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对孙吴政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后期为何对他那么残忍?
孙权后期为何对他那么残忍?在三国时期,陆逊曾经“火烧连营七百里”,一战成名,为吴国的安定可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那么为什么陆逊为何如此的惨烈,最后不得善终呢?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陆逊没有完全受到孙权的信任。
当时吕蒙是东吴的大都督,为了夺取荆州,假装称病,使关羽放松对自己的防备,这个时候他举荐了陆逊做东吴大都督,孙权也是无可奈何让他上的。等到夺取荆州之后,真的病了,这个时候吕蒙推荐的就是朱然了,因为他看出了孙权对陆逊的不信任,因为历史上,孙家和陆家是有世仇的,孙权主要还是因为这一点原因,对陆逊有所忌惮。
其次,陆逊参与了“南鲁党争”,孙权不得不杀之而后快。
所谓“南鲁党争”,就是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帝位,闹得不可开交,当时的朝廷也是分为了两派,两派经常发生内乱,眼看朝廷岌岌可危,孙权不得已,废除了太子,赐死了鲁王。陆逊就是卷入了这场斗争才被孙权逼死的,当时他也是为了朝廷的好,建议孙权立太子为帝,说的话还比较重,激怒了孙权。
最后,陆逊是江东和吴郡“四大家族”之一,这威胁了孙权的帝位。
陆逊本人也是出生于名门望族的人了,他在江东具有很高的声望,又有能力,孙权忌惮他的实力,最终选择杀掉陆逊,以此来保证自己在江东地位的稳固。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陆逊他卷入了那场“南鲁党争”,最终被孙权逼死的。
陆逊的直接死因是参与了“南鲁党争”。在孙权看来,那是他的家事,不容任何人插手,即使这个人是开国功臣也不行。
陆逊虽然在孙吴的贡献很大,但是当时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卷进了南鲁党争,也就是争夺太子之位的事件。
因为陆逊这个人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贡献,而且没有自知之明,所以孙权后期就对他很残忍了。
孙权与陆逊本来关系还不错,但后期孙权为什么讨厌陆逊?
孙权、陆逊的君臣关系,原本是东吴的典范。夷陵之战后,刘备战死,蜀汉与东吴开始修复关系,陆逊掌管东吴。 250年,孙权废孙鹤,杀孙霸,继位孙良为太子。正因为如此,孙权多次派人质问鲁迅。陆逊因此愤而死。
孙权和陆逊的关系一度被视为佳话,丝毫不逊色于刘备/诸葛亮的搭档。陆逊因为夷陵之战进入了大多数人的视野,但实际上他已经是孙权的嫡系。公元200年,年仅19岁的孙权继位刺杀弟弟为江东郡主;三年后,只比他小21岁的陆逊进入幕府,成为孙权的手下。陆逊虽然早已名声大噪,但在各势力对抗日趋激烈的时代,君王需要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帮手,而不是金玉其人的名士(这点与西晋大不相同) )。因此,陆逊长期被安置在当地的演习中,并用自己的实际表现证明了自己。
石亭之战后,陆逊的官位和威望越来越高,孙权甚至设立了一个高于三公的“太上将军”来安置鲁迅。而且,陆逊不仅有军权,孙权还把家教太子的重任交给了他。所以,如果孙权的儿子们行为不端,陆逊可以直接批评他们。东吴丞相顾勇死后,陆逊接任丞相。可见,陆逊在军队、政治体系,甚至在皇室中,都仅次于孙权。这种身份其实是很危险的,完全有功高盖主的嫌隙。
孙权聪明伶俐的时候,彼此都没有错,但到了晚年,这些恶事就爆发了。很多朋友认为陆逊是被孙权怀疑的,怨恨是因为“两宫之争”,即太子与鲁王孙霸之战,陆逊支持太子,即使他认为他是中立的,他的好友吴杰、侄子顾檀等人都是太子党,所以陆逊自然被视为太子党。不可否认,陆逊的经历和两宫之争是背景,但不是直接原因。因为孙权其实很高兴看到大臣们分成了两派,原因是孙权和世家的矛盾。
陆议死后六年,孙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陆慷面前含泪道歉。但这只是为了让陆康继续效忠的一个伎俩。陆毅死后,不仅没有得到谥号,还被孙权改名为“陆逊”,陆抗也是双规多年才被释放。
这是由于他们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导致他们两个人成为了对立的人,所以才会非常的讨厌对方。
主要是因为孙权看透了他的本质。觉得他就是一个贪慕虚荣的人,而且不在乎朋友的感受。
主要是因为晚年的孙权变了,而且陆逊转入到了太子之争当中,所以他们俩的关系发生了很大转变。
东吴四英杰之一的陆逊为什么得不到孙权的信任?
最近在翻阅《三国志·吴书》时,无意之中发现陈寿对周瑜鲁肃吕蒙等人只草草做了个合传,却浓墨重笔的替陆逊单独做传。作为一名出色的史学家,陈寿是没有偏爱的,此中的蹊跷告诉我:我应该重新审视陆逊的历史地位了。认真读罢《陆逊传》,掩卷暇思,颇有感慨。于三国中后期,陆逊出将为相,军事政治才略堪称国士无双,无奈时运不济,致使长期被人忽视,其历史地位与功绩始终得不到相应公正的评价。 不妨先来把陆逊同周瑜做一番比较,这样可以更好的认识陆逊卓越军事才干和彪炳战功。他们各自导演的两场大战役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乃是三国时的重头戏,在《三国志》里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详述这两次战役,这就为比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陆逊破刘备比周瑜破曹操难度要大的多。赤壁之战前,诚如周瑜所言,孙权方面拥有众多优势,赤壁之战于孙刘联盟是一场占据地利人和有准备的防御战,于曹操方面则是一场凶险遭遇战。曹军内部隐患重重:远来疲敝不习水战,西北马超韩遂未平;荆州人心未归;隆冬补给不利,士兵多得疫病。反观联盟方,因强敌当前而空前团结,君臣上下用命;为保卫家国,士气旺盛。而最重要的同时也是被大多数人忽略一点是:于大江之中水战,曹方军力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曹军虽谋士云集猛将如雨,无奈多为北人,对此也一筹莫展。难怪周瑜能胸有成竹的说“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而在夷陵之战时,陆逊不但没有周瑜在赤壁时拥有的优势,反而面临周瑜所不曾有的诸多困难:首先,陆逊书生拜将,孙权虽力排众议,但这并不能使那些骄横的功臣宿将们心服,众将“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其次,刘备用兵的确成少负多,然而势变则事变,此时的刘备定益州夺汉中,即帝位大统,以汉室正统自居,人心皆思归附;倾全国之兵以九五之尊兴兵亲征。虽然在战略上明显是错误的,但于情于理于势,刘备都占据了上风。再次,此战于双方而言都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双方对峙数月之久,蜀军深入吴境扼守要害。陆逊无地利无天时,水军优势也无从发挥。此外,陆逊随吕蒙袭取荆州时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杀掠,被荆州人视为残暴入侵者。闻刘备亲征,荆州人纷纷箪壶食饮相迎而附。一时间孙吴于荆州并不稳定的统治有土崩瓦解之势。被孙吴压制的武陵等诸蛮夷部落也乘机与刘备联合,形势更加严峻。 陆逊凭借的是他个人杰出的智慧与军事才干克服了如此多的困难,先是按剑而起慷慨呈辞弹压了不听节制的将领。接着强令不得出战,逐渐消磨蜀军高亢的士气。在驻军半年多的时间里,军令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逐渐赢回了丧失的民心。最后终于抓住破绽,一举而大破刘备,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取得了一场重要而辉煌的胜利,挽救了东吴的危亡。对胜利之后局势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明智地停止了追击转而防备曹魏的进犯,如孙桓所说“调度自有方耳”,也难怪吕蒙慧眼识才说他“意思深长,才堪负重。”于蜀汉方面而言,这场巨大的惨败让国力大损,从此完全失去了光复中原的实力。同时,刘备将辛苦一生积攒的本钱输得精光,再也无颜再回成都,于羞愧之中病逝在白帝城。 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赤壁火攻之策,并非出自周瑜,而是黄盖所献之计。《三国志.周瑜传》里记得清清楚楚: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而夷陵火烧连营之策,则是陆逊亲力亲为。如此看来,陆逊的智略比起周瑜来还要略胜一筹。 于战役本身的意义来说,两者都是极其重要并且影响到了历史进程的重大战役。周瑜于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鼎立之初步格局,而陆逊于夷陵之战最终奠定这一鼎立之势,并由此确立了魏,蜀,吴三国之最终疆域范围。此后几十年,直至晋灭蜀吴,三国虽兵戎不断实力此消彼长,疆界却再也无重大变化。 由此可见,陆逊的战功与周瑜相较,实不惶多让,孙权曾与陆逊论周瑜时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肯定了这一点。孙权也的确对陆逊加以信任与依仗,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对君臣保持着和睦亲密的关系,孙权对陆逊信赖与恩荣在石亭之战后达到了顶峰。 然而孙权日趋昏聩,在统治晚期不断残害忠良之士,陆逊也难逃厄运,被孙权屡遣使问责羞愤而死。 联想到在周瑜死时,孙权痛哭流涕的感叹“孤何赖哉?”,更说出了“孤念公瑾,岂有已乎?”这种感人的话,对陆逊的悲剧结局不能不感叹。没有周瑜,孙权诚然不能保有江东而南面称孤;但如果没了陆逊,孙权不但不能据有荆洲,江东六郡也不可保,更称不了帝。同为战功显赫的忠臣良将死后的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陆逊不得善终,是陆逊个人之悲剧,也是孙吴政权之悲剧。 陆逊杰出的政治才能是被忽视的另一方面,他是少有的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全才。相较之下,吕蒙与周瑜长于军事而短于政治,鲁肃则长于民政而短于军事,都不及陆逊全面。 顾雍死后,陆逊接任丞相,完成了由“出将”到“入相”的角色转换,人生价值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孙权在诏书中评价陆逊的政治才干“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君其茂昭明德,脩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陆逊与孙权的治国理念相左,能得到孙权如此评价,殊为不易。 陆逊虽以武事著名,但他更是一位儒生,他每每称自己为书生,所以他的行为与政见完全合乎儒学伦理。这是因为。吴郡陆氏是江东儒学大族,为“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之一,自东汉初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到“孙吴时期家族势力达于极盛,历经两晋南朝维系不坠,数百年间,十数代人仕宦不绝,可谓江东第一盛门”。作为江东土著文化士族的代表,陆氏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主要崇尚儒家学说。早在汉代,陆氏已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儒学熏习,其代表人物多有良好的学养,陆逊的叔父陆康就曾为汉末针砭时弊的“清流”代表。 深受儒学影响的陆逊秉持正统的“仁”政观念,对孙权推行的申韩之术态度鲜明的表示反对,他指出“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极力主张“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 陆逊治国理念的核心乃是劝农固本,惜养民力,在人才的选拔上要求重视品德,选拔忠良。联系三国中后期的形势,陆逊的主张是正确而有远见的。自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战乱不休,百姓困苦不堪,曹操诗中所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乃是当时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 。在此种情况下,国家推行儒家的“仁”政,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是符合实际并且也是最为正确的选择。陆逊将这种理念贯彻到了领军作战之中,他以宽仁为本,对士兵爱护有加。对俘虏亦给予儒家特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受到了边境人民的广泛拥戴,以致于敌境都多“有感慕相携而归者”。陆逊深知曹魏强大不可急图,制定的军事政策亦以保境安民为主,这于两国百姓而言都是莫大的福音。 然而孙权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不纳陆逊之良言,意图以严刑峻法治国,以“术”御臣民,统治后期重用酷吏残害大臣,相继引发了暨艳案与吕壹案。使得以陆逊为领袖的江东世族同孙权的矛盾日益激烈,双方不可避免的在“两宫”案中彻底决裂,其结果是江东儒学世族朝臣或被诛杀,或见流徙,而作为江东世族政治领袖的陆逊也被切责而死,江东的儒学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遭到彻底的失败。随着陆逊的离世,江东儒学世族所要求的“仁”政最后的希望也宣告破灭,从此与孙氏离心离德。孙权虽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是他的短视使得孙吴政权失去了支持其统治的基础,也使得孙吴政权长治久安的希望丧失殆尽。“吴不待皓而亡”的观念已是普遍接受的共识。宋人叶适对此有一段评论“由今观之,权不能如陆逊所言,享国久近,在其人心量广狭。权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残民以逞,终无毫发爱利之意。身死而其后不复振,操术使之然也。”可谓一语中的。 事实上,陆逊对孙权的屡次坚决抗争违背了他一贯隐忍谦逊的性格。以他的智慧,不会不明白屡次犯颜直谏并不会有多大效果。他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儒家政治理念和正统观念。在真正的儒者心目中,这种传统精神理念是超越了一切功利现实的。正是这样的理念支配下,陆逊以自己的生命和家族的兴衰为代价,与其所不认同的皇权进行较量。这正是汉魏之际儒学之士忠义的本质所在。 将陆逊的政治思想同当时的其他政治家做一番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孙权最为推崇的曹操,亦用申韩之术,刑法苛刻,使得曹魏渐失民心。在选用人才时高举实用主义旗帜。他在世时尚能御众。身死后,司马氏篡魏,士大夫纷纷弃曹氏如敝履。曹操于此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另一重要人物诸葛亮也是如此,《三国志》对他的民政才能颇多溢美之言辞,不足全信。诸葛亮重法轻仁,集大权于一身,事无巨细都躬身亲为,导致国家人才凋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的局面,居偏僻弱国,不保境安民反而连年征战。加速了蜀国的衰微。相较之下,更能凸显陆逊的卓越之处。 大多数人对三国时期人物的印象都是由《三国演义》而来,这部小说逐渐发展为历史的普及启蒙读物,这于真实的历史和历史人物并非是幸事,书中掺和着大量的作者不客观的历史态度和强烈的情感取向,并且有许多虚构的内容。作者罗贯中于《三国演义》中处处扬蜀贬魏。最为突出表现是蜀汉集团中的两位核心人物刘备与诸葛亮的形象被无限拔高。作者很自然的将刘备的夷陵惨败尽量淡化处理,将战役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客观而非主观,换言之,尽可能的替刘备开脱责任和避免谈及失败的恶果。很显然,这样做直接导致了陆逊的功绩与才干在《三国演义》里被无情抹杀。但历史毕竟是严肃的,她不是由人随意打扮小姑娘,我们应当还原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本来面目并给予中肯公称的评价。 因此,对陆逊的历史地位也应当有个重新的审视。无论于军事还是政治,陆逊都是非常杰出的。金圣叹评价陆逊乃是三国第一人,并非妄言回答:2006-09-15 22:19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陆逊是孙权手下非常厉害的一个大将,在刚初出茅庐的时候就建功立业,是周瑜之后的另一个吴国的大将。孙权对待陆逊,就像是对待周瑜一样,对他非常的放心。就是因为他刚开始成功的偷袭了荆州,杀掉了关羽。面对刘备的大军,又火烧了刘备的大军,最终是将蜀国打的落花流水,孙权非常的开心。
可是没过多久,孙权开始对他不怎么重用了。就算陆逊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但是孙权感觉他是存在着很大的威胁性,他已经功高震主了。而孙权身为一个皇帝,对于厉害的臣子必须要玩弄于鼓掌之间,所以最后陆逊没有得到用处,最终得了一场重病死掉了。
那么到底是哪些事情让孙权对陆逊不放心,开始怀疑他,然后不重用他呢?(根据三国志)
陆逊让孙权杀掉关羽,背负千古骂名。
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最先陆逊找到吕蒙,而当时的吕蒙是拖病不想要出去的,而陆逊说了一番话,最后触动了吕蒙。然后孙权想要去攻打荆州,想要让吕蒙去,吕蒙说让陆逊去,陆逊是非常厉害的,然后这个时候就到了陆逊表现的时候。
虽然这个时候孙权取得了胜利,但是得到了坏处却更加的多一点。因为孙权杀死了关羽,这个是造了很多人的骂名,可以说是已经遗臭万年了。取得了荆州这么一个好的地方,对于当时的兴趣来讲是有很大的好处,可是刘备却因此想要攻打自己,吓得自己都要把还给他了,可是这样也不能够消除刘备的愤怒。
最后逼不得已面对刘备的几十万大军,虽然最后陆逊又表现好了,把这些人都打败了,才能够保住东吴,可是孙刘的联盟已经破裂了。在面对这些情况下,其实孙权损失更加的严重一点。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陆逊,要不是他怎么能够有这么多事情发生呢?
幸好陆逊是能够把这些所有的事情都够完成,不然的话孙权第一开刀的就是他陆逊。只要刘备跑到东吴这边,大军压境,根本没有火烧连营的话,陆逊第1个就会被卖出去,就为了平息刘备愤怒。
陆逊遭人嫉妒,谗言不断
自从陆逊去攻打刘备,取得了很大的功劳,荆州也是他所得到的,孙权对他是越来越器重了,对他比当初的周瑜还要好,就是因为陆逊很厉害。可是正是因为这样,他抢了很多人的饭碗,所以就会遭到很多人的陷害,孙权自然是不会再重用他的。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三国志)
就是因为陆逊实在是太正直了,所以就得罪了很多人。这些人表面上是对鲁迅是不敢做什么的,但是在孙权身边的时候就总是想要说他坏话,尤其是孙权的亲戚。这些人说话都是特别的厉害的,只要跟孙权说一些话的话,只要人数越多,三人成虎就变成真的了。
尤其是陆逊在军中的时候,有很多孙权的子弟都要去那里参加培训,可是很多人都是不听话的,陆逊为了能够治理军纪,把他们的头都剃光了。古代的时候,头发可是一个人的脸面,这个虽然是能够让孙权开心,但是能够让他们高兴吗?虽然现在不干什么,但是陆逊总会有失势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来的。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陆逊也不会例外。
陆逊高傲自大,并且犯了孙权忌讳
及太子有不安之仪,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
陆逊做得最差的一件事情就是立太子这一件事情,彻底的得罪了孙权。孙权非常讨厌这件事情的,他现在都还没有死,都有人敢阻止他的决定。更何况太子是国家的未来,就算陆逊得到了非常大的功劳,也不能够总是说这件事情。
何况在孙权心里已经是威高震主了,现在插手了这件事情,孙权又怎么想。而且还有些人说他的坏话,于是孙权不重用他了,到了最后陆逊就死了。
就算立一个非常大的功劳,但是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能做。
陆逊自从打败了刘备后,就接任东吴大都督,掌握了兵权。这对孙权造成了威胁,孙权自然要除掉他。
因为陆逊太不会办事了,本来继承人之事就非常让孙权头痛,他还跑去掺和添堵,因此孙权要逼死他。
因为孙权后期疑心病太重,怀疑陆逊勾结太子,所以就把陆逊杀死。
文章标题: 孙权后期真的是不信任陆逊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