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怎样看待熵增定律与庞加莱回归的矛盾

时间: 2022-05-29 01:01: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怎样看待熵增定律与庞加莱回归的矛盾

庞加莱重现会发生吗?

有句话叫做“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一句残酷的现实。
但在物理学家的眼里,世界是另一个模样。比如在物理学家庞加莱的眼里,世界没有绝对的生与死,只有粒子变成了无序最后又回归有序,听不懂没关系,就是人死了还能活过来,只不过不是立刻,而是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到底要多长?也就10^(10^(10^(10^2.08)))年的时间。
这数字一看人眼就发黑,这时间人类可能都灭绝了,还复活呢!不要觉得不可思议,也许这个看似荒诞的庞加莱回归,会在未来得到运用,使“人类死而复生”这一“幻想”成真也说不定。
无序的宇宙
如果问,我们的宇宙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大部分人可能会回答有序的。他们以我们的太阳系为例子,八大行星都待在自己的轨道上,围绕太阳旋转。就连大家认为最不听话的小行星,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聚集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里。以此类推,我们的太阳也在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而银河系又在宇宙中围绕另一个未知的天体运转。
可如果告诉你我们的宇宙其实是无序的,会不会觉得整个人生受到了震撼?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如果学过化学物理就会明白,热力学第二定律就解释过,事物都自发地朝着熵增的方向发展,熵增就是物质从有序变为无序。我们稳定的太阳系也好、银河系也好,有序是暂时的,整个宇宙中还存在着一股力量,在延缓这个无序的发生。
大约140亿年前,一个点发生了大爆炸,产生了宇宙,爆炸产生的能量使整个宇宙开始膨胀,直到现在膨胀依旧在进行。天文学家们预计,当这股能量耗尽,宇宙就会停止膨胀,现在看到的所有一切天体,都会脱离现在原有的位置和运动,成为宇宙中无序的一员。然而,宇宙没有永恒,宇宙又会在某个时刻,重新回归有序的状态,开始一个轮回。
这个就是庞加莱回归,而一切的源头来自于麦克斯韦“作妖”。
宇宙轮回设想绘图
麦克斯韦要
一提起麦克斯韦大家会想起他的电磁学理论,事实上,麦克斯韦是一位全面的物理学家,精通电、磁、热等多个领域。在热力学方面,麦克斯韦主要研究的是气体分子的运动。他根据分子在运动时出现某一速度的概率推导出了麦克斯韦分布式。而他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更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困惑了后来的物理学家许久。
麦克斯韦架设了一个系统,里面有两个空间,一边装着热空气,另一边装着冷空气。它们中间被隔绝,仅留下一个很小的孔,只允许一个分子通过。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热空气分子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它是无序的,熵值更大;相反,冷空气分子的熵值更小。这个时候打开中间的小孔,热空气分子会窜到冷空气分子那边去,直到两个空间的熵值维持一致,所有分子归于平静。
麦克斯韦提出,如果有一个妖怪,它可以观察这个体系,热空气分子一旦要窜过去,它就关闭那个小孔,这样,热空气永远在那个空间,而冷空气也一直待在原来的地方,其后果就是,热空气那边越来越热,冷空气那边越来越冷,这明显不符合热力学定律。
麦克斯韦妖
这就是被后人称为“麦克斯韦妖”的假设,大家讨论了几十年,直到有人提出,此“妖”它监视了整个系统的运动,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关小孔,这本身也是一种能量。相当于要再往这个系统里注入能量,保持它的原本状态,这其实符合热力学定律。事情到这里,似乎就应该划上句号了,然而此“妖”带来的后遗症才刚刚开始。
庞加莱回归
当大部分的物理学家试图破解“麦克斯韦妖”的时候,庞加莱选择支持麦克斯韦,并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庞加莱回归”。
庞加莱(左)和麦克斯韦(右)
庞加莱是法国的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他认为,原子的运动是无序的,宇宙中有大约10∧80 个原子,它们的运动轨迹是不可能完全确定的,但是根据麦克斯韦分布式可以推断出它们出现在某一个区域的概率,如果有足够多的原子,就能通过叠加这个概率大致还原出它们无序时期的运动轨迹。
这个时候会发现,当概率无限逼近于1的情况下,原子会回到自己原先的位置,这样看下来,一切就回到了之前的状态。
所以他认为,宇宙最后趋于无序,但是很快又会回到有序的状态,因为有足够多的原子,它回归的概率是1。以此类推,这个回归可以放在任何事物上,比如我们人类本身。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大分子蛋白质们组成的,而分子又是原子构成,因此人类也是多原子集合体。我们的死亡就是体内的原子走向无序的过程,人吃东西就是在往自己这个体系里面充能,维持自身原子的有序。
人体的干细胞
这个过程本身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人不可能永远用这样的办法维持,所以人的寿命没有永远,终将走向无序,也就是死亡。
但是,人死了,人身体里的原子不会死亡,它们会出现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庞加莱回归进行推导,那么人身体里的原子会在10^(10^(10^(10^2.08)))年后,回到它们原来的地方,也就会原来那个人类的身体。
人体细胞的分裂
这就意味着它们会重新组成一个人类,原来那个人就复活了。可是有一个问题,人复活了,他的记忆会复活吗?他还是原来那个个体吗?庞加莱不是医学家,他无法解释记忆是否算作原子。那个人复活的仅仅是生命而已,无法确定他是否保留思想和记忆。
如果再扩大了看,整个宇宙中的一切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轮回,包括宇宙自己,谁能肯定140亿年前的爆炸,是整个宇宙的第一次爆炸?又或是不止一个宇宙的存在。
万物轮回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宇宙的原子数量是恒定的,但是宇宙没有永恒,一些星体会消亡,比如我们的太阳,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太阳将会在50亿年后熄灭,因为它是靠自己上面的氢发生核聚变产生能量的。
所有的恒星在灭亡前都会发生坍塌和爆炸,质量越大爆炸越狠,爆炸的时候会将它样本的原子甩出去大部分,形成星云。而这些星云是一个恒星形成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一个恒星伴随着另一个恒星的新生。
恒星爆炸(想象图)
如果按照庞加莱回归,这些死亡恒星的原子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再次形成星系。这不禁让人想象,我们的太阳系也许就是曾经的某一个星系,我们的地球在过去的某个时候就和现在一模一样,也许整个地球上的生物也是一种回归,我们不记得,可能真的这个回归里面不包括记忆吧。
想起《狮子王》说的,都在这个循环里,生生不息。生物圈最著名的碳循环,可能也是庞加莱说的回归。
地球的碳循环
生物体里面的碳原子,在生活活着的时候,组成的身体,在生物死后,它与氧原子结合成为了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被植物吸收,经过光合作用进入植物身体里,然后动物再吃下去,它参与组成了维持动物生命活动的有机大分子。也许当它成为二氧化碳的时候,它在空中的轨迹是一个回归,它变成植物的时候是一个回归,它变成动物一部分的时候也是回归。
之前认为的宇宙趋于无序论,只是宇宙在未来的一个状态,它不会永远无序,也不会永远有序。
生命轮回
记忆回归
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我们至今都没能搞懂记忆属于什么物质。有一种说法是,记忆是一段脑电波被存储在大脑的某个地方,当下一次遇见频率相似的电波时,就会与储存的脑电波形成共振,加速脑部的运转,使得人不用再去熟悉这段电波。
那么理论上记忆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还是有粒子存在,只要是粒子,都可以参与庞加莱回归。这么看,全副回归的个体,应该具备记忆。
不同的脑电波
假设这个说法成立,那就可以解释记忆闪现这种情况。人们有的时候总会在脑海里冒出从来没有过的记忆,比如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或者从来没有见过的人,有人说这是前世的记忆,不过现在看来,这更像是庞加莱回归过程中带来的副作用。前面说到过,原子回归前是在做无序的运动,所以很有可能会参与其他物质的组成。
假设一个个体死亡,全身的原子进入无序阶段,这个时候一部分原子遇到其他原子参与另一个生命体的构成,然后这些原子里面,有一部分还是原来组成脑细胞的,上面有记忆电磁波的粒子,可能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记忆闪现都是断断续续的。
海马体掌控记忆
生命的意义
有人说,庞加莱回归对于生命来说没有意义,尤其是对人这样的高级生物。人类有记忆,一个没有记忆的躯壳就算是活的,怎么能代表复活?就算带着记忆复活,回归也要10^(10^(10^(10^2.08)))年,且不说人类能否活到那天,真到了时候,一切都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原来的记忆有什么用,拿来干什么呢?
至少作为现在的个体,人类逃不掉死亡,固有一死。人能做的,是在死亡到来之前,让人生有意义,如司马迁所说,要么重于泰山,那么轻于鸿毛。在庞加莱回归之前,人们想要追寻永生,中国古代更是一群炼丹的术士,本来可以活久一点的,非要吃含有汞和其他重金属的丹药。
放轻松一点,我们相信如果庞加莱回归成立,人类就能够死而复生,但那是太久之后的事情了,而且它回归也不一定回归到死亡那一瞬间的状态,带着记忆又怎样?不带记忆又怎样?只要记得这个时间的美好,记住在作为个体生活的就完全足够了。我们没必要惧怕死亡,如果人真的是原子组成,那么往无序方向进行反而是一种自由。
如果人类也和那些没有思想的星体一样,等待轮回,那我们为何会发展出文明,为何会去探索宇宙?不就是为了以个体组成群体然后为了群体的利益而挑战极限吗?理论上庞加莱回归可以复活人类,并且2021年维也纳大学也在一次实验中证实了一种庞加莱回归现象。这些是人类科学的进步,却丝毫不影响人类个体享受现在的生活。
-整体回归不可能,局部回归时刻在发生,回归的部分越大细节越多发.
但是,人死了,人身体里的原子不会死亡,它们会出现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庞加莱回归进行推导,那么人身体里的原子会在10^(10^(10^(10^2.08)))年后,回到它们原来的地方,也就会原来那个人类的身体。 人体细胞的分裂 这就意味着.
庞加莱重现定理(Poincare recurrence theorem),是指关于力学体系运动可逆性(或可复性)的定理,因由J.-H.庞加莱证明,所以命名为“庞加莱定理”。 它指出,力学体系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总可以回复到初始状态附近。

怎样看待熵增原理

熵增原理:就是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用来给出一个孤立系统的演化方向。说明一个孤立系统不可能朝低熵的状态发展即不会变得有序。

熵增原理是一条与能量守恒有同等地位的物理学原理。

熵增原理是适合热力学孤立体系的,能量守恒定律是描述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定律。 熵增定律仅适合于孤立体系,这是问题的关键。实际上,绝对的联系和相对的孤立的综合,才是事物运动的本质。虽然从处理方法上讲,假定自然界存在孤立过程是可以的。但是从本质上讲,把某一事物从自然界中孤立出来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当系统不再人为地被孤立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只有熵增,而是既有熵增,又有熵减了。于是可以看到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有效。

这个是什么意思啊。

为什么熵增定律被称为最令人绝望的物理原理?

13世纪,一位叫亨内考的人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

这个轮子名叫“亨内考魔轮”,它让科学家做起了“永动机”的梦,科学家们幻想,一旦永动机诞生,人类将产生源源不断的能源,所以,有很多的科学家一直试图复刻“亨内考魔轮”,却都惨遭失败,然而无数的失败却没有打消科学家们的热情,反而对永动机的探索愈加狂热。

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也造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



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由杠杆平衡原理可知,上面两个设计中,右边每个重物施加于轮子的旋转作用虽然较大,但是重物的个数却较少。精确的计算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转作用(力矩)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梦想,人们还提出过利用轮子的惯性,细管子的毛细作用,电磁力等获得有效动力的种种永动机设计方案,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1847年,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发表了著作《论力的守恒》。他提出一切自然现象都应该用中心力相互作用的质点的运动来解释,这个时候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雏形。



1850年,克劳修斯发表了《论热的动力和能由此推出的关于热学本身的定律》的论文。他认为单一的原理即“在一切由热产生功的情况,有一个和产生功成正比的热量被消耗掉,反之,通过消耗同样数量的功也能产生这样数量的热。”
加上一个原理即“没有任何力的消耗或其它变化的情况下,就把任意多的热量从一个冷体移到热体,这与热素的行为相矛盾”来论证。把热看成是一种状态量。



由此克劳修斯最后得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解析式:dQ=dU-dW

从1854年起,克劳修斯作了大量工作,努力寻找一种为人们容易接受的证明方法来解释这条原理。经过重重努力,1860年,能量守恒原理也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开始被人们普遍承认。能量守恒原理表述为一个系统的总能量的改变只能等于传入或者传出该系统的能量的多少。总能量为系统的机械能、热能及除热能以外的任何内能形式的总和。



热力学第一定律宣告了永动机的破产,因为永动机违反了能量和质量的守恒定律,在任何的永动机设计中,我们总可以找出一个平衡位置来,在这个位置上,各个力恰好相互抵消掉,不再有任何推动力使它运动。所有永动机必然会在这个平衡位置上静止下来,变成不动机。热力学第一定律也促成了蒸汽机的诞生,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诞生,人类由此迈入了蒸汽时代,机械化生产时代开始到来。

而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还是没有打消科学家们的梦,他们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这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



中国民科造的磁动机就属于第二种

简单来说,人们认识到能量是不能被凭空制造出来的,所以他们试图从海洋、大气乃至宇宙中吸取热能,并将这些热能作为驱动永动机转动和功输出的源头,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的热机这也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科学家认为只要做到了只有单一的热源,它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第二类永动机就能够成功。



在这个时候,随着科学的发展,牛顿经典力学的一些局限性也暴露了出来,比如牛顿经典力学认为力学过程是可逆的,可逆性是指时间反演,即过程按相反的顺序进行。在经典力学的运动方程中,把时间参量
t换成-t,就意味着过程按相反的顺序历经原来的一切状态,最后回到初始状态。

而1850 年克劳修斯在论文中提出了一条基本定律:“没有某种动力的消耗或其他变化,不可能使热从低温转移到高温。“这个定律被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则与力学过程的可逆性相矛盾。



所以克劳修斯在 1854 年的随笔《关于热的力学理论的第二基础定理的一个修正形式》提出了新的物理量来解释这种现象,,1865 年正式命名为熵,以符号S表示。

克劳修斯从热机的效率出发,认识到正转变(功转变成热量)可以自发进行,而负转变(热量转变成功)作为正转变的逆过程却不能自发进行。负转变的发生需要同时有一个正转变伴随发生,并且正转变的能量要大于负转变,这实际是意味着自然界中的正转变是无法复原的。



由此克劳修斯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又一个表述方式,也被称为熵增原理,那就是: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

简而言之就是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可逆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增加,可以说非常鲜明地指出了不可逆过程的进行方向。

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却又拥有更加深刻的含义,它创造了“熵”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在后来被广泛应用,香农把熵的概念,引申到信道通信的过程中,从而开创了”信息论“这门学科,从而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熵增原理表明,在绝热条件下,只可能发生dS≥0
的过程,其中dS = 0 表示可逆过程;dS>0表示不可逆过程,dS<0
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可逆过程毕竟是一个理想过程。因此,在绝热条件下,一切可能发生的实际过程都使系统的熵增大,直到达到平衡态。

绝热过程是一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即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的过程。在绝热过程中,Q = 0 ,有ΔS(绝热)≥ 0(大于时候不可逆,等于时候可逆) 或 dS(绝热)≥0 (>0不可逆;=0可逆)



熵增原理最大的意义就是从能量品质的角度规定了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方向、条件和限度问题。



熵增原理的出现表示经典力学的可逆性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它只在有普遍的力学原理做保证的情况下才准确,热运动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同时也彻底宣告了永动力的灭亡。因为从海水吸收热量做功,就是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功并且不产生其他影响是无法实现的。

而薛定谔就则指出,熵增过程也必然体现在生命体系当中。也就是说,生命体系中的熵也应该是不断增大的,也只能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而言,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减的能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进食行为,我们从食物中汲取了“负熵”来维持生命的有序,即“新陈代谢的实质就是及时全部消除有机体无时无刻不产生的全部负熵”。这里的有序和无序是描述宏观态的。

因此,机体是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成功地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地吸收负熵,向周围环境释放其生命活动不得不产生的全部正的熵维持生存和进化的。总之,生命体是开放的、不可逆的非热力学平衡体系。平衡态是无序的,而非平衡态则是有序的根源,这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一致的,也是符合熵增原理的。薛定谔生动地用“生命赖负熵为生”这一句名言概括。



虽然如此,生命的减熵行为却起不到任何效果,毕竟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当中,人类等生命简直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熵增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注定了生命只能从有序发展为无序,并最终走向老化、死亡。所以熵增原理也被很多人称为:最令人绝望的物理定律。(依据熵增原理,地球生物都会从从有序走向无序,也就是走向死亡!)



熵增原理适用于很多领域,包括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否矛盾等。

而科学家对于熵增原理最大的争论是宇宙是否是一个封闭系统,因为熵增作用发挥作用的条件必须是在孤立系统系统中,然后达到平衡熵最大。孤立系统是在热力学之中,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统
。任何能量或质量都不能进入或者离开一个孤立系统,只能在系统内移动。



而地球就是一个开放系统,熵增原理可以适用于生命,自然也能适用于地球,所以地球上的生物通过从环境摄取低熵物质(有序高分子)向环境释放高熵物质(无序小分子)来维持自身处于低熵有序状态。而地球整体的负熵流来自于植物吸收太阳的光流(负熵流)产生低熵物质。使得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这种有序化的结构。不至于使熵一直处于增大的状态,



所以科学家就思考,宇宙是否是一个孤立系统,因为宇宙是不存在“外界”的,我们不断在消耗着能量,且不可逆,熵不断在增加正在走向它的最大值,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这种情景称为“热寂”,这样的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可以维持运动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



而这引来部分科学家的反对,他们宣称熵增原理只能适用于由很大数目分子所构成的系统及有限范围内的宏观过程。而不适用于少量的微观体系,也不能把它推广到无限的宇宙。

由于涉及到宇宙未来、人类命运等重大问题,因而它所波及和影响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界和哲学界,成了近代史上一桩最令人懊恼的疑案。

但不管怎么样,熵增原理作为热力学四大定律之一,指导着热力学的研究,在物理学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因为假如这个定律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宇宙中的所有空间最终都会拥有相同的能量,由于目前可观测宇宙的体积实现太大,所以平均下来所有空间的能量都会趋于零,没有任何办法阻止这个结局到来,所以令人绝望。
熵增定律意味着宇宙是有“定向”的。或者说宇宙中的运动和变化是有“定向”的。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宇宙是有“宿命”的。当你觉得你的一切都已经是命中注定而你不可改变的时候,自然就有一种无力感,这就是何以觉得“绝望”的原因吧。
两大因素,决定了熵增定律不适合在宇宙中推演。一是宇宙是无边际的,而不是密闭容器,所以熵增的前提条件不符;二是万有引力不会导致物质在宇宙内出现均匀分布,而是形成星球,黑洞,大爆炸这种循环转化。
熵增过程是必须体现在生命体系当中的,但是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人类这些微小的生命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熵增定律也被称为最令人绝望的物理原理。

熵增定律如何系统说明生物学上的永生无法实现?

用物理学上的热二定律解释生物的死亡和衰老是不适用的,熵增只在孤立体系的条件下成立,而生物体无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完全可以借此保持自身的有序度。所以衰老死亡,即所谓的无序度增加其实是生物个体自己的选择,为了有利于群体的生存。灯塔水母可以很好说明这个问题,它以著名的返老还童现象而为人所知,即灯塔水母在性成熟后可以重新回到水螅型状态,并且能够无限重复这一过程,因此只要水母不被吃掉就能够实现生物学上的永生。但这个逆转的过程也只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进行。通常情况下,它们也会按照传统的方式生老病死,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饥饿、物理损伤、水温变化等突发危机)水母自身会进行无性繁殖(即自我复制,如同黑客帝国里的史密斯一样),转化为一个水螅群,而这一个水螅群最终将再次变成几百个和以前的成年灯塔水母DNA一样的水母。灯塔水母的这种行为如此看来也只是为了在不同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繁殖方式,从而维护种群数量和繁衍而采取的一个措施罢了。所以热二定律并不能限制生物实现理论上的永生。生物体无论是小到细胞还是大到个体都必须时时刻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根本谈不上熵增原理。不如问问搞生物和医学的,端粒怎么延长;如何保证抑癌基因无限转录的稳定性?

首先,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熵不断增加。而任何系统想要维持低熵甚至是熵减都要以外界更剧烈的熵增为代价,这就是所谓的生物消耗负熵。当然,庞加莱复现那种极低概率事件不要考虑。而宇宙如果是封闭的,那么根据热二定律,它总会热寂,那时熵极大,没有负熵可以消耗,因而生命无法存在。至于为什么宇宙是封闭的,这是个哲学问题。我只能说,物理学上的真正无穷大是真正的噩梦。如果我们的宇宙不是封闭的,还有一个伴生宇宙。伴生宇宙和我们的宇宙相互联接,就像太极图一样。在伴生宇宙中,基本趋势不是熵增,而是熵减。这样的话,两个宇宙就能够互相依存啦。

熵增原理的基本前提是“封闭系统”,即不能和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换句话说,只要给系统提供能量,熵减的发生再正常不过了。作为生物体,我们不断的从外界摄入物质和能量,所以,如果一定要用熵增原理来推,那只能证明长生不老完全是可能的。想要维持生命,必然是不能熵增的,那么就需要能量;又因为生物是永生的,所以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地球上可利用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总会有一天不能达到维持生物种群的永生。这是我唯一想到的了,可是依然漏洞百出。至于对于个体而言的永生,很困难吗?没有吗?

文章标题: 怎样看待熵增定律与庞加莱回归的矛盾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9674.html
文章标签:定律  怎样看待  回归  矛盾  庞加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