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海洋霸权一家独大,为什么不能像陆地霸权一样,出现割据强国

时间: 2023-10-19 01:01: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海洋霸权一家独大,为什么不能像陆地霸权一样,出现割据强国

无敌舰队衰落与英国的崛起:海洋争夺里的「 ”赢家通吃”游戏

利维坦是《圣经》里记载的一头怪兽,传说它生活在海中,鼻孔冒着烟雾,嘴巴会吐出火焰,每当它游过的地方,海水都会为之倒流。除了上帝,几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降服。 后来,哲学家霍布斯以此为名,出版了他的政治学名著《利维坦》,在书中,作者将利维坦比作国家暴力机器的化身,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个政治术语。 不过,对于16世纪末的英国人而言,「 ”利维坦”却真实地存在着。当然,它并不是什么海洋怪兽,而是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588年,西班牙准备攻打英国,英国上下一片恐慌。据说霍布斯的母亲,就因为听到无敌舰队来袭的消息受惊早产,生下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 那么,无敌舰队究竟有多厉害,让英国人如此的恐惧? 1/6 英西海战是「 ”以弱胜强”的典范吗? 关于无敌舰队,熟悉世界史的人并不陌生。1588年,这支舰队第一次远征,与英国海军在尼德兰附近的海域展开了一场激战,西班牙人拥有130艘舰船和80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而英国方面仅有几十艘军舰,结果愣是把这个巨人给打趴下了。人们给予了这场胜利高度评价,说它标志着英国海军的崛起,是战争史上「 ”以弱胜强”的典范。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场景中。 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西班牙依靠从美洲攫取的巨额财富,成为了欧洲第一强国。他拥有大片的海外殖民地,相继打败了曾经的海上霸主葡萄牙,以及陆上霸主法国,军队实力如日中天。 全盛时期的西班牙帝国版图(红色部分为其领土与海外殖民地) 那么英国呢?当无敌舰队进犯的时候,英国人还没有海外殖民地。当时欧洲各国都在积极地海外扩张,但是英国的领土面积小,人口又少,无论经济水平还是军事实力都比别的国家落后,无力开展大规模的海外殖民。 但是钱总得赚呀,于是英国人想出了一个狡猾的办法:给私人船只发放许可证,允许它们出海抢劫别人的商船。 难怪有人会说,英国海军是从干海盗起家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德雷克船长,就是个由英国女王授权的大海盗。只不过,这些海盗披着合法的外衣,并得到了国内贵族、议会乃至商人的大力支持,他们在这些私掠船上都是有股份和投资的。 弗朗西斯·德雷克船长 既然是抢劫,作为暴发户的西班牙自然成了英国人的首要目标。西班牙商船频频遭受英国海盗的袭扰,西班牙商人苦不堪言,自然希望本国能出面教训英国人一把。 然而,这还不是两国爆发大战的直接原因,这场战争的起因来自政治层面。 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她有个表妹也非常有名,叫做玛丽·斯图尔特,她曾是苏格兰女王。传说这位玛丽拥有异常的美貌,还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玛丽女王 伊丽莎白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惜没有子嗣,这就意味着她死后只能由表妹玛丽接任皇位,玛丽信仰天主教,而英国此时已经是一个新教国家,国内的新教徒担心,玛丽上台后将重新挑起宗教内战。 还有证据表明,玛丽曾经试图刺杀伊丽莎白,这位女王认识到,必须先下手为强。于是在1587年,玛丽被下令处死,年仅45岁。 按理说,女王杀死政敌,只是英国人的内政,但西班牙人坐不住去了。 2/6 剑拔弩张 西班牙不仅是当时的欧洲第一强国,还是罗马教廷的坚决捍卫者。西班牙人占领美洲,除了抢夺金银财宝,还打着传教的名义。虽然欧洲的宗教改革已经实行多年,但是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却打心底里排斥新教徒。 而现在,作为新教徒的伊丽莎白一世,杀死了天主教徒玛丽女王,这给了西班牙人报复的借口,他们正好能打着「 ”维护正统”的旗号惩罚一下英国,加上它对英国的抢劫与挑衅忍耐已久,是时候给点颜色瞧瞧了。 而英国方面,西班牙在英国人眼里也不是啥好东西。16世纪末的西班牙帝国不可一世,英国人对它的殖民掠夺很看不惯。况且,西班牙人还喜欢把天主教信仰强加给其他民族,谁不服就打谁,是一种 *** 裸的霸凌行径。 所以,英国人把抢劫西班牙船只视为正义之举,如同强盗抢了强盗的钱,既然这些钱本身就不合法,我打劫也算是名正言顺。 由此可见,西班牙与英国开战,既有政治目的也有经济动机,并非如后世所说是为了争夺制海权。人们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由于后来马汉海权论的兴起,关于这一点,我们最后还会解释。 西班牙的实力毋庸置疑,面对英国,他们丝毫不敢轻敌。为此,国王特邀请最富经验的海军将领和军事专家,协助无敌舰队的建设。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人早就意识到了火炮的重要性,他们在当时最先进的盖伦帆船上添置了重型火炮,以对付快速灵活的英国舰船。 盖伦帆船 而英国呢,他们是否正如历史书上说的那般弱小呢? 首先,英国海军始终处于备战状态,他们没有像西班牙人那样,为对付敌人专门打造一支舰队并加以训练。另外,英国人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战船,这种船只不仅速度更快,还能装更多的炮弹,射程也比较远。单以盖伦帆船而言,英国总共有25艘,而无敌舰队只有20艘,数量还超过了他的对手。 那么英国人的劣势在哪儿?在船队的规模上,西班牙人总共130艘船,其中包括盖伦帆船以及大大小小的其他船只。但英国却凑不齐如此庞大的舰队,但是别忘了,英国还有那么多海盗呢,现在敌人打到家门口了,国家平时给了你们那么多好处,是时候报效一下了。 通过这番简略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英西两国海军的实力对比,其实是旗鼓相当的。论主力战舰,英国人还要略胜一筹,他们的弱点是数量不够,而西班牙人也很清楚这一点。 3/6 出师不利 那么,无敌舰队最终是怎么失败的呢?这里面既有运气因素,也有自身的战术问题。 也许上帝从一开始就没有站在西班牙人这边,舰队出发后不久,便遇到了一场大风暴,大约6000名士兵因此丧生。之后,许多士兵又因为吃不到新鲜食物相继得病。换在古代,大战之前就遭遇如此严重的减员绝非好兆头,但无敌舰队仍旧坚持前进。 这正是无敌舰队实施远洋攻击的致命缺陷,他们不仅面临恶劣天气的威胁,还要解决棘手的食物供给问题,然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他们只能听天由命。 当遇到英国海军的时候,无敌舰队已经是一支疲惫之师。而对方正以逸待劳,等候敌人的光临。 今天很多人提到这场海战时,总爱说无敌舰队的战术落后,因为他们直到16世纪末,还在采用当年古希腊人的战术,就是把大船靠近敌舰,然后派士兵上船近身肉搏,把海战变成了船只上的陆战。只要敌人在你靠近前一炮把你的船轰了,你就全完了。 其实在16世纪,这套战术被欧洲各国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地中海的海军冲突中。更何况,西班牙人很清楚自己的劣势,就是火炮没对手强,但船只比敌人多,所以就尽可能接近敌舰,然后在船上与对方一决雌雄。 然而,英国船只有着灵活机动的优势,西班牙人无法靠近他们,他们有没有利用自身的火炮,把西班牙军舰打成筛子呢?并没有。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想要用火炮击沉一艘大型战舰几乎没有可能,别说是击沉,就连击中也没那么容易。道理很简单,16世纪的火炮技术还不够发达。虽然双方的炮弹在天上飞来飞去,却没有给对手造成太大的威胁。 不过,英国人对火炮的掌握,仍旧比西班牙人略高一筹,加上他们的队伍中有大量的海盗船,这些船穿梭于敌船之间,屡屡给敌人致命一击。最终,这些优势决定了胜利的天平向着英国倾斜。 无敌舰队出师不利,他们之后为逃避英国的追击,绕过英伦三岛才得以折返。在此期间,他们再度遭到风暴,疾病与敌军火炮的打击,只有66艘船只返回故土。 所以,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海战中,英国人最大的优势体现在他们相对灵活的战术上,大批的海盗船使英国海军有了和敌人打群架的资本,这些船都是趁火打劫的高手。而英国人更为先进的火炮,也对战局的走向起到了重要影响。 但我们不要忘了,如果不是西班牙经过长途奔袭,并事先损失了一部分战斗力,那么英国能否取胜,依然是个未知数。 从严格意义上,这场所谓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现代海战,双方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层面上,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4/6 无敌舰队的命运 有人说,无敌舰队的失败,标志着英国海军的崛起,西班牙人从此一蹶不振,把海洋霸主的地位拱手让给了英国,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战争结束后,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在内的高层普遍认为,击败无敌舰队根本说明不了什么。它算不上伟大的胜利,充其量只是让英国暂时「 ”活下来”而已。 伊丽莎白女王这么说,并不是故作谦逊,或有意麻痹对手。到了1589年,也就是与无敌舰队交锋的第二年,英国就率领舰队大举进攻里斯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他们,这回却遭受惨败。英国人带去的海盗船也没能发挥作用,很多船甚至在中途就逃跑了。 1596年,英国舰队再次袭击加迪斯港,却因为忽略了西班牙舰队主力的位置,最后铩羽而归。英国海军在远征途中,犯了和当年西班牙人同样的错误:缺乏后勤保障,士兵容易感染疾病,并时刻受到恶劣天气的打击。总之用美国历史学家马丁利教授的话说,无论英国海军还是西班牙海军,都还不具备远发动远距离进攻的实力。 那么无敌舰队后来的命运如何呢?他们有没有一蹶不振呢? 1591年,无敌舰队再次与英国在弗洛雷斯遭遇,英军主力还没交战就迅速逃脱,而他们的旗舰「 ”复仇”号则被西班牙人击沉。此战之后,英国私掠船不敢再对西班牙舰船轻举妄动。 1597年,无敌舰队再度策划入侵英国,这回他们有了更先进的火炮与战舰,并做了严格的保密工作。遗憾的是,暴风雨又一次扑灭了西班牙人的野心。 1599年,年轻的腓力三世登基,为报十一年前的失败之仇,无敌舰队再次大举入侵英国,然而,当舰队出发后不久,荷兰却在背后捅了一刀,他们攻占了加那利群岛,威胁到西班牙人的海上安全,舰队不得不北上对付这个新崛起的对手,英国成功躲过了一劫。 到了1601年,无敌舰队又开始觊觎英伦三岛,此时英国的爱尔兰地区正爆发叛乱,无敌舰队原计划把士兵送到爱尔兰,和叛军一起占领那里。但西班牙人的如意算盘再度落空,无情的风暴又一次把舰队打得七零八落。 总之,自1588年后,英西两国海军又有过数次交手,各有胜负,西班牙还略占上风。不过,海洋远征使两国元气大伤,不得不最终握手言和。表面上看,无敌舰队并没有衰落,它们只是运气不佳而已。 但现实是残酷的,无敌舰队到了17世纪开始走下坡路。原因也很简单,西班牙帝国没钱了。 5/6 先发与技术优势无法决定成败 西班牙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一个崛起的超级帝国,也是最早衰落的超级帝国。 它曾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殖民地,规模最大的舰队,它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美洲的印第安人。殖民掠夺使西班牙一夜间成了暴发户。 暴发户的成功总是让人眼红,然而,西班牙也为之付出了代价。 从美洲掠夺的真金白银,不是进入王公贵族的口袋,就是用于修建壮丽的教堂。另外,连续的对外征战,也在不断消耗国家的财力物力。抢来的钱,转眼间就统统花掉了。这样的发展模式,注定难以持久。 反观英国,从17世纪起,英国也开始了海外扩张。其实,只要是战争,都会劳民伤财,但是英国人得益于以下几点。 首先,他的海外殖民地没有西班牙人多,维护霸权的成本比较低。其次,由于岛国的地理位置,英国人把更多精力放在海洋上,较少和大陆强国单独硬碰硬,而西班牙到了17世纪,则频繁对大陆与海上强国两线作战,进一步拖垮了本国的财政。 最后,英国的海外扩张是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的行为,到了17世纪末,英国已经通过中央银行发行国债,大幅度提高战争的融资能力。但是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却以国王为主导,国王是最主要的受益者。所以他们抢来的财富只能进贵族的腰包,而贵族们除了把钱花掉,没有别的选择。 英国人与西班牙人的海上争霸告诉我们,在竞争过程中,无论是先发优势还是技术优势,都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唯有靠长期演化形成的制度优势,才能把小优势一点点集聚成强大的战略壁垒。 西班牙人最早获得了大片殖民地,在资源上享有先发优势,却没能把这些优势转化成战略壁垒,最后还是被后来者赶超。 至于技术优势,无论有多先进,只要给对手一定的时间,总有办法学会。举个例子,西班牙舰队在16世纪八十年代初,使用了大量平地大船和高楼大帆船,这类舰船只适合内海作战,而英国的海军舰船要比他们先进地多。所以,西班牙舰队在英国海盗面前屡屡吃亏。然而,在1588年海战后仅仅一年,西班牙人就学会了制造英国人的舰船与火炮,并在作战中重创对手。 其实,早期的现代海战,交战双方能否取得成功,都有较多的运气成分。无论西班牙打英国,还是英国打西班牙,除了拼武器,拼数量,剩下的就看好天气眷顾谁了。 所以那个时代的海战,以今天的眼光看,仍旧属于低水平的竞争,大家比的无非是数量和概率。 6/6 海洋争霸与「 ”赢家通吃”法则 虽然英国拥有那么多地理优势和制度优势,但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海军,仍旧非常弱小。至于其他国家,无论西班牙、法国还是荷兰,也无不例外。 那么,什么样的海军才算真正强大呢?根据19世纪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的理解,它必须掌握制海权。 马汉将制海权定义为「 ”占据绝对优势的海上力量对海洋的控制,这种控制将敌人的旗帜从海洋上驱逐······通过控制海洋这片广大的公用地,就是关闭了那些进出敌人海岸的商业通道。”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请注意上述定义中的「 ”绝对”二字,也就是说,掌握制海权的国家,必须在海洋中一家独大,绝不允许另一个挑战者出现。 制海权这个概念提出于19世纪末,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作为军事概念,它的生成背景源于17世纪的全球贸易。 在那个时代,随着欧洲列强相继拓展海外殖民地,跨越大洋的商贸运输与军事远征变得日益频繁。西方国家逐渐意识到,要想称霸全球,除了拥有大片的殖民地,还得扼守海上的商业要道,控制了这些要道,也就控制了远洋贸易。 无论你在陆地上有多强大,只要想出海做生意,就得经过我把守的港口和海峡。一到海上,你就得听我的,英国人对此贯彻地最为彻底。所以,从18世纪开始,他们开始成为全球海洋霸主。英国的崛起,就是对马汉制海权理论最生动的诠释。 一旦你决定称霸海洋,结果就是,要么拥有一切,要么一无所有,正所谓「 ”一洋不容二主”。就这点而言,争夺海洋有点像商业世界的「 ”赢家通吃”法则,最强的企业获得全部资源,其他的顶多只能拿到零头。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海洋世界不像陆地,并没有地形与国界的阻隔,海军的流动性要远远强于陆军,只要机动性足够,它就能畅行无阻,最强大的海军,必将称霸整个海洋,茫茫大海,只能有一个赢家,从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帝国,到近代的英国,乃至当代的美国,无不如此。 当然,如果时间退回到1588年,那时候的英国和西班牙,都未必懂什么制海权,因为它们还没有发展出足以控制远洋的军事实力。进入17世纪以后,更多的国家开始加入海洋的争夺战,它们有的英国强大,有的比英国富有,但历史最终选择了英国,为什么呢? 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英国是欧洲列强中唯一没有陆地包袱的国家,它不曾像法国或者西班牙那样,有着大片的殖民地需要守护,也不像德意志或者奥匈帝国那样,卷入形形 *** 的内战。岛国的「 ”无依无靠”,反而成就了它日后的伟大。 英国的崛起再次向我们证明了,只有不被存量给绑架的人,才有机会笑到最后。

英国为什么要建立海上霸权?

答案要尽可能的详细。谢谢
英国地域狭小,工业革命后,土地大量圈占,农业受到排挤,英国不像当时的中国,无法自给自足,必须建立在海外殖民扩张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掠夺获得财富,而对海外的扩张首先必须取得对海洋的绝对控制,当时,海上强国不止英国一家,还有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都处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内的物质需求旺盛但生产不足,于是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就变成了海洋霸权的争夺。
英国四面环海,这些因素肯定会影响他经济或军事的发展。而对于世界上每个国家来说,尤其对于内陆国家,这是薄弱环节。英国抓住这一点,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实现日不落帝国的野心。
英国是一个岛国,他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海军来保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在必要时可以快速机动去维护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利益和对外进行扩张.这也是一个岛国既定的战略方针.
英国人也曾经想出兵欧洲大陆建立陆上霸权,结果被法国人打的满地找牙。百年战争战败后,英国放弃了建立大陆霸权的想法,开始集中力量建立海上霸权,在欧洲本土则奉行大陆均衡政策,不让法国一家独大。
未来的世界陆地资源枯竭,吃海的时代来啦!英国佬眼光还可以!

大国崛起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国崛起观后感1

  近段时间,我看完了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名字叫做《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历史,原来是这么充满趣味!这么深奥奇妙!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它们的强盛都离不开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和领导人。从哥伦布、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瓦特、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卢梭到伊沙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乐、郫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从是这里产生的。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国》,这里面谈到了中国唐宋的强盛时期,它是这样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很多的福利设施;一千多年前欧洲很乱很穷很落后,美洲未开发、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正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一千多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而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钢铁业年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

  一千年前的中国农业、商业、制造业、手工业、娱乐业都是世界最发达的……

  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不是几倍而是十几倍。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一千年以前的中国令中国人无比自豪,但晚清时,清朝政府的却让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得挨打,人民就会陷入痛苦与愤怒之中。

  现在的中国终于像巨人一样从世界舞台的底端再次站了起来,但我们却没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国人的那份骄傲与自信,因为,我们还没有站在最顶端。

  怎样才能使中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再现雄风?

  看完《大国崛起》以后,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第一点,全国的人民要万众一心地为国家努力,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要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出力,要记住:“国家兴亡,我的责任。”大家团结协作,才能让我们的祖国走向胜利。第二点,国家领导人应该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应该多多建设免费的小学与中学,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国家才能培养大量的人才,才能实现成为强国的梦想。第三点,英明的领导人与有智慧的百姓一样重要。国家领导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优秀的领导人才能制定正确的制度和战略。第五点,即使拥有了以上四点,没有历史机遇,那么崛起的道路还是非常漫长的,重要的历史机遇可以使一个国家迅速崛起,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另外,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影响力,那就是悠久的文化历史,它的优点是可以让人们从前人做过的事情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它的缺点是容易在向别的国家学习并改善自己的时候与自己本身的传统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

  “国家兴亡,我的责任”。让我们大家都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才,将来为祖国创造光明的未来,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二十一世纪腾飞,再次遥遥领先于世界!

大国崛起观后感2

  好像一种自然规律,世界上每一个大国崛起的背后,都有一条隐藏的线索,包容着它崛起并且最终铸就辉煌的种种偶然与必然。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分析英国的崛起之初始,当分别从科学、技术、管理三个方面着眼。这也是现代花前进的三轮。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讲: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会崇尚科学的,他们的思想时麻木不仁的。而英国是一个较早受到文艺复兴思潮影响并在这场伟大而辉煌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文学巨匠的国家,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那时的英国人民,眼界是很开阔的,他们反对专制与愚昧,积极追求个人民主与自由,执著地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到处是充满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自然地诞生出了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引导着人们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眼光来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经典力学的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人们探索自然的信心。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常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英国的崛起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女皇的英明,管理的.得当。1。女皇能抓住机会。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2女皇的狠。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3女皇的开明。在对待艺术上,莎翁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呢,当然知道这一点,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她明白:权力的基础是全体英国人组成的民族,没有民众的支持做后盾,王朝就没有立身的可能。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不应该拥有什么。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天长日久,国王和贵族遵照彼此间的承诺,各自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成为英国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4女皇的聪明。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

  相反,女皇以后的几位君王的管理智慧就有些差强人意,甚至差点将英国置之死地。1约翰王又被称为“失地王”。为了维持战事,约翰王加紧了对市民和贵族的盘剥。这样呢,就破坏了贵族和国王之间那个不成文的却流传已久的惯例,到了1215年春天,愤怒的贵族们集结起来,武装讨伐国王。2查理一世继任后,很快就遭遇了财政危机。那些由他个人主导的,英国与西班牙、与法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宗教战争,使得国库空虚,财政紧张,为了维持战事,想到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税收。这样一来,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对立也就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在1642年爆发了战争,而这个呢,就是近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叫“英国内战”。3詹姆士二世没有觉悟,他一意孤行,脱离议会统治,威胁到伦敦城和许多其他城镇的利益。表现的像一个专制独裁君主。他让英国多数有产精英觉得他们必须推翻他。威廉和平地入侵了英格兰,詹姆士逃跑。没有发生战争。

  这几位国王真有些任性所为,都自以为是,想要超越女皇,却不去念一下女皇成功的经,一心要走自己的路,可不知前人已经给你铺了路,这条路必然有它独到之处,你却偏偏要把它继续往另外的方向铺,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大国崛起观后感3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近日推出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众多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学习。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至清康乾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的神学桎梏,将人们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解放出来,在精神方面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翘楚的新时代。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如何摆脱历代王朝“兴勃亡忽”的质疑时,给出的药方是“人民民主”。今天,这句话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综合实力成为衡量大国地位的标准时,作为硬实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作为软实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响力一个都不能少。美国的强国之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

  必须厘清的是,和上述9个大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有着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绝少侵掠他国的文化传统的贪婪品格。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9大国优点的同时,中国可以避免其他强国最终“亡乎”的历史宿命。

  不过,仅有和平的理性,经济的势力和开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实现强国之梦。如中国两宋,经济文化发展俱佳,政治也相当开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终被异族所灭。去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在评论版中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虽是对美国提出的警醒,但也给我们以警醒,强国之路,必须要保持软硬力量的综合平衡,综合国力的哪一个要素都不能偏颇。

大国崛起观后感4

  《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纪录片用短短的12集将9个世界性大国历的兴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或者说,是过去人类500年的一个发展历程的一个微缩。过去的500年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500年,人类是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然后开始征服天空,再向太空发展。诚然,所有的壮举是世界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感觉这部历史纪录片拍得很好,文字解说非常精准且耐心寻味。不过,更让人值得称道的是,以前很多纪录片在谈到发达国家的时候都是用侵略、掠夺这样的词语,不过这次的纪录片是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其他的国家,并给中国以深刻的启迪。我想,中国目前也处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要向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国迈进仍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应该以一种广阔的心胸去承认他国的成就,并虚心的向大国学习并借鉴成功的经验,而不是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傲视一切。"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然而,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小岛国却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信念征服了海洋,也因此获得了世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为什么恰恰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呢?

  在对众多专家学者的采访中,我发现,大家对大国之谜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不过把这些归纳起来看,有以下这么几点: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影响力。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其次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再次是在于对人才的重视。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还有就是一个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单一力量的强大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最终强大。

  看完《大国崛起》,各国的发展历程中的很多镜头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放,我感到中国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努力,但同时,我也感到了中国在向大国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响,越来越有力!

大国崛起观后感5

  我是四年之前去的葡萄牙,并且只去了两个城市,首都里斯本和盛产葡萄酒的波尔图。看央视的纪录片《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开启欧洲现代文明的就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萨格里什,罗卡角,恩里克,迪亚士,达伽玛,卡蒙斯…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人名,不断在脑海中浮现,那一回,我也正是沿着他们的足迹,在葡萄牙寻找历史的记忆…

  葡萄牙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罗卡角就是欧洲大陆每天最后看到日落的地方。在茫茫的大西洋边上,竖立着一座十字架碑,上面刻有一行字“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当年,迪亚士,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正是从这里出发,开辟海上新航线,发现新大陆…

  为什么会是葡萄牙?仅仅是因为他临近海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实,翻开历史,这里面有太多的必然和偶然的因素。葡萄牙是欧洲大陆第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强大的王权为大航海事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条件。事实上,葡萄牙的航海事业的兴起,与葡萄牙王室的恩里克王子密切相关,这样一位终身未婚,在萨格里什苦修了四十五年的圣徒,正是在他的组织与感召力下,集结来自欧洲,来自阿拉伯的专家学者,改进指南针,改进帆船,开设航海学校,为远洋航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恩里克王子自己一生都从未出过海,但是,欧洲早期的每一次航海创举,都和他密切相关。而也正因为是强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葡萄牙人从罗卡角出发,绕过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达到了印度,而麦哲伦,更是环游了世界…

  里斯本的热罗尼姆斯大教堂是葡萄牙的精神圣地,这里长眠着两位对葡萄牙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历史巨人,大航海家达伽玛和大诗人卡蒙斯。从教堂的正面,进门就是两幅精美的石棺,左边是达伽玛,右边是卡蒙斯。达伽玛到达印度,从那里源源不断运回了黄金,香料,这是欧洲人最早实现东方的财富梦,而卡蒙斯的长诗,《葡萄牙人之歌》,其灵感也是来自于海上,他吟诵出的是葡萄牙人的精神与灵魂。

  其实相比于作为政治中心的里斯本,我更喜欢波尔图,我觉得这里是更能反映葡萄牙当年靠率先开启海洋文明,有过昙花一现的繁荣的地方。杜罗河穿城而过,一直延伸到大西洋,而两岸,遍布的教堂,那种典雅与奢华,你能够想象当年,葡萄牙人从亚洲,从非洲,从美洲,掠夺来的财富,用黄金,象牙,堆积起来的信仰…葡萄牙人凭着一股冒险的精神,凭着对财富的渴望,还有对宗教的无限热情,突破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开辟新航线,积累财富,但是最后却并没有像后来的荷兰,英国一样,转化为生产力,而是将之用于享受,用于维护已有的精神统治,当新的国家在海上开展与他们的竞争,他很快就走向了没落~

  走在里斯本和波尔图的街头,阳光很明媚,空气都是暖暖的,缓慢的节奏,低廉的物价,精致的建筑,我能感受到一种没落的贵族气息。有一种气质,是没有深厚的积淀和漫长的时间沉淀养成不了的,里斯本和波尔图的这种氛围,也正如卡蒙斯的诗,一边是象征着葡萄牙的精神与灵魂,那是图腾一般的存在,一边,却也有着真实如路人一般对生活,对爱情的吟诵~

  《当我离开的时候》:当我离开的时候,那双明亮的眼睛,脉脉含情,泪水莹莹。有谁能告诉我,他们现在的情景?对我可有思念之情?你可曾记得,惜别时我的忧伤,你可曾想到,他日相见时,我的心情?你在推算着日月星辰,哀叹度日如生,还是在托心事于飞鸟,轻风?啊,幸福的相思啊,为什么要在这离愁别苦之中,用甜蜜的幻觉来欺骗我悲伤的心灵…

大国崛起观后感6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它讲述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衰落与崛起。一个曾经多次遭受分裂的国家,一个曾经给全世界带来最大的灾难的国家,一个摆脱了全部历史的不幸重新进入欧洲,融入世界,并成为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国家,很让人敬佩和尊敬。

  经历了多次的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德国,以其无限的魅力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以及全世界。相信许多看过大国崛起的人都会对德国这个充满传奇的国家印象深刻,不仅仅是感叹它的强大,更是因为它对待以前过错的态度。联系到当前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刻,更是发人深省!

  在12集的大国崛起中,德国的主题是“帝国春秋”,作为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它饱受古典音乐的滋润,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统一和强大一直是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跌宕坎坷的命运不断考验着德意志人。勃兰登堡国门上的和平女神是德意志神圣的象征,200年前,当法国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时,和平女神被当作战利品运到了法国,屈辱降临。又因其地理位置被称为欧洲走廊的主战场,饱受周围列国的侵犯,德意志人更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1648年,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分裂状态。席勒曾感叹道: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土地了;他的朋友歌德也曾叹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土地使我们相信地指出,

  这就是德意志。在19世纪,统一和自由这一主题一直贯穿着整个德国,1814年,随着拿破仑的战败,法国交回和平女神,可它却要再次面对着一个分裂的德意志。可值得庆幸的是,法国大革命统一、自由的思想使人们从禁锢了百年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光明的曙光迎面扑来。从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先进行经济上的联盟再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到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工业总产量已经位居欧洲第三。经济实力的增长,给德意志带来了飞速的发展。1871年,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上台,不断增加的军队力量使德意志成为“和平时期的兵营”,俾斯麦以其独特的外交政策,为德国争取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他认为:没有任何国家不结盟,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成为本国的敌人,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德意志在法国的王宫中宣布了它的诞生,一个全新的德国正在走来。俾斯麦当政期间,还重视国民教育的培养,建立教育和科研并存的现代大学,大学教授中就有2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智力成为了德国发展的重要资源。也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展开,1913年,德国经济跃居世纪第二,经济的发展刺激它要在世界上谋求更大的利益,于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战争摧毁了世界,同时也摧毁了德国,德国再次一分为二,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 前,纪念为二战付出惨痛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勃兰特做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不已的动作,他面对死者墓碑,跪倒在地,诚心忏悔。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德国面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不仅没有回避,而是勇敢的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者对德国更加尊敬。经过多年的努力,1990年10月3日,德国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德国凭借自身不断的发展,成为了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强国,作为欧盟主要的成员国,它更是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

  作为后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很久,战争恍惚离我们很远,可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更多的是我们对世界和平的态度,我们不能去纠结历史的对错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一段历史的大悲大喜总是发人深省,面对过往,我们不断感慨。在振兴祖国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的我未来还很长,中国要强大,要自强,要靠我们不断奋斗。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不是空谈,我相信我们的祖国将在不断的发展中屹立于世界强国。

文章标题: 海洋霸权一家独大,为什么不能像陆地霸权一样,出现割据强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941.html
文章标签:霸权  割据  陆地  强国  能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