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06 08:02: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1、古代院试未登科前叫“童生”“孺子”。登科后称“生员”“秀才”。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如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合格者员举人,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3、殿试由皇帝主持测验,登科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历,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扩展资料:
(1)考中秀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秀才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
(2)考中举人,即使不做官也是一县名流,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见知县有座位,明清的举人还有一个不同于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进入仕途。举人不仅取得赴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基本上是择优放官。
(3)考中进士,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试,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秀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举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进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殿试
秀才不能直接做官,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举人得授九品官职。
进士得授七品官职。
举人的待遇对于普通人而言吸引力也是巨大的。贡士成为举人以后还可以继续参加会试(闱)考取贡士,古人参加会试合格就是贡士,可以参加殿试。贡士的待遇比举人要高一些。
进士中举人并顺利成为贡士以后就可以参加殿试了,殿试是由皇帝主考的,考中前三名为一甲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授官了,剩下的为二甲和三甲进士,可以继续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做官。
扩展资料:秀才没有直接凭学历出士的资格,相当于现在的基础教育高中学历。各公司单位招用专业岗位人员,主要对照目前公务员录用考试来看,仅仅高中毕业是没有录用资格的。举人是有俸禄的,而且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出士,一般都是候补,级别在县以下。
童生试童生试是在各省的范围内举行,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第三个阶段的院试以后就看可以获得生员资格,就是上面提到的秀才,院试第一名被称为“案首”。通过童生试以后,就可以进入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生员每年会有考试,最后根据成绩分为廪生、增生、附生三等,廪生与增生有一定的名额限制,公家会发放一定的粮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秀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举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进士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生走向的一个岔路口,通过考试,将决定万千学子今后的人生走向,有人因此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有人将从此走向社会。
选拔人才考试,今天叫高考,而将历史退回一百多年,那时候叫科举。同样是选拔人才的考试,这两个不同称谓的考试方式有什么不同?今天的本科、专科、中专与古代的进士、举人、秀才有什么本质区别?
说说古代的学历,科举考试制度诞生于隋炀帝时期,为了公平公正选拔优秀人才,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度,自此平民的孩子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考试,通过努力学习而达到改变人生的效果。直到清朝末期(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度在中国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学历大致分为进士、举人、秀才、童生,姑且拿与今天的博士、本科、专科、中专相对应来说说古今学历的区别。
在古代,能成为童生的门槛不低,读书人要成为童生,必须经过县和府组织的考试,通过后称为童生,其中成绩优异者可领取一些生活补助,这就是从国家层面承认你是最基本的读书人了。
成为童生后就具备了冲击功名的资格,古代最低的功名是秀才。今天人们在形容学识渊博的人的时候都会调侃称之为秀才,说明秀才这个称谓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在古代,秀才这个学历就算真正拥有功名了。成为秀才后,就享有了一些国家层面的特权和优待,比如,秀才可以不用缴纳税赋、见了地方官可以不用下跪,最多拱拱手算是见面了。
那么要怎样才能拥有秀才的学历?经过县级考试成为童生后,经过县试、府试,然后在参加一个叫做院试的考试,通过后成为秀才。
秀才再经过省级考试,称为乡试,由一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考试,这个考试可以说已经非常的严格,想脱颖而出艰难至极。乡试通过后,成为举人,第一名者称为解元。
举人那就可了不得了。举人可以说已经属于国家人才,中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做《范进中举》,五十多多岁的范进中举后,由于兴奋导致精神短暂失常,差一点就因此一生在懵懵懂懂、浑浑噩噩中度过。
很多人会拿范进当一个笑话调侃,其实这是人们对举人这个学历的认知不够,如果换做是我,相信我比范进还兴奋,甚至都清醒不过来也说不定,因为举人的文凭实在是太值得兴奋了!
举人有多么了不得,这得说道说道了,取得举人学历后,都可以直接为官,按照常规,举人最高可以做到县丞,一个县的副官,也就是今天的副县级实权人物。更有甚者能从此开启辉煌人生,平步青云,光宗耀祖。史上大名鼎鼎的海瑞、左宗棠两位,不用说都知道他们在史上有多么的牛,然而他们二人就是举人学历!所以,中举后该不该兴奋而精神失常?可以说换谁谁疯!
古代最高规格的考试叫会试,是由礼部统一组织的全国性考试,三年一次。只有举人才能有资格参与这个级别的考试,通过考试后,称为贡士,第一名者称为会元。
贡士基本就算是古代的最高学历了,是可以直接做官的栋梁人物。当然大家也许会说还有一个进士呢?是的,进士才是最高学历,但在古代,帝王为了拉拢知识人才,在礼部主持的会试结束后,皇帝会亲自主持一个叫做殿试的考试,但是这其实并不重要,差不多算是象征性的考试了,目的就是要用这个形式来让这些全国的精英们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天子门生”,以便知识精英们能为帝皇所用。
只要不出意外,贡士能百分百通过殿试成为进士,第一名者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状元。成为进士者就真正做到了光宗耀祖,进士是必须直接任命为官的,而且起步很高,一部分直接被任命进入翰林院做编修,部分到了各部任职,实打实的京官,最不济的做地方官,但最低起步县令,正县级!
要成为进士,难,很难,有多难?以清朝为例,清朝接近三百年时间,总共录取进士不到三万名,平均下来,每年不到一百名,难于上青天!今天的清华北大每年在全国招生至少在五六千以上。
乡试中第一名是解元,会试第一名是会元,殿试第一名是状元,如果三级考试皆为榜首者,称为三元及第,这就是牛得上天的事情了,整个古代科举制度的一千三百多年里,这样的牛人仅仅十几个,真正的凤毛麟角!
而今天的高考,参加考试的考生如果拿与古代的学历对应,充其量就是童生,仅仅取得冲击功名的资格,博士对应进士、本科对应举人、专科对应秀才、高考生对应童生。这样一对应感觉一目了然清晰明朗,但又似乎哪里不对劲。
博士对进士,这估计差不多名副其实,因为博士生的“皇粮”算是吃定了,真才实学摆在那里,人生不会混得差劲到那里去;本科对应举人,大部分的本科生还是能混到一口饭吃的,但本科生混得无着落的也大把的是;专科对应秀才似乎就很勉强了,古代的秀才至少能拥有一些特权,受到社会的礼遇,今天的专科怕是很难享受到礼遇了,随着扩招,专科的门槛都低到拿钱入学,甚至现在都有什么中职直接升专科的,这基本就属于免考拿本的地步,怎么能和秀才相比呢?
当然万事没有绝对,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也有中专生最后混到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这当然不在说的范畴。古今学历含金量能不能比,这并不影响考后的各种兴奋,因为考后兴奋自古有之,范进不就兴奋过度了吗?或许范进清醒后必须得邀请七大姑八大姨,找个醒目的馆子庆祝庆祝,得瑟得瑟,毕竟从此即将走进仕途,不庆祝庆祝,真对不起五十年的努力奋斗,理所当然,情理之中!
区别在于考试级别不同:
古代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第一级是院试未考中后称“秀才”。
第二级乡试,每三年考一次,秀才们去考试,只要及格者的人都叫”举人”。
第四级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由此可见,级别最高的是进士。
扩展资料:
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就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是否及第,都可以称为秀才。
举人:汉代取士,没有考试之法,朝廷令各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后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都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
进士: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参考资料:科举制度-百度百科
1、考试方式不同:
秀才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举人通过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进士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2、待遇不同:
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待遇。
3、在现在代表职位不同:
秀才相当于今天大学生保研;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成为领导干部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进士 (科举考试最高等级)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