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25 15:00: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因为娃娃鱼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和鱼不是一种。
体大而平,总长582-834mm,头体长310-585mm。头部大、平、宽,头部长度略大于头部宽度;雄性蝾螈肛部隆起呈椭圆形,肛孔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蝾螈肛门部分无突起,肛门孔小,周围向内凹,孔内壁光滑,无乳白色颗粒。
成年蝾螈通常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洞穴和洞穴中。它们在河口上下的洞穴中更为常见。食性广泛,主要以蟹、蛙、鱼、虾、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等地。
娃娃鱼的生活习性:
大鲵的视力不好,主要是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信息,它们还可以通过皮肤上的疣来感知水中的震动,然后在水中捕捉鱼、虾和昆虫。大鲵在其生态系统中占据食物链的首位,是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鲵在不同水域,食物来源略有不同,它们吃的水很多,主要是鱼类、甲壳类、两栖类和小型节肢动物等,此外,在大鲵的胃中还发现了少量的植物成分。生活在长江流域大鲵栖息地的有白海龟、宽唇鱼、马口鱼等鱼类,为大鲵提供了广泛的捕食对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娃娃鱼
是两栖动物。
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我国特产的大型两栖动物。小鲵长5~9厘米,背面黑色,腹面颜色较浅,整个身体有银白色斑点,头较小,舌头很大,有一短而侧扁的尾巴,平时在岸边水草间活动。
大鲵长60~70厘米,大的可达1.8米,背面棕褐色,腹色较淡,头宽而扁,口大,头的背面有极小的鼻孔和眼,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点蹼。栖息在山谷溪水中,吃鱼和小虾等。
娃娃鱼分布:
中国的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大鲵分布,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
娃娃鱼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因娃娃鱼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
娃娃鱼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娃娃鱼】
大鲵(Andria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
属两栖动物类,是著名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
身体扁平而壮实,头宽而圆扁,口很大,眼极小。
四肢短小,尤其前肢很像小孩的一对小胳膊,尾部侧扁,背部棕褐色还缀有大小不等的云斑。
学名:大鲵
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
英文名:giant salamander
科目:有尾目隐鳃鲵科,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
别名:娃娃鱼、啼鱼、狗鱼
简介:最大体长可超过1米,在有的地方,身长可达1.8 米。
娃娃鱼头部扁平钝圆,上嵌一对小眼睛,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
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前肢五趾,后肢四趾,稍有蹼。尾侧扁,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
体表光滑,布满粘液。
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早在2000年前已有不少书籍提到“鲵鱼有四足,如鳖而行疾、有鱼之体、而似足行、声如小儿啼”。
由此可见,大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娃娃鱼可不是鱼类,它属于两栖类。
身体扁平而壮实,头宽而圆扁,口很大,眼极小。四肢短小,尤其前肢很像小孩的一对小胳膊,尾部侧扁,背部棕褐色还缀有大小不等的云斑。
在湖南曾捕到一条体长2.1 米、65公斤重的个体。
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娃娃鱼的照片
娃娃鱼一般指大鲵(隐鳃鲵科大鲵属动物)。
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食性很广,主要以蟹、蛙、鱼、虾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
大鲵的濒危原因:
1、大鲵对水的环境非常依赖,迁徙能力是动物之中最差者之一,它们的栖息地被山涧、湖泊、河流分开,因此造成了中国大鲵的基因在每个区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互相之间的繁殖变得非常困难。
2、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如砍伐森林、修建水利设施等,因其栖息地被占用,造成局部地区灭绝。
3、自身的生物学因素,诸如自然繁殖困难,幼苗成活率低等。
4、人为过度捕捞和偷猎。在地球上繁衍3亿6千多万年的事实证明,大鲵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和生存能力,大部分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原分布区域,自然种群均趋于枯竭。总体上看,大鲵分布地生态环境好,区域经济发展滞后。20世纪80年代起广东及东南亚等地喜食大鲵成风,导致其收购价格极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将贩卖大鲵作为致富的捷径,大规模捕杀大鲵,即使是国家立法保护后,大鲵的黑市交易仍很猖獗;90年代全国涉及的非法贩运大鲵案件很多,大鲵数量惊人。21世纪初,随着国家对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政策的开放,大鲵产业化发展蓬勃兴起,但由于野生大鲵较人工养殖的大鲵种质优良,繁殖能力较强,所产后代体质健壮,更适宜养殖户留作新建养殖场的原始大鲵种群,培育后备种鱼,养殖户不惜花重金购买野生大鲵,导致其进一步被捕捉,逐渐流入到各人工养殖场。大鲵资源衰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化肥和农药使用导致水体污染,直接影响大鲵繁殖,造成不育,也使得大鲵的饵料小鱼、小虾等数量减少。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皖西当地溪流中成体大鲵还较常见,但鲜见大鲵幼苗;而目前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溪流源头,水质未受污染,至今仍可偶见大鲵幼苗。可见,大鲵野外种群数量骤减的主导因子是人为活动。
这事发生在云南昆明。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养了一条娃娃鱼4年,有一米多长,目前称养不动了也舍不得吃,就把这只娃娃鱼送往了动物园。一般娃娃鱼的体型便就可以长到一米多,最长的能长到两米以上,所以老人养的这条娃娃鱼长到这体型是很正常的。在我国野生的娃娃鱼是保护动物是不能伤害的,但饲养的可以食用,老人舍不得吃把它送到了动物园也可以看出老人很有爱心。
娃娃鱼也叫做中国大鲵,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3.5亿年之久。之所以叫娃娃鱼,是因为它们的叫声和婴儿的哭声很像。虽然叫娃娃鱼,但它却不是鱼,是一种两栖动物。因为它们的生存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所以一般栖息在海拔1000以下的溪流中。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但面临着人类的捕杀和自然环境的污染,野生娃娃鱼的生存地点也在慢慢的收缩。
目前,娃娃鱼虽有较多人工养殖的,但野生娃娃鱼的生存也面临着大问题。娃娃鱼外貌很可爱,有四只小短腿,这也使得它们的迁徙能力很弱,在生存地水源、环境被污染和破坏时,它们便也就在这个地方绝迹了。野生娃娃鱼的数量稀少,主要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和环境的破坏等因素造成的。我国也针对娃娃鱼现状做出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建设保护区,增殖放流和推广娃娃鱼生态养殖等等都在为娃娃鱼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而我们个人也应该做出个人的贡献,爱护环境、不偷猎捕杀等都能为它们的生存起到一定的帮助。
娃娃鱼很可爱,老人养了四年的娃娃鱼不舍吃最后送往动物园更可爱。人和动物也因如此和谐的生存,生物物种多样性也才能使地球更加丰富多彩。最后说一句:野生娃娃鱼是保护动物,是不可以食用的哦。
“娃娃鱼”虽然称为鱼,其实它并不是鱼,而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与青蛙和蟾蜍同属一个大家庭,学名叫大鲵或鲵鱼,娃娃鱼是它的俗称。
娃娃鱼的身体呈棕褐色,皮肤滑润无鳞,长着四只不大的脚;头扁圆而宽,口很大,有许多细齿排列在上下颚上;眼睛很小,位于头部背方;还有一条左右侧扁的大尾巴,看上去有点像墙上爬着的壁虎。
只是身体要大得多,一般身长1米左右,重56千克,最长的可达1.8米以上,是世界上现存的有尾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扩展资料:
大鲵的视力不好,主要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信息,它们还能通过皮肤上的疣来感知水中的震动,进而捕捉水中的鱼虾以及昆虫。中国大鲵在它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位置,是生物链重要的一环。
中国大鲵在不同的水域中,食物来源也略有不同,它们食量大,主要捕食水中的鱼类、甲壳类、两栖类及小型节肢动物等,此外在大鲵的胃中也发现有少量植物组分。
生活在长江流域大鲵所处栖息地内,有着白甲鱼、宽口光唇鱼、马口鱼等鱼类,为大鲵提供了广泛的捕食对象。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