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八十年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时间: 2022-09-24 13:01: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八十年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想知道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下:

1、总体: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 1980年全国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棉布消费虽未达到1957年水平,但穿着的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达1.69亿双,比1957年增长8倍。

1980年全国平均每人用于购买日用商品的零售额为42.4元。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1980年底城镇每人居住面积为3.9平方米,比1952年的4.5平方米减少0.6平方米。据1980年统计,农村平均每人有房11.6平方米。

80年代,始于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基础。但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

2、穿衣:1984年10月,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10所艺术院校在《北京晚报》联合刊登启事,为美术系公开招聘模特儿。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

1983年8月8日,《工人日报》报道,西装短裤最近风靡上海,雪白的、米色的、浅绿的西装短裤,配上金色的腰带、中筒丝袜、高跟凉鞋,成为上海姑娘时兴的夏装穿着。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召开后,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五位常委,第一次集体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

3、食: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开业,随后,越来越多的饭馆出现在北京大街小巷。

1984年4月20日,中国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在北京西单南口的西绒线胡同正式挂牌开张。

1985年4月20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东城区华庆中式快餐每天从早晨9点到晚上6点出售出六七千份,平均每分钟卖7盒。

1987年的一天,人们突然在北京前门看见一家餐厅,招牌上是一位一身西装、满头白发及山羊胡子的形象。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头是美国的山德士上校,餐厅的名字叫肯德基。

1990年10月8日上午,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才在深圳市解放路光华楼西华宫正式开业。这家餐厅拥有500个座位。如今黄色的“M”标志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随处可见。

4、出行:70年代末期富裕家庭的“八大件”(摩托车、照相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缝纫机、手表),已经不包括自行车,1978年后,街头出现私人摩托车,两年后,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县城甚至乡村,也出现了摩托车的踪影:嘉陵摩托。

扩展资料:

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第一个十年,思想解放运动如大河出川,知识分子摆脱了精神枷锁。西方的各种现代概念也在那时涌入中国,几乎形成了一次启蒙。从文学艺术到学术研究,很多框框都打破了,中国知识界的解放感在不久前“文革”的可怕记忆映衬下得到强化。

没有八十年代的大胆尝试,就不会有之后改革开放的成果。八十年代的最大贡献大概就是那些尝试,那个时候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直到今天都默默起着“座右铭”的作用。

八十年代是伟大的,因为它是开拓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因此也是勇敢的时代。一零年代应当超越八十年代,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应更多是怀旧,而不是真的以为那时“什么都好”。

中国一零年代的思想解放应有新的纵深,改革开放的路径应当更明确,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八十年代的摸索和曲折,不会奔着奔着又奔回去了。

参考资料链接:人民网——80年代值得怀念,更值得超越

我是80年代初出生的,可以简单给你介绍下,我生活在三线城市,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直到90年代初才对我在的城市有所影响,80年代是全国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年代,粮票在我小时候还在使用,我家对面就是一个粮站,家里有很多粮票,买面的时候都是拿粮票,买馒头也可以用粮票,粮票从四两,一斤,五斤,十斤不等,当然,钞票也能用,不过那个时候工资都不高,一个月拿满也还不到100块钱,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工厂还都是国有企业,三班倒的上班制度,冬天夏天有相应的小福利,我们是计划生育实施后的第一代人,据父母说,那个时候如果多生孩子,就要失业,所以人人都不敢多生,所以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城市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子女入学按片划分,如果跨区就学,要交钱,街上除了公交车几乎没有机动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电视节目也很贫乏,而且晚上10点就没有电视节目了,小孩子的玩耍方式也都是自己找乐,滚铁环,扔沙包,踢毽子,跳皮筋,抓知了,跳方格,总之,童年的记忆是灰色的,没有什么特殊颜色的,平淡而温馨,那个时候物质贫乏,人心思变,有头脑,有勇气的人纷纷离开工厂,开始下海经商,胆小无能的人安分守己但是内心慌乱,这个社会就像表面平静,却暗潮汹涌的湖,也许这就是那个新旧时期交替时刻的写照,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明白的

八十年代的上海百姓生活如何?

以前80年代的上海生活也是不富裕的,衣服只有过年可以换,水果也比较少,平房多楼房少。

上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众多。江南吴越传统文化和从西方引进的工业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上海人多属江浙人,使用吴语。上海早在宋代就被称为“上海”。1843年以后,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外国船只直接从国外进港。1845年,英国殖民者首先在上海县划定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要求划界法租界;1863年,美国租界和英国租界合并,形成公共租界。此时,上海市区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在苏州河以北,由于大量贫困农民的涌入,旧城门(建于宋代)和新城门(建于清代)逐渐兴起,形成了北方城市。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松江和太仓属于江苏省。上海有10个县,分别是华亭(后更名为松江)、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

衣服:大人只穿几件白衣服,春节期间偶尔会加上新衣服。风格基本上很简单。孩子们长大了,所以他们每年都换衣服。然而,几乎没有新衣服。大部分是亲戚朋友淘汰的旧衣服。事实上,酷毛衣和手工编织毛衣在当时是同义词。

食物:美餐。没有零食。我小时候住在平房里。我在家里有一个花园。我可以随意吃蔬菜。肉是稀有的。我摘了一个黄瓜或西红柿作为水果。在冬天,我们提前购买秋菜并储存起来。桌上的主菜是大白菜、土豆和茄子干。我们经常可以炒一些瓜子和烤薯片。冬季水果标准:冻柿子、冻秋梨、特酸大苹果。

生活:平房多,楼房少。那时候,住在一栋楼里是不够的。这个家庭既不富裕也不昂贵。我家住在我父亲单位建的宿舍里。有一排排的大平房。房子前面和周围都有熟人。当你去别人家时,你一抬腿就能到那里。孩子从不缺少玩伴。胡同里到处都是黑帮。另一个好处是这个地方很宽敞。家家户户都有花园和手持式水井。人们努力工作。夏天很美。现在我可以想起家里那棵大杏树。在冬天,他们受了很多苦。家家户户都靠炉子取暖。他们不能保暖。深夜,他们去公厕乘凉。

好吧,自行车王国从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城市里的公共汽车不多,而且也不多。街上到处都是自行车。有摩托车就太傲慢了,更别说有车了。它只是一种外星产品。无论你在哪里停车,你都会包围一群孩子。道路很少,交通事故也很少。当你闭着眼睛走路时,你不必担心被击中。不是到处都是。

答:80年代的上海生活也是不富裕的,衣服只有过年可以换,水果也比较少,平房多楼房少。
只有在春节期间偶尔会加上新衣服。没有零食。我小时候住在平房里。我家里有一个花园,可以随意吃蔬菜。肉是稀有的。摘了一个黄瓜或西红柿作为水果。
在冬天,我们提前购买秋菜并储存起来。桌上的主菜是大白菜、土豆和茄子干。我们经常可以炒一些瓜子和烤薯片。
八十年代的上海百姓生活得还是充满幸福感的,而且生活节奏没有如今那么快,也没有如今的上海那般拥挤,每个人的日子都是从容缓慢的。
八十年代的上海百姓生活还是很富裕的,吃得很不错,百姓生活幸福。
80年代上海人生活也不是很富裕衣服也不是每天都可以换他们居住平房还是比较多。

哪位能帮我描述一下八十年代的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的。不胜感激!

衣,样式很单调,颜色单调,材料主要是化纤,粗棉
食,八十年代中前段,基本还要靠粮票,奶票等供应,年底买肉还要排队,基本属于还是很紧张的。靠近九十年代了,就慢慢好了
住,一多半为平房,楼房还是少数的。慢慢的有了高层建筑,很多人家都是很多口挤在一个几平米的房子里
行,交通工具基本是公共汽车和步行,那年代,自行车都是很宝贵的东西。
衣,样式很单调,颜色单调,材料主要是化纤,粗棉
食,八十年代中前段,基本还要靠粮票,奶票等供应,年底买肉还要排队,基本属于还是很紧张的。靠近九十年代了,就慢慢好了
住,一多半为平房,楼房还是少数的。慢慢的有了高层建筑,很多人家都是很多口挤在一个几平米的房子里
行,交通工具基本是公共汽车和步行,那年代,自行车都是很宝贵的东西。
每年只有到过年明才能吃到肉,平时鸡蛋也舍不得吃,要到镇上去换点钱,交学费。
文章标题: 八十年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1013.html
文章标签: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