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01 18:01: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因为后来吐蕃内部的统治阶级出现了矛盾,而且日益激烈,导致吐蕃分裂。再加上吐蕃多次对外发动战争,国家早已经是民困军乏,而内部也是各部落蠢蠢欲动,自己斗得水深火热,外部更是受到大唐将士的重大挫伤,最终的那场奴隶平民大起义宣告吐蕃命运的彻底灭亡。
首先,朝代就如同四季一样不同的更迭变换,曾经的繁华盛世大唐一样,新锐势力吐蕃也同样,都逃不过历史的车辙。吐蕃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但势力却不容小觑,在公元618年到公元842年,吐蕃逐渐发展成熟,甚至能够与大唐一较高下。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发生了轰动历史的藩镇割据局面,唐玄宗也被迫逃出长安。正因为藩镇割据局面,大多数的兵力都被调遣来平定内乱,所以吐蕃趁这个机会对大唐发动猛烈的进攻,可谓是长驱直入,最后用吐蕃的势力占领了长安城。
然后,虽然说当时的吐蕃势如破竹不可一世,但最后依旧是因为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夹击,无奈之下走向了灭亡。吐蕃是零零散散的少数民族部落聚集起来的大家庭,所以内乱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吐蕃长期的对外战争,早已经是四面受敌,各个国家都想要蠢蠢欲动。当时就是东有大唐,西有阿拉伯帝国,南有印度,北有回鹘,吐蕃就算是法力无边,也无法对抗这四个强劲的外敌,最后在一场场的厮杀中,吐蕃军队已经严重受挫,民困军乏。这种情况也注定了吐蕃的命运,在公元801年唐朝军队将吐蕃彻底终结在四川维州。
然后,除却外部因素的影响,吐蕃之所以走向灭亡,更有内部的影响。当时佛教的影响已经深入各朝各代,所以很多人都争相前往寺庙当喇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吐蕃人口数量的减少,其次就是吐蕃内部的制度存在问题。吐蕃是奴隶制国家,但奴隶的数量却过于庞大,所以最后一场轰轰动动的奴隶平民大起义,致使吐蕃走向了灭亡。
最后,就是在多重原因的夹击下,吐蕃命数减少,最终走向了毁灭。
641年,唐太宗将他的侄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大唐帝国和吐蕃国的联姻正式开启。在教科书上,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往小了说,这次联姻使得唐蕃化干戈为玉帛,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维持边境的和平;往大了说,这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尤其是文成公主陪嫁的医药、佛学等资料和技术人员,为吐蕃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促进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社会进步,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好事。
(图)文成公主入藏
然而,两国联姻荣耀的背后,是当事人无可奈何的悲恸和无数人民征战不息的血泪交织。尤其是文成公主,作为唐太宗的侄女,贵为一国公主,享有万民敬仰之福,却要远嫁吐蕃,成为唐朝和吐蕃政治妥协的牺牲品。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和汉朝远嫁匈奴的昭君不同,昭君出塞后,成为匈奴王妃,和匈奴王一起接受匈奴人民跪拜。而文成公主虽也是远嫁异邦,身后是强大的大唐帝国,但却只是松赞干布的小老婆之一,更遑论接受万民敬仰了。
(图)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之所以这么不给大唐面子,原因只有一个,他比大唐强!
至少多次击败过大唐!
一个小小的吐蕃,竟然可以欺负大唐帝国,这个幅员万里、国力强盛的强大政权!多次击败大唐军队,甚至数次劫掠长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唐为何对小小吐蕃无可奈何?
(图)唐朝前期疆域
《三国演义》中,马谡不听诸葛亮调度,在山上扎营,最终丢掉了街亭,酿成巨大灾祸。这一事件的发生,指挥官马谡难辞其咎,但是他从山上居高临下冲击的设想不无道理。要知道,敌人若从山下进攻山顶,必须仰头进攻。而如果守在山顶,扔个石头都可以给敌人以杀伤,所以在高处是有巨大优势的。
吐蕃,就是一个站在高处的国家。
(图)挥泪斩马谡
谁能想到,这个几千年混沌的世界屋脊,会如此迅速地崛起一个强大的政权。年轻的松赞干布继位后,整合了吐蕃内部的关系,消弭了王朝内部的裂痕,使得吐蕃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随即吐蕃开始疯狂地对外扩张,很快就将整个青藏高原纳入其中。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有一个叫做吐谷浑的政权,这个政权在隋朝被中央政府消灭,唐朝初期,这里再次被征服,唐朝在此地扶持亲唐政权,作为大唐和吐蕃的缓冲地区。但是雄心勃勃的松赞干布在扩张过程中,消灭了吐谷浑政权,使得唐朝和吐蕃成为邻国,这是双方冲突的开始。
(图)吐蕃和吐谷浑
吐谷浑属于羌塘地区,紧邻河西走廊,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唐朝经营此地正是为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现在吐蕃消灭吐谷浑,碰到了唐朝的底线,所以唐太宗力主对吐蕃用兵。
这个雄心勃勃的帝王相信:击败吐蕃会向消灭东突厥、平定高昌那样风卷残云,然而现实给这位帝王上了一课。
从青藏高原下来,吐蕃士兵所能呼吸到的空气越来越多,感觉愈加舒适。而唐军就惨得多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常年高寒缺氧,一下子爬升几千米海拔,不光人受不了,马也吃不消。其结果就是,还没有作战,就已经气喘吁吁,有气无力,高原反应成了吐蕃的一大杀器。
(图)青藏高原
所以结局就是,几次交战,唐军除了能勉强挡住吐蕃的冲击,剩下的基本都是被追着打。
而且高原之上地形崎岖,对于大唐强大的骑兵而言简直就是噩梦,有这些地形因素的限制,唐军对垒吐蕃,基本是败多胜少。
唐太宗时期,府兵制成为主要军制形式,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有利于减小国家开支,但是弊端更加明显。临时征调的农民战斗力很难击败常年专职打仗的吐蕃人。更要命的是,府兵制下的士兵还有一半的农民属性,这就决定了唐朝对外用兵时间不可过长,能用闪电战就别用持久战,因为还有春种秋收,大家都挺忙的。而且,皇帝还要吃饭吧?
(图)唐太宗李世民
现实是,唐蕃之间,没有持久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所以文成公主入藏,究竟有着怎样的心酸和无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肯定知道,文成公主没有教科书上记载的这般雍容华贵,因为她的身后,虽然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但是这个祖国,没有给她挣多少面子。反倒是,此时的松赞干布以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正室。因为吐蕃的强大,和尼泊尔的联盟必不可少,佛教也是自尼泊尔传入青藏。
(图)唐朝军队
佛教的盛行给吐蕃人建立了信仰,包括死后轮回,这赋予了他们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样的条件下,文成公主带来了他们急需的医药、种植等技术,使得吐蕃更加强大。
我们不能怪罪唐太宗技术输出的贻害无穷,毕竟这也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不是么?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史书的只言片语中,没有那么多荣耀和光环。
(图)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远嫁和汉朝初期的和亲没什么本质区别,而且损失得更多。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将这一事件当成了”施恩“的荣耀,只有这位公主知道,自己在吐蕃的40年经历了什么。
文|赵裔史臣:欢迎关注,读史使人明智,期待与君一起探讨精彩的历史!
提到中国古代比较强盛的朝代,很多人会说是唐朝,因为唐朝富裕而且科技和文化都对外输出,许多国家都派使者前来学习唐朝的文化,像国外的一些地方都是以唐朝命名的,甚至是美国的唐人街,可以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科技和军事的巅峰,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居然有人敢侵略,而且一侵略就是200多年。
这个敢于挑衅当时的世界强国的国家,就是吐蕃。从地图上来看,吐蕃当时离印度非常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侵略印度,而是要侵略大唐的国土呢?而且当时的印度国力不强,战斗力很低,而吐蕃国力正是强盛的时候,那个时候如果攻打印度的难度远小于攻打强盛的唐朝。
有以下点原因:
第一:印度在当时是特别落后的,挨着吐蕃的地方都属于是落后的农村,没有什么金银珠宝可抢。
第二:印度方言特别多,即便到了现代,印度的方言依然很多,据说有2000多种方言。这样一个地方攻打下来,因为语言不通,统治难度非常大 。
第三:天气原因:印度的气候炎热,而吐蕃人长期生活在寒冷的气候,根本适应不了。吐蕃曾经和印度发生过小规模的冲突,当时双方交战,吐蕃士兵骁勇善战,很快打到了印度边境,但是士兵们却出现了中暑的情况,于是只好撤军。
虽说吐蕃距离印度比较近,但从吐蕃到达印度,需要翻山越岭,走过山路的朋友都知道,每前进1公里比平坦的陆地上走2公里还要费劲,虽然印度离着吐蕃直线距离不远,但如果走弯弯曲曲的山路,士兵们到达印度也会筋疲力尽,所以在当初如果侵略印度是一个极其不明智的选择。
而相对于大唐来讲,这个选择就非常明知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地图,大唐的领土和吐蕃的领土虽然有一定的距离,但都是却交通方便,吐蕃士兵想要进攻大唐,直接是一马平川,而且大唐的气候比较宜人,几乎不需要适应。吐蕃进攻大唐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大唐国土是平原,而吐蕃是高山,一旦进攻失败了,吐蕃士兵可以逃回山上,这些高山易守难攻,足以成为掩体。
最初大唐与吐蕃国界线守卫相对宽松,所以吐蕃率先的考虑进攻对象自然是这些守卫不严且富裕的地方,然后攻下一个地方就开始抢夺,看到值钱的东西就抢,看到牛羊就抢。最后带着金银珠宝赶着牛羊,骑马逃跑,而当大唐的官员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派兵去追吐蕃士兵早已跑远。
当时的吐蕃虽说是不断的侵扰大唐,但很少有超大规模的战争,一般属于是那种抢劫式的侵略。为什么吐蕃不和大唐军队展开大规模战争呢?
一来是吐蕃人口比较少,经不起这么大的消耗,二来吐蕃的实力不足以与盛世大唐一较高下,所以是抢一次得手就跑。虽说都是小规模的抢劫,但日积月累吐蕃从大唐抢夺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和牛羊,自己也过上了好日子。
在吐蕃三番五次侵扰大唐国土后,于是派重兵守卫国土,吐蕃也就不容易得手了,每次抢劫的时候都会遇到大唐军队阻击。这时候吐蕃又把目光转向了经过的大唐商队,那时候商队基本上全是商人,没有什么强的武装力量,而吐蕃军队骁勇善战。当商队遇到吐蕃士兵的时候,就等于羊遇到了老虎,为此吐蕃抢夺了大量的丝绸和黄金珠宝。
唐朝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开始派兵征讨,紧接着就是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发生,吐蕃和大唐的关系就像是一对冤家。虽然互相仇恨,但是谁也灭不了谁,吐蕃人口少,资源也少,如果想吞掉整个大唐是不可能的。而大唐想要灭掉吐蕃,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吐蕃这个地方属于是高原气候,大唐的士兵攻打到这里就会出现高原反应,不利于继续进兵,而且吐蕃高山多,易守难攻。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断断续续的打了200多年。有意思的是吐蕃这个国家建国的时间也是200多年,可以说吐蕃几乎用全部的时间都在和大唐打仗了,难道这两个国家就没有和好的时候吗?其实在历史上确实有几次和好的时候。
比方说松赞干布曾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吐蕃和大唐和好了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利益冲突再次爆发生战争。最终大唐笑到了最后,吐蕃土崩瓦解了。然而吐蕃土崩瓦解的原因并非是大唐的进攻,而在于自身内部。当时吐蕃内部的首领们产生了冲突,发生了内乱,战争持续升温,最后演变成全国性的内战,这个国家终于由于内乱与贫穷土崩瓦解。
而当初抢夺大唐的金银珠宝也早已花光,只能说靠抢劫过日子的强盗最终难有好结局。而真正强盛的是仁慈博爱的国家,即使多年去了,唐朝的文化仍然在世界上传播着,而当时的强国吐蕃早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消失在历史长河。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