过战乱后,百废待兴,所以太祖与民休养生息,其直接结果就是明朝赋税一直很低(黄仁宇观点),商业税更低,所以明朝财政一直很困难,到了崇祯朝,打仗没钱,赈灾没钱,而江南富商巨贾一掷就是几十万两,上百万两,皇上想增加赋税立刻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另外,明末时期商业发达,商人从海外贸易中赚取巨额资金,由于东林党的阻扰,商业税却无法提高。万历朝实在没办法,于是开征矿税,结果大臣们唆使地方官杀税使,从此可时见一斑。如果皇权强势,财政充裕,那么可以在北方兴修水利,这样到了灾年也可以应对。所以,那帮空谈误国,祸国殃民,自以为是,打击报复,只知逃税的东林党绝对是大明朝的奸臣,而打击东林党的魏忠贤绝对是大明朝的贤臣,对的起自己的名字,魏忠贤死后,东林党重新掌权,商业税罢。我的观点是,皇帝应该减少任用富庶省份的官吏,尤其是有士绅背景的官吏,这样制定的政策才能从全局考虑,才能够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的调配。 二,明末经济制度的超前发展(黄仁宇,杜车别观点)。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因为气候,河流,地理的因素决定了我国是个农耕国家,不像欧洲以商业为主,所以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业人口,这就决定了粮食生产安全是中国古代的第一要义,没了粮食,百姓就要造丶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禁止海外贸易,正是为了限制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导致粮食减产。 而明末,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海外贸易活跃,大批的农业人口进入手工业或从事海外贸易,而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人们不生产粮食也可以交税。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后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粮需要湖广供给,到了明末战乱时候,江南富商们有钱买宅子,买地,却买不来粮食,清兵南下后,南方四镇的二十万精兵因为没有军粮,全部投降清兵,政丶府无粮,征兵也困难。南方粮食姑且紧张,那么北方遇到了那么大的灾情,可以说天下已无粮赈济,设想,如果江南加大粮食生产,提前数年调运粮食储备于北方各省,到了灾年,开仓赈济,情况是不是要好很多。 再来谈谈张居正的赋税改革。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经济迈了一大步,但正是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经济过渡发展,从而导致明朝的灭亡。在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以前,农民收割完了粮食就可以交税,但赋税改革后就不行了,还要拿市场上去卖,换了钱再交税。而收割粮食和卖粮食的季节都一样,大家都卖粮食,粮商就会趁机压价,等于农民又被盘剥一次,变相的加重了赋税。江南这些地方还好一些,因为这些地方银子多,经济外向型大,还可以种植利润大的经济作物换钱,西北这些缺银,经济内向型的地方就更严重,农民为了换钱受的盘剥更大,所以除了灾荒外,农民起义为什么在西北爆发,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说的,张居正的赋税改革等于是鼓励种植经济作物而不种植粮食,所以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不是李成梁,不是万历,天启,崇祯,魏忠贤,而是张居正,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诡异。 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由于商业的过渡扩张,耗尽了帝国的资源,最终搞垮了这个帝国。 后记:本文首发于本人新浪博客,文中大部分观点来源于黄仁宇,本人认为黄仁宇是研究历史第一人,黄善于从经济层面和不为人知的细节方面探讨王朝的兴衰,所以黄的观点一直具有革丶命性与颠覆性,现在研究民史的新派包括杜车别的观点都是来源于黄仁宇,可惜黄像很多的思想家一样,在他死后多年他的价值才被人们发现。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与没有白银有没有关系吏制腐败。
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废了长达二千年之久的丞相制度使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极点。因此使全国的权力全部集到了中央,正所谓多大的权力就会产生多大的积极性,而明朝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无凝使得官员们的积极性大大的减少了。因此明朝官员手中的权力是历朝历代最少的。因为官员们自己手中的权力无法给自己带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贪污受贿之风渐渐盛行起来到了明朝中后期就达到了极点。使得明王朝的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黑暗。尽管太祖采用严峻的治国之风,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加上明朝后来的君主大都是一些荒淫懒惰,没工夫去治国这就更加的助长了官场的腐败批之风。于是大到国家尚书小到县中小吏,就没不贪的。他们用得到的钱又来兼并土地。大大加大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矛盾直到不可调和。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自己就造反了。
用人不当,错用袁崇焕
当然没钱是一方面,但不是主要原因。当时明朝在没钱也比都吃不上饭的蒙古和满族有钱啊
天灾 当时是冰河期 农作物减产
李自成打北京时,北京闹鼠疫,20万明军病死
明朝税赋其实很低的,所以没钱打仗
明朝的灭亡其实从万历朝就开始了
万历怠政、天启庸顽使明朝积重难返,加上不断的党争,侵蚀这个朝代最后的支柱:文官集团
满清只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元璋刚建立明朝时,为何江南大批士族不承认明朝地位?
众所周知的那样,朱元璋早年困苦,堪称中国历史上,本钱最少的皇帝,他历尽艰辛,命运在攻占集庆的那一刻开始改变,攻占集庆后改集庆为应天。
他终于有了逐鹿中原的平台与雄心。
自此他有了像样根据地,但他不是偏安一隅的人,他开始奉行朱温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终于在猥琐发育中,一步步壮大。干掉了陈友谅,杀掉了张士诚,在站稳江南后,打着:“驱逐胡掳,恢复中华”的旗号,以徐达为将,率军北上,一举灭了元朝。使元帝跑回了大草原。
老朱家的根据地在江南,而且明朝是中华历史,唯一一个从南向北,统一全国,最后成功了的王朝,应该说江南是他的大力支持者。但江南世族把朱元璋视为乱臣贼子,这一度让老朱头疼不已。
首先,江南世族如果不承认,自己的皇位就真的名不正言不顺,古代十分重视礼制,讲究凡事名正言顺,不然就视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而古代世族是非常有实力的,也不能杀,杀了不能给天下一个合理的说法,其次连年的征战,让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朱元璋登基后视察扬州,昔日繁华的扬州城竟满城白骨,百姓易子而食。足见当时战乱的破坏成度,朱元璋要想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还少不了江南这些富绅的支持。
毕竟南宋之后,江南的经济都是全国最好的,大大超越了北方,有的王朝为了防止谋反,不惜征收重税。
江南,在中华的历史上逐渐占据着越来越高的地位。
朱元璋好歹是汉人,人家灭元也是师出有名,为何富绅支持胡虏,也不支持大明呢?
利益至上主义
元朝虽然明确的四种人政策,容易造成民族敌对。但也并非是蒙古人高高在上,蒙古人也有许多被奴役,贩卖的。
元朝政府沿用了科举制度,一百年间,也选汉人来维护统治,其中江南的尤多。
自古江南多才士。朱元璋即位后召开的第一场科考,大型全国统一考试,没有地域名额分配,完全择优录取,最终榜上有名的全是南方人,北方无一人上榜。太祖大怒,主张殿试,复录之 ,变成全是北方人,南方无一人上榜。
不知道这是不是朱元璋给那些豪绅的下马威:这天下,终究是朕的天下。朕的地盘朕做主。
豪绅如果承认了大明的地位,自己在元朝获得的一切,都讲灰飞烟灭,一去不返。
所以他们打着元朝遗老的旗号,拒不配合新朝。
儒家的忠孝思想
元朝政府毕竟统治了中国一百余年,他有他的科举制,就有他的卫道士,儒家讲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种愚忠思想,也使得许多腐儒要么顽抗,要么退隐江湖,过起了隐居生活,也不配合新朝。
儒家讲究“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元朝的腐朽统治,人民易子而食,也激不起这些达官贵伸的同情,他们只是想去维护一个腐朽破落的王朝,好成就自己的富贵,自己的节义。
哀哉!痛哉 !
张陈的残存势力
要知道当初占领江南的,不止朱元璋还有陈友谅跟张士诚,陈友谅跟张士诚随便一个都让朱元璋很是忌惮。这两个人在江南的势力很大,都大大的超过了朱元璋,但朱元璋最终靠着谋士的辅佐,和他自身的领导才能。于鄱阳湖险胜陈友谅,后又逐渐灭掉张士诚,二部虽然被消灭了,但在江南盘踞已久,有些势力还仍在。
所以不服朱元璋的统治,也是情理之中了。
幻想元军再来
还有一部分人,痴痴的幻想,元军会卷土重来。正所谓“白发遗民真可哀,途穷犹望北兵来”。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社会利益注定要被从新分配,很多既得利益者要面临重新的洗牌。再加上深深刻进骨子里的忠君思想,所以使得江南士族根本就不支持朱元璋。
一向弑杀成性的朱元璋,这次装起了谦谦君子。
于是又开始大幅修改《元史》,其修改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朱元璋将红巾军写成是“贼”,而自己则是灭贼得的天下,并非是从元朝手中窃取的。
二、朱元璋效力于龙凤政权的事迹被隐去,将自己出身于黄巾军的事迹抹掉,同时韩林儿的死与自己也便无关了。
三、把朱元璋与元朝的作战隐藏很多,这样朱元璋主要是与贼作战,反而成了元朝的守护者,只是一不小心将元朝的天下夺了。
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就这样,逐渐缓和了矛盾,使的江南世族 逐渐接受新朝,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统治日渐稳固,江南世族也成了明朝的一股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的影响了明朝的国势。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出现了洪武中兴,逐渐恢复了国力,甚至在明宣宗时期,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这一切都离不开世族的支持,经济的繁荣昌盛,在于明太祖巧妙的处理了这一矛盾。
因为朱元璋出身卑贱,而且起义军还有宗教的背景,作为士族自然无法相信这个泥腿子。
因为他们都根深蒂固地将自己作为文臣子弟。不满足一介布衣族人章建立的朝代
因为朱元璋只是一个穷小子,他并没有很大的背景,所以说很多人都不承认。
文章标题: 明朝的士族食君禄,受君恩,为什么对明朝的灭亡漠不关心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