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28 05:59: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淞沪会战的时候,国军和日军都是添油战术,都是逐步增兵。最终,国军投入兵力总数大约七十多万人,日军投入兵力二十多万人,国军伤亡大约三十万人,日军伤亡十万人,这也是抗战期间国军与日军作战,战损比最高的时期,达到了大约三比一的水平。也就是说,国军每伤亡三个人,日军就会伤亡一个人。
在淞沪会战之后,国军对日军的战损比最高时达到十五比一,哪怕是远征军的装备比日军好,战损比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仍然在十比一左右。就日军侵华战争整个过程来说,除了苏军参战后关东军被全歼之外,淞沪会战也是同一个战场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所以,淞沪会战无论是对国军,还是对日军,都是一场绞肉机似的战役。
国军参战之初,按照德国顾问的建议,始终坚持以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三十六师等几个主力师为第一线作战部队,后续部队到达战场后并不以完整建制直接投入战场,而是不断补充到第一线作战部队的几个师里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这几个师在之前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作战经验的优势,减少伤亡。所以,到撤离时,这几个师都经历了五六次补充,八十八师孙元良部更是经历了六次补充。
按照亲历了淞沪会战的郭汝瑰的观察,在淞沪会战期间,当时国军中第一流的部队,投入战场之后,每个师大约可以持续作战一个星期,就会被打残,失去战斗力。最惨的是桂系的六个师,因为进入战场前,没有实地勘察地形,也没有充分了解敌情,就盲目发起集群式反攻,企图扭转战场局势,结果一败涂地,只有两天就被打残,溃退下来了。
对中日双方军队来说,淞沪会战期间难以忍受的是地形几乎没有什么可资利用的条件,上海本来就是一马平川的地方,无险可守,只能凭借河流之类的屏障对峙。除此之外,因为上海海拔低,又邻海,所以地下水特别浅,挖战壕挖到一米多,地下水就出来了,战壕就会成为烂泥,完全无法进行有效的隐蔽,新兵比较听话一点,几乎是泡在水里战斗。
国军一开始还有一些战机,所以日军并未完全掌握制空权,但过了没多久,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就歼灭了国军的战机,完全掌握了控制权,接下来的战斗中充分发挥了制空权优势。每天上午饭后,日军升起系留气球对国军阵地进行观测,发现情况后,还是指引炮兵进行炮击,所以国军往往在前线阵地后面集结的时候,就会遭到日军炮击。
此外,日军还利用制空权优势,每天以三五架飞机编组,沿着沪宁线和国军阵地来往巡回侦查,发现国军大部队行军,就会召唤战机进行轰炸,或者来回往返扫射,对国军造成极大伤亡,后方兵力到达南京一带,无法利用铁路线前运,伤病员白天也送不下去,甚至不敢生火做饭,只能利用晚上输送兵力,伤病员,做饭。
所以,整个淞沪会战期间,国军从上到下,最感到困难的就是战壕泥泞,日军飞机肆虐,加之日军重武器比国军多,炮火完全压制了国军炮兵,国军炮兵基本上无法在前线支援作战,炮兵阵地只能在远离前线的地方,而且还经常被日军飞机侦查发现之后就遭到轰炸,损失惨重。除了技术装备和制空权的问题之外,国军虽然一开始多数是老兵,但设计技术普遍低劣,远不如日军,所以弹药浪费严重。
到淮海战役结束后,国军不仅中央军基本上普遍被打残,失去了战斗力,最后撤退的时候又是以溃退的形式撤离战场,所以原计划在第二线阵地继续抵抗,也没有能够组织起来,只好由后面上来的川军等部队,在嘉兴等地组织防御,迟滞日军进攻,一面在南京附近收容部队,组织防御。所以,到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国军大多数都残破不全,建制紊乱,已经基本上没有能力对日军进行有效抵御了。
抗美援朝战争,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以共和国的名义出席的一次战斗,不仅彰显了中国的军事力量,也是和其他国家建立美好合作的一次最好的机会,这场战争不仅预示着我们国家的我发展,也同时也是彰显我国国际地位的一次战争。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你新中国之后与联合17个。国家一次最惨烈的战争,中国志愿军参与了19万人,而最后,死伤38万人,的一次非常激烈的战争。在此次战争当中,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逐渐在世界上形成的一种美苏格局,美国和苏俄都想要争夺世界新霸主的地位,而在这个时候,日本其实也是比较强大的,两个国家想要同时占领日本。而当时的日本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迫害之后。经济各方面都是一绝不正的,正是最脆弱的时期,而在这个时候,如果美国和苏俄都需要占领日本的话,这个时候就是最佳的时期。
二、发动世界性大战当时朝鲜也在苏俄和美国的帮助之下。建立起了两个国家,就是朝鲜和韩国,而朝鲜正是在美俄的默认之下,觉得可以发动战争,一举统一朝鲜半岛。而当时朝鲜这样的行为也是强烈激起了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对。美国开始发动战争,想要一举占领朝鲜半岛,首先先占领朝鲜,攻占朝鲜,逐渐占领朝鲜半岛之后可以跨过鸭绿江直接攻打中国,而在这个时候,攻打中国可能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而在当时美国也是派了各大军队开始驻扎在朝鲜,想要大力干涉朝鲜的政治,这样的做法同样也是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所以这次战争基本上就是像中国这样刚建立不久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之间的战争。
古代最难的战役是哪场?每个人对历史理解不同,答案也不同,在小编心目中,钓鱼台之战绝对有资格入选,并且都是关乎中原汉族政权存亡而且对世界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战役。
钓鱼城之战:上帝折鞭之战,为南宋续命
钓鱼城之战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但它的难度绝对是顶级的,其意义更加非同一般,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
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扫除障碍,继承汗位后,于1258年亲率四万大军亲征,试图先取巴蜀,随后与忽必烈等其他三路大军会合,顺江东下直取南宋首都临安。
如果跳出中国版图,把眼光放到世界的话,那么当时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蒙古帝国达到了扩张的巅峰,黄金家族的子孙们继承成吉思汗未竟的事业,继续着四面扩张与征服。除了忽必烈南下襄樊,蒙哥亲征巴蜀外,蒙哥的弟弟旭烈兀同时开始再一次西征,他的路线是西亚与非洲方向,目标直指埃及。这两条路线如果都进展顺利,蒙古铁骑将直指非洲,统一中原,对于当时的欧亚非各国来说,恐怕将是一场劫难。
1259年2月初,加上沿途来会合的各路其他部队,数量已达到十余万的蒙哥大军已拔除了钓鱼城前的其他堡垒,蒙古大军抵达了钓鱼城下。
二月初三,恼怒的蒙哥汗下达了攻城的命令,黑压压的蒙古大军驱赶着平民降兵在前,向钓鱼城的各个城门发起了攻击,在主将王坚沉着冷静的指挥下,宋军居高临下顽强抵抗。
由于钓鱼城的地理优势,传统的抛石机、楼车、冲车等攻城器具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蒙军只能采用最传统的“蚁附”方式向前攻击,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就明白在钓鱼城下,这种进攻方式有多困难。
蒙古大军南征北战,战斗经验丰富,但是打了整整三个月,正面攻击伤亡实在惨重。于是采用其他办法希望打开缺口,敢死队、夜袭、挖地道、潜水,把冷兵器时代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终于攻占了部分外城,先锋汪德臣率领的勇士甚至突破到了内城,但遇到了主将王坚亲自率领的援兵,一番殊死拼杀后,蒙军终因后继乏力,无法再突入,反而被王坚赶出城去,重新堵上了缺口。从此以后,蒙军对内城始终无可奈何。
一转眼,围城已进行了五个月,战斗已经从二月份打到了七月份,重庆炎热的天气使得习惯北方寒冷天气的蒙古将士极为不适应,疫病开始流行。
有人提议,既然打不下,那就不打了,干脆绕过去就行了。从操作上说,这样的办法是行得通的,在防御体系都已沦陷的情况下,小小一个残破的钓鱼城兵力有限翻不了天,只要留下部分军队监视牵制即可。不过蒙哥,大汗的骄傲让他否决了这个提议。
这并不是蒙哥头脑发热,黄金家族向来以军功论成败,作为拖雷后裔的蒙哥在好不容易摆平窝阔台察合台等系子孙,夺得汗位后,迫切需要军功来证明自己,这也是他发动亲征的原因,如果一个小小钓鱼城就能让自己的大军绕着走,他有何面目在其他虎视眈眈的黄金家族成员面前发号施令,这将成为他的污点。
在这样的心理下,蒙哥坚持要攻下钓鱼城,然而现实情况是欲速则不达,连蒙军骁将先锋汪德臣也在劝降时被飞石击中重伤死去。
蒙哥还是不肯放弃,愈发恼怒,甚至忽略了自身的安危,亲临前线督战,终于被飞石所伤,回营后伤重而死。当然,对蒙哥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染病而死,一种是说被宋军炮风所伤,伤病而死。不管到底哪种正确,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蒙哥确实是死了,死在了钓鱼城下,对城内军民来说,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1259年8月11日,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下去世。临终前遗言:“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尽屠之。”
大汗一死,帝国的最高权力顿成真空,元军自然无心恋战,此后二十年,钓鱼城始终坚守不下。事实上,继任大汗的忽必烈后来不得不转变战略,避开了四川,避开了钓鱼城,自中路直取襄阳,这才有了长达六年的襄阳围城战,襄阳最后才在高科技武器回回炮的轰击下陷落,襄阳沦陷,南宋门户大开,都城临安再也无以维持。而临安1276年城陷之后,钓鱼城仍未弃守,直到1279年,宋军在崖山作最后挣扎的前夕,为了保全满城百姓,才终于开城降元。
由此,小小钓鱼城也被称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之处。
而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蒙哥汗的意外死亡,使得蒙古帝国最高权力出现真空。西征的旭烈兀,留守的阿里不哥,南下的忽必烈,最重要的事情变成了回军争夺大汗之位。岌岌可危的埃及这才得救,否则,凭旭烈兀之能征善战,马木留克恐怕没有机会将其击败,埃及也将被蒙古铁蹄踏于马下。蒙古大军最后一次西征就这样草草结束,欧洲和非洲被命运从毁灭的边缘被拉了回来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