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范晔既然精通历史著《后汉书》,对前代得失、为臣之道应该了熟于心,为何还要密谋造反

时间: 2022-05-04 09: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范晔既然精通历史著《后汉书》,对前代得失、为臣之道应该了熟于心,为何还要密谋造反

求《后汉书 党锢列传 范滂》原文翻译

急急急

原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藏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翻译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

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范滂所弹劾上奏的那些贪官污吏,都是人们议论纷纷的对象。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

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范滂回答说:“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狡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是不会玷污上奏的文书的。只是近来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先劾奏那些急迫的,那些还没有调查清楚的。

再重新检查核对。我听说农夫除去田里的野草,农作物一定长得又好又茂盛;忠臣除却朝廷里的奸人,国家的政治就会因此清明。如果我的话有不一致的地方,我甘愿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尚书不能驳难他。

范滂看到当时世道艰难,知道自己的意愿不能实现,于是辞职而去。太守宗资先前已经听说了范滂的名声,请求他暂任功曹,委任他政事。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那些行为违背孝悌之道,不遵循仁义的人,他都把他们扫除出去,不与他们共事。

公开荐举有品德的人,剔除坏人。所以郡中才能一般的人没有不怨恨他的。于是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是范滂的党羽。

出处

南宋·范晔《后汉书 党锢列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

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相关典故

延熹九年(166年),牢修诬陷指控“党人”结党,范滂获罪被关进黄门北寺狱。狱吏准备拷打犯人,范滂因同囚的人大多生病了,于是请求让他先受刑,就和同郡人袁忠一起争着去挨毒打。 [9] 

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王甫依次审讯囚犯,范滂等人颈、手、脚戴枷锁,布袋蒙住脑袋,排列在台阶底下。其余的人在前面受审,有的回答有的不吭声,范滂、袁忠从后面超越次序往前面挤。

王甫责问说:“你们身为君主的臣子,不想着精忠报国,而在一起结成私党,相互褒奖推举,评论朝廷政治,凭空捏造事端,所有阴谋勾当,都是想干什么,老实招来,不得有丝毫隐瞒。”

范滂回答说:“我听说孔仲尼说过:“看到好的行为立刻学习都来不及,看见坏的行为就像手伸到沸水里似的马上躲避。”我们是想让好的汇到一起更清明,坏的也全到一块去坏得更臭,认为君王朝廷希望听到我们这样做,没料到却被认为是结党。”

王甫说:“你们互相提拔推举,像牙齿嘴唇一样连成一体,与你们意见不合的人就排斥他们,这是想干什么?”

范滂于是激昂慷慨仰天长叹说:“古代的人遵循善道能为自己求得更多幸福;今天的人遵循善道却使自身陷进死罪。我死之后,希望把我埋在首阳山边,我上不辜负皇天,下不愧于伯夷、叔齐。”王甫哀伤地被他的言辞感动变色,于是这些囚犯全都被解除枷锁。

永康元年(167年),审判结束后范滂等人被释放,向南回乡。从京师出发的时候,汝南、南阳的士大夫来迎接他的车子有几千辆。和他一起被关押的同乡人殷陶、黄穆也被释放一同回乡,他俩一起在范滂身边侍奉守卫,替他接待宾客。

范滂回头对殷陶等人说:“现在你们跟随我是加重我的灾祸。”于是就悄悄地回到乡里。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就磨砺出高洁的节操,被州里人所饮佩,因品行孝顺、正直,有敦厚、质朴、逊让、节俭的美德而被提拔。太守宗资早已听说范滂之名,请他出任郡中功曹,并把政事都交给他处理。范滂在职期间,严加整顿不良风气。若有不孝顺父母、不友爱兄弟、不遵循仁义之道的,一律清除、驱逐出官府,不与其共事。大力推举那些品行卓异之人,选拔那些才高位卑的隐士。西平的李颂是范滂的外甥,官宦人家的后代,但他被乡里的人所唾弃,中常侍唐衡托宗资关照李颂,宗资便任用李颂为官吏。范滂认为做官不是李颂的本性,就搁置这件事,不召见李颂。宗资拿他也没办法,只好迁怒于他人,于是棒打书佐朱零。朱零抬头说:“范滂是主持公道的,他就好比用利刀去砍腐朽的东西一样。今天宁肯被棒打而死,也不能违背范滂。”宗资这才作罢。郡中才能中等以下的人,没有不怨恨范滂的,便共同指责范滂所用之人为“范党”。
后来因牢 诬告(李膺)结党对抗朝廷,范滂也受到牵连,被关押在黄门北寺牢狱内。狱中官吏对他说:“凡是犯法被关押在此的,都要先祭拜皋陶。”范滂说:“皋陶是贤者,古代的正直无私的大臣。倘若他知道我范滂无罪,将要到天帝那里去替我申诉;倘若我有罪,祭他又有什么好处!”因此,众人也一同停止祭拜了。狱吏要拷打囚犯,范滂以同狱囚犯大多身体患病为由,就请求率先受格刑,于是与同郡袁忠争着接受酷刑。桓帝派中常侍王甫按次序审问,范滂等人的手、足、颈都被锁上木制刑具,用囊蒙头,暴晒在阶下受刑。其他在前面的人,有的对,有的不对,范滂、袁忠超越众人来到前列。王甫责问道:“你作为国君臣子,不考虑尽忠报国,却共同结成朋党,互相褒扬提拔,评论朝廷,虚构一些没有的事情,你们所有的阴谋策划,都是想干什么呢?都要以实招认,不得隐藏掩饰。”范滂回答说:“我听孔子曾经说过,‘见到善事便争着去做,好像自己赶不上别人一样,见到恶事便马上躲避,好像手碰到了沸水一样。目的是褒扬善人以及其高尚品德,铲除恶人以及其污浊行为。’我认为这应是推行王政的人所愿听到的,并不知道什么是结成朋党。”王甫说:“你们互相提拔,互为唇齿,有志向不合的,就被你们排斥,你认为这样做对吗?”范滂情绪激昂,仰天叹息道:“古人做好事,能使自身多福;今人做好事,却身遭杀戮。我死之后,希望能埋在首阳山侧,对上,我没有辜负苍天,对下,我无愧伯夷、叔齐。”王甫心怀哀怜,脸色变了。就一起给他们解除了刑具。
后来,范滂之事得到化解,南行还乡。起初,范滂等人被关进监狱,尚书霍讠胥为他上书申诉。等到后来事情了结,范滂再到京城,前去拜访霍 但不因为解救自己而道谢。有人责备范滂,范滂回答:“古时叔向负罪入狱,祁奚救了他,没有听说叔向有谢恩的话,也没看到祁奚有自夸的神态。”最终他也没去道谢。
题名: 范滂传 作者: 范晔 所属文学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 所属朝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 作品体裁: 传记 其它 正文 原文 原文
范滂传①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②。少厉清节③,为州里所服④,举孝廉、光禄四行⑤。时冀州饥荒⑥,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⑦,案察之⑧。滂登车揽辔⑨,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⑩。及至州境(11),守令自知臧污(12),望风解印绶去(13)。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14)。
迁光禄勋主事(15)。时陈蕃为光禄勋(16),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17)。郭林宗闻而让蕃曰(18):"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19)?今成其去就之名(20),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21)?"藩乃谢焉(22)。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23)。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24),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馀人(25)。尚书责滂所劾猥多(26),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27),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8)!间以会日迫促(29),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30),方更参实(3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32)。"吏不能诘(33)。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34)。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35),请署功曹(36),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37),不与共朝(38)。显荐异节(39),抽拔幽陋(40)。滂外甥西平李颂(41),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42),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43)。资迁怒(44),捶书佐朱零(45)。零仰曰(46):"范滂清裁(47),犹以利刃齿腐朽(48)。今日宁受笞死(49),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50),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诬言钩党(51),滂坐系黄门北寺狱(52)。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53)。"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54);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狱吏将加掠考(55),滂以同囚多婴病(56),乃请先就格(57),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58)。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59),滂等皆三木囊头(60),暴于阶下(61)。馀人在前,或对或否,滂、忠于后越次而进(62)。王甫诘曰:"君为人臣,不惟忠国(63),而共造部党(64),自相褒举(65),评论朝廷,虚构无端(66),诸所谋结,并欲何为?皆以情对(67),不得隐饰。"滂对曰:"臣闻仲尼之言(68),'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69),。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70)。"甫曰:"卿更相拔举,迭为唇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71),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72)。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73),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74)。乃得并解桎梏(75)。
滂后事释(76),南归。始发京师(77),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数千两(78)。同囚乡人殷陶、黄穆(79),亦免俱归,并卫侍于滂,应对宾客。滂顾谓陶等曰:"今子相随,是重吾祸也(80)。"遂遁还乡里。
初,滂等系狱,尚书霍諝理之(81)。及得免,到京师,往候諝而不为谢(82)。或有让滂者(83),对曰:"昔叔向婴罪,祁奚救之,未闻羊舌有谢恩之辞,祁老有自伐之色(84)。"竟无所言。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85),抱诏书,闭传舍(86),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87),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88)。滂白母曰(89):"仲博孝敬(90),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91),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92),勿增感戚(93)。"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94),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95):"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96),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论曰(97):李膺振拔污险之中(98),蕴义生风(99),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100),立廉尚以振贵□(101),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概(102),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103),至于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子曰:"道之将废也与?命也(104)!"
注释 注释
①本篇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垄断仕进之路,甚至公开卖官鬻爵。一批士大夫愤怒而起,批评朝政,抨击宦官。宦官诬陷他们结党对抗朝廷,加以禁锢。在汉灵帝建宁二年(169)的党铟之祸中,党人李膺、范滂等百馀人死于狱中,其他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本文叙写范滂一生慨言直行,表彰其处污浊险恶而能振拔自立、激世励俗的非凡志节。文风跌荡清峻,悲壮激越。②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③厉:通"砺",磨炼。④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建制,后泛指乡里或本土。服:佩服。⑤举孝廉:因品行"孝"、"廉"而被选拔。孝廉,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光禄四行:光禄勋考察人才时所规定的四种品行。光禄,光禄勋,汉时官名,"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后汉书·百官志》)四行,《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传》李贤注引《汉官仪》:光禄举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行。⑥冀州:东汉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⑦清诏使:东汉官名,奉皇帝旨意,到地方调查处理事件。⑧案察:即"按察",考察。⑨揽辔:拉起马缰绳。⑩慨然:感慨貌。(11)州:指冀州。(12)臧污:贪污。臧,通"赃",受贿。(13)绶:拴系官印的丝带。(14)厌塞众议:使大家心服,提不出不同意见。厌,通"餍",满足。塞,堵塞。(15)迁:升任。光禄勋主事:光禄勋的属官。(16)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当时士大夫清流中的代表。桓帝时,任太尉。灵帝时,为太傅,谋诛宦官,事败被杀。(17)"滂执"四句:范滂按公仪拜见陈蕃,本以为陈蕃会以贤士待己,不会拘于上下级礼仪。而陈蕃却接受了范滂的礼拜,范滂心怀不满,弃官而去。公仪,属下官员参见上司的礼仪。诣,拜见。止,阻止。版,拜见上司时所持之笏版。(18)郭林宗:郭太,又作郭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县)人,当时清流领袖人物,不应官府征召,好奖拔士人。让:责怪。(19)格:规范。(20)去就:犹"出处",即做官或去官。古人认为决定去官或就官表现着一位士人的品行。(21)得无:难道不是。不优之议:不好的评论。(22)谢:道歉。(23)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官至太尉。辟:聘任。(24)三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衙门。掾(yuán原)属:属僚,下属官员。举谣言:采集反映民情的歌谣言论。(25)奏:弹劾。二千石:指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26)猥:杂滥。(27)叨(tāo涛)秽:贪赃。叨,通"饕",贪婪。秽,指赃贿。(28)简札:用作书写材料的竹简和木片,亦指功用相同的书写用品。(29)"间以"句:加以在朝廷聚会陈奏的日子很迫近。间以,加以,又因。迫促,日期临近。(30)审:核实。(31)方更参实:待进一步参证核实。方,将要。(32)显戮(lù路):指死刑。(33)诘(jié杰):反问。(34)投劾(hé河):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此为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35)先:从前。(36)请署功曹:请来委以功曹之任。署,委任。功曹,官名,郡守的属僚。(37)扫迹:扫除足迹,指断绝往来。(38)朝:公堂。(39)显荐异节:表彰举荐有非常节操的人。显,表彰。(40)抽拔:提拔。幽陋:隐姓埋名者和地位低下者。指因卑微而被埋没的人才。(41)西平:县名,今属河南。(42)中常侍:宦官名,主管宫中事务。以颂请资: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安排职位。(43)寝(qǐn侵):同"寝",废止。(44)迁怒:把怒气发泄到他人身上。(45)捶:用鞭子或木棍打。书佐:属官名,掌文书。(46)仰:仰头。(47)清裁:公正的裁决。(48)齿:切割。(49)笞(chī吃):鞭打。(50)归怨:把怨怒归聚到范滂身上。(51)"后牢修"句:据《后汉书·党锢列传序》,李膺做河南尹时,杀巫师张成之子。张成衔恨,其弟子牢修因上书诬告李膺结党对抗朝廷。皇帝震怒,捕李膺等二百馀党人。钩党,相互连结成朋党。钩,牵引,连结。(52)坐:获罪。系:关押。黄门北寺狱:黄门北寺控制下的监狱,当时由宦官主管。黄门,汉代官名。寺,官署。(53)皋陶:传说为尧时的执法官。(54)理:申诉,辩白。帝:天帝。(55)掠考:拷打。掠,打。考,通"拷"。(56)婴病:得病。(57)就格:受拷打。(58)楚毒:指酷刑。(59)辨诘:辨认审问。(60)"滂等"句:范滂等人都被加以刑具,以囊蒙头。三木,指加在颈、手、足上的三种木制刑具。(61)暴:凌辱。此指被辱。(62)越次而进:超越囚犯队伍,走到前面。(63)惟:思。(64)部党:朋党,徒党。(65)褒举:褒扬、荐举。(66)虚构无端:无中生有,制造是非。构,制造。(67)情:实情。对:回答。(68)仲尼:孔丘的字。(69)"见善"二句:见到善事便争着去做,好像担心追不上别人一样;见到恶事,便马上躲避,好像手碰到了沸水一样。原文见《论语·季氏》,文字与今本《论语》略异。汤,沸水。(70)"欲使"四句:意为原以为扬善抑恶、善恶分明,是王政所倡导的,不理解这样做为什么反被诬为结党为非。善善、恶恶,都作名词用,犹言每一善事、每一恶事。清,与下文"污"相对,形容善如同清澈之水洁净美好。闻,"闻见"的简省说法。不悟,不理解。更,反而。(71)循善:遵循善道,做善事。(72)大戮:死刑。(73)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相传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此饿死。此句意谓自己愿同伯夷、叔齐一样守死善道,决不变心。(74)愍(mǐn敏)然:哀怜、同情貌。(75)桎梏(zhìgù志固):古代两种刑具,脚上的叫桎,手上的叫梏。此泛指刑具。(76)事释:被诬为结党的事得以化解。(77)始发京师:从京城洛阳出发。(78)两:通"辆",指车。(79)殷陶:字仲才。黄穆:字子敬。殷有贤名,黄被举为孝廉时,甘愿让给殷。他们与范滂一起被诬陷下狱。
(80)重:加重。(81)霍谓(xǔ许):字叔智,邺(今河北临漳县)人。曾任尚书仆射,官至少府廷尉。范滂下狱时,曾上表为滂辩解。《后汉书》有传。
(82)候:问候。谢:感谢。(83)让:责怪。(84)"昔叔向"四句:《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叔向因受弟弟羊舌虎牵连,在一次党乱中被囚。祁奚请人替他在国君面前开脱,乃得以释放。祁奚"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杜预注:"不告谢之,明不为己。"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复姓羊舌。婴罪,获罪。自伐,自夸。(85)督邮:郡守属官,主管督察、狱讼、捕亡等事。(86)传舍:驿舍,供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87)引:自愿承当罪责。亡:逃亡。(88)诀:死别,长别。(89)白:告诉。(90)仲博:范滂之弟。(91)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92)大人:对其母的敬称。(93)感戚:感伤悲戚。(94)李:指李膺,字元礼,颖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当时士大夫清流中的代表。桓帝时,任司徒校尉。灵帝时,与陈蕃等谋诛宦官,事败,下狱死。杜:指杜密,字周甫,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人。桓帝时官至太仆。与李膺齐名,并称"李杜"。灵帝时,因党事被征,自杀。(95)顾:回望。(96)行路:行路之人。(97)论:李膺、杜密、范滂等人传记后所附的总论。(98)振拔污险之中:从污浊险恶的社会中奋然自拔。(99)蕴义:蕴蓄道义。生风:比喻产生令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100)激素行:激励高尚纯洁的品行。耻威权:使有威权的人产生廉耻之心。(101)立廉尚:树立清正廉明的风尚。振贵□:使势位高贵的人受到震动。□,同"势"。(102)概:通"慨"。(103)幽:囚禁。破室族:使自己的家族破败。(104)"道之"二句:孔子之语,见《论语·宪问》。废,毁,不能实现。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就磨砺出高洁的节操,被州里人所饮佩,因品行孝顺、正直,有敦厚、质朴、逊让、节俭的美德而被提拔。太守宗资早已听说范滂之名,请他出任郡中功曹,并把政事都交给他处理。范滂在职期间,严加整顿不良风气。若有不孝顺父母、不友爱兄弟、不遵循仁义之道的,一律清除、驱逐出官府,不与其共事。大力推举那些品行卓异之人,选拔那些才高位卑的隐士。西平的李颂是范滂的外甥,官宦人家的后代,但他被乡里的人所唾弃,中常侍唐衡托宗资关照李颂,宗资便任用李颂为官吏。范滂认为做官不是李颂的本性,就搁置这件事,不召见李颂。宗资拿他也没办法,只好迁怒于他人,于是棒打书佐朱零。朱零抬头说:“范滂是主持公道的,他就好比用利刀去砍腐朽的东西一样。今天宁肯被棒打而死,也不能违背范滂。”宗资这才作罢。郡中才能中等以下的人,没有不怨恨范滂的,便共同指责范滂所用之人为“范党”。
后来因牢
诬告(李膺)结党对抗朝廷,范滂也受到牵连,被关押在黄门北寺牢狱内。狱中官吏对他说:“凡是犯法被关押在此的,都要先祭拜皋陶。”范滂说:“皋陶是贤者,古代的正直无私的大臣。倘若他知道我范滂无罪,将要到天帝那里去替我申诉;倘若我有罪,祭他又有什么好处!”因此,众人也一同停止祭拜了。狱吏要拷打囚犯,范滂以同狱囚犯大多身体患病为由,就请求率先受格刑,于是与同郡袁忠争着接受酷刑。桓帝派中常侍王甫按次序审问,范滂等人的手、足、颈都被锁上木制刑具,用囊蒙头,暴晒在阶下受刑。其他在前面的人,有的对,有的不对,范滂、袁忠超越众人来到前列。王甫责问道:“你作为国君臣子,不考虑尽忠报国,却共同结成朋党,互相褒扬提拔,评论朝廷,虚构一些没有的事情,你们所有的阴谋策划,都是想干什么呢?都要以实招认,不得隐藏掩饰。”范滂回答说:“我听孔子曾经说过,‘见到善事便争着去做,好像自己赶不上别人一样,见到恶事便马上躲避,好像手碰到了沸水一样。目的是褒扬善人以及其高尚品德,铲除恶人以及其污浊行为。’我认为这应是推行王政的人所愿听到的,并不知道什么是结成朋党。”王甫说:“你们互相提拔,互为唇齿,有志向不合的,就被你们排斥,你认为这样做对吗?”范滂情绪激昂,仰天叹息道:“古人做好事,能使自身多福;今人做好事,却身遭杀戮。我死之后,希望能埋在首阳山侧,对上,我没有辜负苍天,对下,我无愧伯夷、叔齐。”王甫心怀哀怜,脸色变了。就一起给他们解除了刑具。
后来,范滂之事得到化解,南行还乡。起初,范滂等人被关进监狱,尚书霍讠胥为他上书申诉。等到后来事情了结,范滂再到京城,前去拜访霍
但不因为解救自己而道谢。有人责备范滂,范滂回答:“古时叔向负罪入狱,祁奚救了他,没有听说叔向有谢恩的话,也没看到祁奚有自夸的神态。”最终他也没去道谢。

范晔这个作家是?

  人物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南朝刘宋时的历史学家。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
  编辑本段早年经历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晔十七岁,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当时,范晔同其父范泰一样,在政治上是支持刘裕的,故不肯应辟就职。六年后即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这一年,二十三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为冠军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多种职务。   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冬,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故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到场了。刘义康的母亲死了,范晔实在悲伤不起来。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他的弟弟范广渊值班,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来。醉意朦胧之际,范晔忘记了利害,竟推开窗子,听挽歌助酒。这件事传出后,刘义康非常恼怒。几句谗言上去,宋文帝就把范晔打发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当太守去了。   这次贬官对范晔是一次很大的刺激。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某些隐痛。范晔虽然生在名门士族,但他本人却是个妾生的庶子。晋代自“永嘉以来,嫡待庶如奴,妻遇妾若婢”,(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五),嫡庶之别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大分,因而也决定了子女们的社会身份。范晔的母亲把他生在厕所里,并且碰伤了他的前额,因而落下个小字为“砖”。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学,骂他“进利”,认为他是终家破族的祸害。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从伯范弘之。屈伸荣辱与宦海浮沉,使得范晔心情十分苦闷。 在宣城任上,他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这种痛苦。史事的研究,打开了他的眼界。范晔后来讲:“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这就是说,原来现实中的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在同历史的经验相对照后,他逐渐整理出了一些头绪。范晔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写出了他的历史名作《后汉书》。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编辑本段杰出成就
  《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范晔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十志,他委托谢俨代撰。谢俨搜撰完毕,卷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与范晔同以谋反罪名被杀。志稿与范晔所写的序例随之散佚。以后梁人刘昭注《后汉书》时,因范晔曾称赞过西晋人司马彪的《续汉书》,遂取其八志以补范书之缺,故今仍称此志为《续汉志》。   范晔曾讲过,他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这样明确地提出写史为政治服务,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人。因此,范晔特别重视史论。他采用论赞的形式明文评论史事,把史论作为重心,成为《后汉书》的一个特点。范晔还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编撰思想。他在很多序、论中,打破朝代的断限,尽量地把某一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描述清楚,力图有所归纳。虽然,他所找到的事物内在联系大多是浮浅的,甚至有的是错误的。然而,这种从历史形势发展上论述古今变异,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史学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例如,在《党锢列传》序中,范晔详细地论述了从春秋到汉末士风的变迁:战国时期重计谋、尊说士,因而诱导很多人饰巧驰辩进行钓利;汉高祖文礼简阔,引起人们的轻死重义,怨恚必仇;武帝崇尚儒学,又出现了党同伐异的纷争;到桓灵之际,主荒政谬,宦官当权,则造成清议的流行。他认为,“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表明范晔看到了某些历史现象向矛盾的对立面发展,他企图用“理”来概括说明。在《党锢列传》序中,范晔还用四组矛盾的事物来比喻党锢问题所面临的矛盾,阐述了作者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在过去的史书上是极少见的。   范晔对《后汉书》的体裁问题是动过一番脑筋的。据《隋书·魏憺传》记载,范晔著书时曾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过比较。他说:“《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人拟作,所以为短;纪传体,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作之。”这表明在他看来,采用纪传体写史比编年体更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能给后人提供更多的东西。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范晔首创《文苑传》更是把握了汉代的文学发展趋势,将孔门四科中地位最低的文学摆到了应有的位置。此外,《党锢传》、《宦官传》都是为反映一代特点、概括一代大事而设立的。第三,《后汉书》突出了“论”、“赞”的地位。司马迁、班固和陈寿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明文评史,只是具体名目不同。《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为“赞”,《三国志》曰“评”。“论”、“赞”在《后汉书》中的重要性远在前面三书之上,因为范晔不但利用这种形式评论史实,还对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综述,从几个方面反复地进行分析,对本传起到题解作用。《后汉书》的“论”一般是指纪传后面的论,差不多每篇都有一首或一首以上。论中又有序论,也称作序,是在《皇后纪》和杂传的前面。论多是评论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有时也采取讽喻或感慨的形式。赞在每篇纪传后面都有一首,一律用四字一句的韵语写成,或概括史实,或另发新意,多可补论的不足。赞的语言凝炼,用意很深。如从《光武帝纪》到《献帝纪》的赞,概括了东汉建立、发展和衰亡等不同阶段的政治大事。把九首赞合起来看,简直是一篇用韵语写的东汉政治史略。在《胡广传》中,作者写了一个以苟合取容又无可短长的官僚的升迁史,赞曰:“胡公庸庸,饰情恭貌。朝章虽理,据正或桡。”透露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指责和义愤。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卷十三至四十二,卷首人物则生活在明、章、和三帝时期,并以行止相近或依世系合传。下面又有十一卷安、顺帝时期的名人,再下是桓、灵、献三朝人物。六十六至七十四卷为循吏等九个杂传,最后六卷为边族列传。除此之外,《后汉书》的严谨还表现在范晔能够坚持一事不两载的编撰原则,凡一事与数人相关的,则见于此必不见彼。全书经过范晔的悉心订核,确实有刘知几所说的“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的长处。同时,范晔使用的类叙法也很有特色。他把人品相同的人合为一传,有时甚至打破时间界限,加王充、王符和仲长统皆因立论切中时弊,本人又淡泊荣辱,虽不同时代也合为一传。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书的容量,给不少人品很好但事迹不多的人造成了立传机会。像《卓茂传》兼收了不仕王莽的孔休、蔡勋等五人的事迹,《来历传》则附录了与来历一起反对废黜太子的十七人的事迹。   范晔基本上是一个无神论者。在《后汉书》里,他猛烈地抨击了佛教的虚妄。这些观点主要集中于《西域传》论中。他指出,自张骞以来,西域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关于佛神的记载,所谓佛教的种种说法都是后起的。虽然佛教“好仁恶杀,蠲敝崇善”的教义有吸引人的地方,但它在方法上是奇谲不经的,尤其是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的说法,更使通达事理的人不能接受。范晔还在《襄楷传》和《桓帝纪》论中,对崇佛的汉桓帝进行了辛辣的嘲弄和批评。范晔反对天命论。在《李通传》论中,他对李通以“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文鼓动刘秀起事评论说:“天道性命,圣人难言之,况乃臆测微隐,猖狂无妄之福,污灭宗亲,以觖一切之功哉!”这说明范晔根本不信图谶。他还在《张衡传》中收录了张衡的反图谶疏。张衡引述大量史实,论证了图谶的欺伪,范晔对此记载甚详,表明了赞同的态度。有趣的是他把吴雄、赵兴和陈伯敬三人合载于《郭躬传》后。吴雄、赵兴两人不信巫师,故犯妖禁,非但没有族诛反而三世为官。可是,陈伯敬矩步端膝,讳言死字,却不免刀锯。范晔通过史实论证了阴阳禁忌的荒诞。《后汉书》中的无神论和反天命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性的。由于时代的局限,范晔的无神论思想并不彻底。《后汉书》反映出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如在《窦武、何进传》中,他把窦、何两人的失败与宋襄公相比,透露了“智非不足,权亦有余,盖天败也”的看法。《后汉书》保存了一些迷信的记载,特别是在《方术传》中,他把费长房的缩地、王乔的凫履、左慈的羊鸣、郭宪、栾巴的潠酒灭火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天下真有仙术。这都是范晔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这些文章大多宣扬了异端思想,如把社会动乱的原因大胆地归结为统治阶级倒行逆施的结果。他们说,残暴的君主看见大家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总以为自己的统治非常巩固。于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他把“饿狼”“饥虎”一样的官僚派往各地,“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结果“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这些文章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说他们“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还认为,某些君臣关系是臣虏关系,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范晔除借古人之口表述自己的异端思想外,在《窦宪传》论中则直接对君主滥用权力,糟蹋人力的行径表示不满:“东方朔称: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信矣!以此言之,士有怀琬琰以煨尘者,亦何支哉!”《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在《党锢传》中,他为二十一人立传,竭力歌颂他们的气节,对张俭、范滂、李膺等人也写得生动传神,融进了作者的感情。遗憾的是,他虽然同情人民的痛苦,但反对农民起义。范晔对黄巾起义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这是由阶级立场决定的。   范晔作史,十分讲究文采,对于《后汉书》的文章,他自己评价很高。确实,范书文辞优美,简洁流畅,不仅为史学名著,也称得上是文学名作。但有的地方,范晔过于重文,对于史的记载不免有所亏损。如司马彪《续汉书》载:“虞诩为武都太守,始到郡,谷石千,盐石八千,见户万三千。视事三载,米石八十,盐石四百,流人还归,户数万,人足家给,一郡无事。”“下辩东三十余里许,有峡,中当泉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每至春夏溢没秋稼、坏败营郭。诩乃使人烧石,以水灌之,石皆坼裂,因镌去石,遂无汪溺之患。”史料详实生动,但到了范晔的笔下只剩下“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和“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的几句了。   《后汉书》是范晔私人著述,又尚未彻底完稿,因此在他的生前,看到这部书的人很少,影响不大。
  编辑本段杀身之祸
  刘宋初年,地方官吏的任期仍承袭在晋时期六年一任的制度。大约在永嘉十五年(公元438年),范晔离开宣城,调任为长沙王镇军长史,并领衔为宁朔将军。   次年,范晔的嫡母在宜都去世。那时,其兄范暠在宜都担任太守。父亲去世后,嫡母一直随暠在官。按照礼教的规定,范晔应该即刻启程奔丧。但他对嫡母素无感情,故迟迟不肯上路,被迫动身后,又携带妻小自随。范晔一系列的违礼行为,受到了御史中丞的弹劾。宋文帝比较欣赏范晔的才能,没有将他治罪。   此后,从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到二十一年,五年多的时间里,范晔的仕途一直比较顺利。他先后担任过始兴王后军长史,并领南下邳太守。始兴王由豫州调至建康(今南京)为扬州刺史,范晔随行入京。不久,他升任为统领一部分禁军的左卫将军和职务相当于尚书令的太子詹事。 范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除学识渊博,善于为文外,还精通音乐,长于书法。但范晔为人傲岸不羁,不肯迎合最高统治者。他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创作新曲。宋文帝很想听听,屡次加以暗示,范晔假装糊涂,始终不肯为皇帝弹奏。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晔请求说:“我想唱一首歌,你可以伴奏吗?”话说得这份上,范晔只得奉旨弹奏。待宋文帝一唱完,他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弹一曲。 担任朝廷要职的官吏庾炳之、何尚之、徐湛之、沈演之等人都嫉妒他的才能,不愿意范晔得到皇帝的宠信。范晔虽然不巴结皇帝,对同僚却以诚相待。当时,沈演之为右卫将军,与范晔对掌禁旅,同参机密。每次朝见皇帝时,范晔若先到,必等沈演之到来一起进去。而同僚从来对他不怀好意,想尽办法排挤、打击甚至陷害他。像沈演之入朝向来没有等范晔的习惯。不久,范晔识破了同僚们的阴贼险恶,写了一篇《和香方》,对他们进行讥讪。根据同僚的特点,他把他们有的比作是“多忌”的麝香、“昏钝”的“枣膏”;有的比作是“虚燥”的“灵藿”、“粘湿”的“詹唐”等等,而范晔则以“沈实易和”自喻。《和香方》一出,为同僚所不容。在充满陷阱的官场上,范晔不懂得保护自己,终于引出了杀身大祸。 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日重,受到宋文帝的猜忌。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宋文帝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诛杀、流徙刘义康的亲信刘湛、刘斌等十余人,并解除了刘义康的宰辅职务,将他贬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任江州刺史。刘义康到豫章后,不甘心失败,遂加紧活动准备夺权。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刘义康的几位心腹筹划政变。由于范晔掌握禁军,有盛名,又多年在刘义康的部下为官,所以在网罗党羽时候,成了他们注意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拉拢范晔,刘义康也因宣城之贬向他频致歉意。最初,范晔不同意参与,对方用朝廷拒绝联姻一事相激。考虑到自己的处境,范晔终于参加进来。他们商定次年九月起事,刘义康的党羽孔熙先兄弟俩事先写好檄文,并要范晔以刘义康的名义起草政变宣言。由于种种原因,政变未能如期举行。这年十一月,刘义康的一个党徒徐湛之向宋文帝告密,并声称范晔是政变的主谋。于是,范晔被捕,于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445年1月)惨遭杀害,时年四十八岁。范晔在临刑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无神论主张,对那些相信佛教并对他投石下井的同僚进行了不妥协的抗争。他说:“天下决无佛鬼。若有灵,自当相报。”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后汉书》的纪传部分为唐高宗太子李贤所注。司马彪的志,注者是南朝梁人刘昭。刘昭的注原包括全部范书及司马志,李贤的注即是以此为基础,参照其他各书增删而成的。李贤以志非范书,故不注,刘注作为补阙才与李注一并流传下来了。清人注释《后汉书》的著作很多,其中以惠栋的《补注》为最好。后来王先谦采集众注合成《集解》一书,更为后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后汉书》外,范晔的遗著尚有集十五卷,录一卷,《和香方》一卷,《杂香膏方》一卷,(俱见《隋书·经籍志》)。据《旧唐志》记载,范晔还著有《百官阶次》一卷。上述各书,今皆不存。今存者有《双鹤诗序》一篇,见《艺文类聚》卷90;《乐游应诏诗》一首,见《文选》卷2。   范晔被处决时,其子范蔼、范遥、范叔蒌同时遇害。后人中只有范蔼子范鲁连,因其母为公主之女,得全性命。其侄孙范缜、范云有名于齐、梁之世。范缜继承与完善了范晔的无神论的思想,范晔生前一直未能完成的无鬼论,则为范缜所著的神灭论——这部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唯物主义论文——填补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首次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终于引进出版了,译者范晔随即开通微博征集翻译硬伤。范晔昨天表示,有错即改对得起读者对新译本的关注,现在一些读者已经给他挑出了几处错误,他希望重印时修改过来。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漏译比错译还糟糕

新版《百年孤独》译者范晔最近开通了微博,并在微博上向读者征集译本中的错误。范晔昨天透露,已经接到读者发来的几处错误。

范晔说,在这些反馈中,一个读者提到他有一处漏译,这让范晔备感羞愧。他说:“这个读者是在不经意间发现我漏译了半句话的。这是不可饶恕的错误,非常残酷,比翻错了还糟糕。”为此,范晔向读者道歉,并表示在重印时会将错误改正过来。

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范晔的译本与十月文艺出版社高长荣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黄锦炎等人译本在网上逐段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各个版本皆有支持者,不过范晔的支持率明显高一些。范晔认为这种对比是好事,对比中如果能发现他在翻译上的错误就更好了,“将错误及时改正过来,也能对得起读者对这个版本的关注。”

范晔称,他译的版本是完全没有删节的,但也不是唯一没有删节的版本,“在我的印象中,199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吴健恒老先生的译本也是没有删节的。”范晔说,之前的译本没有给他的翻译造成任何影响。他最初读《百年孤独》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十多年过去了,印象早已模糊。在翻译《百年孤独》之前,他没再重新阅读以前的版本,“我不想了解其他译者的风格,只想了解马尔克斯的风格,不想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只想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不过,在译出一些章节后,范晔也会将自己的译文与其他版本进行简单的比对,“这时我关注的也不是翻译风格,而是想看看自己在一些地方有没有理解上的错误,彼此印证一下。”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西班牙文学专家陈众议评价范晔的翻译偏重于异化。异化,即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为译文保留异国情调。范晔解释,他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中国读者经过二十多年翻译文学的洗礼,对所谓欧化的句子有接受能力,不能低估。

范晔还透露,最初翻译时他爱用四字成语,在编辑的提醒下,他才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调整。

西班牙文学专家陈众议

异化翻译忠实原著

陈众议介绍,现在翻译批评研究更喜欢用归化(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和异化来定义翻译策略。他说:“我觉得范晔总体来说是异化的译法,有一些词译的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例如手放在冰上的感觉,范晔译成‘它在烧’,这个很忠实。这样很好,但是如果把它翻译成‘烫’,也许更口语化。还有很经典的第一句,他把它断得很好,把两个小短语分开,过去头一个短语是分开的。西班牙语里回想和想是两个词,中文里面是一个词。他译成‘回想’,这是他仔细的地方,不是想当然地归化成自己的。回到‘它在烧’,这是有意味的。那时候马孔多从早到晚门闩铁器都烫得变形,他把这样的细节异化得很好。”

陈众议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非马尔克斯莫属。“拉美文学当时的氛围奠定了金字塔的底座,这时候会有人爬上金字塔的顶尖,这个人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称,《百年孤独》背后是强大的文学传递,“它的结构跟《圣经》非常相似,从预言、逃避预言到最后预言成为现实,整个过程非常相似。” 除此,《百年孤独》还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它表面上是在写马孔多这个小地方,但实质上是把人类历史上万年的走向都浓缩在了一起。从最早的蒙昧原始状态一直发展到后来的资本主义时代,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通过家族一代代的变迁显示出来。”

作家莫言

始终在跟马尔克斯搏斗

作家莫言介绍,他读过《百年孤独》后深受启发,写的第一部小说是一个中篇,发表在《收获》上。“里面写到一个老头总幻想自己要飞起来,身上贴了很多羽毛。后来还写了一部小说叫《金发婴儿》,其中使用了大量‘多少年之后、许多天之后’这样的句式。”

莫言说,一两年之后他开始意识到必须从马尔克斯的怪圈里面挣脱出来。“马尔克斯就像磁铁一样,我们全跟着去了。我要挣脱这个磁力,写了半天也是中国的马尔克斯,那没有什么意思。”莫言说,要躲开他、远离他的唯一办法就是走自己的道路,然而这二十年来回头想,始终在跟马尔克斯搏斗。本来以为离他已很远,但不知不觉又贴到他那儿去了,这是很痛苦的过程。“我2006年的时候感觉自己具备了跟他抗争的能力——过去我怕谈鬼幻,怕谈魔幻,现在我也可以谈了——我谈东方的鬼怪、东方的魔、东方的妖,但是仍没有抗住。”

莫言认为,读《百年孤独》未必非要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去读,“你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读下去。至于人名系谱,我至今也搞不明白,如果你不想关心的话也没任何必要。”莫言说,《百年孤独》之所以吸引他,是因为小说中许多极其夸张的细节都是建立在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之上的,这一点给他启发很大。

莫言也表示,借鉴马尔克斯对细节的描写方法意义也不大,“关键还是看处理题材的方式,他怎么样把尖锐的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用非常象征的方式处理;他怎么样看待生命、看待死亡,这是作家应该关注的。”

评论家李建军

中国作家只学到皮毛

谈到《百年孤独》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认为,中国作家只是取其皮毛,而没有学到马尔克斯介入现实的能力和敏感的批判精神。

李建军说,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其魔幻与现实仅隔着薄薄的一层,掀开这薄薄的一层魔幻,其本质是现实主义作家。“我们读《百年孤独》之所以会激动,会感觉熟悉和亲切,是因为马尔克斯笔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怪圈、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很相似,而不是‘多年以后’那样的回忆性句式等形式和技巧。”

李建军说,“多年以后……”的句式并不是马尔克斯首创,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在作品中早就运用过,“那是人家语言中的常见句式,只是我们不知道,所以觉得新鲜。”

李建军认为,中国作家学到了马尔克斯的叙述方式、时空处理技巧等魔幻手法,却没有掌握其精髓——现实主义的灵魂,等于买椟还珠。“马尔克斯客观写实的能力非常强,其伟大价值就在于介入现实,《百年孤独》非常深刻,涉及激情与理性、爱与占有等诸多主题,中国作家也没有好好理解。”他说,相比而言,中国作家想象力丰富,现实感却很贫乏,与现实太隔绝,导致作品没有力量。这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拉美现实主义文学存在的距离之所在。

李建军表示他不是特别想看《百年孤独》新译本,因为此前他已经看过多个版本,“那就像初恋的感觉。我相信,新译本与以前的版本在内容上不会有太大区别,尽管以前有些版本有删节。”不过,他建议年轻读者,如果渴望了解真正的文学是怎样的,如果想要了解文学与现实与人生的关系,那就一定要读一读《百年孤独》这部无可替代的经典。他说:“《百年孤独》不属于哪一代人,它属于所有人;它不属于拉美,它属于全世界。”
回答:范晔,字蔚宗,南朝宋人,史学家,文学家,有著名史著《后汉书》。

范晔谋反败北的故事是怎样的?

       范晔是南朝刘宋时期人,学识渊博,精通经史,文章绝伦,是当时公认的天下奇才。我国著名的历史著作《后汉书》正是出自他的手笔。范晔恃才傲物,胸怀大志,一心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时期,范晔因才华横溢,担任太子詹事。鲁国人孔熙先对文学和历史都很有研究,并通晓数术,自认为有纵横天下的才气和抱负。担任员外散骑侍郎时,他没有得到赏识,郁郁不得志。他的父亲孔默之担任广州刺史时,因贪赃枉法犯罪,只因大将军彭城刘义康救了他才免于判刑。刘义康被贬到豫章时,孔熙先感激刘义康,决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他观天文、求卦看图,都表明刘宋皇帝死于非命,江州应该出天子。为此,他衷心支持彭城王刘义康篡夺皇位。

       孔熙先见范晔有远大抱负,有才能,且地位特殊,因此极力拉拢范晔一起辅佐彭城王刘义康篡夺皇位。为了达到目的,孔熙先首先通过范晔的外甥结识了范晔,然后经常和范晔一起赌博。孔熙先家十分富有,他常常在赌博时故意将钱输给范晔。范晔喜欢他的才华,又爱他的钱财,由此,二人慢慢亲近起来。当两个人关系密切了以后,孔熙先就开始诱导范晔。他说:“范先生,你看彭城王……这人怎么样?”范晔闻言沉默不语,因为他知道孔熙先虽有纵横天下的才气和抱负,但为人比较轻率,因此不敢贸然倾吐衷肠。

      孔熙先故意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彭城王罢了官,落了难,天下人都为他鸣不平。谁不知道彭城王英明果断……虎落平川呀!不过,我最近观察天象,主上必定死于非命。”范晔听后吃了一惊,他盯着孔熙先问:“当真?”孔熙先连忙说道:“我怎敢欺骗范先生呢!彭城王做天子只是早晚的事,我们只要举举手,就可以坐收美名。”范晔疑惑的问:“是吗?不过……”孔熙先打断范晔的话,接着说:“不是我恭维先生,提起您的名字,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现在朝廷中有人嫉妒中伤先生。皇上又相信他们,您争得过他们吗?”范晔听后,一时低头不语。

      孔熙先看出他动心了,也知道由于他在家里不孝敬母亲,宋帝刘义隆很看不起他,便进一步煽动说:“从前,毛玠对曹操忠心耿耿,张温完全附议于孙权,那二人都是俊杰之士,难道他们是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当而后招致祸害屈辱吗?是因为他们太廉洁正直而不能长期被当权者所容纳。先生您在本朝受到的信任并不比曹操、孙权宠信毛玠、张温更深,可是您在百姓中间的名声却大大超过那两个人。

       想要诬陷您的人对您已经虎视眈眈了,而您却要同他们肩并肩地公平竞争,这怎么可能呢?抓住良好时机,在容易的时候图谋难办的事,用安逸代替危险,而且,也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获得美好名声,一旦举兵就能够得到这些,为什么不去争取呢?”范晔似乎有所动摇。孔熙先说:“还有比这更难以忍受的,我不敢说出来。”范晔说:“但说无妨。”孔熙先说:“老人家您代代清白,却不能和皇室联姻,人家把您视为猪狗一般,而您却不认为这是一种耻辱,还想要为皇帝献身,这不也是很糊涂的事吗?”范晔家中妻女品行不好,所以孔熙先就用这些来激怒范晔。范晔的脸微微一红。虽然他内心已经跃跃欲试,但还是下不了决心,因为他过去曾是刘义康的部属,得罪过刘义康。

      孔熙先看出他的心事,笑着说:“范先生不必过虑。彭城王让范先生的外甥做了官,这意思范先生还不明白吗?”两个人谈话以后不久,范晔的外甥果然捎过话来,说彭城王已向范晔表示歉意。于是,范晔造反的决心下定了。不久,他和孔熙先、丹阳尹徐湛之等人经过策划,决定由他伪造一封刘义康给徐湛之的信,命令徐湛之杀死皇帝身边的坏人,然后用这封信去鼓动他们的同伙造反。这一天,宋文帝刘义隆到武帐冈赴宴,担任刘义隆贴身侍卫的许曜刚好是范晔的同伙。范晔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杀死刘义隆。许曜侍卫文帝,微微拔出佩刀,向范晔使眼色。范晔却吓得不敢抬头。好容易鼓起勇气抬头一看,心一慌,又低下头去。就这样,千载难逢的良机被白白地错过。徐湛之见事情没有成功,害怕事情败露,就抢先向刘义隆揭发了造反的阴谋,并交出有关文件和参加叛乱的人员的名单。刘义隆马上下令搜捕。范晔和孔熙先以及他们的同伙被一网打尽,很快又被全部处死。

      在狱中,范晔写了一首诗,诗中说:“虽无嵇生琴,庶同夏侯色。”大意是:“虽不能像嵇康被杀时索琴而弹,却可以像夏侯玄临刑前那样面不改色。”范晔原以为自己入狱当天就会被处死,可是,文帝在彻底追查这件事情,二十天之后仍然没有动静,范晔便萌生了生的希望。狱吏嘲弄他说:“外边传说太子詹事有可能被长期囚禁狱中。”范晔听后,惊喜交加,谢综、孔熙先笑话他说:“范晔当初是卷袖怒目、跃马驰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如今却患得患失,怕死到了这种地步,即便皇上赐他不死,作为人臣而图谋皇上,他今后还有什么脸面呢?”

     十二月十一日,范晔、谢综、孔熙先和他们的儿子、兄弟及同党全部被杀。范晔的母亲赶到刑场,责骂范晔,范晔无动于衷并未显出惭愧的样子,范晔的妹妹及妻妾歌伎们前来作别时,范晔却悲从心起,老泪横流。谢综说:“舅舅这样做可赶不上夏侯玄那时的样子。”于是范晔又止住了泪水。朝廷没收范晔家产,见那些音乐器具、服饰珍玩,都十分珍奇华丽,歌伎妻妾们有用不完的珠宝翡翠,唯独范晔母亲居住的房子简陋不堪,只是一个堆着木柴的厨房。南北朝时期宋朝的范晔,因为著有《后汉书》,可以说是个货真价实的历史文化名人。然而,这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却因谋反罪死得很惨,而且是咎由自取。不是孔熙先的挑唆,以范晔的性格,谋反的胆量是没有的。从一个宋文帝最宠信的红人沦为阶下囚、死刑犯,范晔的下场是悲哀的。

范晔是南朝的史学家,他才华横溢,博览群书,为后人留下了较多的著作,后来投靠刘浚,因参与刘益康的谋反,事发被诛。
他曾经想要谋反,没有想到却失败了。后来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就去往了北方。
在公元四四五年的时候,这个人曾经拥戴刘义康即位,事情败露以后被伤害的,当时年仅48岁。

范晔才华横溢,著《后汉书》与《史记》并称,为何因谋反被满门抄斩?

为何因谋反被满门抄斩?

范晔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他性格高傲,贪图权位和金钱,他的欲望太大。

范晔,字蔚宗,河南人,是南朝时期的官员还是有名的文学家,他非常有才,能与我们熟知的司马迁、班固相提并论,他的《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在元嘉九年就是432年,南朝宋宗师大臣,宋武帝刘裕的第四个儿子刘义康的母亲王太妃去世,下葬的那天晚上,刘义康与他的同事和朋友们一起料理母亲的丧事,在东府聚会,那时候范晔和王深、王广在他弟弟范广渊家喝酒,喝到起兴的时候,打开了床和唱歌、作诗,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如果别人家里有丧事,在院子里唱歌、作乐是不行的,更何况刘义康还是亲王呢。刘义康非常生气,降了范晔的职,范晔被贬职后,非常郁闷,就在家里整理各个家关于后汉的史籍,他开始了编纂后汉史的工作,通过这个来排解心中的痛苦,范晔在编纂的过程中大开眼界,他根据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他的热血,写成了《后汉书》,范晔的《后汉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后汉书》的编纂成功, 让范晔非常骄傲,再一次的成功让他从降职的痛苦中很快走了出来,他变的更加狂妄孤傲了,他更加肆无忌惮,范晔嫡母去世的时候,范晔以生病为借口,过了很久才起身去赴丧,他带着妓妾一起。范晔的琵琶弹得非常好,他还能创作,宋文帝非常想听他演奏,但是范晔却始终没有答应,一次宋文帝请大臣们唱歌请范晔伴奏,但是范晔等到宋文帝唱完之后就放下琵琶,不愿意多弹一下。范晔对他的同事更是高傲,范晔受到了同事的冷落,便作诗来讥讽,范晔也因此没有什么朋友。

后来宋文帝将刘义康贬为江州刺史,一位叫孔熙先的人,对刘义康有着感恩之心,他为了报答刘义康的恩情,想帮他篡夺皇位, 于是他找各种办法拉拢范晔,范晔是非常贪恋权位和财的人,他被孔熙先说服,参与了谋反,最后范晔被杀,他家也被抄了。

虽然他有才华,但是他却要谋反,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容忍有人要把自己拉下台,所以被满门抄斩也就不足为奇。
范晔才华横溢,著《后汉书》与《史记》并称,贪图金钱富贵,所以参与谋反被满门抄斩。因为受孔熙的蛊惑,加上他本来人品德行都不太好
因为受孔熙的蛊惑,加上他本来人品德行都不太好,贪图金钱富贵,所以参与谋反被满门抄斩。
:因为受孔熙的蛊惑,加上他本来人品德行都不太好,贪图金钱富贵,所以参与谋反被满门抄斩。
文章标题: 范晔既然精通历史著《后汉书》,对前代得失、为臣之道应该了熟于心,为何还要密谋造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7751.html
文章标签:后汉书  前代  密谋  之道  造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