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碳14考古测年是否有巨大漏洞

时间: 2022-05-24 13:00: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碳14考古测年是否有巨大漏洞

碳-14进行考古断代为何不能超过五万年?

碳-14的半衰期是5,720年,也就是说经过5,720年后,死亡植物体内的碳-14含量只有原来的一半,只占全部碳的一兆分之0.5了.如果经过两个半衰期的时间也就是11,440年,死亡植物体内的碳-14含量只有原来一半的一半,也就是只占全部碳的一兆分之0.25了.
所以,这种称之为「碳-14计年法」的最先进的古物年龄鉴定技术是会有一些误差的,一般来说,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
这个方法好虽好,但有一些先天的限制.第一,待测古物的年代不能太久远,如果超过三个碳-14的半衰期,也就是一万七千多年的话,碳-14含量少於一兆分之0.125,测量的误差会很大,用以估计年代,就非常不可靠了.
放射性元素断代依靠测定标志元素的相对丰度,而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决定了可适用的范围,如果年代太久远,衰变剩余很少,测定精度大大降低了...

C14半衰期大约为5128年,记忆...
---------------------------------
记忆有误,呵呵,是5730年...

参考:http://www.dlkp.gov.cn/keputiandi/substance/article/Print.Asp?ID=126&Page=2
5万年前的不能吗?

考古学中经常用到的碳十四测年断代的原理是什么?

碳十四测年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由芝加哥大学的利比发明的。利比在美国著名的贝克莱实验室从事放射性研究的先驱。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终于成功地创造了碳十四年代测定技术,并逐渐被考古学和地质学所接受。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这已成为确定历史时代的有力工具。为此,利比获得了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49年3月,《科学》杂志发布了第一个用放射性碳素测定的年代数值时,立即引起了世界考古学和地质学的关注。人们对这项重大科学发明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对其创始人利比教授表示敬意和衷心感谢。但是,碳十四测年技术不是绝对的,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克服。这个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所测定的年代并不精密,一般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一方面,这种错误的出现与标本的时代有关。年代越远,误差越大。另一方面,这也与地理差异有关,因为地球上的碳分布不是绝对平衡的,这使得不同地区的年代数据的可比性不同,然后与样品的纯度有关。如果样本被污染,哪怕是草根的残丝、细菌的粒点等,都要影响到碳十四测年的准确度。不过针对这种情况,还可以用树木的年轮进行校正。

尽管存在此类问题,但碳十四测年仍然是考古学中使用最广泛,最有效和可靠的测年方法。目前,中国已发布了数千份考古标本,确定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其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鉴于碳14测年技术在考古研究中所发挥的独特而巨大的作用,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对碳十四测年技术寄托着厚望。

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克服。这个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所测定的年代并不精密,一般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由芝加哥大学的利比发明的。利比在美国著名的贝克莱实验室从事放射性研究的先驱
考古家的头脑不是一般人可以比较的,很多种成果来源于他们不懈努力·
是芝加哥大学的利比发明的碳,用来做军事发射。

关于用碳14测年代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不能用C14来测定矿石陶瓷等年代啊? C14不是能测文物的年代吗。我想知道C14到底能不能测文物这种无生命的东西。
C14到底能测文物这种无生命的东西。
首先,尽管碳十四测年常规技术为考古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它诞生之日起,这项技术的不足之处也令考古学家感到不便。其一是它需要的标本量比较大,并不是所有的遗址都能提供这么多的标本,当然也不能用它来对某些需要测年的文物来进行测年。再就是它的精度还是不够,年代越远的标本其误差也就越大,有时竟达到几百年。这对于研究年代学的学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又出现了木轮年代校正曲线,经过科学家多年的努力,用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误差缩小到几年甚至一两年!
一种新的测定碳十四的方法面世了,这就是用加速仪质谱学进行碳十四的分析。英文缩写为AMS。AMS具备了常规法的一切优点,同时又有许多优势。主要就是我在上文中讲到的,常规测年法精度不够,而AMS的灵敏度与精度比常规法要好得多.但更吸引专家的是,AMS所需的标本量极少,只需几毫克,几乎可以实现无损伤检测.于是便有了著名的"都灵裹尸布案".关于这个故事,本人将在下一章作详细讲解.
现今考古测年代普遍采用的是C14法,但这只能测5000年之内的东西,而且也只是个大概,超过了这个限度就无能为力了。
文章标题: 碳14考古测年是否有巨大漏洞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9290.html
文章标签:考古  漏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