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哪些地区古代历史上和实际上是a国领土,但民族是b国的

时间: 2023-03-23 08:02: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有哪些地区古代历史上和实际上是a国领土,但民族是b国的

古代的时候,西伯利亚地区是属于哪个国家的?

西伯利亚在历史上一直是古代中国的羁縻地区,近代以来才被纳入沙俄帝国的版图。西伯利亚是乌拉尔山脉以东广大地区的总称,分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占现在俄罗斯国土面积的75%。可以说,是西伯利亚成就了沙俄以及后来继承者的大国地位。

一、西伯利亚是古中国的羁縻地区

在历史上,西伯利亚一直是古代中国的羁縻地区。羁縻,古代中国各个王朝对于社会发展落后的边境地区所采用的一种民族政策,主要是册封当地首领官职,因俗自治,定期朝贡。西伯利亚作为羁縻地区,是从汉代开始的,终结于清代。

二、中国对西伯利亚的管理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击败匈奴,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登临瀚海。这个瀚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封狼居胥是古代王朝宣示主权的一种方式;到了东汉时期,外戚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击破北匈奴,再次宣示了主权,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唐代,在漠北草原先后设立了燕然都督府和瀚海都督府,管辖现在的外蒙草原北部以及整个的西伯利亚,所有朝贡部族,均封官职,置羁縻州,如都播、驳马、流鬼。其中流鬼,管辖的就是东西伯利亚勘察加半岛。在唐朝中后期,流鬼部落建立了流鬼国,一直延续到金国时期;元代,西伯利亚在形式上被正式纳入了中央行政管辖,不再是羁縻地区。元史记载:汉唐极盛有不及焉,盖岭北、辽东之边,唐所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比于内地。这句话讲的就是西伯利亚和内地民众一样,同样要交赋税,服劳役兵役,不再是以前的羁縻朝贡。元廷设立了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以加强对西伯利亚的行政管理。岭北行省管辖的区域包括外蒙古、西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辽阳行省管辖的区域包括东北、东西伯利亚;到了明朝,岭北行省又恢复了部族林立的散乱状态。明朝对于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的管理,又恢复了羁縻统治的形式。由于外蒙的瓦剌部落和鞑靼部落经常反叛,明朝对于西西伯利亚和中西伯利亚的影响很微弱。对于辽阳行省,明朝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这种管辖就是羁縻的形式了。明末清初,沙俄帝国东侵,占据了西伯利亚。而中国则处于明清易代之时,中原纷争不断,对于西伯利亚就没有那么重视了。到了清代前期,其主要的战略目标是将外蒙草原以及西域,这两块在明代时期处于羁縻管辖的地区,纳入行政管辖。

三、清廷放弃西伯利亚的原因

沙俄帝国占据西伯利亚后,又将势力延伸到了外东北和瀚海地区。而清廷却面临三藩之乱以及准葛尔的叛乱。因为西伯利亚的民众遭到沙俄帝国的残暴统治,三藩之乱结束后,清廷才与沙俄爆发了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清廷虽然取得胜利,但是西域的准葛尔部叛乱,并有东侵外蒙之举。清廷考虑到西伯利亚的荒凉,交通困难,于是主动放弃了对西伯利亚的羁縻,集中力量解决准葛尔的叛乱。清廷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此西伯利亚归属沙俄。清廷放弃对西伯利亚的羁縻,在于领土兼并模式下的版图拓展,不适合于蛮荒地区的开发。

任何一个文明国度的版图拓展,都是自身生产方式的对外延伸,从而输出人口,扩大人类文明社会的活动范围。版图拓展的方式,大国使用的是领土兼并模式,小国使用的殖民扩张模式。领土兼并模式,不同的文明国度也不相同。本土格外强大的文明国度,是内战的方式。本土相地弱小的国度,是王朝战争的方式。古代中国历朝历代,所采用的便是内战的方式。先册封藩国,支援其土地开发建设,助长其人口增长。

西伯利亚地区在古代是属于中国的,西伯利亚在古代叫鲜卑利亚,从西汉知道元朝,中国对西伯利亚都有管辖权。
古代的西伯利亚是北亚地区的一片广阔地带,是归属于俄罗斯这个国家的。
西伯利亚最终归属沙俄,根源是西伯利亚商路为沙俄负担了领土兼并模式的行政费用。 沙俄对于这片土地的管辖方式就是殖民地的方式。即便如此,沙俄也没有财力去维持,最后被低价卖给了美国。
古代时期的西伯利亚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范围之内,元朝时期中国更是把西伯利亚收到自己的王朝,之后西伯利亚被俄国占领了。

锡金历史上是否曾经是在中国版图内?谁能详细介绍一下锡金的历史?

锡金原为锡金王国(今为印度共和国锡金邦)。1975年,锡金被印度共和国吞并为一个邦,中国政府于2005年正式承认了锡金为印度的一个自治邦的既成事实。在2005年4月21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的第十三条里这样写到:“双方满意地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和印度共和国的锡金邦之间经过乃堆拉山口开展边境贸易的备忘录的执行情况。”

历史上的锡金,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从7世纪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属于西藏的领地。锡金现被印度侵占。中国古籍中,古代锡金名为哲孟雄(Dremojong)。尼泊尔人移居于此称之为“新地方”,早期西藏移民称之为登疆,意为稻米之谷。远在公元7世纪,哲孟雄是吐蕃(西藏)的一部分。9世纪时,哲孟雄成为独立的部落,但其境内的寺院仍隶属于西藏各大寺。 锡金流传很多神话,但世袭君主国成立前的历史记载不多。之前锡金是雷布查族的居住地,他们多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山坡地带。锡金是个富于神话和传奇的国度,有关古代的史料,留传下来的很少。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代国王是蓬楚格·纳姆伽尔,其曾祖父是西藏的贵族古鲁·塔希。蓬楚格于1642年登上锡金王位,在他统治下,雷布查人与锡金人融洽相处,从事畜牧和农耕。蓬楚格宣布佛教为国教,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他将首都建在甘托克,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沙古(相当于县)治理。第三代国王查多尔·纳姆伽尔(1700~1717在位)建造了佩玛扬策寺(即今天的大寺),还为雷布查人发明了字母。
锡金17世纪前是独立的王国,到18世纪被附近的尼泊尔入侵,后来又被英国殖民者入侵,到20世纪逐渐被印度控制,1975年变为印度的一个自治邦,中国政府过去出版的地图一直将其作为独立国家看待,2005年正式承认印度对其的主权。
锡金在16世纪曾经被中国援助过,所以清朝的时候并不是中国版图。而明朝政府虽对西藏有所控制,但并不能断定对锡金有所控制,毕竟山高皇帝远。 元朝作为第一个将西藏划为中国中央政权管辖地的朝代,在西藏设立过宣政院辖地,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而在元朝以前,中央政权没有对西藏实际控制的经历。西藏为独立王国和部落 。更不用提锡金了。 而且从地理上看,喜马拉雅山进出锡金只有几个险要的山口,古代在没有先进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的状态下很难对其进行稳固的管辖。反而是印度对其管辖的可能性较大。
楼上的回答明显将古代西藏地区建立的吐蕃等政权和中央政权混为一谈了。
怎么讲呢,清朝的时候算是在的。但那也不是什么好地方,爱理不理的那种。
没有直接统治 锡金向西藏拉萨地方政府朝贡

历史上有没有两个国家类似于中国英国收回香港的(A国从B国收回原属于A国的B国殖民地)?

有啊,埃及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区域,法国在一战后收回被德国占领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中国二战后收回台……
美国 从英国手中收回殖民地

现在的朝鲜(半岛)和韩国的领土历史上是中国的么

现在的朝鲜(半岛)和韩国的领土历史上是中国的么

元朝时,朝鲜北部是中国领土,朝、韩两国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是中国的附属国。

朝鲜半岛历史上是中国的一部分吗?好奇ing

朝鲜半岛是我国的近邻,同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我国同朝鲜半岛的联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半岛的局势变化对于我国和东北亚地区,进而对整个亚太地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朝鲜在历史上是中国的附属国,战国时朝鲜北部大多在燕国的管辖下,秦统一后,设定了辽东和辽西郡,原燕国人卫满流入朝鲜,聚集燕国亡人,后来自称为王,到汉朝,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汉灭卫氏朝鲜设定乐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鲜半岛中部以北地区实行了和中原地区相同的统治方式。
,到南北朝时半岛相继出现一些部落政权,在《隋书》第八十一卷《东夷传》中记载了位于隋东部的高句丽、百济、新罗、靺鞨、琉球、倭奴等六国具体的情况。这里提到的高丽即为高句丽。国土范围从朝鲜半岛北部到中国大陆东北地区的南部。东夷传记载道:“自称为高句丽国……高祖授予汤‘大将军’之称,并未重新册封他为高丽王。”这里的高祖指的是隋文帝,汤即为当时的高句丽国王。总之,从此开始就把高句丽称为高丽。
高丽和隋之间的关系起初是友好的。但是,在汤王去逝之后,元王继承王位开始就发生了纠纷。先动手的是高丽一方,开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元王出动一万多骑兵越过国境,打败了掌管营州的隋朝将军韦冲。被激怒的文帝编成了三十万大军讨伐高丽,但这次军事行动受到了宰相(当时称仆射)高颎的反对,由于后勤补给供应不足,一度出现无法再战的窘况,但当进军到辽水(现在的辽河)一带,恰好这时元王害怕了,派来使臣来认罪,本来就知道士气不足的文帝正好借机下台。从此以后两国友好亲善达十多年之久。
有关元王为什么要入侵隋的原因,《隋书》并没有记载。但依当时的情形推断来说,恐怕是以此展现实力。在隋之前,中国一直是处于南北分裂相互对抗的状态,隋统一全国后,强大的帝国对高丽国威胁很大,高丽怕用会对他们采取高压政策。出兵隋可能是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使自身在外交上处于有利地位。当然,也不排除高丽有侵占隋领土的欲望。
炀帝在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巡视北方时访问了游牧民族王国——突厥,受到突厥国可汗启民的友好接待。从突厥王那里知道了高丽使者曾拜访过启民可汗,炀帝为此心中不安,虽然现下启民可汗对隋仍极友好,但如果高丽和突厥这两个兵力强大的国家一旦结成同盟,一起对抗隋,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炀帝为了安抚自身内心的慌乱,动员了一百多万名男女,大力整修万里长城,在工程还没完工的时候,新罗的使者来拜访炀帝,请求“讨伐高丽国”。朝鲜半岛的南半部有新罗和百济两个国家,他们因领土问题和高丽国长年战争不绝,这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互动,高丽国与隋相比是小国,受隋的压迫,但与新罗和百济比则是大国,又去欺压新罗和百济。 炀帝这时是怎么想的呢?“如果讨伐高丽的话,就能和百济和新罗结为盟友。”那么隋围攻高丽时,新罗、百济从其背后相助,则可实行大规模的夹击战。 南朝大臣中有赞同远征高丽的主战派,其中代表人物为黄门传郎裴矩。 “倘若突厥与高丽联合起来对付我们,中国北部边疆将永无安定之日。本来高丽就是汉朝时设定的乐浪郡,我们不如一日用兵,永绝后患。”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动员始于大业七年(611)。第一征612年正月兵出,七月败没,九月还东都。第二征613年三月发,六月杨玄感反于黎阳,帝班师。第三征614年二月兵出,七月帝至怀远(辽阳市),高句丽请降。十月还东都,隋朝开始民不聊生,导致了四处的农民起义。最终被唐取代。
公元668年,高句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句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部分辖境为我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部分划归了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政权,一部分仍然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了内地,后与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后其王族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句丽最终消失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大唐灭亡高句丽、百济后,新罗亦渐衰。新罗末年,朝 *** 败,土地兼并盛行,农民起义连绵不断。892年梁吉领导的江原道起义,规模较大。901年,新罗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夺起义军领导权称王,国号摩寰,后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将王建杀裔称王,定都开城(松岳),改国号高丽,建立高丽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统一朝鲜半岛。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并未言自己是高句丽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同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分析,如果王建是高句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反证王氏不是高句丽的后裔。
宋朝时面临北部的强敌辽,然后是金,接着是元,无力顾及朝鲜半岛,

历史上朝鲜半岛是不是中国的地方?

自古以来,中国为属国朝鲜出兵不知凡几,但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想过要将朝鲜半岛作为自己的领土,每次都是打嬴即退,在小小的朝鲜半岛上洒下无数中国将士的热血。
而历代的朝鲜王室,也就不像其他属国对中国忽冷忽热、忽近忽远,而一直是中国最忠实的属国,与中国一直关系极为良好

朝鲜现在还是中国的领土吗?

朝鲜在清以前是我国藩属,属于联邦性质,拥有独立外交,我国只是拥有宗主权,甲午战争后,日本为了殖民朝鲜半岛,逼我国签定承认朝鲜对等、放弃对朝宗主权、割让土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此朝鲜脱离我国的控制,故严格意义朝鲜从来都不属于我国领土,类似情况的越南、寮国、缅甸、泰国等,蒙古在1947年以前是我国领土,被苏联分裂。

越南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吗?是哪个朝代?

1 秦
象郡。秦在岭南所置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2南越
象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3汉
日南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开。辖朱吾(治今越南广平省美丽),比景(治今越南广平省筝河口),卢容(治今越南承天省顺化市北),西卷(治今越南广治省东河),象林(治今越南广南省会安西南)5县。郡治西卷。地域在今越南中部地区。
九真郡。即今越南之河内以南顺化以北清华又安等处。故治在今越南北部。
交趾郡。辖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4(三国)吴
5 晋
6(南朝)宋
7(南朝)齐
8(南朝)梁
9(南朝)陈
10 隋
11 唐
12 明
交趾承宣布政司(即相当于交趾省)。永乐五年(1407年)置,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废。
自公元前214年至公元939年,越南北部一直受中国中央政权或者中国南方的割据政权的直接统治,而中部在公元前214年至东汉末年也是受中国中央政权的直接统治,与这一时期中国其他的地方的郡县无别,这一时期被越南称为郡县时期。而在明朝的永乐五年至宣德三年也曾是明王朝的一个行省,受明王朝的直接统治。此外在其他时候,越南的国王也曾经受中国的册封,为中国的臣藩。

柬埔寨在历史上是不是中国的领土

太远了
人家也是文明古国

历史上朝鲜是中国的一部分吗?

明朝时期朝鲜和今天韩国叫高丽曾对明朝称臣,那个时期算是中国的一部分吧。

缅甸在历史上以前是中国的领土吗

16世纪50年代至17世纪初,即相当于我国明代嘉靖末年到万历年间,缅甸东吁王朝的军队入侵我国云南边境,引起了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区域性战争对双方的历史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并直接牵涉到两国边境的沿革史。因此,有必要对之作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澄清一些不正确的或不准确的说法,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公元1531年,缅甸东吁王朝的莽瑞体继承王位后,即开始了统一缅甸的战争,到1551年莽瑞体死时,东吁王朝已经统一了缅甸中南部的广大地区。1551年莽应龙继位东吁国王,1553年起进兵上缅甸。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莽应龙的军队攻占阿瓦,灭阿瓦王朝,接着继续北进,给中国云南边境造成了威胁。
明初,明 *** 在云南极边之地设有六宣慰使司,即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木邦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属于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寮国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国境内)。当时明 *** 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皆在西南极边,明王朝的统治常常是鞭长莫及,当地土司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由于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缅甸、八百、寮国,实际上成了独立国家。由于东吁王朝的侵袭,到1575年,木邦、蛮莫都已处于在缅甸控制之下。万历四年(1576),缅甸又大举进攻孟养。面对缅军的入侵,孟养土司思个一面积极准备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权告急。金腾屯田副使罗汝芳得到报告,要求思个坚守待援,同时准备部署军事行动。他用重金招募往来于中缅边境的商人,派他们深入缅人控制地区,侦察其山川道路、兵马粮响等情况,又传檄邻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养。在摸清缅军方面的情况后,即发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军到达腾越(今云南腾冲)。思个得知援军即将赶到,极为振奋,命令手下头目乌禄刺率一万多人马深入缅军后方,绝其粮道。他自己则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缅甸杰沙)地势险隘之处,引诱缅军深入。缅军果然进攻戛撒,思个坚壁固守,不与之战。缅军欲进不能,粮道又被截断,陷入了困境,"饥甚,以摄金易合米,始屠象马,既剥树皮,掘草根,军中疫作,死者山积"。走投无路的缅军只得向思个求和,遭到拒绝。思个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赶来,歼灭缅军。但是,当时的云南巡抚王凝"防边将喜事,遂一切以镇静待之"。他根本不谙边情,对于抗击缅军入侵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害怕"兵兴祸速",急忙传罗汝芳,不准他发兵增援思个。"汝芳接檄愤恨,投债于地,大骂而罢",只得撤兵。思个久等而不见援兵来,大为失望,又得知陷于困境的缅军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杀,缅兵大败,生还者什不一二"。缅军这次进犯孟养虽然遭到惨败,但是,由于明王朝的 *** 军未能增援思个,全歼入侵的缅军,"一时士民以为大失机会"。尽管缅军不断入侵,已经控制了云南边境的许多地区,但是明王朝对于云南边境的军事形势却昏昏然,既没有支援边境地区积极抗击缅军进犯的土司,也没有采纳有识之士的建议。万历五年(1577),陈文遂出任云南巡抚,鉴于边境的严重局势,提出"檄诸夷,抚三宣,设将领,筑城垣"等十策,"锐意请上经营","然与时见相抵悟,事亦寝"。万历六年(1578)明王朝又"遣使将迄西(孟养)所俘瑞体(按:这时的缅甸国王应为莽应龙,这里记载有误,下同)兵象,俏以金币诸物还瑞体",还"好言慰谕之"。但是,缅王却不领明王朝的这番情,"使回,缅不称谢"。由于明王朝对东吁势力的扩张采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强边防,这就使云南边境的抗缅爱国土司陷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处境,而缅军则得以卷土重来,乘虚而入。万历七年(1579),缅军再次进攻孟养,"思个以无援败,将走腾越,中途为其下断执,送瑞体","不屈遇害"。于是,缅甸"尽并孟养地"。至此,孟密、木邦、孟养等大片土地都沦于东吁王朝统治之下,尽管如此,明王朝还是没有采取积极的反击措施,相反,万历八年(1580),云南巡抚饶仁侃又派人去招抚缅甸,但是缅王不予理睬。明万历九年(1581),缅王莽应龙死去,其子莽应里继承王位。他继承王位后,继续竭力向北扩张。

历史上朝鲜半岛与中国的战与和?拜托各位了 3Q

隋朝炀帝三佂高丽 ,残败,导致人民起义。 唐太宗亲征,帮助新罗统一朝鲜,结束前三国时代。 元朝,强令朝鲜臣服,并两次联合朝鲜入侵日本,因为台风失败。 明朝万历援朝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日本史书把万历朝鲜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和朝鲜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清太宗也曾征服过朝鲜 1894的甲午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 *** 于6月3日请求清 *** 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 *** 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 *** 。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 *** 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释出宣战诏书。 双方战略方针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 *** 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域性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程序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寻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 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巖、海城等地。清 *** 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 *** 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还有就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了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 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战争。

朝鲜古代是中国的领土吗?

呵呵,你和我的同桌很像,因为他也认为朝鲜古代是中国的领土,你可以看看它的历史:baike.baidu./subview/6395/14766704.htm

文章标题: 有哪些地区古代历史上和实际上是a国领土,但民族是b国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6532.html
文章标签:领土  实际上  古代  民族  地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