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嫁给皇子需要什么品阶?
每个都不一样吧,有的是最起码父亲是县令,有的只要未婚就行
清朝太子属于当时什么等级?
在清朝时期当了皇太子的话,就相当于成为了“万人之上,三人之下”的人,在整个清朝中,除了太后、皇帝和皇后外,再也没有人比太子尊贵了。另外,若是太子是庶妃所生的话,那么从亲情的角度来说,太子的庶妃母亲实际上也是比太子尊贵的,但是从清朝时期的规矩上来看依然是不如太子尊贵。
清朝太子
首先,在清朝时期一共就只出现过一位太子,那就是康熙皇帝的儿子爱新觉罗·胤礽,所以我们要想知道清朝时期的太子到底是怎样的等级和待遇,就必须从他身上入手。当初康熙皇帝立胤礽为太子的时候,胤礽其实也就两周岁而已,所以在胤礽年幼时期还看不出“太子”的架子,但是等胤礽长大以后就慢慢有“太子”的样子了,朝廷中无论是几品官员都得对胤礽毕恭毕敬的,那些年纪大又身份尊贵的重臣虽然不用对胤礽毕恭毕敬,但是他们得到的待遇也是远远不如胤礽的。
其次,胤礽不仅在朝廷中是绝对尊贵的,在自己的众多兄弟姐妹中也是最尊贵的。由于胤礽当时本就是年纪最大的皇子,同时又是孝诚仁皇后所生的嫡子,所以胤礽身份比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尊贵也是应该的。而胤礽如果不是最年长的额皇子也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但是依然当了皇太子的话,那么胤礽的地位依然会比嫡子和长子更加尊贵。
最后,很多人都以为清朝时期的皇子最多也就是皇太子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清朝时期的皇太子仅仅是从一品而已,在皇太子之上还有位于正一品的监国储君,所以说当上了皇太子也不是皇子之路的终点,当上监国储君然后继承皇位才是皇子们的最终目的。
清朝阿哥处于什么级别?
阿哥通常是指未成年的皇子。清朝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子虽然都是皇帝的儿子,但也要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贝子,贝勒,郡王和亲王。基本上如果皇子被封为亲王,那就是最高等级,光靠皇帝宠爱还不行,还要有一定的功绩。不同的等级还要分不同的朝服。对于朝服的花样还要严格把控,就比如一些花样,只能由皇室贵胄穿,平民百姓要是穿上就是犯法。
第二等级清朝的太子没有实权,只有虚权,实权掌握在第一阶级的皇帝跟宰相手中,太子只是对外的一个名头,他并没有什么作用,除了传位的可能。
如果说要有等级的话,太子是没有等级。他只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接班人。他可以辅助皇上做一些事情。
清朝太子没有等级,他是储君,是皇帝的儿子,不同于其他有品级、有等级的大臣。是除了皇帝之外,所有大臣都要尊重的储君。
太子就相当于是皇帝的接班人,储备君王,自然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
清朝皇子封王等级表
比如说什么贝勒算是吗,还有一些封地,就跟等级表一样,清楚一点第一级、和硕亲王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第二级、多罗郡王
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第三级、多罗贝勒
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第四级、固山贝子
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第五级、奉恩镇国公
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第六级、奉恩辅国公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第七级、不入八分镇国公
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第八级、不入八分辅国公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第九级、镇国将军
1、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2、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3、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第十级、辅国将军
1、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2、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3、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4、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第十一级、奉国将军
1、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2、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3、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4、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第十二级、奉恩将军
1、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2、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扩展资料
古代皇宫里面的等级制度十分严谨,任何一个小小的部门或者机构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就像是身份尊贵的皇子也是如此。清朝时经常将皇上的儿子称为阿哥了,其实这并不能体现出阿哥的身份。
和硕亲王,这个爵位不是谁都可以获得的,只有宗室的皇子以及皇兄弟才有这个权利,是第一等爵。不过它和摄政王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像是多尔衮,集二者于一身,而和硕亲王多半都是世袭者。
多罗郡王,是清朝的第二等爵,一般像皇子以及宗室子会被封为多罗郡王,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的“郡王”。剩下的就是贝勒、固山贝子以及奉恩镇国公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介绍。
没有哪个皇子一辈子会愿意是阿哥的,上面也说过,最高的是亲王,最低的就是贝子了。就像是康熙的大儿子,按理说也比其他皇子年长,身份也应该高一些,但是却只是一个固山贝子的封号。而十三阿哥因为深受康熙帝的喜欢,所以被封为怡亲王。
还有《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永琪是荣亲王。不过一些古装剧中经常看到的是十三阿哥穿着石青色的朝服,与其他阿哥是格格不入,但是再看八阿哥又会是另外一个颜色了,这就会给别人一种误导。
其实历史上不管是哪个级别或者封号,阿哥们的朝服颜色应该都是一样的。其实纵观一些历史剧,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小错误,虽然历史上的皇子们身份的等级不一,但是在衣服上也没有独树一帜的情况。
不同的只有可能是他们的封号,至于为什么会有像十二阿哥这样的嫡子反而是众多皇子中地位最低的,只能说皇上的宠爱是一方面,皇子母亲与皇上的关系也很重要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清爵位
一、和硕亲王(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一隅)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二、多罗郡王
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三、多罗贝勒
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四、固山贝子(固山;满语意为一角)
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五、奉恩镇国公
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六、奉恩辅国公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七、不入八分镇国公
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八、不入八分辅国公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九、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2、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3、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十、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2、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3、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4、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十一、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2、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3、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4、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十二、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1、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2、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扩展资料:
清朝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
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
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爵位
大清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
宗室爵位:
1、男子
(1)和硕亲王(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一隅):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2)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3)多罗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4)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5)多罗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6)固山贝子(固山;满语意为一角):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7)奉恩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8)奉恩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9)不入八分镇国公
(10)同奉恩镇国公
(11)不入八分辅国公
(12)同奉恩辅国公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13)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4)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15)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16)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17)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8)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19)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20)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21)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22)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23)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24)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25)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26)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27)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28)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29)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2、女子:
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
(1)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30匹
(2)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匹
(3)郡主: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
(5)县主: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
(6)郡君: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
(7)县君:居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
(8)乡君: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
(9)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
宗室女子额驸待遇:
(1)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俸银300两、俸缎10匹
(2)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俸银255两、俸缎9匹
(3)郡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俸银100两、俸缎8匹
(4)县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俸银60两、俸缎6匹
(5)郡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俸银50两、俸缎5匹
(6)县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俸银40两、俸缎4匹
扩展资料:
清朝的一等公爵并不是仅次于皇帝,亲王的爵位大于一等公爵。
清朝的一等公爵之上还有贝子、贝勒、郡王和亲王。
清朝的封爵,与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
按清制,爵位分皇爵和民爵两大类,皇爵高于民爵。皇爵分亲王、郡王、公、贝勒、贝子。贝勒的地位高于民爵中的公、侯、伯、子、男。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大清爵位
贝勒、贝子是对皇子的普通称谓,就是没有封号的皇子,然后晋封为郡王,亲王,清朝对于皇子是没有给封地的,为什么呢?你看电视都知道的,从罕王杀了舒尔哈齐到皇太极的“四尊佛”,再到九王夺嫡,清朝对于皇子夺权特别敏感,所以才有了“事无巨细,朕必亲躬”,这是皇子啊,不是世子,等级是靠进位,权利支持的,比如进爵位,封号,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伦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君,奉恩将军。
古代嫔妃/公主/皇子/官员品级
不要清朝的啊。。。要宋朝的。。。实在不行秦朝到宋朝之间的也行。。。不要很多的解释。。。要一个能看清楚的表格就行。。。最好标明品级。。。各朝的制度不同。太繁复可能100万字难以尽诉,在此本人谨以明朝部分官位说明
明朝为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适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典出纳文移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太子宾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皆东宫大臣,无定员,无专授。
左、右丞相,正一品 平章政事,从一品
左、右丞, 正二品 参知政事,从二品
郎中, 正五品 员外郎 正六品 都事、检校,正七品 照磨管勾,从七品
参议府参议,正三品 参军断事,从三品 断事、经历,正七品 知事, 正八品
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 功所功郎,正七品。
吏部:
尚书一人, 正二品 左、右侍郎正三品
司务厅司务 从九品 文选、验封、稽勋、考功 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 主事一人,正六品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妇之号九。
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
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上述为很小一部分,另有2部,48司,与外派官职,不计其数,难以累述。
另外您说的知县七品只是一部分知县,县分三等。
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
六万石以下为中县, 知县正七品;
三万石以下为下县, 知县从七品。
明朝官吏职务
知县--县长,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知州--地级市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知府--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承宣布政使司--省长
税课司--税务局局长
织染杂造--纺织局局长
巡检司---公安局局长
递运所使--邮政局局长
礼部尚书--文化部,教育部长
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
吏部尚书--人事部部长
太仆寺卿--交通部部长(管马的)
鸿胪寺卿--外交礼仪
尚宝司卿--盖章的,保管御玺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回答者:Tanworld - 状元 十四级 10-22 10:18
清朝官员品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
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
正一品 太师 太傅 太保 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总督 侍郎 内务府总管
从二品 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管学士 巡抚 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 奉天府尹 按察使 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鸿胪寺卿 顺天府丞 奉天府丞 道员 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 翰林院侍讲学士 内阁侍读学士 国子监祭酒 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 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六科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郎中 顺天府治中 奉天府治中 钦天监监正 太医院院使 同知 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 翰林院侍讲 司经局洗马 鸿胪寺少卿 监察御史 员外郎 知州 运盐司运副 盐课司提举
正六品 内阁侍读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国子监司业 部院主事 宗人府主事 寺衙门主事 起居注主事 都察院都事 都察院经历 大理寺左右丞 钦天监左右监副 太医院院判 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 兵马司指挥 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 太常寺丞 神乐署署正 府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 翰林院修撰 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五官正 钦天监秋冬官正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运盐司运判 直隶州州同 州同 僧录司左右阐教 道录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 通政使司知事 通政使司经历 大理寺左右评事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 京县县丞 兵马司副指挥 知县 太常寺典簿 按察司经历 皇史宬尉 太仆寺满主簿 部院寺内务府司库 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 外府教授 七品笔帖式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 銮仪卫经历 中书科掌印中书 内阁中书 办事中书 詹事府主簿 光禄寺典簿 京府经历 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布政司都事 运盐司经历 直隶州州判 州判 国子监博士 国子监助教 唐古忒学助教 古忒学中书
正八品 国子监学正 国子监学录 钦天监主簿 太医院御医 五经博士 八品笔帖式 四氏学学录 太常寺协律郎 布政司司库大使 运盐使库大使 道库大使 按察司知事 外府经历 外县县丞 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 州学正 县教谕 僧录司左右讲经 道录司左右至灵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 国子监典簿 鸿胪寺主簿 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 太医院吏目 祠祭署祀丞 神乐署署正 布政司照磨 运盐司知事 府州县训导 僧录司左右觉义 道录司左右至义
正九品 钦天监五官监侯 钦天监五官司书 太常寺赞礼郎 九品笔帖式 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 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 县主簿 和声署奉銮
从九品 翰林院待诏 工部制造库司匠 国子监典籍 钦天监博士 鸿胪寺鸣赞 鸿胪寺序班 会同馆序班 刑部司狱 府照磨 通判照磨 钦天监漏刻博士 太医院吏目 太常寺司乐 宣课司大使 州吏目 道库使 府税课司大使 按察使司狱 府司狱 同知司狱 巡检布政司仓大使 府库大使 同知仓大使 土司副巡检 都纲 都纪 正科 正术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礼部铸印局大使 县典史 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关大使 府检校 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 同知库大使 州库大使 税课司分司大使 州税课使大使 县税课使大使 驿丞 河泊所所管各闸闸官 道仓大使州仓大使 典科 训科 典术 训术 副都纲 僧正 僧会 副都纪 道正 道会
武官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一二三等子 太尉
从一品 内大臣 八旗都统 外省驻防将军 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都统 提督
正二品 左右翼前锋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八旗副都统 左右翼总兵 外省驻防副都统 銮仪使 一二三等男 总兵
从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将
正三品 一等侍卫 冠军使 火器营翼长 步军翼尉 包衣护军统领 乌枪营总 圆明园总管 前锋参领 护军参领 乌枪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 城守尉 陵寝总管 圆场总管 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 察哈尔总管 王府长史 参将 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指挥使
从三品 圆明园包衣营总 包衣护军参领 吉林参领 黑龙江参领 指挥同知 察哈尔参领 驻防协领 一等护卫 游击 宣慰使司宣慰使
正四品 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前锋侍卫 副护军参领 乌枪护军参领 副前锋参领 副骁骑参领 佐领 步军协尉 信驳总管 南苑总管 陵寝副总管 陵寝司工匠 圆场翼长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上都达布逊诺尔 达里岗爱总管 防守尉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司仪长 骑都尉 都司 宣慰使司同知 指挥佥事
从四品 城门领 包衣副骁骑参领 包衣佐领 察哈尔副参领 察哈尔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宣慰使司副使 宣慰使司宣抚使
正五品 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将 步军校 监守信驳官 南苑门章京 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 分管佐领 盖州牛庄满洲掌印防御 关口守御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 云骑尉 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 宣抚使司同知 正千户
从五品 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 委署护军参领 委署乌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 五品典仪 三等护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宣抚使司副使 安抚使司安抚使 招讨使司招讨使 副千户
正六品 蓝翎侍卫 整仪尉 亲军使 前锋校 护军校 乌枪护军校 骁骑校 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 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 门千总 营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 安抚使司同知 招讨使司副招讨使 长官司长官 百户 从六品 委署步军校 内务府六品翎长 六品典仪 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城门使 盛京游牧正尉 太仆寺马厂驼厂固山达 七品廕监生 恩骑尉 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七品典仪
正八品 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 八品廕监生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护军校 委署骁骑校 圆明园副护军校
正九品 各营蓝翎长 外委把总
从九品 太仆寺委署固山达 额外外委
、周秦两汉时期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 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3、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宋公主分为
国公主
郡公主
县公主
皇帝的姐妹加“大”“长”等
皇子就按年龄排 长大以后封“王” “侯”等
求古代皇室等级制度划分
什么王爷 兵部尚书的 还有什么 妃子贵人 才人 帮我弄个等级划分 还有 王爷 和 妃子 皇后 哪个大?古代皇室等级制度的划分:
太皇太后; 皇帝;皇太后; 太子;皇后 ;摄政王;皇贵妃; 议政王;贵妃; 诸王;
妃子 ;太子;嫔 ;贝勒;贵人; 贝子;常在-奉恩镇国公;答应-奉恩辅国公。
后妃等级:
太宗初始,定“一后四妃”的后宫制度,除立有皇后外,还有分局关睢、麟趾、衍庆、永福四宫的嫔妃;世祖入关后,完善后宫制度。
皇后居中宫坤宁宫,设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锺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合称“东西十二宫”,后妃亦按等级分为
中宫皇后【母仪天下掌凤玺】 皇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 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 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 嫔 贵人 常在 答应 在同等级的妃嫔中,两字封号的妃嫔要稍高于一字封号的妃嫔,同理,三字封号高于二字封号。
扩展资料
清朝满洲皇室爵位分为十二个等级,各等级名字如下:
第一级:和硕亲王
第二级:多罗郡王
第三级:多罗贝勒
第四级:固山贝子
第五级:镇国公
第六级:辅国公
第七级:不入八分镇国公
第八级:不入八分辅国公
第九级:镇国将军
第十级:辅国将军
第十一级:奉国将军
第十二级:奉恩将军
爵位等级规定:亲王的一个儿子封为亲王,其余儿子封为郡王。郡王的一个儿子封为郡王,其余儿子子封为贝勒。贝勒之子封为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朝满洲皇室爵位分为12个等级 和硕亲王是爵位
人民网-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一后四妃东西十二宫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扩展资料:
皇子等级
正一品:监国储君
从一品:帝尊皇太子
正二品:镇国尊皇子
从二品:御国尊皇子
正三品:监国尊皇子
从三品:兴国尊皇子
正四品:辅国尊皇子
从四品:监政尊皇子
正五品:参政御皇子
从五品:皇辅国皇子
正六品:皇固伦皇子
从六品:皇仁嘉皇子
正七品:皇和孝皇子
从七品:嘉逸皇子
正八品:安嘉皇子
从八品:xx皇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清等级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
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
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
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
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
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
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
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后宫 与大臣没法比
文章标题: 古代皇子能做官吗 最高能做到什么品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