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最博学的人是不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时间: 2022-05-25 09:00: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历史上最博学的人是不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详细介绍一下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越详细越好~~~
  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在天文学方面,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在物理学方面,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在生物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亚里士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力的合成等。

  主要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 《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不已,需要有一个不断起作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在这个发生和毁灭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原则冷和热、湿和燥两两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火气土水四种元素。除这些地上的元素外,他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圆运动,并且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体。

  《气象学》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第四册里叙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学观念。在现在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远不如他的生物学著作那样令人满意,然而这部著作在中世纪后期却有很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结束语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柏拉图的思想不是一般的形而上学,而是独一无二的形而上学。
  ――法国逻辑学家 戈博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对西方的哲学思想有重要影响。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柏拉图出生雅典贵族,并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他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曾经跟随他到梅加腊避难。之后柏拉图自己又到各地游历过,包括了西西里岛、意大利南部甚至埃及。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并创办了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此以此命名。学园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机构,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到达锡腊库札,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还有很多是有关苏格拉底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别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而哪些又是柏拉图的思想。例如柏拉图最著名的理念论,就出自《巴门尼德篇》,以苏格拉底的对话为主,但一般认为是柏拉图自己的思想。

  [编辑]柏拉图思想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不是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立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四面体,气微粒是八面体,水微粒是是二十四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立体是由正五面体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编辑]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后者在中世纪被奉为经典哲学家而使其的学说臭名昭著的结果。

  中世纪的教廷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列为经典学说,而对柏拉图大加批判。柏拉图和其他主要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得到查禁,在整个中世纪,柏拉图的著作几乎失传。直到文艺复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
  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
  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
  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苏格
  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
  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
  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
  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
  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
  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
  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
  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
  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
  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
  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
  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
  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
  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
  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
  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
  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
  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
  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
  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
  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
  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
  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
  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
  羊。”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
  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
  对被告叛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
  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
  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
  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
  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
  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
  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
  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百度知道 提问

百度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详细介绍一下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越详细越好~~~
我有更好答案

最佳答案
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在天文学方面,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在物理学方面,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在生物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亚里士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力的合成等。
主要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 《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不已,需要有一个不断起作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在这个发生和毁灭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原则冷和热、湿和燥两两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火气土水四种元素。除这些地上的元素外,他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圆运动,并且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体。
《气象学》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第四册里叙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学观念。在现在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远不如他的生物学著作那样令人满意,然而这部著作在中世纪后期却有很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结束语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柏拉图的思想不是一般的形而上学,而是独一无二的形而上学。
――法国逻辑学家 戈博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对西方的哲学思想有重要影响。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柏拉图出生雅典贵族,并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他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曾经跟随他到梅加腊避难。之后柏拉图自己又到各地游历过,包括了西西里岛、意大利南部甚至埃及。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并创办了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此以此命名。学园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机构,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到达锡腊库札,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还有很多是有关苏格拉底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别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而哪些又是柏拉图的思想。例如柏拉图最著名的理念论,就出自《巴门尼德篇》,以苏格拉底的对话为主,但一般认为是柏拉图自己的思想。
[编辑]柏拉图思想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不是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立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四面体,气微粒是八面体,水微粒是是二十四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立体是由正五面体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编辑]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后者在中世纪被奉为经典哲学家而使其的学说臭名昭著的结果。
中世纪的教廷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列为经典学说,而对柏拉图大加批判。柏拉图和其他主要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得到查禁,在整个中世纪,柏拉图的著作几乎失传。直到文艺复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
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
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
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苏格
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
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
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
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
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
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
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
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
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
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
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
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
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
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
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
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
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
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
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
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
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
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
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
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
羊。”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
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
对被告叛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
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
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
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
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
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
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
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雅典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

柏拉图家境优裕,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文法、修辞、写作成绩优秀,并对文学很感兴趣,写过不少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他身体健壮、体力过人,非常喜爱体育活动,擅长多项运动项目。他也喜爱音乐和绘画,并有较高造诣。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共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

他逃离雅典后游历了许多地方,如文明古国埃及、北非的希腊殖民地昔勒尼、意大利岛南部的城市塔林敦、西西里岛的城邦叙拉古等。在叙拉古由于与该城邦的僭主发生政治分歧,触怒了僭主,被卖为奴隶,幸遇朋友相助将他赎出,送回雅典,那时他已40岁。

在游历中,他接触了各国的政体,会见了许多著名学者,学习了各国的先进科学知识,这对于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回国以后,他在雅典城郊创办了一所学园,名叫阿卡德米(Academy)。他在这所学园里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和教学活动达40年,直到去世。

学园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是当时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里研究和教授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数学、天文学、音乐理论等。学员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这个学园不仅为雅典,也为希腊各城邦培养了大批政治和学术人才。学园的教学形式不仅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还采用讲演、自我钻研等其他方法。

柏拉图提出了比苏格拉底更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当时希腊各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够理想,弊端很多。于是他把当时希腊的各种政治制度以及当时希腊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总结,设计了自己的一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理想国家。这个“理想国”其实是一个奴隶主统治的等级森严的国家,而且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其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主张,这些主张对后世的政治有很大影响。《理想国》一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谈教育的,所以教育界把它看成一本重要的教育著作。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奴隶不算人,没有任何权利。奴隶主和自由民才有公民权,但他们是分成严格等级的。第一等级是“护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他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监护国家和处理政事。第二等级是“保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白银,他们也是统治者,负责抵御敌人,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供养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铜和铁,他们是农民、手艺人和生意人,他们的任务是用产品去供养前两种人。柏拉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三种人必须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儿童从七岁至十七八岁应该受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音乐和体育。这里的音乐教育除了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诗歌、艺术等内容。体育不仅包括体操等运动项目,还包括军事训练。

18~20岁的青年,经过筛选,一部分要受到高一级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经过另一次筛选,少数20~30岁的青年将被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法的训练,培养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深邃的想像力和超群出众的记忆力。此外还要继续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受过这一级教育的人可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

到了30岁的时候,再进行一次筛选,少数人可以继续学习,专攻哲学。经过5年学习,到了35岁,这些人就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国家领导职务。他们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到50岁,再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挑选,其中少数人便可以成为“哲学王”,可以做国家最高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 - 公元前322
〖古希腊〗

--------------------------------------------------------------------------------
出生在斯塔吉拉城,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在亚里士多德幼年时去世。 亚里士多德18岁时被送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后来担任教师。柏拉图逝世后,他离开雅典来到亚洲的密细亚的阿索斯城,建立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3年后,波斯帝国攻陷城池,亚里士多德逃到累斯博岛的米提利尼城。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在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的运动场里另立讲坛,由此,他的学园被称为“吕克昂”。与柏拉图的学园相比,它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被作为政治打击的对象,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他把学园交给泰奥弗拉斯多,避难于卡尔基,次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其著作分为两大类,一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用的是对话体,这类著作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一些片段流传到今天。另一类作品相素无华,推论严谨,大概是亚里士多德的讲授提纲、研究札记或学生的听讲笔记,此类保存下了一部分。 其著作主要有:《范畴》、《解释》、《前分析》、《后分析》、《论辩》、《智者的驳辩》,总称《工具论》,主要涉及逻辑问题;《形而上学》,主要涉及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物理学》、《论天》、《论生灭》、《论灵魂》,主要涉及自然哲学问题;《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主要涉及伦理问题。此外还有《政治学》、《诗学》、《修辞学》及其他有关生物、经济方面的著作。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雅典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

柏拉图家境优裕,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文法、修辞、写作成绩优秀,并对文学很感兴趣,写过不少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他身体健壮、体力过人,非常喜爱体育活动,擅长多项运动项目。他也喜爱音乐和绘画,并有较高造诣。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共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

他逃离雅典后游历了许多地方,如文明古国埃及、北非的希腊殖民地昔勒尼、意大利岛南部的城市塔林敦、西西里岛的城邦叙拉古等。在叙拉古由于与该城邦的僭主发生政治分歧,触怒了僭主,被卖为奴隶,幸遇朋友相助将他赎出,送回雅典,那时他已40岁。

在游历中,他接触了各国的政体,会见了许多著名学者,学习了各国的先进科学知识,这对于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回国以后,他在雅典城郊创办了一所学园,名叫阿卡德米(Academy)。他在这所学园里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和教学活动达40年,直到去世。

学园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是当时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里研究和教授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数学、天文学、音乐理论等。学员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这个学园不仅为雅典,也为希腊各城邦培养了大批政治和学术人才。学园的教学形式不仅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还采用讲演、自我钻研等其他方法。

柏拉图提出了比苏格拉底更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当时希腊各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够理想,弊端很多。于是他把当时希腊的各种政治制度以及当时希腊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总结,设计了自己的一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理想国家。这个“理想国”其实是一个奴隶主统治的等级森严的国家,而且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其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主张,这些主张对后世的政治有很大影响。《理想国》一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谈教育的,所以教育界把它看成一本重要的教育著作。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奴隶不算人,没有任何权利。奴隶主和自由民才有公民权,但他们是分成严格等级的。第一等级是“护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他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监护国家和处理政事。第二等级是“保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白银,他们也是统治者,负责抵御敌人,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供养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铜和铁,他们是农民、手艺人和生意人,他们的任务是用产品去供养前两种人。柏拉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三种人必须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儿童从七岁至十七八岁应该受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音乐和体育。这里的音乐教育除了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诗歌、艺术等内容。体育不仅包括体操等运动项目,还包括军事训练。

18~20岁的青年,经过筛选,一部分要受到高一级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经过另一次筛选,少数20~30岁的青年将被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法的训练,培养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深邃的想像力和超群出众的记忆力。此外还要继续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受过这一级教育的人可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

到了30岁的时候,再进行一次筛选,少数人可以继续学习,专攻哲学。经过5年学习,到了35岁,这些人就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国家领导职务。他们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到50岁,再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挑选,其中少数人便可以成为“哲学王”,可以做国家最高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 - 公元前322
〖古希腊〗

--------------------------------------------------------------------------------
出生在斯塔吉拉城,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在亚里士多德幼年时去世。 亚里士多德18岁时被送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后来担任教师。柏拉图逝世后,他离开雅典来到亚洲的密细亚的阿索斯城,建立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3年后,波斯帝国攻陷城池,亚里士多德逃到累斯博岛的米提利尼城。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在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的运动场里另立讲坛,由此,他的学园被称为“吕克昂”。与柏拉图的学园相比,它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被作为政治打击的对象,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他把学园交给泰奥弗拉斯多,避难于卡尔基,次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其著作分为两大类,一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用的是对话体,这类著作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一些片段流传到今天。另一类作品相素无华,推论严谨,大概是亚里士多德的讲授提纲、研究札记或学生的听讲笔记,此类保存下了一部分。 其著作主要有:《范畴》、《解释》、《前分析》、《后分析》、《论辩》、《智者的驳辩》,总称《工具论》,主要涉及逻辑问题;《形而上学》,主要涉及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物理学》、《论天》、《论生灭》、《论灵魂》,主要涉及自然哲学问题;《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主要涉及伦理问题。此外还有《政治学》、《诗学》、《修辞学》及其他有关生物、经济方面的著作。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柏拉图(P1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一个名门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曾离开雅典在外游历,12年后回到雅典,创立了阿加德米学园,在那里讲学直到逝世为止。“柏拉图是古典时代著作丰富而作品似乎完整齐全留传下来的唯一作家。”在他留给后人的36篇对话录中,《理想国》和《法律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学说,围绕培养“哲学王”的教育问题,他构思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公元前384年诞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特基拉城。
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对自然科学特别爱好,也很钻研。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作一些外科手术。亚里士多德17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他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柏拉图夸他是“学院之灵”。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创办了一所吕克昂学院,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由于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夏天,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回师巴比伦的途中病故。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院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葬在卡尔基,终年62岁。

马克斯.恩格斯称什么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代表作品:《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谁的历史贡献更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比,亚里士多德的贡献更大一些,柏拉图虽然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但是亚里士多德却能在自己老师的教育之下做出了更多、更广泛的贡献,给后世带来了比柏拉图更深远的影响。

一、柏拉图浪漫主义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也是整个西方古代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和发展了很多的新型思想概念,比如说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思想等等,柏拉图的一生著作非常多,传于后人的也很多。柏拉图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唯心主义,他提倡心灵的纯粹,试图建立完美的理想理论,柏拉图式思想以及爱情观对后代乃至现代人的影响仍然是非常深远的,而且柏拉图也培养出了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位出色的学生,所以在西方学术领域的贡献是非常高的。

二、亚里士多德影响广泛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也创办了很多的思想理论,而且流传于后世的著作也有很多。亚力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却没有继承柏拉图的思想,他开创了不同于柏拉图思想的另外一脉,他强调理性、逻辑,亚里士多德主张从现实出发,摒弃假想的理想主义思想,要根据历史和现实中所遵循和认知的东西来思考,保持理性的态度。而且亚力士多德主张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权利和思想,要满足自身的需求去结合实际来做事情,亚里士多德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的广泛,他的著作包含逻辑学、科学甚至玄学,他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和影响,所以相比较柏拉图而言,亚里士多德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加优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比较而言,亚里士多德更加的实际和理性,而且在更多的领域做出了贡献,留有著作来影响后人,所以相比柏拉图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贡献更大一些,但是不可否认柏拉图的贡献也不错。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都是谁?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都是: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

十大文化名人中的中国人:孔子。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国的“千古圣人”。孔子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式人物,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行为规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学说是古代社会长期的意识形态和官方哲学。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扩展资料:

中华八大文化名人:

1、姜子牙:“兵圣”、“谋圣”、“兵家始祖”、“众神之祖”,72岁辅佐周文王,后随武王伐纣,是齐鲁文化的开创者,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2、周公:“元圣”、“儒家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3、老子: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世界百大文化名人”之一、“道家始祖”,其代表作《道德经》全球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4、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称为“文圣”,“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至今仍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影响至今。

5、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曾和儒家一同成为中国最大的两大“显学”,同时,墨子的科学理论丰富,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比如“光沿直线传播”这一重要理论的提出,他是最早者。

6、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全国上下无不通过各种活动纪念屈原,为我们树立了何为“爱国典范”。同时,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成为“中华诗祖”。

7、李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在文化领域,李斯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书法家,被称为“书法笔祖”,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缔造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8、司马迁: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1孔子  2柏拉图  3亚里士多德  4哥白尼  5牛顿  6达尔文、  7培根、  8阿奎拿、  9伏尔泰、  10康德   以上十个人的介绍如下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百世师表"之称。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政治生涯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简介】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1]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Greek: ?ριστοτ?λη? Aristotélēs) (384 BC - 322 BC)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观点及主要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哥白尼、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后来在费拉拉大学获宗教法博士学位。哥白尼作为一名医生,由于医术高明而被人们誉名为“神医”。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他在《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但是他却害怕教会会反对,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迟迟不敢发表。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在书中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样严重低估了太阳系的规模。他认为星体运行的轨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这当然是错误的。他的学说里的数学运算很复杂也很不准确。但是他的书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驱使一些其他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泰寿·勃莱荷,开普勒就是根据泰寿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早1700多年,但是事实上哥白尼得到了这一盛誉。阿里斯塔克斯只是凭借灵感做了一个猜想,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讨论,因而他的学说在科学上毫无用处。哥白尼逐个解决了猜想中的数学问题后,就把它变成了有用的科学学说——一种可以用来做预测的学说,通过对天体观察结果的检验并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学说的比较,你就会发现它的重大意义。  显然哥白尼的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估价哥白尼的影响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天文学的应用范围不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那样广泛。从理论上来讲,人们即使对哥白尼学说的知识和应用一窍不通,也会造出电视机、汽车和现代化学厂之类的东西。但是不应用法拉第、麦克斯韦、拉瓦锡和牛顿的学说则是不可想象的。  仅仅考虑哥白尼学说对技术的影响就会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义。哥白尼的书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他俩又成了牛顿的主要前辈。是这两者的发现才使牛顿有能力确定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体运行论》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当然也是现代科学的起点。
顺序如下: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8)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它有各部分:
(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
(二)意志部分;
(三)感情部分。
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
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他设想的培养人?quot;筛选"制度,为后世借鉴。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学者,生于公元前427年。在科学上,柏拉图阐明了负数概念,算是一位数学家。他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关于宇宙和谐的思想,指出天体运动的轨道是圆形。他把天文学和几何学结合起来,为后来建立地心说打下了基础。他还把宇宙和人体进行类比,推演出关于宇宙性质和结构的见解,也推演出关于人体生理的见解。他的天地大宇宙和人体小宇宙思想一直流行到中世纪末期,对生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在其著作中,第一次记载了大西洋城的传说。

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
“学园之灵”的一生
公元前三八四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他于公元前三六七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公元前三四七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公元前三四三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亚历山大十三岁,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公元前三三八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打败了雅典、底比斯等国组成的反马其顿的联军,从此称霸希腊。次年,腓力召开全希腊会议,会议约定希腊各邦停止战争,建立永久同盟,由马其顿担任盟主。在会议上,腓力宣布,他将统帅希腊各邦联军,远征波斯。至此,马其顿实际上掌握了全希腊的军政大权,希腊各邦已经名存实亡,成为马其顿的附庸。
腓力于公元前三三六年被刺身亡。他的儿子、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为王。公元前三三四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打跨了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接着摧毁了古老的波斯帝国。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包埃及,北抵中亚——建立起来了。公元前三二三年,亚历山大病故。这个凭着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经过混战,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
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的反马其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亚历山大还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对一百五十八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这项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没有一批助手的协助,是不可能做完的。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三岁。
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在天文学方面,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在物理学方面,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在生物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亚里士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力的合成等。
主要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不已,需要有一个不断起作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在这个发生和毁灭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原则冷和热、湿和燥两两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火气土水四种元素。除这些地上的元素外,他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圆运动,并且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体。《气象学》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第四册里叙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学观念。在现在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远不如他的生物学著作那样令人满意,然而这部著作在中世纪后期却有很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结束语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哥白尼经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研究,创立了更为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从此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日心说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后,才为人们所接受,这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不仅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哥白尼著有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1543年出版),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在日心说中保留了所谓“完美的”圆形轨道等论点。其后开普勒建立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及行星光行差、视差相继发现,日心说遂建立在更加稳固的科学基础上。

牛顿,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他在格兰撒姆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明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和日晷等.1661年,牛顿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成了一名优秀学生.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了剑桥的数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685~1687年,在天文学家哈雷的鼓励和赞助下,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27年3月27日,逝世于伦敦郊外的一个小村落里.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达尔文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生于英国施洛普(Shropshire)郡的希鲁斯伯里(Shrewsbury),卒于肯特(Kent)郡达温(Downe)村。 1825~1827在爱丁堡大学学医,1827~1831在剑桥大学学神学。1831年经汉斯罗(J.S.Henslow)教授推荐,参加贝格尔舰(H.M.S.Beagle)的环球考察航行,历时5年,观察、搜集了大量动、植物和地质方面的资料。回国后,通过试验、总结和长期思考,逐步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不但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而且提出自然选择理论,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严重打击了各种唯心的特创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又出版了《动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1868)和《人类起源和性选择》(1871)等著作,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进化学说。他的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坚持实践,细心观察事实,努力研究、探索自然规律,一生共发表了80多篇论文,出版了20多部著作,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是一位不断追求真理并作出划时代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培 根 1561~1626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一.培根生平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敦,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的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守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作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后,人们为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奥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
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
二.培根的哲学思想
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认为是经院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种是“种族的假相”,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的假相”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的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是“剧场的假相”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击。但是培根的“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象,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院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三.培根的论著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605年,培根用英语完成了两卷集《论学术的进展》。这是以知识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部著作,是培根声称要以知识为其领域,全面改革知识的宏大理想和计划的一部份。培根在书中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的作用,提示了知识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及补救的办法。在这本书中,培根提出一个有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的提纲,对后来十八世纪的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起了重大作用。
1609年,在培根任副检察长时,他又出版了第三本著作《论古人的智慧》。他认为在远古时代,存在着人类最古的智慧,可以通过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发现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写一部六卷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伟大的复兴》,这是他要复兴科学,要对人类知识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预期的计划,只发行了前两部份,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该书的第二部份。《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了培根在近代所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这本书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是相对立的。
培根在结束其政治生涯后,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纪》一书,这部著作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近代史学的里程碑”。
大约在1623年,培根写成了《新大西岛》一书,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乌托邦式的作品,由罗莱在他去逝的第二年首次发表。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自己新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蓝图,设计了一个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科学主宰一切,这是培根毕业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现。
此外,培根在逝世后还留下了许多遗著,后来,由许多专家学者先后整理出版,包括《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等等。
四.培根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为此,罗素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托马斯·阿奎那简介
13世纪中叶,在著名的巴黎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因沉默、温顺、人送外号“哑牛”。但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已崭露头角,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很赏识这位年轻人,阿尔伯特就曾断言:“哑牛”之声必将闻名于世。果然,“哑牛”后来成了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就是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
托马斯孩提时代曾在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受了9年初等教育。身为伯爵的父亲一直希望他能成为修道院院长。14岁时,他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接触到大量的科学与哲学著作。5年以后,加入了天主教组织“多明我教团”,这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
1245年,托马斯前往巴黎,受教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阿尔伯特。自1257年开始在巴黎大学教授神学,用10年时间专心从事教学和著作活动,并被罗马教廷任命为神学顾问与讲师。在他去逝3年后,巴黎各神学大师谴责了219条命题,其中有12条是托马斯的观点。这是中世纪最严厉的谴责。托马斯在巴黎大学执教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大量涌入,在教徒中引起的反响极为强烈。教会深感其著作的危险性,几次试图封锁这种与天主教正统信仰不相容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禁止转录、阅读和保存。可托马斯并不害怕这种学说,他和老师阿尔伯特一起潜心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阉割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将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加以全面系统地发挥,并将其纳入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使它成为天主教官方哲学的基础。
他成功地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一? ?18部巨著,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神学大全》和《哲学大全》、《论存在和本质》、《论正统信仰和真理、异教徒议论大全》等。
托马斯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天主教信条服务的。他明确提出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之后,又为上帝存在这一神学最高信条作了哲学的论证。认为应通过上帝的创造物来认识上帝的存在,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目的论的唯心主义思想推论出万物创造者的上帝的存在。
托马斯歪曲和利用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主张世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断言世界的创造是有时间开端的;同时,上帝创造了一个等级制的宇宙系;最低层是大地及由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的一切物质,之上是植物、动物和人,再上是天体,再之上就是整个世界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三位一体的上帝;还探讨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认为存在于个别事物中的一般,并不是个别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寄居或隐藏在个别事物中的某种特殊实体。物体之间的不同特性,是由于潜入物体的这种“稳秘的质所决定的。铜之所以为铜,是因为它里面潜藏着‘铜’这种特殊实体,铜之所以能压延,是因为它里面潜藏着‘压延性”这种隐秘的质。所以,有多少种物体的特性,就有多少种“稳秘的质”,那就不必深入研究事物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了。显然,这种学说严重妨碍科学的发展。
托马斯还力主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认为如同神高于人,灵魂高于肉体一样,教会高于世俗的国家。教皇是基督的代理人,政权应由他掌握,国家必须服从教会,国王必须顺从教皇。他还极力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权力,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形式,并说,没有一个统治者控制和指导民众,社会就
1.孔子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2.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3.亚里士多德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4.哥白尼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
5.牛顿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6.达尔文 “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
7.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8.阿奎那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
9.伏尔泰 “爱情之中高尚的成分不亚于温柔的成分,使人向上的力量不亚于使人萎靡的力量,有时还能激发别的美德。”
10.康德 “?”
据说世界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过排名,他们分别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十大名人之首的准确时间我在网上没查到,但是在人们发表的文章中可见孔子在世界文化名人中的排序,在中国有儒道佛三大教,孔子习惯地排在老子和释迦牟尼的前边。
在不计宗教时,当文章涉及孔子老子及世界其它文化名人时孔子被认定应该在首位。
这世界是有秩序的世界,人与人是对比着存在,为主的被定规最多,孔子是第一世界文化名人已渐渐为世界最权威的文化圈认定,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有孔子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的排法。
欧美文化是世界的主导文化,美国出版了著名的《世界名人大词典》,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首位。而在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同样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首位。
在网上人们常常问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回答最多的是孔子,中国官方已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
世界上不管那个国家在涉及人类思想史时,人类思想启蒙者就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启蒙最重要,名次得分轻重,如有人统计,估计孔子在第一位的多。
世界各国的人类思想史的书会有思想家轻重分别,这是思想上的基本的共知共识,提到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者将孔子放在第一位是正确的。
文章标题: 历史上最博学的人是不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9362.html
文章标签:亚里士多德  的人  柏拉图  博学  历史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