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3-28 03:01: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作为一个来自福建的人,村里是有名的侨乡,村里经常会有下南洋回来的老一辈。那时候知道了,生活不易,祖辈们为了生活,曾经轰轰烈烈下过南洋。随着对历史的了解,我们知道了,在我国近代时期,曾经有过三次这样的人口迁徙。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闯关东,走西口,还有下南洋。而在这三次迁徙之中,规模最大的当属闯关东。关东地区就是山海关东边地区,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东北三省。那么为什么闯关东的祖辈们要选择去天寒地冻的东北,而不是南下鱼米之乡的江南呢?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关东地区的人口情况。自从清军进入山海关后,朝廷就对关内关外做了严格的限制,禁止关内的人私自迁徙到关外,为什么呢?山高皇帝远,害怕关外滋养出对付自己的游牧势力。本来东北地域十分宽广,加上限制,就更加地广人稀了。据记载,清同治年间,关外记录在籍的任阔只有五千多人。晚清时期,很多百姓迫于生活压力,纷纷反对这个限制,所以朝廷才不得已撤销了限制。为以后的闯关东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原因就是东北地大物博。当时我们国家的主要产业还是农业,土地是人们生存的必备条件。东北具有辽阔的土地资源,加上人口稀少,很多肥沃的土地没有得到耕种。当时闯关东的人们,就是生活无以为继,逃荒想要过上好日子。那怎么办呢?哪里有地可种就往哪里迁徙。所以大量的山东人就开始涌入关外,这样就能相对轻松地获取土地,以及那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
第三个原因就是清朝时期,江南已经陆续开发,人口已经爆棚。本来江南地区也多河流和丘陵,耕地面积并不多,所以地少人多的情况下,山东人若是南逃也没有多少创造好生活的机会。再者,山东的人们更加亲近东北平原,因为他们在文化和饮食风俗上都有相似的地方,沟通交流比较方便,适应性也会比较强。
因为山东的地理位置距离关东以外比较近,所以说他们前往东北也比较方便,并且东北地区因为和山东一样,同样地处北方,所以说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气候原因,山东人都很容易适应,但是如果来到南方以后,他们就很难适应当地的气候以及饮食习惯,加上在南方,因为人口比较多,所以竞争压力也比较大,东北相比人少地广,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他们可以在这里繁衍生息,继续发展。
相信大家都知道有几个迁徙事件在近代都是非常有名的,比方说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而山东人就是闯关东的主角,因为当时军阀割据,所以说他们为了避开战乱,因此来到了东北地区进行发展,所以说现在很多人认为现在东北人也是当年山东人的后代,而很多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他们不往南边走,毕竟东北那时候还是苦寒之地,经济发展的肯定比较差,而南方在这个时候已经非常富裕了,气候也比较舒服。
这些山东人之所以不去南方,第一个原因是南方比起东北来说距离更为遥远,山东只要过了山海关就是关东地区,所以说他们认为东北更适合自己去,当地的气候更容易让山东人适应,再者,虽然说南方地区在当时已经非常的富裕了,但是南方因为人口比较多,发展的比较好,所以在竞争压力方面肯定也是很大的,山东人如果突然前往南方,很难被当地人所认同接受,所以说他们更愿意往北方走。
当时的关外是被清政府给保护起来的,没有多少人有机会过去,所以东北也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虽然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但是这里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所以说山东人来到这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谋生机会,毕竟没有多少已经开发的地方,所以将来潜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他们靠着这里的丰富资源,然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东北地区就成功地安家了。
俗话说得好“人挪活,树挪死。”闯关东在历史上被称为大迁移,说白了就是一群为了活命的人,去东北开荒种地的事。历史上诸如这样的大迁移例子举不胜举,什么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等等,这里面闯关东无疑是最著名的一次农民大迁移。
1.【闯关东】一词的由来。
为何叫闯关东呢?闯关东的都是些什么人?你放心,太平盛世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背井离乡,拖家带口的要到寒冷的东北去,两个字,“逼的”,生逢乱世,饭都吃不上了,而且庄稼连年受灾,颗粒无收,穷苦大众怎么养活一家好几口人,所以没办法,为了活命,只能走出去,这些被生活逼迫的无路可走的人们从山海关内出来,选择了去寒冷的东北开垦土地。因为东北地大物博,而且当时东北人烟稀少,很多土地几乎都荒着,没人耕种,而东北当时又被称作“关东”,因此,以山东人为主的这些人,就冲出了一切传统束缚和阻力,他们结伴搭伙的成群结队,挑着担、扛着行李、推着板车、牵着毛驴……反正是各种装扮上路,步履蹒跚的跋山涉水来到了寒冷的东北谋生。他们的这种不顾一切的精神,被称为“闯劲”,后来就把这些人定性为“闯关东”的人,“闯关东”这个名号也就由此诞生了。
2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闯关东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了,到了民国时期最为盛行,主要群体是以山东为主的关内人,包括河北、河南人。主要还是以山东人为代表,当时有一批山东人离开家乡出关(山海关),不远千里来到了贫瘠的东北大地上,而这对中国东北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这片土地也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口,他们将东北荒芜而肥沃的土地开垦了近百万平方公里,堪称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壮举。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义无反顾的选择,荒无人烟又天寒地冻的东北大地呢?
其实在清朝时期,对百姓从关内迁到关外是有明确限制的,这正是因为清朝害怕在那里滋养出一批关外的游牧势力,极有可能威胁到大清的江山,当时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时候,不到万人,这么广阔肥沃的土地竟然成了无人区,到了晚清时期,清朝近昏庸无能,很多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势力迫于生计,还是揭竿而起与朝廷作对,再加上当时地质灾害的影响,政府迫不得已才将这个限制放开,一大批关内的人如潮涌般闯进东北大地。而在当时工商业还在起步阶段,所以农业,就成了中国的立国之本。
3.东北与江南的区别。
东北地大物博,资源辽阔,不缺的就是耕地,唯一就是人口稀少,多数的肥沃土地都撂荒了,根本无人耕作,自然资源丰富,这样闯关东的人来到这里,就可以轻松的获得土地和矿产,就是啥也不干,就种地,起码解决温饱是绰绰有余。相对而言,南方江南地区人口稠密秩序稳定,这些外地人如果去了,很难快速的获取生产资源,更别想从当地人手里分得一份羹啦!
因此,闯关东的关内(山海关以南)这批人,正是看重的这一点。江南地区号称三山六水一分田,尤其是浙江耕地面积更少,从地形上来看这里大多以山和水为多,古代在服务和旅游业没有开启之前,这里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而江苏的情况可能会好一些,地势比较平坦,在古代称之为鱼米之乡。
江南虽然富裕,可是毕竟人多地少,耕地光是本地人都分不过来,山东人选择东北其实在文化上也比较接近,民间都管山东男人叫什么山东大汉,而东北也是这样称号男人的,东北汉子吗,是吧!
听起来就像一家人。所以比起江南的人白面书生,小巧玲珑、小家碧玉、秀色可餐等等,豪放的山东人还是比较喜欢和东北人来往。性格合得来,风俗习惯也很相似,最主要一点就是,山东人更加认同东北的大平原,民以食为天,有吃的就有根本,吃饱了才有心事做别的事情。所以,那时候,山东人到东北做买卖的也很多,他们把关内的小东小西拿到东北来买,赚钱的同时也搞活了东北的市场。
山东人跟东北人交流障碍也比较少,特别容易沟通。而且山东人和东北人自古就有一种亲切感,山东人也非常吃苦,所以很快他们就能在东北适应那里的生活习惯。因此,这些人宁愿选择寒冷的东北,也不去富裕的江南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在当时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有大片的土地供人开发。反观江浙地区由于开发时间早,所以开发的潜力就没有东北地区高。
提起闯关东,最早是从一部电视剧中了解,这部电视剧名字就叫《闯关东》。它讲述了那几年齐鲁大地连年发生灾祸,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从自己的家乡迁徙到东北地区的故事。我们通过主角这位山东汉子在东北的见闻,了解到了那几年,闯关东的山东人与命运抗争,百折不挠的历史故事。
20世纪初,当时的清朝腐败不堪,岌岌可危。王朝各地纷纷发起了农民起义,齐鲁大地也在其列。再加上当时的齐鲁大地正赶上天灾,农民没有生存空间,于是不得不拖家带口到东北去谋生。这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人类大迁徙之一,据统计,当年从山东闯关东到东北的就有4000多万人。那么当时闯关东的人为什么不去更加富饶的江浙,反而到没有人烟的东北去呢?
第一点,因为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有大片没有开垦的土地供人开发。毕竟土地在我国农民的脑海中一直是最重要的,有了土地,就有足够的粮食供自己生存。反观江浙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导致没有多余的土地留给移民者进行开发。所以对于山东的难民来说,江浙地区不是一个移民的好地方。
第二点,因为东北和山东同属于北方,不管是饮食、习俗,还是性格等方面都相差不大,可以让移民的山东人快速的适应当地的生活。还有由于文化和性格的相似,可以加快两个地域人的融合,不至于产生社会矛盾。而江浙地区属于南方,与北方粗广的性格不同,南方人更加小家碧玉,秀外慧中一些。正是由于这种性格的差异,让山东人更愿意选择到东北发展,而不是富饶的江浙。
山东人之所以不去江浙地区,主要是被其他地方的人抢先一步了,而且江南地区已经没有农田可种,再加上繁重的粮食税收,最后他们只能选择东北作为迁徙的唯一选择。
江南虽然看上去富庶,是鱼米之乡,但人口众多,而本区域内丘陵起伏、水网密集,随着明末清初不断开垦,早就没有那么多适合耕地了。也就是说,山东人即使去了江南,也没地种了。没有了土地,在那个以农业为绝对支柱的时代来说,根本就养活不了人。
所谓的富庶也是相对而言的,其实江浙底层的农民生活也是很悲苦。从明朝以来,江南地区的粮食税是比华北、两湖等地重的多。我们对于江南的美好感受很大一部分是想象中的,那只是一小部分有钱有闲的文人对于江南的咏叹,其实根本就不是整个江浙。那时候的江浙也多灾多难,水灾、风灾、兵灾......所以江浙并不是天堂。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被其他地方的人抢先了一步。19世纪后半期,在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争的14年洗礼后,长江流域诸省变得很空旷,于是,大批湖南湖北的农户,以及苏北农民,河南农民、灾民迅速地填饱了江南一带。等山东人想去的时候,人家都已经先下手为强了。
那个年代,华北自然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和社会动荡不安,对山东和华北的农民来说,移民已是一种迫于生活的必需。移民关东,他们也未必真心愿意,但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经过现实的筛选,东北不仅已是唯一的去处,且还刚好是最佳去处。因为除去东北,天下间已无闲田旷土来容纳他们的插足!这样的去向尽管令清政府十分不悦,却也没有有意违抗朝廷的意思,所以也就不管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