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宋朝皇帝的庙号为什么都好奇怪 比如:端宗、度宗、徽宗、钦宗、理宗、宁宗

时间: 2022-05-17 02:00: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宋朝皇帝的庙号为什么都好奇怪 比如:端宗、度宗、徽宗、钦宗、理宗、宁宗

为什么历代皇帝的尊号都不一样呢?

比如:rn夏商周的皇帝称王,如“周武王”,“商纣王”rn秦朝的皇帝称“世”,如“秦二世”,“秦三世”。rn汉朝的皇帝称“祖”,如“汉高祖”,“汉光武祖”rn魏晋的皇帝称“帝”,如“魏武帝”,“晋元帝”rn南北朝的皇帝有的称“首领”有的也称帝,如“梁武帝”。rn隋唐两宋的皇帝称“宗”,如“唐太宗”,“唐玄宗”rn辽金元的皇帝有的称“帝”有的称“大王”,如“元惠大王”(史称元惠宗)rn明朝的皇帝也称“宗”。rn到了清朝时候,皇帝就用年号代替帝号了,如,爱新觉罗奕宁改元咸丰元年,历史上就成为咸丰皇帝。rn为什么一个朝代的皇帝尊号不一样呢?
  你说的是庙号吧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刘奭 :高宗孝元皇帝(刘衎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祜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1.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晋书·成帝纪》:“癸巳,帝崩于 西堂 ,时年二十二,葬 兴平陵 ,庙号 显宗 。”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两 汉 。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唐 颜真卿 《论元皇帝祧迁状》:“昔 汉 朝廷近古,不敢以私灭公,故 前汉 十二帝,为祖、宗者四而已。至 后汉 渐违经意,子孙以推美为先,自 光武 以下,皆有庙号,则祖、宗之名,莫不建也。”《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单表 北宋 太祖 开基,传至第八代天子,庙号 徽宗 。” 2. 后世亦用以称父殁后在宗庙所立之木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江东士庶痛则称祢。祢是父之庙号,父在无容称庙,父殁何容辄呼?” 自从先秦以来实行皇帝和大臣的谥号以来,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的,现在,我就自己的心得来简单谈一谈,不当之处,请指正之。 秦始皇认为皇帝的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废止不行。刘邦虽然是无赖出身,但是,权谋远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汉朝恢复了谥法制度,不仅如此,刘邦还给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隐王陈胜祭扫坟墓。开立了一个很好的先例,至少让人看到这位君临万国的天子的气度,所以,后人以为史迁敢于给项羽列为本纪是史家的第一勇气,其实,刘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说说庙号。皇帝的庙号不是随便就给予的,而是有相当的讲究,虽则昭穆制度的制约,但是,更是封建礼法的必须,所以,西汉十二个皇帝有庙号的不过是六七人而已。特别搞笑的是身膺中国第一个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居然也没有身后的庙号,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汉景帝误杀晁错、激杀周亚夫、废杀刘荣,如果上面没有个好爹汉文帝,下面没有好儿子汉武帝,汉家的江山最初的断送者就一定不是汉元帝而是这位仁兄了。但是,为什么汉景帝没有庙号,历史也没有做明确的交待。不过,最为热闹与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睡过了,居然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庙号,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成为有史以来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高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比如李渊、比如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子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太祖
  这是自从宋辽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然此之前皇帝开国立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而又不是开国皇帝,引人议论。
  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历史上谥号太宗的从汉太宗算起,总计大小十余几,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个最大的分水岭,从他开始算起,明朝开始着力经营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后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汉武帝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马攸)。可见,没有司马师,西晋还不可能完成司马懿的遗志的。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亏一篑的重要人物,也是北 清圣祖——康熙
  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捡了便宜。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没有世祖,也没有世宗,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始仁宗一系断绝,帝系从新转为真宗以下的子孙。就南宋来说,孝宗也是世宗的规格,因为从他开始太宗一系重新转为太祖一系,更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荣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赘。金世宗、辽世宗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辽国帝系重新回到东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系回到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世祖
  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的特定庙号,也有作为开基者的,例如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庙号。大抵上因为他们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刘秀是汉世祖,此后,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齐武帝、北齐武成帝、元世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这样的由来。
  高宗
  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谥法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么就是阴险毒辣的代名词,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窝囊废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个例外,其实他应该是唐世祖才对)汉朝的高宗汉元帝昏聩不堪,是其父汉宣帝预言的灵验的实际证明,南齐的高宗齐明帝上台除了大杀高武子孙以外,没做过什么像样的事情,连史书都说他唯嗜杀戮。 上述是比较重要的庙号,下面再简单说一下其他常见的庙号和历史巧合。
  仁宗
  正统王朝中有四个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总体说来都是他们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复了科举制度,这在蒙元只有世祖时期才有过的事情。
  英宗和穆宗
  这是一个多内讧和多麻烦的庙号,而且多是短命,历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宋英宗闹了一场大礼议,元英宗闹了一场南坡之变,连命都丢了,明英宗还有两场,一个是土木堡之变,一个夺门之变。其实明英宗在位时间虽然长,死的时候也才34岁,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龄。所以,异常迷信的满清从来不选英宗作为先帝爷的庙号的。穆宗多数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无一不是短命。
  神宗和德宗
  这两个庙号也不是什么好家伙,虽则当时上庙号的时候一定是深思熟虑的,但是,从历史巧合来看,也是麻烦多多,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党争,明神宗万历的所作所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满清也不选神宗作为庙号。德宗其实也不是什么好的庙号,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离乱,当然,这些和庙号本身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重要的还是王朝和皇帝本身的作为。
  中宗
  知道中宗庙号的一般都是从唐中宗那里得来的,中宗,顾名思义就是中兴之宗。最早起于汉朝的汉宣帝,而后正统王朝中分别是晋中宗(东晋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汉宣帝还当得起中兴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尸位素餐,晋中宗是被王敦气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给灭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为封建,从意识形态上说是非常迷信的,这也是封建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宋徽宗这个庙号,宋钦宗这个庙号不能说有什么贬义,但是,后代没有再使用这样的庙号送给他们的先帝的。特别是明清两代尤其严重,所以,宋明清以来,再也没有皇帝的庙号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说是中兴宋朝的皇帝,但是,儿子也没敢送给他中宗的庙号。康熙称得上满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没有得到中宗的庙号,而是抬高一格,升为祖,这也是满清自己特有的礼法,一个王朝出了三个祖(太祖、世祖、圣祖。严格的说,其实还是两个祖,因为太祖的时候还是后金呢)。明成祖的庙号是后来嘉靖皇帝自认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明太宗朱棣类同,所以,追尊为成祖,成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此外,像孝宗、宣宗号称是小治(东晋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等,清宣宗就一塌糊涂了)文宗号称小乱(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始于唐武后、中宗之世。例如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于乾德元年(963年)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是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好几次,往往是阿谀奉承之词。有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号。如唐高宗李治死后七十余年,到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被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奉上的尊号,可以说是加长了的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老子和儿子能一样吗?

从宋世祖到宋高宗,赵构的庙号几经波折,为何到最后才一锤定音呢?

庙号的历史由来已久,它起源于商朝,和后世庙号谥号泛滥不同,最初的庙号屈指可数,只有对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君王才有资格享有庙号,而且当时的庙号也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同时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商朝31个君王500多年历史只有太祖汤、太宗太甲、高祖王亥(商汤的七世祖)、高宗武丁、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宗太戊七个君王有庙号。

周灭商后弃用了庙号制度启用谥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庙号和谥号一同废弃,所以从周朝到秦朝这近千年历史是没有庙号这一说法的。


汉朝恢复了庙号和谥号制度,不过对于庙号的使用仍然很谨慎差不多是沿用了商朝的传统,所以两汉皇帝有庙号者仍然屈指可数:西汉有庙号者只有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四人,原本孝元皇帝刘奭、孝成皇帝刘骜、孝平皇帝刘衎也有庙号,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认为他们的功劳还不足以享有庙号于是移除了这三位皇帝的庙号。

东汉也只有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三人有庙号,原本孝和皇帝刘肇、孝安皇帝刘祜、孝顺皇帝刘保、孝桓皇帝刘志也有庙号,出于同样的考虑,汉献帝时也移除了这几位皇帝的庙号,可见两汉的庙号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


庙号的泛滥开始于两个朝代,一个是王莽的新朝,上面提到的被刘秀去除庙号的几位皇帝之所以没多大功劳还能享有庙号,就是王莽的杰作;另外一个是曹魏,原本的惯例是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之后的被称为“宗”,可是曹魏三位皇帝无一例外庙号都是“祖”:曹操庙号太祖、曹丕庙号高祖,曹叡庙号烈祖,可以这么说宗号之泛滥始于王莽,祖号之泛滥始于曹魏,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庙号就和谥号一样几乎成为了皇帝的标配,再也不是之前有大贡献和对国家社稷有大功者才能拥有了。

正是因为庙号的开始泛滥,原有的“太高世中”就不够用了,于是要么引入谥号中的字用在庙号上,要么就开始独创庙号,所以两汉之后的庙号也就多种多样了,比如圣祖、显祖、成祖、仁宗、武宗、德宗、理宗等等。

就庙号而言,宋朝可谓是标新立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宋朝皇帝的庙号很多都和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皇帝的庙号有很大不同,比如宋真宗赵恒、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等等,这些庙号有不少都是之前朝代没有的,甚至谥法中也没有。

这是因为后世对赵构的行为有不同的评价,而且也认为赵构有不同的影响,所以会几经波折,最后才一锤定音。
因为赵构继位不是合法的,再加上赵构不是开国君主也不是亡国君主,所以很难一锤定音,直到最后传位给宋孝宗才一锤定音。
从宋世祖到宋高宗,赵构的庙号几经波折,为何到最后才一锤定音原因,这是由于赵构是南宋的建立者,他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

为什么宋朝一个皇帝有好几个年号 ?

  这个我们首先要知道年号到底是什么,又代表什么

  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发端于中国,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为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

  新的国君继位时一般需要重新使用新年号,但前一代皇帝逝世的那一年不可改元,在第二年的时候才可以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有三个例外,一是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分别是正统和天顺,是因为他前后两次登基(南宫复辟);第二个个是清太宗皇太极,他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沈阳继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所以改元崇德;第三个同治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使用祺祥为年号,仅仅使用了半个月,慈禧、慈安两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改年号为同治,取“两宫同治”之意。

  也就是说,明清之前,皇帝改元很正常,不一定只有新君继位才会改元,就算是因为哪个皇帝最近感觉诸事不顺,想要转转运,他也能改元,只为了有个好兆头,所以皇帝改元其实是很正常也很常见的事情

  希望帮助到你
北宋年号表 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建隆、乾德、开宝 太祖 赵匡胤 (960) 34 17 50 父是赵弘殷 仕后周,以军功累至殿前都典检,掌禁军。恭帝显德七年(960年)一月,领兵到陈桥驿,与部将策动兵变,被拥立为皇帝,国号宋 开宝、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太宗 赵光义 (976) 38 22 59 太祖弟 即位前任开封府尹、中书令,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太祖卒,嗣位 至道、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真宗 赵恒 (997) 30 26 55 太宗第三子 以皇太子嗣位 乾兴、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仁宗 赵祯 (1022) 13 42 54 真宗第六子 以皇太子嗣位 嘉佑、治平 英宗 赵曙 (1063) 32 5 36 赵允让第十三子 年四岁,由仁宗养于宫中,后立为皇太子,以皇太子嗣位 治平、熙宁、元丰 神宗 赵 (1067) 20 19 38 英宗长子 以皇太子嗣位 元丰、元佑、绍圣、元符 哲宗 赵煦 (1085) 9 16 24 神宗第六子 以皇太子嗣位 元符、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徽宗 赵佶 (1100) 19 26 54 神宗第十一子 即位前封端王。哲宗死,嗣位。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兵虏归,后死于五国城 宣和、靖康 钦宗 赵桓 (1126) 27 2 62 徽宗长子 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12月,受父禅即帝位。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破汴京。明年二月,金废钦宗及太上皇徽宗为庶人,虏诣金国,北宋亡。帝在位一年又四个月。 南宋年号表 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建炎、绍兴 高宗 赵构 (1127) 21 36 81 徽宗第九子 即位前称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虏徽、钦二宗。五月,康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帝位 绍兴、隆兴、乾道、淳熙 孝宗 赵昚 (1162) 36 28 68 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太祖少子秦王德芳之后。父季王赵子偁 高宗无子,纳赵昚于宫中以为嗣子,后立为皇太子。高宗死,遂即位 淳熙、绍熙 光宗 赵敦 (1189) 43 6 54 孝宗第三子 以皇太子嗣位 绍熙、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光宗 赵扩 (1194) 27 31 57 光宗第二子 以皇太子嗣位 嘉定、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you、宝you 、开庆、景定 宁宗 赵昀 (1224) 20 41 60 太祖十世孙,父赵希lu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病危,权相史弥远称诏,另立宗室子贵诚为皇子,改名昀。同年八月宁宗死,史弥远拥立赵昀嗣位,原皇子赵hong被废 景定、咸淳 度宗 赵淳 (1264) 25 11 35 太祖十一世孙,理宗侄。父荣王与芮 理宗无子,立ji为皇太子,理宗死,ji为太子嗣位 咸淳、德you 恭帝 赵显 (1274) 4 3 度宗幼子 度宗死,权相贾似道拥立赵显为帝,显兄赵shi遂不得立。德you二年(1276年),蒙古军陷临安,赵显被俘北去 景炎 端宗 赵shi (1276) 9 3 11 度宗长子 恭帝被蒙古军掳归,陆秀夫在温州奉益王赵shi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德you二年(1276年)复拥立赵shi为帝,即位于福州,元军进逼,帝逃走,病死 祥兴 赵bing (1278) 8 2 9 度宗子 端宗病死,陆秀夫、张世杰拥立卫王赵bing为宋主,移驻崖山。1279年正月,元军攻崖山,二月陆秀夫负帝赵bing跳海死。南宋亡
皇帝以随意改元
清明两朝一帝一年号,以前的一帝几个年号很普遍
正常啊,古代大部分都是,只是到了明清皇帝才大部分只用一个年号了

为什么宋朝的庙号这么奇怪

庙号制度从商朝开始,起初就四个,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此外又依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项制度在秦朝废除,又在汉朝重新确立,西汉对上庙号非常谨慎,因此只有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到了魏晋庙号开始泛滥,隋唐以后除了亡国之君和短命之主,基本都有庙号。宋朝也是如此。庙号与谥号一样,都是“子议父,臣议君”,例如宋神宗,他的庙号神宗就是司马光主持商定的,根据谥法: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粗看虽非美谥,亦非恶谥,但作为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皇帝,在位期间有大规模改革,死后却被认为治民无为,完全是对其一生功业的完全否定,这也是作为旧党的司马光在新党倒台,旧党重新上台后对新党的最大报复之一。从这个例子看来,宋朝皇帝的庙号商定,臣子们是不太在乎新君的看法的,这大概也是因为宋朝对读书人过分优容而造成的。纵观整个宋朝中后期,有建树的皇帝实在是基本没有,而大臣们也不必要过分谄媚的讨好皇帝,昧着良心给皇帝上中、世这种庙号,因此也就大多出于君臣一场的情份,给个形容其性格人品之类的庙号了。

来源:知乎
文章标题: 宋朝皇帝的庙号为什么都好奇怪 比如:端宗、度宗、徽宗、钦宗、理宗、宁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8677.html
文章标签:庙号  宋朝  都好  皇帝  奇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