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举几个历史上运用计谋取得胜利的例子。(人物+事件 )?
诸葛亮+空城计
谢玄
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符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符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符坚骄狂地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名恒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10月18日,符坚之弟符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符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这是劲敌!怎能说他们是弱敌呢?”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将军率军深入晋地,却紧逼河岸布阵,这难道是想决战吗?如果你把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一决胜负如何!”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竟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单枪匹马逃回烙阳。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韩信
井陉之战
公元前206年,盛极一时的秦帝国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方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辉煌战例中的精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进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观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马疲惫,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赵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正面坚壁不战,用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最后前后夹击,一战而擒韩信。但陈余却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地方扎下营来。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等翌日见赵军出动,营垒空虚之时,攻入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旗帜。随后,韩信传令部队就餐,他对将校们说:“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赵之后再饱餐。”将校们将信将疑,只能从命。韩信遂即传令击鼓,出大将旗仗,向井陉口进发,他说:“赵军已先我占据了有利地形,筑垒以待,看不到大将旗仗,怕他们疑我尚在后军,不肯发起攻击。”
当汉军接近井陉口时,韩信连骑哨都不派,立即传令中军主力全部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少顷,天色已然大亮,汉军阵营扬起一阵轻尘,随着激越的鼓声,一队旗仗转出,韩信在众将校的簇拥下纵马来到阵前。陈余眼见韩信兵少,自己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韩信令弃旗鼓仪仗,迅速转入阵中。陈余见此情景,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直逼汉阵。汉军因临河而战已无路可退,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双方厮杀半日有余,赵军仍未能获胜。这时赵军营垒已空,韩信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直驰而入,在赵军营垒遍插汉军红旗。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
战后,汉军将士们饮宴相贺,他们纷纷问韩信:“将军叫我们背水列阵,这是有悖兵法的啊,为什么竟然能取胜呢?”韩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说了吗?置之死地而后生,置只亡地而后存。如果我给你们一条生路,士卒们能拼死作战吗?”诸将这才领悟了背水列阵致胜之奥妙,对韩信大为钦服。
井陉之战,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生动描述了井陉大战。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围魏救赵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
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报,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
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即解旧恨又
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
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
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
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
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
时,田忌想直逼赵回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
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虽然,魏军离开邯
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
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本
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借刀杀人:
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
得利。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
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
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
而攻齐,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
就有了攻齐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
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
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
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
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
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将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强备战,以防吴国进 犯。公元关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
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赵、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曹操。曹操。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诸葛亮。控成绩控成绩,诸葛亮。诸葛亮。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毛
按图索骥,破釜沉舟,开卷有益,囊萤照读的历史典故中有哪些人物.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按图索骥:孙阳(伯乐)、孙阳子。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因为擅长相马,被称为伯乐,伯乐的儿子把父亲用经验写的《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他想:“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于是他去对他的父亲(伯乐)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点不够大!”伯乐知道儿子很笨,被他气得笑了起来,说:“你找到的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
破釜沉舟:项羽、陈馀。即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开卷有益:宋太宗赵光义。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囊萤照读:车胤。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世上无难事 只有肯放弃的故事
世上无难事 只有肯放弃的故事大炮,就可以让我们签订一系列辱国丧权的不平等条约,老百姓生活在殖民主义者的羞辱和压迫之中,更不要谈什么国家的地位了。
面对这种情况,无数的中华儿女纷纷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探寻救国救亡的道路,其中经历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事件,还有以科学救国的冯如、詹天佑,一开始以医学救国的孙中山、鲁迅,以武术强身健体的霍元甲等等,可以说是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在探索如何救中国的道路上大家都迷失了方向。
毛泽东同志就生长在这一特殊而又伟大的时期,一样地探索、一样地思考,本来的愿望就是通过教书育人来救中国,通过对无数前人的思考和继承,从而立志要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去,这也许就是“时势造英雄”吧!
“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们可以在《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里看到伟人是这样由一个青年学子一步步成长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二,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毛泽东去安源》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带来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同志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领导和推动中国的无产阶级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国父孙中山在尝试过各种方式,如依靠帝国主义、依靠军阀势力等方式都遭遇挫折之后,最终都选择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发展战略,可见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影响之大和当时共产党人的素质之高和战斗力之强,这些都离不开毛泽东同志的积极努力和影响。
“充分地发动人民群众。”——《毛泽东去安源》就是讲述这一历史时间的毛泽东同志积极领导群众革命运动的故事。
三,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了人民军队——《井冈山》、《秋收起义》
可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并不长久,随着孙中山先生的辞世和国民党内反共势力的掌权,国共合作就失败了,共产党人还招致了反革命的大清洗、大屠杀,面对这一切,新生的党组织意见不一,手足无措,失去了一个个自我救赎的机会,毛泽东同志在此时果断地提出用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积极策划和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形式,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决心用共产主义的理想来救中国。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我认为最近拍的不错的有电视剧《井冈山》,它将毛泽东同志的革命气节和决心展现的淋漓尽致,也表现了一代伟人从革命中总结经验,从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很不错,很感人。
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长征》、《金沙水拍》、《四渡赤水》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红军和政府机关被迫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中没有哪一次像这一次那么凶险,从根据地鼎盛时期的三十万红军到八万红军长征,到过完湘江只剩下的三万红军,革命的种子都在这里了,而且方向不明,奄奄一息啊!却仍然无法逃脱国民党军队的前堵后追,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处在及其危亡的境地!1934年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开始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一出四渡赤水——人类军事史上的杰出战例,摆脱了数倍于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带领中央红军排除万难走上了北上抗日的道路。
这是在最为关键时期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很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人物的影视作品主要有《长征》系列、《金沙水拍》、《四渡赤水》等,都是很不错的。
如果后人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就更应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五,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坚强中流砥柱——《八路军》
在日寇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伟大抗日战争中我们的民族迎来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战争的规模和意志来讲,大家都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共产党人的抗战环境之恶劣和决心之坚强,以及发动人民群众的程度要高于国民党政府,在各个领域广泛地与日寇和伪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在漫长的战争中取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领导人民武装力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壮大自己,消灭敌人,令敌人丧失了斗志,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对中日战争的精辟分析从战略的高度有力地指导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八路军》是反映这个时期一部不错的电视连续剧。
六,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延安颂》、《重庆谈判》、《巍巍昆仑》、《三大战役》、
《风雨下中山》、《开国大典》
五十多年前的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较量中,是在毛泽东同志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共产党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取得了正真意义上的独立自主,为今后和今天我们能够选择走自己的道路创造了条件。从濒临绝境的三万工农红军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一切都正如他自己所预料的那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延安颂》、《重庆谈判》、《巍巍昆仑》、《三大战役》、《风雨下中山》、《开国大典》是很能够说明这一段历史的电影大制作,充分展示了伟人的睿智和丰采。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宏伟的声音把中华民族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七,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己的整风和建立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张思德》
从领导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时间开始,毛泽东同志就一直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自身廉洁公正的要求摆到了首要地位,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延安整风运动”等等,主张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融入广大人民群众,不但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成为老百姓的救星,而且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使共产党人保持了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使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区别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农民运动,把中国革命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看最近的电影《张思德》时就有这样一种感受。
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改变中国的整体国际地位,无私奉献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建国之初,在当时那么恶劣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也只有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新生的共和国敢于向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发起挑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充分激发起经历了百年屈辱的中国人民的斗志,打败了新“八国联军”的进犯,保卫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宁,也打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之一!
毛泽东同志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许多,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的儿子又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道出了共和国领袖与人民群众一起承受着革命的牺牲,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人格。
九,积极打开外交困局,走向世界——《斯诺与毛泽东》
中国的道路,既是独立自主又是国际主义的,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困难施以援手,受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广泛爱戴。
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政府同时也在保持独立自主和国家尊严的条件下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打开外交局面,在被人敌视的情况下保持了沟通渠道,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建立友好关系。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了中国重返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建立了与意识形态有分歧的西方世界的广泛交流,特别是建立了与长期宿敌,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美国的外交关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
“人间正道是沧桑”——《斯诺与毛泽东》这部电影就展现了毛泽东同志与美国友人斯诺长达几十年的国际友谊,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不断为促进两个意识形态不同国度的人民相互了解和认识而努力的故事。
十,开始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的电影还没有了解到
从一个铁钉都要进口的旧中国,从经历了百年战乱的烂摊子,从一穷二白的积贫积弱……再到建立完整的重工业体系,用西方世界认为不可能的速度造出两弹一星,掌握人造卫星等等前言高科技技术,万吨巨轮,核潜艇,运载火箭,喷气式飞机等等一切成果,都是在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条件下实现的,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对与人民群众的巨大凝聚力和号召力!
毛主席和人民大众同甘共苦,不靠剥削制度,不靠对外掠夺,养活了世界上人口最大国家的人民,并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始积累”,打下了当今中国经济腾飞的物质基础,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多少事,从来急,只争朝夕。”——关于建国初期国家建设这方面由毛泽东同志为主角的影视作品暂时还没有接触到,相信不久就会涌现出优秀作品来的。
今天,毛泽东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给我们中华民族一个独立,强大的中国,他永远都活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他的思想和理论还在指引着我们前进!是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
作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理论的创作者,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的乐观主义者,毛泽东同志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作品里大都透露着大无畏的革命豪情,在这里就用他老人家《水调歌头,重返井岗山》来结束今天这篇文章,希望我们都能受到启发,来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家的壮烈情怀吧!
《水调歌头,重返井岗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历史上让关羽濒临绝境的麦城,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关羽兵败樊城,又得知荆州大本营被吕蒙占领,慌忙率部赶回荆州。途中,赵累提出建议,派人前往荆州指责吕蒙背信弃义。这个建议得到了关羽的采纳。
此时,刚刚占领荆州的吕蒙正忙于稳定局势。他发布命令,严禁部下骚扰关羽将士家属,并按时给予粮米供应。对于患病的关羽将士家属,吕蒙还专门派人前去医治。得知关羽派来的使者来到荆州后,吕蒙亲自接见,设宴款待来使,并将其安排在驿馆休息。家属们得知使者前来,纷纷前去看望,不少家属还将家信交给使者,并告诉使者衣食不缺,得到了吕蒙的优待和照顾。
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后,将自己在荆州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关羽,同时又将家属的信件交给了有关监事,此举令关羽军队的军心受到了极大的动摇,有不少将士偷偷离开,逃回荆州。关羽对此非常恼怒,只得下令全军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尽快夺回荆州。
就在关羽率部返回荆州途中,东吴大军陆续杀到,蒋钦、韩当、徐盛、丁奉等将领轮番拦截,将关羽团团围住。经过一番苦战,关羽终于杀出重围,但将士损伤过半。此时,关平提出建议,全军暂时驻扎麦城。这个建议得到了关羽的采纳。到达麦城后,关羽又命廖化出城前往上庸向刘封和孟达求援,之后便有了刘封、孟达拒绝派兵救援及关羽败走麦城之事。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关羽被迫驻扎麦城的故事情节,符合历史的大背景。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关羽前往麦城的原因和经过却更为复杂。按照小说的说法,关羽是在东吴大军的围追堵截下才被迫来到麦城,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按照《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关羽驻扎麦城并非被迫而为,而是主动之举。
从樊城之战的结果来看,尽管关羽兵败退走,但实力尚存,这也是他敢于南下意图夺回荆州的底气所在。而在此时,曹军并未尾随追击,东吴大军也没有对关羽展开围攻。东吴大军与关羽的较量,是在关羽驻扎麦城之后才发生的。
为何东吴大军选择在麦城围歼关羽呢?这是因为关羽的选择令东吴只能对其痛下杀手而别无他途。从关羽回军的路线来看,关羽从樊城战场撤退后,有三个不同的方向可以选择。首先是向西前往刘封、孟达驻扎的东三郡;其次是向西南经宜都返回益州;第三才是回援并夺回荆州。
若采取前两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关羽都能保住性命。但他却偏偏选择了第三种,即夺回荆州。因此,他才会驻扎在麦城。对于早就严阵以待的东吴大军而言,唯有歼灭关羽才能保住刚刚攻占的荆州。因此,东吴大军迅速采取行动。不仅将麦城团团包围,还立即切断了关羽通往上庸及宜都的通道,令关羽成为瓮中之鳖。至此,关羽的命运已无法逆转。
那么,令关羽濒临绝境的麦城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在陈寿的《三国志》当中并没有详细说明。但通过一些地方志资料,后人终于找到了答案。据《当阳县志》载:“麦城在县东南五十里……三国时,关羽为孙权所袭击,西保麦城即此。”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麦城属于当阳县。此地就是如今河北省宜昌市下辖的当阳市两河镇境内。
文章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原本濒临绝境,之后却打开生路的人物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7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