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取得天下的是陈友谅,史书上会如何评价此人

时间: 2022-04-13 20:59: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如果取得天下的是陈友谅,史书上会如何评价此人

大汉王陈友谅真正的历史形象到底怎样

从某种程度上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历史意义,并不亚于项羽与刘邦,且两者颇有相似点。比如论反秦战功,项羽大于刘邦;论反元功绩,陈友谅也大于朱元璋。然而,陈友谅的形象和影响远远比不上项羽。这与《明史》在清代由官方修撰有关,成王败寇是一个原因,刻意打压陈友谅是肯定的,《明史》中关于陈友谅的记载,大多数是负面的,说他“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就是说他好弄权术且下手狠辣。这也是现在的文学影视作品丑化他的重要原因。

毕竟,司马迁只有一个。项羽在历史浩卷里光彩照人,离不开司马迁。而陈友谅一直被贬损,失去了本来面目及历史上应有的位置。

陈友谅出身贫苦,自小看多了官吏欺压百姓之事,对官吏恨之入骨。他带领起义军每攻克一地,最拿手的事,就是把贪官处以烹刑,一煮了之。这种酷刑让官员们闻风丧胆,至今他的出生地还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蒸人的甑,煮人的锅,狗不快活,我快活!”这里的“狗”,就是指贪官。

陈友谅一直坚定地站在反元的最前线,1358年他直接指挥了安庆战役。当时守安庆的是余阙,此人曾被元朝任命为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后因守安庆有功,升任淮南行省左丞,并赐二品服,朱元璋不敢讨伐余阙,说什么此人是忠臣,如果大臣们都像余阙这样,元朝就不会乱了。

而陈友谅却敢于啃这块硬骨头,为了攻打安庆,三败三起,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两军大战于沙漠洲,余阙亲率兵士,冒着箭雨冲入阵内,连斩陈友谅十三员大将。一直打了七年,陈友谅损兵折将,终于拿下了安庆城,余阙“引刀自刭”,沉于清水塘中,他的妻妾也都投井而死,获得了“满门忠烈”的好名声。反倒是陈友谅,为反元之战立下汗马功劳,成了一个逼死忠烈的“罪人”。

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余阙等元朝的殉葬者大加表彰。而对于元朝的降官或者在元朝任过职的文武官员,则大加污辱或者杀害。

明朝的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元顺帝养有一头宠物象,很善于跳舞,元顺帝逃走后,朱元璋把象弄到了南京,在宴会上,让这头大象跳舞,大象死活不肯跳,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大象。有一个大臣叫危素,元朝时曾任翰林编修、礼部尚书等职,降了朱明王朝之后,朱元璋竟然在危素的身上挂了两块牌,左边是“危不如象”,右边是“素不如象”。

历史上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代枭雄吧,毕竟能成为朱元璋的对手,本身就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肯定!


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有“成王败寇”一说,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失败者,留下的总是不好的名声,陈友谅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残暴不堪,冷酷无情!

“ 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明史·陈友谅传》那么这个人真的有传言中的那样“不堪”吗? 

一个普通人还有复杂的双面性,那么一个大名人就更不能进行简单的评判了。说他残暴,但事实上在那个乱世,他比朱元璋更适合“爱民如子”。出身于普通渔民家庭的陈友谅,多年如一日实行仁政安抚百姓,其治下的湖广地区,是当时出名民心安乐经济富庶的乐土。长江大桥下的陈友谅墓,至今香火不断。

而在反对元朝的立场之上,这个人可是比所有势力都坚定。当时各地的起义势力都或多或少的跟元朝有些联系,原因就是元朝给了他们一些好处。

不过陈友谅却坚决不给对方面子,元朝派来的使者也很快“领了盒饭”,如此强硬的抗元态度,就算是朱元璋都会有点不好意思。

陈友谅其实朱元璋差不多,都是小人物出身。而他的机遇和能力,并不差朱元璋!

其投靠徐寿辉以后,没多久就遇到了一个人生导师,这个导师是徐寿辉的大丞相,其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尊贵的。他能看上陈友谅,首先是因为他看不起徐寿辉,徐老板这个人处理事情有点儿戏,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义”字当先,不知道当时是不是也有类似于水浒传这样的小说,徐老板很可能就是被“洗脑”了。

所以丞相也因为这一点觉得此人不能成大业,所以他一面提拔陈友谅,一面积极的为谋权做准备。但是最后因为准备不充分,谋逆不成只能败逃,没有路走的他只好去投奔了陈友谅。 两人刚开始见面的时候,陈友谅对这位导师格外尊重,但是当天进城以后就让人取下了导师的人头,转身献给了徐老板,这样一来徐老板对这位手下就完全信任了。后来陈友谅用计谋害了徐老板手下的其他心腹,架空了徐寿辉。

这个没多少水平的领导面对庞大的工作压力,最终还是顶不住了,只好把手里的权利让给陈友谅,自己好落得一身轻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陈友谅这个人是非常有谋略的。

后来陈友谅率领“地表最强”水军跟朱元璋展开决战,并在这个过程中杀主称帝。

不过此时的陈友谅似乎已经被暴力冲昏了头脑,在他的思想里,在自己拥有了绝对的暴力掌控权以后,没有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在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指导下,陈友谅被彻底打败,后来在逃跑的路上也被乱箭射杀。

从上面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陈友谅的乱世哲学就是暴力至上,这种思想发展到最后甚至有些畸形。当他对暴力抱有太高期待的时候,猛然的失败会让他的心态彻底崩盘。

所以失败以后的陈友谅脾气暴躁,无论别人怎么疏导都不能让他恢复状态,对手下的态度也异常糟糕,结果导致手下的重要将领全部投敌。在那样的乱世之下,他凭借自己的手段谋略来到权利顶端,但又因为迷信暴力而最终失败。

给他一个最合适的评价,又有什么词语比枭雄二字更配得上他呢?

陈友谅是元朝末期著名的军事家,对自己的手下非常仗义,但是本性非常残忍,生活也非常奢侈。

影视剧中残暴狡诈的陈友谅,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陈友谅拜混元霹雳手成昆为师,所做坏事数不胜数,是一个典型的野心家、阴谋家,最终也没有落下一个好下场。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陈友谅,评价也不好。历史上记载他残暴不堪,冷酷无情。

“ 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明史·陈友谅传》

那么这个人真的有传言中的那样“不堪”吗?

陈友谅其实朱元璋差不多,都是穷苦百姓出身,后面通过自身的努力,奇迹般成为一方诸侯,逐鹿江山。

1351年,元末乱世,徐寿辉起义并且建下天完政权。出生于湖北的陈友谅投效麾下,但是野心勃勃的陈友谅自然不甘落后,先是杀害直属将军倪文俊,再杀反元大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自立汉王。


当初投靠徐寿辉,陈友谅岌岌无名,地位不高。好在遇到了倪文俊,这位徐寿辉手下的大将军,很是欣赏陈友谅,对其一路提拔,帮助陈友谅攀上高位。

陈友谅本来为县吏,红巾军四起时,他率他的几个亲兄弟,义兄弟一起投奔到倪文俊帐下。由于他当过县吏,有些行政能力。于是倪文俊任命他为簿书掾。实际上,成为倪文俊的秘书长。

陈友谅是这群泥腿子的红巾军中,难得的行政事务的人才。再加上他又在县衙里,学了这么一套官场上的权谋。于是在倪文俊这里自然是如鱼得水。提拔很快。随着倪文俊当上了丞相,领军大元帅。他渐渐也开始独立领军,并被外放,去驻守天完国的战略要地,也是起兵之地黄州府。


所以,对于陈友谅,倪文俊绝对是起到了一个伯乐的作用。

然而,后来倪文俊与徐寿辉反目,兵败之后投奔陈友谅。陈友谅却完全不顾及其知遇之恩,选择过河拆桥。其先是假意迎接倪文俊,但是当天进城以后就让人取下了倪文俊的人头,转身献给了徐寿辉。

当然,对于当时的陈友谅来说,如果不这样做,估计也会和倪文俊一样的下场。因为只要接纳倪文俊,陈友谅马上就成为天完国上下的公敌。说不定已有利益皆会失去,自己身败名裂,性命不保。反之,自己则可以取代倪文俊。

果不其然,陈友谅借着倪文俊的人头,得到了徐寿辉的器重。他被授予天完国宣慰使,名义上是安抚,慰劳倪文俊的旧部,实则他接管了倪文俊的军队,地盘。一跃成为天完国实力最强的势力。不久,他入主天完国核心地区,武昌,汉阳。改任平章政事,实际总揽天完国大权。

当然,对于陈友谅来说。徐寿辉不过是第二个倪文俊。随着实力的增长,陈友谅不甘居于人下,他想取代徐寿辉。


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

此时的陈友谅号称百万大军,在元末起义军中兵锋最盛。他用他的无情寡恩,一步一步走上高位,最终成为了一代枭雄。

然而,成也无情,败也无情。陈友谅的无情是他能够从一个渔夫变成一国之君的最主要条件。但这同时也是陈友谅最大的弱点。

因为忘恩负义,叛主弑君,陈友谅的名声极差。许多将领因对其不信任,纷纷出逃,投奔朱元璋。此消彼长之下,陈友谅逐渐在于朱元璋的斗争中落入下风。其部将吴宏以饶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龙兴投降。而陈友谅自己也是先被困在洪都,再败于康郎。最终鄱阳湖一战,陈友谅战败被杀。不过,当时陈友谅并不是没有机会,它还有着江南千里沃土,实力强过朱元璋。如果能收敛溃兵,固守待援,未尝不能翻盘。

不过,因为他的无情,手下兵将溃败之后,跑的跑,降得降,没有人愿意再给他卖命。眼见手下兵马越来越少,陈友谅只能突围,最终被乱箭射杀。


陈友谅死后,太尉张定边将其遗体运回武昌,在蛇山脚下简单安葬,并拥立陈友谅儿子陈理为帝。1364年,朱元璋大将廖永忠攻克武昌,陈理投降,宣告了大汉政权灭亡。

朱元璋曾说:

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朕以友谅志骄、士城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陈友谅作为一个枭雄,心狠手黑是必要的,不过不是唯一需要的,少了人情与宽容,会让自己与周围的人离心离德,难以同舟共济。

金庸笔下的陈友谅,在历史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陈友谅(1320年-1363年),元朝末年群雄和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湖北沔阳人;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陈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

历史上有陈友谅这个人吗?历史上有没有什么记载?

陈友谅(1320~136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并自封为“大汉”皇帝。这位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威震八方的一代枭雄,却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严酷事实面前,被胜利者的历史将其生平湮灭,以至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知道陈友谅这个人应该是从小说中,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小说中的陈友谅是个起义的军阀,无恶不作,阴险狡诈,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明史中同样是这么说的,倚天屠龙记之所以这么写,应该也是金庸老先生为了遵从明史的记载。那说陈友谅到底是不是这么一个坏到骨子里的人呢?其实不是!那为何明史这么严肃的书会这么记载呢?

陈友谅自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中流失身亡,距今已近六个半世纪,最早的史料记载始于明洪武五年编修的《明太祖实录》:“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会寿辉,文俊兵起,慨然众往之,遂为文俊薄书掾,后领兵为元帅,及文俊专恣,心不能平,自称平章……。”后《平汉录》《鸿猷录》多加杜撰和篡改。《平汉录》作者童承绪篡为“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因从其姓。”

《鸿猷录》作者高岱也附和为“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后《明史》亦据此传之“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字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总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住从之……”。

要知道明史是朱元璋的人写的,写自己的对手,那可不是往坏里写,难不成还给你歌功颂德,那朱元璋自己不就成无名之师了,所以明史这么记载情有可原,成王败寇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历史也都是胜利者眼中的历史。那今天我们就历史上的一些蛛丝马迹,给这位在农民起义中有重大贡献的人说几句公道话!

陈友谅初期是参加的元末徐寿辉的起义军,最后被丞相倪文俊发掘给提拔上去的,之所以倪文俊赏识他就是因为陈友谅不拘小节,说难听点就是为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论用什么手段都要完成目标,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陈友谅就是这么一个人!

倪文俊,这个一手将陈友谅提拔上来的人,落魄之时来投靠陈友谅,但陈友谅并不念及旧情,反而担心此人会影响自己的权利,二话不说直接杀了。知遇之恩什么的就是狗屁,也正是因为这一举动,他取得徐寿辉的信任。

公元1360年,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两支起义大军大权同操陈友谅一手,使其实力大增。

但这样不仁不义的举动,引起了将心背离和盟友的提防和猜疑。当时夏王明玉珍西迁四川而兵塞瞿塘,与陈友谅绝交并暗通朱元璋。吴王张士诚出于怕重蹈徐、倪覆辙和保存实力的考虑,在陈、朱大战之际,竟不顾姻亲之情,背盟隔岸观火,企收渔人之利。

陈友谅在拥有了汉王之权后,更加孤高自傲,骄奢无度,他自恃兵多地广,一味贪图欢娱享乐,并忙于称帝,改元大义,回驻江州,一时军威大振,干戈指处,所向披靡。随着战绩的不断扩大,逐渐拥有了江西、湖广之地后,竟把与自己逐鹿中原的劲敌朱元璋不放在心上,一心只忙于称帝封妃,造宫享乐。并特命南昌守臣胡廷瑞在距滕王阁不远的章江门外建成鹿苑一座,不惜重金喂养百头名贵训鹿,并御笔题写“娱鹿山庄”,每次来游,百鹿身披大红彩缎,颈套各色花环,命百里挑一的妙龄佳丽追逐相戏,其驾驭之妙者,重赏有甚于争城夺地之功。故时谚云:“拼死争城夺地,不如骑鹿献戏。”

直到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在鄱阳湖楼船上中流失身亡后,朱元璋大兵紧围武昌,并遣偏师乘胜追击,直抵陈友谅老巢陈家棚,张必先自岳州驰援,被常遇春击败,这次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元璋血洗湖广。”单说陈军在监利(玉沙县)境内一日一夜败退的古迹就有:上车湾、下车湾、火把堤、卸甲河、埋甲口、鸡鸣铺、血湖等地名,其中最为惨烈的是血湖一劫。朱元璋大军锋芒直指监利(玉沙),一夜之间势如破竹,天亮时,大军已逼近陈家棚,当地老百姓和陈军残兵败将,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腹地,被强敌追赶得无处藏身,只好躲到湖里借荷叶作掩护,想苟全性命。

明军从四面八方合围陈家棚后,见方圆数十里内空无一人,正在纳闷之时,忽然空中神鸟大叫,“兵哥哥,不杀我,破荷一刀。”军师刘伯温立刻大悟,急命兵士驾舟下湖,对每片荷叶都要砍上一刀,只见数万虎狼之师下刀之处,荷叶下面红浪翻滚,血溅如注。霎时间,数十里湖面,衰声震天,荷叶与人头如秋风落叶般滚动,可怜老幼百姓,残卒败勇,手无寸铁,引颈任明军像砍瓜切菜一般。

明军直杀到日落西山,尸遍湖面,湖水全都被鲜血染红了,后来人们把这片湖面称为血湖。关于这段历史,《监利民谣》和《监利县志》都有记载:“荷叶亭,荷叶亭,荷叶下边好藏人,监利来了洪武军,只见荷叶不见人;荷叶亭,荷叶亭,一片荷叶一个人;监利来了洪武军,只见红水不见人。”

《明太祖实录》修于明洪武五年,距陈友谅战死时仅隔九年而已。因此说《明太祖实录》是记述陈友谅生平籍贯最早和最具权威的板本。后来的《鸿猷录》、《平汉录》作者高岱,童承绪同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年)进士。并且都是湖北京山县人,他们的老家距陈友谅出生地200多公里,但时间却相隔170多年。当时的玉沙县早已改置为容城县,他们只是依据元末玉沙县隶属沔阳州的历史,杜撰丑化陈友谅谢冒陈姓,以取悦当朝主子,谋求进身之阶。他们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道听途说错把明玉珍兵驻沔城说成是陈友谅,误把陈家棚与陈友谅胭脂河黄棚驻兵写成洪湖乌林镇黄蓬山,以至数百年来陈友谅故址查无实地,引起史学混争。

陈家棚遗址发掘引出陈友谅生平新线索,考古发掘使陈友谅生世之迷,基本从田野浮出,其残垣断壁,荒坟孤冢正在诉说着六个半世纪前的悲壮往事,那如泣如诉,扎根故土的英雄身影,早已融入了家乡厚实的乡情。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故乡对出征游子的安慰,无论你是寇是王,只有马革裹尸,才算英雄儿男。无论天长地久,都能口碑相承,万代流传。

历史是胜利者谱写的,陈友谅的个人经历不多,在史书上的记载也就不多,而民间的他的评价也不好,于是到今天为止有关陈友谅的记载少之又少。而对于这样一个刚愎自用、冷酷无情的人来说朱元璋也不会给他一个好形象,相反的张士诚的性格反而更受到百姓的传唱。

历史上确实有陈友谅这个人,而且是朱元璋一统天下过程中极为难缠的对手,《明史》中就有关于他的记载,他是个难得的枭雄。
真实的历史上有陈友谅这个人,是当时其中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而陈友谅领导的这支农民起义军还是朱元璋最大的强敌。
有陈友谅这个人,他与朱元璋争夺天下,最终失败。对于他的记载,在明史中可以看到。
当然有呀。元末人、和朱元璋同一时期的人。元末南方红巾军领袖。渔民出身。
文章标题: 如果取得天下的是陈友谅,史书上会如何评价此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402.html
文章标签:的是  史书  此人  上会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