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15 13:02: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被称为“明末三大谜案”,这三起谜案标志着明王朝衰亡的开始。其实,这三大谜案都跟明光宗朱常洛有关,“梃击案”是朱常洛还是太子时,被一个叫张差的人闯进宫殿刺杀;“红丸案”是朱常洛吃了一颗红色药丸后就驾崩了;“移宫案”是朱常洛驾崩后,他的一个宠妃不肯搬离乾清宫引发的事情。今天一起来唠唠“移宫案”吧。
西李,移宫案的风云人物朱常洛还是太子时,就有“东李”“西李”两位选侍,按宫里的等级,选侍上面有嫔、妃、贵妃、皇贵妃和皇后,所以说选侍是比较低级的妃子,“西李”的地位甚至还在“东李”之下。
当时的太子宫里,“东李”“西李”上面还有王才人,王才人是长子朱由校(明熹宗)的生母,地位仅次于太子妃郭氏。郭氏病死后,王才人母以子贵,成为太子宫里地位最高的女人。但是“西李”恃宠而骄,根本不把王才人放在眼里,经常欺凌她。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西李”竟然将王才人殴打凌辱致死。
事后,“西李”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获得了抚养朱由校的资格,为自己捞得了一项重要的政治资本。万历四十八年七月(1620年),太子朱常洛即位,“西李”和朱由校一起迁至乾清宫。“西李”以抚养朱由校为由,讨要皇后封号,礼部侍郎孙如游认为“太后、元妃等人的谥号还没有尊上”,建议先封“西李”为皇贵妃。不料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就在“红丸案”中不明不白地死去,西李闹了个鸡飞蛋打,没有捞到任何封号。
西李,移宫案的市井泼妇朱常洛驾崩,啥也没捞到的“西李”很不不甘心,在前朝郑贵妃(万历皇帝的宠妃)和心腹太监魏忠贤的唆使下,赖在乾清宫不走,还唆使一些老臣为她讨封;同时,扣押了明熹宗朱由校,还要求朝廷的所有奏章都必须交由她过目。
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住所,“西李”一个没有任何正式封号的选侍,她的野心和胆量的确可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居然扣押新皇帝,霸占乾清宫,直接导致朱由校无法举行登基大典。朝臣们极其愤怒,担心她和郑贵妃勾结搞垂帘听政。于是大学士刘一燝、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上疏力争。
“西李”,她的能力和水平也就跟市井泼妇相差无几,毫无政治头脑,结果可想而知的,甚至来不及等待太监们帮忙搬家,“西李”自己抱着年幼的女儿,徒步走到前朝妃嫔养老的哕鸾宫仁寿殿。
西李,奇迹般的高寿善终明熹宗朱由校终于顺利即位,他下诏披露西李害死王才人、虐待自己的事情,但出于对父亲的孝顺,没有惩罚西李,只是没有给她正式封号和后宫权力。
此后,大权旁落到太监魏忠贤手里。因为西李原本与魏忠贤关系就不错,再加上她又拼命讨好巴结客魏,于是在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在魏忠贤的授意下,糊涂的明熹宗朱由校居然公开宣布西李无辜,尊封为康妃。
天启七年(1627年)8月,明熹宗病死,异母弟明思宗崇祯帝即位,横行一时的客魏集团覆灭。由于李康妃在客魏集团中没有兴风作浪,崇祯帝又念她是父亲爱妃的情面上,放过了她。按常理李康妃抚养过天启帝、崇祯帝,应该可以得到太妃的头衔,但崇祯帝厌恶李康妃和郑贵妃的为人,所以没有给她尊号和权力。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明思宗的周皇后、明熹宗的张皇后及很多太监宫女都自杀殉国。以李康妃的为人,自然没有那么高的气节,结果被李自成俘虏,后来又落到清廷手里,她和其他一些幸存逃亡的明朝妃嫔皆由清政府出钱供养起来。根据清代笔记《池北偶谈》记载,她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十八日去世,至少活了80几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接着上文说起,党争并没有因为明光宗朱常洛的死而告一段落,“移宫案”也标志着明末党争达到顶峰,虽然个人获得了权力,但牺牲的是大明社稷的利益,也加速了大明的覆灭。
一、出场角色
女一:李选侍(宦官派)
男一:杨涟(东林党)
男二:小皇帝朱由校(明光宗儿子)
友情出演:众大臣、太监王安(好人卡)
事情还得回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那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回归正题),郑贵妃用美人计诱惑明光宗,上献了八名绝色美女。
其中一位就是李选侍,真是自带主角光环,她被明光宗宠幸,在宫里的地位很快爬到了仅次于皇后的位子,并且替光宗抚养日后的皇太子朱由校,几乎掌握了后宫的实权。
而且她还同郑贵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两个女人各有所需,李选侍想当皇后,而郑贵妃想当皇太后。真是臭味相投,互相利用。
二、权力真空时期
明光宗驾崩后,出现了权力真空,而他的儿子朱由校年龄尚小,谁控制住了皇帝就控制住了朝廷。
大臣们在商讨明光宗善后事宜,都主张
把朱由校交给李选侍,让他日常照顾小皇帝的衣食住行,这个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事实上,反对者只有一个。
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本场男一号站了出来,杨涟大呼:万万不可。
在场的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发言,因为他是皇帝临死前指定的召见者,他告诉所有的人,朱由校很幼稚,如果把他交给一个用心不良的女人,一旦被人胁迫,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时大臣们都想到了她的狰狞面目,而杨涟的计划是:将少主赶紧“抢”过来,摆脱李选侍,带出乾清宫。
《明史》记载:“宗社事大,李选侍非可托少主者,急宜请见嗣王,呼万岁以定危疑……移住慈庆为是。”
三、真正的决战
此刻,一场关乎大明命运的皇子争夺战打响了。
但大臣们去往乾清宫时,被太监们拦住了,说什么也不让走,这显然是郑贵妃的馊主意。
关键时刻,杨涟又神助攻,骂退了宦官们。
《明史》记载: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驾,若曹不听入,欲何为!”
这是杨涟原话,
吃硬不吃软的太监闪开了,顾命大臣们终于到了皇太子的所在地,也见到了已经驾崩的皇上。
大臣们哭完后懵了:皇宫这么大,上哪找皇太子? 杨涟一猜:准是李选侍把皇太子藏起来了。
大臣们急得团团转,这时友情出演的王安站出来说:让我试试,我去暖阁把皇太子叫出来。
这个王安是个善良忠诚的老太监,他在明光宗时期劝说明光宗颁布适宜的发令,起用正直大臣。满朝官员对王安很是尊重。在此就不赘述了。
王安哄骗李选侍,这才把朱由校抱出来,众人连忙叩头,齐呼万岁。群臣奏请小皇帝进诣文华殿。
这时,李选侍内侍李进忠三次奔来,召皇长子回宫,呵斥诸臣说:“汝辈挟之何往?”
杨涟怒叱李进忠,拥着皇长子登舆。
李进忠见识到了杨涟的实力,后来真是遗臭万年,因为李进忠后来改名魏忠贤。
四、李选侍(宦官派)的挣扎
进了文华殿,杨涟对随行的太监们说,外事缓急有诸位大臣,调护圣躬却在诸内臣,责任重大。朱由校毕竟还是个孩子,他不想封李选侍,但又下不了决心。
眼见皇帝下不了决心,贴身王安这时躬身跪倒说道:“皇上,可不能再这样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诏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清宫。”小皇帝听了,陷入沉思。
这时,东林党的大佬们开始发力了。
①:吏部尚书周嘉谟又联合众臣合疏进奏,请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往别宫。
②:御史左光斗明白指出,殿下内有忠直老成的内官辅佐,外有朝中重臣辅佐,不需要外人掺和进来。
就怕到言官骂人,最狠的是,左光斗把李选妃当作武则天:
如果李选侍借抚养之名而行专制之实,那武则天之祸就不会太远了!
左光斗用武则天来比喻李选侍,一则不希望出现后宫专权的情形出现,二是担心朱由校血气未定,把持不住,坠入当初唐高宗纳父亲后妃武则天的事情中。
高人就是高!
这就让小皇帝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五、皇帝的抉择
眼看好几天没有动静,谁也弄不清楚是如何变局,皇帝是亲近李选侍对付朝臣还是倾向于朝臣疏远李选侍,大臣们一个个狐疑满腹,一时间朝廷上下更是谣言四起,说什么的都有。
杨涟最后的努力:
《明史》杨涟上书:臣宁使今日忤选侍,无宁使移宫不速,不幸而成女后独览文书、称制垂帘之事。
杨涟后来又说服首辅方从哲,两人统一了意见后,又去请求太子颁下严令。
六、最终的胜利
小皇帝登基时下令,命令李选侍移出乾清宫,移住仁寿殿。如此情形下,以李选侍、郑贵妃、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派终于败下阵来。移宫已成定局。
最终,在东林党大臣们的严词逼迫下,李选侍终于无奈地决定移宫。
九月初五,她抱着自己的女儿,走向宫中宫妃养老处——仁寿殿哕鸾宫。
于是,这件震动宫闱的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宫案”终于落下了帷幕。
七、疑案后的不解谜团
“移宫案”以东林党最后的胜利而结束,而李选侍之前赖在乾清宫不走是否是背后受郑贵妃的挑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选侍早已有了垂帘听政的野心和争夺权力的欲望。
“每日章奏,必先奏看过,方与朕览,即要垂帘听政处分。”
从中可窥探一二,不管最后谁获利更大,反正大明王朝在党争下日益衰落,不顾人民死活安乐,而只顾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王朝人民会支持吗?
到后来“千年人妖”魏忠贤的把持朝政,陷害贤良,搞得大明乌烟瘴气,以致大明气数已尽。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