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比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开运之日,又称青龙节。从唐朝就有,运高走,气高扬之说。这一天有诸多讲究与禁忌。如宜剪头发,禁拿针线等,还有二月二,踏春,放龙灯,打着灯笼到河边挑水,放生,放祈福灯等活动。由于二月二在惊蛰前后,表示春季来临,大地解冻,万物复苏,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百度上去搜一下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等。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
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春节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3、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有踏青郊游的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众多活动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杀菌防病等传统活动。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之夜赏月、祭月、吃月饼的传统习俗。
6、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人民在这一天争取团圆,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除夕夜一起守岁,辞旧迎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点燃爆竹迎新年之意。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
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春节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3、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有踏青郊游的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众多活动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杀菌防病等传统活动。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之夜赏月、祭月、吃月饼的传统习俗。
6、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人民在这一天争取团圆,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除夕夜一起守岁,辞旧迎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点燃爆竹迎新年之意。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9.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回答者:飘羽寒鹰 - 经理 五级 6-25 08:20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推于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
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
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
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
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
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
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
乱窜”,而不知其究里。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
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
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
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
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
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
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
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
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
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
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腊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
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
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
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
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
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
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
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在《荆楚岁时
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
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
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
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
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
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回答者:dg9113 - 举人 五级 6-25 08:24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
回答者:lrui501 - 总监 八级 6-25 08:29
二十四节气应该都算,还有7月15的鬼节也是,2月2也是,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
回答者:s13836593038 - 魔法学徒 一级 6-25 10:12
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一览表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论功行赏保�挥薪樽油埔桓鋈嗣挥械玫铰晃弧W油朴?BR>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载,不赘。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
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目前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现状
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像路神生日、翻经节之类的节日,我也是上网才了解到的。咱们不说这几个陌生而又不常过的节日,就说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 等等这样常过的节日如今的现状。
作为80后的我,我已经对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真正的意义非常模糊了。小时候课本上可能提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忘的差不多了。现在我还能知道哪天过什么节日,一般都是父母的提醒。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非常注重,一般都是自己包饺子,包粽子。到了父母过节日的时候,一般都是去买,很少自己动手做。如果等到了父母这辈人都不在了的时候,这些传统节日是否能传承下去?!有人就说了“日历上不是表明了吗?电视台不也到节日就提醒吗?中国的文化传统谁也抢不去!”我要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几个常看日历的?!光有提醒而没有人过的节日那还叫节日吗?!光有人知道,而没有节日气氛的节日,意义何在?!
还有就是咱们的端午节就被韩国注册了,到这时中国人才反思要保护咱们的节日,保护咱们的文化遗产。既然是没人重视的节日,没人过的节日,没人传承下去的节日,还不如给别人,让别人替咱们传承下去,但是这样咱们不觉得可悲吗?!韩国抢夺咱们的节日,抢夺咱们的文化遗产固然可耻,但是咱们就不反思这是怎么造成的吗??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但这是如何造成的呢???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造成的,也是被年轻人盲目崇拜“洋节”和商家利益驱使所造成的,更是被政府的忽视造成的。
现在的“洋节”比咱们的传统节日都要热闹,其中年轻人是主导群体。另一方面,当看到有利可图的时候,这时商家又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千方百计的大力宣传,以招揽生意。但是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节日气氛不说,年轻人也不“感冒”,父母一辈的人也不在乎了,政府也不宣传,不管了。这时商家又为了利益,想方设法把这个节日利益最大化,就出现了把七夕节说成中国的情人节之类的说法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就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
2021年的中元节是9月2日。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回头看看,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并不友善,甚至带有一种恶意。或许我们应该想想,中元节以后是否会被禁止?
01
中元节简述
对于中元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而且还是在我国民间非常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民间俗称“鬼节”。2021年,中国文化部还将中元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中元节本身源自祭祀,意义在于敬祖。它的重要性在于祭祀活动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永远不断的“孝道”。
传统祭祀活动一般有三种方式,上坟、家祭和遥祭。而中元节祭祀的时候,一般采取的遥祭方式。遥祭又称野祭。因天气不佳不能出门,或是离乡客居外地 ,不能亲临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路旁设祭,向着故乡祖先墓地方向,举香作揖恭请先祖享祭。
02
“文明祭祀”真的是“文明”吗?
在今年各地中元节之前的倡议书和地方政令当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核心词语是“文明祭祀”。在“文明祭祀”的旗号下,有两个具体主张。一是“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二是“提倡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等文明风尚”。
对于这两个具体主张,在笔者看来,都是无视本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基础的。
第一、从祭祀本身来说,是严谨的规范的,没有所谓“文明”或“迷信”一说。
祭祀就是一种庄重的纪念活动,这种纪念活动的过程必然带有当地文化的深刻烙印。祭祀的过程也是严谨的,都有相应的祭礼进行规范,并以恭敬的动作进行膜拜。这个习俗,就是对逝去的亲人进行追思。这种追思行为,是无论如何都和“愚昧”、“迷信”挂不到边的。
不论是采用中国传统祭祀时的家庭焚烧祭品、燃放鞭炮,还是采用西方宗教祈祷后的墓地献花,如果我们想去评价什么是“迷信”和“不文明”的话,都是不恰当的。
在中国,宣传西方祭祀模式,我们会善意地说这是对自己文化的不负责任。但如果是在西方宣传中国祭祀模式,我想这两年我们已经看到了西方国家对自己文化保护的力度。就一个仅仅教教普通话,写写方块字的孔子学院,都被以“搞文化入侵”为理由,给封杀。况且,在西方国家流行的鲜花祭祀,都还有个无法回避的前提,那就是全民信仰宗教,祭祀活动完全依照宗教规则来进行。试问,西方的宗教规则就真的可以用“文明”来评价的吗?而我们传统的祭祀规范,就真的应该被我们用“迷信”来批判和指责吗?
同时,中元节还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呢,予以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呢?作为中国人,应当尊重中国的文化,而不能是无条件的崇洋媚外。
第二、以倡导环保的名义,来禁止焚烧祭品、燃放鞭炮,这本身就是脱离现实的悖论。
从一般情况来讲,一个家庭一次祭祀中,焚烧的祭品和燃放的鞭炮对环境产生热影响,仅相当于做一顿饭菜的油烟水平。这样的水平,肯定谈不上环境污染,更谈不上对环境的破坏。
当然,现在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但就因为环境出了问题,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问题的责任推到社会普通民众身上,显然是荒唐的。这如同前两年,为了所谓的缓解环境污染,而出行政命令禁止农民家庭养猪一样,在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最后受伤害的是全体国民。其问题的本质,就是回避现实责任,猪病了却去杀牛,貌似果断有魄力,实则是愚昧荒唐,还拒绝面对民众、面对客观现实。
第三、提倡的“鲜花祭祀、网络祭祀”,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具体实践上既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没有对民众习俗的尊重。
就中元节来说,其祭祀活动主要形式为遥祭、野祭。既然行政命令说要提倡“鲜花祭祀”,相关部门是不是已经在社区、在路旁、在河边开辟了相应区域,供人们堆放祭祀用的鲜花?既然提倡“网络祭祀”,那相关部门是不是已经准备相关主题网站,以供民众需要?
从回顾的角度来说,说的是提倡“文明祭祀”,根本就没有一个平台。反而是对中元节传统习俗的种种活动,禁止得非常认真,打击得非常彻底。
最后,我们大家看到的结果是:中元节不准祭祀。而且是既没有民间祭祀,公祭也没有。难道所谓的“现代文明”就是要让我们的国民和祖辈割裂?让我们的国家和历史割裂?
03
尊重传统文化,就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
真正重视传统文化,在中元节来临的时候,就应该做到两点:
一、顺应传统习俗,在公共场合摆一些有安全措施的香炉和祭台,让百姓表达对去世亲人的缅怀之情。
二、地方政府部门到烈士陵园、先辈故居进行公祭。
这才是中元节的文化精髓,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执政为民”。
中国传统节日简介
每个节日的介绍不超过两小节,要说明这个节日的来历,相关活动及其意义至少三个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有的地方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月份
1月1日:元旦
1月6日:中国第13亿人口日
1月第一个星期日:黑人日
1月8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
1月21日:列宁逝世纪念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国际麻风节)
2月份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纪念日(1923)
2月10日:国际气象节(1991)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
2月15日:中国12亿人口日(1995)
2月19日:邓小平逝世纪念日(1997)
2月21日: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1949)
2月21日:国际母语日(2000)
2月24日:第三世界青年日
2月28日: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2003)
3月份
3月1日:国际海豹日(1983)
3月3日:全国爱耳日(2000)
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1898)
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1963)
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2000)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1910)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925)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1979)
3月14日:马克思逝世纪念日(1883)
3月14日:国际警察日(节)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3)
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3月17日:国际航海日
3月17日:中国国医节(1929)
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月21日: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1972)
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1966)
3月21日:世界儿歌日(1976)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2001)
3月22日:世界水日(1993)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1960)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6)
3月30日:巴勒斯坦国土日(1962)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1996)
4月份
4月1日:国际愚人节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1950)
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21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1994)
4月22日:列宁诞辰纪念日(1870)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970)
4月22日:世界法律日
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1995)
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1957)
4月24日: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1986)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2001)
4月27日:联谊城日
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第四个星期日:世界儿童日(1986)
4月最后一个星期三:秘书节
5月份
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
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
5月4日:中国青年节(1939)
5月4日:五四运动纪念日(1919)
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1818)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1948)
5月8日:世界微笑日
5月第二周的星期二:世界哮喘日(1998)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1914)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912)
5月1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
5月15日:国际家庭(咨询)日(1994)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1969)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1977)
5月20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1990)
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1990)
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2000)
5月第三个星期二:国际牛奶日(1961)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1990)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1963)
5月26日: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1993)
5月27日:上海解放日(1949)
5月30日:“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1925)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1988)
6月份
6月1日:国际儿童节(1949)
6月4日:受侵略戕害的无辜儿童国际日(1983)
6月5日:世界环境日(1974)
6月6日:全国爱眼日(1996)
6月11日:中国人口日(1974)
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1995)
6月20日:世界难民日(2001)
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1934)
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1948)
6月23日:世界手球日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1991)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1987)
6月26日: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1987)
6月26日: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日)(1945)
6月26日:支援酷刑受害者国际日(1997)
7月份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1921)
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
7月1日:国际建筑日(1985)
7月1日:亚洲30亿人口日(1988)
7月2日:国际体育记者日
7月第一个星期六:国际合作节(国际合作社日)(1995)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1937)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987)
7月11日:中国航海节
7月26日:世界语(言)创立日
7月31日:非洲妇女日(1962)
8月份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
8月5日:恩格斯逝世纪念日(1895)
8月6日:国际电影节(1932)
8月8日:中国男子节(爸爸节)(1988)
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国际日(1994)
8月12日:国际青年日
8月13日:国际左撇子日(1976)
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1945)
8月22日:邓小平诞辰纪念日(1904)
8月23日:贩卖黑奴及其废除的国际纪念日
8月26日:全国律师咨询日(1993)
9月份
9月1日:全国中小学开学日
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
9月8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1958)
9月8日:世界扫盲日(1966)
9月9日:毛泽东逝世纪念日(1976)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1985)
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994)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1931)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1989)
9月21日:国际和平日(1981)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民国防教育日(2001)
9月21日:世界老年性痴呆宣传日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1980)
9月第四个星期日:国际聋人节(1958)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心脏日(2000)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海事日
10月份
10月1日:国庆节(1949)
10月1日:国际音乐日(1980)
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国际老人节)(1990)
10月4日:世界动物日
10月5日:世界教师日(1944)
10月第一个星期一:国际住房日(世界人居日)(1986)
10月第二个星期四:世界视觉日
10月9日: 世界邮政日(万国邮联日)(1969)
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心理健康日)(1992)
10月第二个星期三:减少自然灾害国际日(1990)
10月11日:声援南非政治犯日
10月11日:世界镇痛日(2004)
10月12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
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1949)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1969)
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消灭贫穷国际日)
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
10月24日:联合国日
10月24日:世界发展宣传日(世界发展信息日)
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1950)
10月28日:关注男性生殖健康日
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
11月份
11月1日:植树造林日
11月6日:防止战争和武装冲突糟蹋环境国际日(2001)
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1917)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
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日)
11月12日:刘少奇逝世纪念日(1969)
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1866)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1995)
11月16日:国际容忍日(国际宽容日)
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
11月20日:非洲工业化日(1989)
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
11月21日:世界电视日
11月21日:世界问候日(1973)
11月24日:刘少奇诞辰纪念日(1898)
11月25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1999)
11月28日:恩格斯诞辰纪念日(1820)
11月29日: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1977)
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感恩节
12月份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12月2日:废除奴隶制国际日(废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
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
12月4日:中国法制宣传日
12月5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自愿人员国际日
12月5日:世界强化免疫日
12月5日:世界弱能人士日
12月7日:国际民航日
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
12月9日:国际反腐败日
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1950)
12月第二个星期日: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
12月11日:世界防治哮喘日
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2月18日:国际移徙者日
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
12月21日:国际篮球日
12月25日:西方圣诞节
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
12月29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1994)
◆◆◆ 阴 历 节 日 ◆◆◆
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九月初九: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
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月二十四 小年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除夕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春节 -- The Spring Festival
路神生日 -- Magical birthday of road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
春龙节 (龙抬头) -- The dragon saves spring (the dragon raises head)
寒食节 -- The cold food day is saved
清明节 -- Qingming Festival
立夏节 -- Beginning of Summer is saved
端午节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天贶节 -- The day present saves
翻经节 -- translates after festival
姑姑节 -- the father's sister festival
火把节 -- Torch Festival
七夕 --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盂兰盆节 -- The jar orchid basin saves
中元节 -- is hit by yuan of festival
鬼节 -- spirit festival
地藏节 -- The field hides festival
中秋节 -- The Mid-autumn Festival
重阳节 -- Double Nineth Festival
祭祖节 -- Offer a sacrifice to ancestors section
冬节 -- Winter is saved
阔时节 -- Broad season
腊八节 --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is saved
小年 -- Festival that falls 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除夕 -- New Year's Eve
回族节日 -- The Hui nationality festival
★其它活动节日
世界消费者权益日(3月15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世界水日(3月22日)-----WORLD WATER DAY
世界卫生日(4月7日)-----WORLD HEALTH DAY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WORLD EARTH DAY
世界住房日(十月第一个星期一)-----WORLD HOUSING DAY
国际秘书节(4月25日)-----INTERNATIONAL SECRETARY DAY
国际红十字日(5月8日)-----INTERNATIONAL RED-CROSS DAY
国际护士节(5月12日)-----INTERNATIONAL NURSE DAY
世界电信日(5月17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
世界无烟日(5月31日)-----WORLD NO-SMOKING DAY
世界环境日(6月5日)-----WORLD ENVIRONMENT DAY
世界人口日(7月11日)-----WORLD POPULATION DAY
世界旅游日(9月27日)-----WORLD TOURISM DAY
世界邮政日(10月9日)-----WORLD POST DAY
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WORLD GRAIN DAY
世界爱滋病日(12月1日)-----WORLD AIDS DAY
世界残疾日(12月3日)-----WORLD DISABLED DAY
文章标题: 大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是怎样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7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