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两晋南北朝的乱世间,割据北方的政权大多定都邺城而不是洛阳

时间: 2023-04-01 20:01: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为什么两晋南北朝的乱世间,割据北方的政权大多定都邺城而不是洛阳

五代十国的北齐为啥不把国都建在大城市洛阳?

北齐之前的东魏权臣高欢把都城从洛阳迁到了邺城,因为洛阳以南基本无险可守,当时南面的襄阳,淮阳等重镇都控制在南朝(宋齐梁陈)手中,而洛阳以西就是潼关,也在西魏手中,可以说是四战之地,把都城迁到相对安全黄河北岸且西部有表里山河的山西屏障的邺是明智之举,在北齐后期,北齐失去了先前夺取的淮阳令北齐后主高纬非常害怕,宠臣就劝他就算把黄河以南都丢了,凭借黄河,北齐还有大片江山不用怕,充分说明邺的防御价值。
另一方面,东魏一建立它就是高欢操纵的傀儡,把魏的都城从宗室力量强大的故都洛阳迁到高欢河北的老巢也方便高控制政权,在北魏没有分裂的时候,北魏孝武帝在洛阳,高欢在河北,就导致了孝武帝发兵征讨高欢的战争,所以干脆把首都迁过来,也是巩固北齐高氏的权力。
北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政权,不是五代十国。

邺城拥有四百年的辉煌历史,究竟因何而被烧毁?

自从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之后邺城这座古城就成了北方政权的政治中心。从曹操创立到未开始,一直到北周的覆灭,夜场留下了将近四百年的辉煌历史。曾经的邺城不但政治昌盛,各种各样的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在这里也是非常的繁荣。不过它终究是被隋文帝杨坚的一把大火化为乌有,这不仅仅是因为杨坚对邺城的耿耿于怀,还有很多历史现实的因素。

一、尉迟迥的负隅顽抗

在历史上,杨坚曾经是北周皇帝的心腹大臣,并且在北周倒数第三个皇帝宇文邕的麾下担任大将军。不过也是因为他的面相曾经受到了很多质疑,但是因为他狠心将自己女儿嫁给了宇文邕的儿子,从而打消了宇文邕的疑虑。但是就在宇文瓒过世后,杨坚想代周建隋之前,最大的对手就是位于邺城的尉迟迥,而他在这里与杨坚展开的长达两个多月的战争,让杨坚对这所城市的印象急剧恶化加速了他想烧城的欲望。

二、定都西安,邺城不重要了

因为在历史上,自从三国时期之后,群雄割据中华大地就没统一过,但隋文帝杨坚再一次将中华统一在一起。因此它的都城就不用那么靠北,而是可以接近中原,于是又如秦朝一样在西安定都。而且西安定都之后,邺城就不像以前那样具有极高的军事地位和战略地位,反而会因为他如同平原一般不是很好守卫,于是成为一个负累,因此,千万就干脆就一把火烧干净。

三、防止割据

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最大的担心就是群雄割据。毕竟他之前结束的就是一个群雄割剧的时代,所以这难免会有一些历史的因素在其中搅动,那么邺城作为一个思想上割据的城市,就必须杀一儆百,这也是从思想上粉碎割据思想的措施。然后不论是出于对个人的耿耿于怀,还是邺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思想因素让它终究逃不了被覆灭的命运。

为什么地理位置不好的邺城在魏晋南北朝如此重要

邺城的地理位置不好?
从军事意义上来说,邺城看起来周边都没有太大的防线,但是看远一点,北方一马平川到幽燕地区,所以只要控制幽燕则北方无虞;西边是太行山脉,控制几个关口就足以保证西部安全;东部从来就不是什么需要防范的地方;南部则有黄河。战略上来说,邺城并不难守。就算是看近一点,邺城紧邻漳水,甚至可以直接拿漳水做护城河,只要城高有粮,这就很容易守住,所以军事上来看邺城的位置不差。
从经济上来看,邺城更是不亚于长安、洛阳。经济上主要就是亮点——农业和交通。邺城从西门豹治邺开始就是大农产区,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河洛地区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以农业发达的邺城就成了相当重要的地区——毕竟从汉代开始这里就是河北(黄河以北)第一大城。而交通上来说,邺城的交通怎么看都很发达,不紧陆路好走一大片平地,水运也很发达,通过运河可以直接跨越多个流域。
从政治或者说全图上来说,邺城比较靠近天下中心,到各处都不算远,属于很中的中原地区。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可供选择的大城不多,北方开始只有三个——洛阳、许昌、邺城。所以曹操被封为魏王——封在邺,因为另外两个都是汉的都城,不能封。一下子成了曹魏的“旧都”,什么地位都上去了,不管如何都会很重要。

历史上定都迁都的一般因素

一、求历代都城及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国都简表 ://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86/0085_ts011086.中国历代国都简表 说明: 1、本表以列历代国都为主,兼及分裂割据时代主要国家的都城。

2、国都列出本名、今地和建都时间 3、国都多名者,用本名;注出重要他名。 4、多次迁都者,按时间顺序列出主要都城,时间短暂或不重要者不列。

5、重要陪都一并列出,标记。 朝代 国都 陪都 今地 建都时间 [夏] 安邑 山西夏县西北 阳翟 河南禹县 [商] 北亳 河南商丘北 汤 南亳 河南商丘东南 汤 西亳 河南偃师西 汤 殷 河南安阳小屯 盘庚 朝歌 河南淇县 纣王 [西周] 丰镐 陕西长安西 文王 丰镐 武王 雒邑 河南洛阳 成王 [东周] 雒邑 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 [春秋十四诸侯] 鲁 曲埠 山东曲埠 西周初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初 晋 绛 山西翼城东 秦 雍 陕西凤翔东南 前677年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春秋前期 宋 商丘 河南商丘南 西周 卫 沫 河南淇县 同上 陈 陈 河南淮阳 同上 蔡 上蔡 河南上蔡 同上 曹 陶 山东定陶 同上 郑 新郑 河南新郑 春秋初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春秋 吴 吴 江苏苏州 西周 越 会稽 浙江绍兴 夏 [战国七雄]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初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春秋前期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春秋 赵 邯郸 河北邯郸 战国初期 韩 郑 河南新郑 同上 魏 大梁 河南开封 战国中期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前350年自栎阳 迁都于此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前350年自栎阳 迁都于此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北 前200年刘邦建 [东汉] 雒阳 河南洛阳东 前25年刘秀建 [三国] 魏 洛阳 河南洛阳东 公元220年曹丕 建 蜀 成都 四川成都 221年刘备建 吴 建业 江苏南京 222年孙权建 [西晋] 洛阳 河南洛阳东 265年司马炎建 [东晋] 建康 江苏南京 317年司马睿建 [十六国(增冉魏、西燕、代)] 成(汉)成都 四川成都 李雄于304年建 前赵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匈奴人刘曜于318年建 后赵 襄国 河北邢台 羯人石勒于319年建 魏 邺 河北临漳西南 *** 冉闵于350年建 前秦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氐人苻健于351年建 后秦 长安 同上 羌人姚苌于384年建 西秦 苑川 甘肃榆中大营川 鲜卑人乞伏国仁于 385年建立 前燕 邺 河北临漳西南 鲜卑慕容氏于357年建 后燕 中山 河北定县 鲜卑慕容垂于384年建 南燕 广固 山东益都西北 鲜卑慕容德于398年建 北燕 龙城 辽宁朝阳 *** 冯跋于409年建 西燕 长子 山西长子西南 鲜卑慕容冲于385年建 前凉 姑臧 甘肃武威 *** 张轨于314年建 后凉 姑臧 同上 氐人吕光于385年建 南凉 乐都 青海乐都 鲜卑秃发乌孤于397年 建 北凉 张掖 甘肃张掖西北 *** 段业于397年建 西凉 酒泉 酒泉 *** 李高于400年建 夏 统万城 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匈奴赫连勃勃于407年 建 代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鲜卑拓跋漪卢于313年 建 [南朝] 宋 建康 江苏南京 420年承晋 齐 建康 同上 479年承宋 梁 建康 同上 502年承齐 陈 建康 同上 557年承梁 [北朝] 北魏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386年建 平城 山西大同 398年迁此 洛阳 河南洛阳 494年迁此 东魏 邺 河南安阳北 534年建 北齐 邺 同上 550年承东魏 西魏 长安 陕西西安 534年建 北周 长安 同上 556年承西魏 [隋] 大兴 同上 581年承北周 洛阳 河南洛阳 炀帝建 [唐] 长安 陕西西安 618年承隋 洛阳 河南洛阳 承隋 太原 山西太原西南 [五代] 梁 开封 河南开封 朱温于907年建 唐 洛阳 河南洛阳 李存勖于923年建 晋 开封 河南开封 石敬瑭于936年建 汉 开封 同上 刘知远于947年建 周 开封 同上 郭威于951年建 [十国] 吴 广陵 江苏扬州 杨行密于892年建 南唐 金陵 南京 徐知诰于937年建 扬州 扬州 承吴 吴越 杭州 浙江杭州 钱缪于907年建 楚 长沙 湖南长沙 马殷于907年建 闽 长乐 福建福州 王延钧于933年建 南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 刘兖于917年建 前蜀 成都 四川成都 907年王建建 后蜀 成都 同上 934年孟知祥建 南平 江陵 湖北江陵 924年高季兴建 北汉 太原 山西太原 951年刘缗建 [北宋] 开封 河南开封 960年承后周 应天府 河南商丘 大名府 河北大名 河南府 河南洛阳 [南宋] 临安 浙江杭州 1129年宋高宗赵构建 [辽] 临潢 内蒙古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于916 东南 年建 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西南 1007年建 辽阳府 辽宁辽阳 938年建 析津府 北京城西南 936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044年建 [金] 中都 北京城西南 完颜亮于1153年迁此 会宁府 黑龙江阿东城东南 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 建 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西南 1122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122年建 开封府 河南开封 1214年建 辽阳府 辽宁辽阳 1621年建 [西夏]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元昊于1038年建 [元] 大都 北京城 1267年建 开平 内蒙古正蓝旗东 1256年建 [明] 京师 北京城 1420年明成祖建 南京 江苏南京 1363年朱元璋建 [清] 京师 北京城 1644年迁此 盛京 辽宁沈阳 1625年建。

二、3,中国古代定都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在古代中国,决定一个都城地点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势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首先,从自然条件分析长安和洛阳建都各自的优势。

长安地处偏西,位于内地和边疆的交界处,而洛阳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在交通便利上洛阳占有优势。而长安居关中之地,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

并且,西汉、隋唐都在北方和西北方面临匈奴、突厥那样强大的草原民族的威胁,长安靠近边疆,是链接内地与西域的纽带,时经营西域、反击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秦汉时期,观众就修建了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等水利设施,使该地沃野千里,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军队和官吏。

但关中地区人口的过度集中,造成了当地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再加上政治中心在战乱之际又常常沦为主战场。最后,长安的经济优势终于一去不复返。

到了唐朝,长安城达到鼎盛,但关中却常闹饥荒,粮食已经不敷食用,皇帝常常带着大臣不远千里去东都洛阳就食。 再看 洛阳,所在的伊洛谷地较为狭小,山东的经济中心并非在此,洛阳一带的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

但洛阳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它最大的优势。前面已经提到,隋唐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开始脱节。

当时主要粮食产区是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和江淮一带,京都的粮食严重依赖两地的转运。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

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

如果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长安,不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迁都洛阳。

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多数时间都驻留在东都洛阳,洛阳取代大兴城成为实际的都城。唐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中心在长安和洛阳间频繁变迁。

但是,受到西北边患的牵制,长安作为都城的时间远远长于洛阳。洛阳控制东部,但离西北过于遥远,对突发事件无法及时反应。

并且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洛阳位于四战之地,和平年代的优势在战时反而变成劣势。所以,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一个以政治军事立都,山河环绕,易守难攻,向东有居高临下之势,向西可以打通西域,作为防备草原民族的缓冲区;另一个以交通经济立都,四通八达,天下之中,有漕运之利。

唐末至五代,政治中心由长安迁至洛阳,又从洛阳迁至开封,一方面反映了中原王朝边防线内收缩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权对东南财赋的依赖性大大增强。在大运河改道后,开封成了新的航运中心。

北宋初年,宋太祖曾计划先迁都洛阳,再迁至长安,但由于北宋实行强干弱枝的方针,在开封集中全国一半的禁军,全部依赖大运河转运粮草。此时长安和洛阳都已衰败,原先的优势大多荡然无存,无法容纳数量巨大的人口,迁都只好作罢。

在古代社会后期,西北边患逐渐被来自东北边患取代,中原政权的的都城开始东移,扼守由北向南的交通要道,以有利于边防,例如明朝定都于北京。这使得长安和洛阳永远失去了作为都城的资格。

除了这些因素外,王朝的政治需求也是决定定都地点的因素。西周定都镐京,关中时周族的发源地,十分适合他们的农耕经济,周成王时修筑洛邑为陪都,号成周,是为了了监视和震慑商朝的移民,控制东方领地。

秦朝统一后,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国祚短暂,未能来得及考虑都城迁移的问题。西汉最初定都于洛阳,后娄敬进谏,力陈关中的险要和富庶。

西汉最终定都关中,除了以上原因,还因为在东方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国,定都长安可以随时扑灭可能的叛乱。东汉光武帝起兵于河北,南下攻取洛阳后再四面出击,平定天下,刘秀的功臣勋贵大都为南阳豪强,东汉政权依赖于豪强的支持,洛阳也位于他们的根据地。

但东汉仍把长安视作东都,大多数皇帝每年都必须渠长安拜谒祖宗陵寝。但东汉时期,长安地位的下降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对边疆的控制力减弱,羌人叛乱至东汉灭亡仍未彻底镇压下去,三辅一带成为内迁戎狄的居住地,到五胡乱华的时期,关中胡人与 *** 的比例已经失衡。曹操的政治中心在控制河北和河东的要地——邺城,到曹丕即位时,选择已废弃多年的洛阳为都城,主要时因为洛阳靠近南方,便于对吴国用兵。

前秦由氐族建立,氐族长期居住于川陕陇交界一带,在关中也有相当大的人口规模,前秦定都长安也与靠近祖先所居之地有关。北魏孝文帝南迁,目的地也是有邺城改为洛阳,同样有洛阳位置靠南,便于对南朝用兵。

并且,洛阳作为传统的汉族王朝的古都,在 *** 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归属感。定都洛阳,北魏既能有效拉拢汉族,又可以以中华的正统自居,显示孝文帝全面汉化的决心。

北周、隋、唐的建立者出身关陇军功贵族,关中是他们传统的根据地。唐朝建立初始,就有关陇士族、山东士族和寒门的争斗。

武则天大力任用出身山东的官吏,打压关陇士族,把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降低长安的政治地位,。

三、中国历史上的迁都

国历史上有10次比较重要的迁都: 1.盘庚迁殷 殷商时期,盘庚将商朝的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造就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商朝的中兴,并为商朝取得灿烂的文明成就创造了先决条件。从盘庚迁殷之后,中国的王朝历史也就此结束了频繁迁都的时代,出现了后世一个个历时长久的都城。

2.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镐京迁到了黄河南岸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这次迁都事件是西周与东周的历史分界线,同时也宣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来临。

3.秦迁咸阳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国的国都由偏居西方的栎阳迁到了渭水下游的咸阳。从这之后,咸阳一直就成为秦国的政治中心而存在。秦国的这次迁都,使其势力向东大步推进,而政治中心的东移,也使秦国真正成为了与中原各国对等的政治大国,对秦国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大业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4.晋室南迁 公元317年,晋室遗族重以江南的建康为都城,将中断的晋王朝的皇统又延续了起来,是东晋的开始。这次迁都使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南方出现了一个政治中心。此后两百多年,不管北方的政局如何动荡,建康的政治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它一直是南朝统治的中心所在,这也使南京开始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其次大批北方知识分子和掌握先进技术的生产者的南下,使长期落后的江南地区得到了一次大发展的机会,也就此拉开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5.孝文迁都 孝文帝把北魏的都城从偏僻的平城搬迁到了处于黄河流域腹地的洛阳,伴随着此次迁都,鲜卑人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汉化运动,之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鲜卑贵族阶层就基本完成了汉化,实现了融入中华民族的目标。而北魏政权的汉化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北朝由此结束了在中原 *** 心目中“胡虏”的形象,开始以正统政权的面目出现,其政治也由此上了正轨。这就为一百多年后隋朝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而奠定了基础。

6.海陵南迁 海陵王于1153年完成了迁都中都的大业,金国的政治中心就从偏远的东北地区迁到了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这个王朝也成功地由一个边疆王朝转化为了一个中原王朝,在政治上大大有利于女真人的统治。北京这座城市也就此开始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元迁大都 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之后,就开始仿效汉族建立封建化的王朝——元朝,并且将蒙古的都城从草原上的和林迁到了大都。从元朝的建立和定都大都开始,蒙古政权逐渐实现了中原化,并且使政治按照汉族封建国家的模式逐渐走上了正轨,从而为元朝最终稳固对中国的统治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8.永乐北迁 朱棣统治期间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固然有“天子狩边”的豪情,也有重建明朝政治中心的原因。而北京,也就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直至今日,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9.清迁北京 在清军占领北京之后,摄政王多尔衮立即做出了迁都北京的决定。仅仅半年之后,大清王朝的都城就由关外的盛京迁到了北京,从此,清王朝以北京为都城,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这一政治举措使满清政权的汉化速度异常迅速,并且很快就在汉族地区站稳了脚跟,对清朝历史的影响极其巨大。

10.国府迁渝 1937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全面战争终于爆发。中国在战争初期无法阻挡日本的强大攻势,首都南京的沦陷在所难免。国民 *** 不得不开始了一次规模浩大的迁都行动。这次迁都是分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从南京迁到武汉。在武汉失陷以后,国民 *** 又西迁重庆,历时一年多,终于完成了这次迁都。这使中国在首都南京失陷的情况下得以继续保持 *** 的完整性,并得以保持对日本的抵抗态势,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抵抗到底的决心。

四、历史上的迁都朝代有哪些

夏朝 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商朝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周朝 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于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汉朝 刘邦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定都洛阳,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后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定都。

晋朝 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316年,匈奴攻占长安,晋朝南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司马睿于317年建立东晋政权。

北朝魏 南北朝时期,北魏曾定都平城(今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朝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后隋炀帝迁都洛阳。

唐朝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长安毁坏严重,迁都洛阳三年。

五代梁 朱温升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由开封迁都洛阳,乾化三年(913),末帝即位,还都开封。

宋朝 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

辽国 公元907~1125,契丹人耶律阿保机所建,在我国北部,初名契丹,938年(一说947年)改称辽。其国都原不在幽州,在上京[巴林左旗南],由于石敬瑭为了成为中原皇帝,请辽国帮助了,所以,以幽州为礼物送给辽国了,辽国才迁都到幽州。

金国 (1115-1234)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元朝 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如不算北元政权,未迁都)

明朝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清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定都为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 1621年迁到辽阳,1625年迁到沈阳。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称帝。1644年,迁都北京。

文章标题: 为什么两晋南北朝的乱世间,割据北方的政权大多定都邺城而不是洛阳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7273.html
文章标签:两晋  定都  洛阳  割据  南北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