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林肯能统一美立坚 威廉能统一德意志,埃马努埃莱二世能统一意大利,拿破仑却不能统一整个欧洲呢

时间: 2022-02-28 01:02: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为什么林肯能统一美立坚 威廉能统一德意志,埃马努埃莱二世能统一意大利,拿破仑却不能统一整个欧洲呢

除了美洲国家哪个国家历史上没有大统一国家,在近代大统一国家到现在一直发展那么好?

相对题设,德国和意大利都可以,德国更好些。
德国和意大利都是近代才完成统一,德国是普鲁士完成北德意志地区统一,形成统一国家,意大利是撒丁王国完成亚平宁半岛统一,形成统一国家。
德国和意大利统一比较迟,所以早期殖民实力赶不上英法这种传统老牌殖民国家。
近代统一后国力才得以上升,快速发展。但要说一直发展那么好,也不见得,德国在一战后和二战后的一段时间是很惨的,后来才缓慢恢复的,目前论综合国力的话德国是超过英法的。意大利也不差,一二战期间站队成功,避免成为战败国,现在发展也不错,尤其是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同意加入一带一路的欧洲大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普鲁士即已崛起,与奥地利争雄于德意志。 至19世纪,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反而显得更加紧迫。 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德意志邦联成立。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此后普鲁士越发成为德意志统一的主导力量, 尤其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内政、军事和外交斗争。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收回北方被丹麦占领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普鲁士又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德国南部多个邦脱离法国统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
568年,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伦巴德王国,774年并入法兰克王国。意大利中世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北部强大城邦的崛起,其中著名的有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等。15世纪,文艺复兴造就了多那太罗、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天才。到了16世纪早期,意大利大部分领土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在拿破仑于1796年入侵之后,消失了几个世纪的统一迹象又重新显现。
19世纪60年代,在爱国者马志尼和加里波第的努力下,意大利统一运动(意大利复兴运动)蓬勃开展。

1861年,意大利王国宣布成立,原撒丁王国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成为了意大利国王。
问这个问题的人说明你根本不了解现代国家的属性是什么,现代国家的属性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国家属性。不管历史上那块土地有没有并入你的版图,或者说从这个地方崛起的人有没有统治那个地方,在现在都不那么算了,明白吧?你也不懂什么是大一统大统一。
没有大统一国家,在近代大统一国家到现在一直
欧洲的国家也没有统一,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甚至还乱!

谁能告诉我一战前德国统一的过程?

过程“第一次王朝战争:对丹麦的战争
  发生于1864年。当时,丹麦王国在其本土之外还占领着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其中,荷尔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尔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联;而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居民除了日尔曼人外,还有大量的丹麦人,因此没有参加德意志邦联。丹麦国王一直企图把这二个公国并入本国版图。1863年颁布的丹麦新宪法规定把两国归入丹麦领土。此举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对,俾斯麦乘机挑起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2月开战,丹麦很快战败。根据当年10月签定的维也纳和约,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则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
  
  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他便积极筹划对奥战争,因为德意志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奥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拢俄、法、意,使他们在对奥战争时不予干预。1866年6月17日普鲁士出兵荷尔斯泰因,发达对奥战争。7月3日,双方主力在萨多瓦村(捷克境内)展开决战,普军大胜。此后,奥军无力再战,只得请法国调停。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缔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不仅吞并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而且还占领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鲁士占有全德领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战争:普法战争
  
  普奥战争结束后,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这个联邦已经具有统一国家的性质,它有统一的议会,普鲁士控制着其军政和外交大权。德国统一已经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还有美茵河以南、邻接法国的4个小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得)。这4个邦国力图保持独立,因而靠拢法国,抵制普鲁士。而法国担心德国因统一而变得强大,所以竭力阻扰普鲁士统一的步伐。早在调停普奥战争时,法国就提出,普鲁士的势力不能超越美茵河以南。1870年,普法两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7月13日,法驻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证永远不同意霍亨索伦族人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辞拒绝,并将事情经过电告俾斯麦,俾斯麦乘机窜改电文,以此激怒法国。电文公布后,法国于7月19日向普宣战。战争爆发后,普军优势明显,并迅速攻入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展开决战。普军的数百门大炮轮辐轰炸,几小时内法军伤亡达2.5万名。下午3点,法军升起白旗投降,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
  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等4邦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全部完成。
  长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有利于这个地区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欧洲一个紧张源,有助于德国民族的统一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是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在统一过程中,原来在德意志地区占有首席地位的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范围,国力大大削弱开始走下坡路,法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实力被削弱,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下降,目标由原先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变为与德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同时与德国结成世仇,直到二战结束才化开。而相应地德国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则是导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发。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和普鲁士成为了战略同盟,而统一后的德国为了进一步发展竭力对外扩张,争夺殖民地,这不可避免的与当时拥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国发生矛盾,德国开始向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发起挑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 经济因素 1.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适应工业革命的潮流,努力发展工业,并且随着轻工业的进展,重工业也很快开始革新,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并较快地占有主导地位,工业产值超过农业生产的产值,鲁士的工业生产与军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连,推进普鲁士国民经济的军事化。2.从农业来看,普鲁士的封建农奴制也开始了资本主义改革的进程。远在19世纪初,以普鲁士为首的许多邦开始初步的改革,废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赎免与土地有关的封建义务,农业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普鲁士建立了关税同盟。1853年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有力地促进了小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税同盟扩大了国内市场,小德意志地区(即不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的经济同普鲁士逐渐’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统一中的霸主地位。4.各邦资产阶级已把普鲁士看成是自己在德意志的经济和政治代表。这样普鲁士不但提高了自己在联邦中的地位和威望,而且在经济领域已超过了奥地利。 随着关税同盟的发展,普鲁士开始逐渐占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普鲁士通过关税同盟,使其它各邦的经济逐步纳入自己的市场。二、政治因素1.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民族统一,因而极力支持普鲁士领导统一德意志。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意志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民族统一,结束国家的分裂状态,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普鲁士有强大的容克阶级支持统一。在19世纪60年代的普鲁士容克阶级中有许多已经放弃了过时的封建地租和劳役的剥削方式,而在自己的庄园实行资本主义剥削制,摆脱经济危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逐渐成为一个拥有雄厚经济政治实力的阶级,但它又是一个具有领土野心的阶级,素有“军国主义”之称,注重军事,所以有足够的力量支持普鲁士王朝实现德意志统一大业。同时,容克阶级随着普鲁士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愈来愈资产阶级化,它们从中看到资本主义带来的效益,于是强烈的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再也无法再忍受德意志的分裂状态。 3.俾斯麦“铁血政策”使统一有了权力上的稳定和军事基础的进一步强大,从而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俾斯麦的努力下,普鲁士王朝建立了一支拥有新式武器,兵役期为三年的强大军事力量:其中包括步兵81个团,骑兵48个团和炮兵18个团。这样普鲁士成了一个军事大国,为进行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奠定了基础。 三.外交因素统一战争爆发之前普鲁士所处的有利的外交环境。俾斯麦正在1863年支持俄国镇压波兰起义,赢得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感激之情”。俄国这一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条件。法国作为德国的西邻它一直阻止德意志统一,害怕德意志统一而变得强大,然而此时法国正陷入侵略墨西哥远征的泥潭中,干涉普鲁士统一是很困难的。此时的英国,忙于干涉美国内战和爱尔兰反英民族运动等事务,想干涉也很难单独行动,何况英国还想借助普鲁士的强大来牵制自己的对手俄法两国。从上可以看出国际局势对普鲁士是非常的有利,而俾斯麦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等待的就是这样的时机,俾斯麦因势利导,积极开展灵活的外交,以争取各国的中立与不干涉,为统一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王国、公国,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是历史的必然。由于普鲁士自强不息,其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在德意志占有优势,国际环境多对普鲁士有利,其外交政策及其成功,确使它能够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完成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事业。在17-18世纪时,它们都发展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19世纪初,当拿破仑占领德意志时,取消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复存在了。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后,普鲁士(德国)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奥地利败北,于是奥地利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邦联。普鲁士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翌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德意志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统一后的德国是怎样将不死不休的英法俄,逼成同盟的?

德国在1871年的统一,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此,德国成为欧陆第一强国,欧洲各国群殴的目标也从法国变成了德国。

这一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德国真的无法避免吗?

德国统一之后的前20年并非如此,因为俾斯麦还在。俾斯麦号称“铁血宰相”,但在欧洲五大国——英法德奥俄中却能纵横捭阖,保持节制和大国平衡。

公元1890年,威廉一世的孙子威廉二世罢黜了功高震主的俾斯麦,从此欧洲的局势开始发生变化。威廉二世天生有一只畸形的手臂,对于尚武传统浓厚的普鲁士来说,这是一重大缺憾,而这也可能是他后来性格反复又粗暴的原因。

1、德国强烈的不安全感

近代以来,欧陆战争如三十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的主战场都是德国,其惨痛记忆使德国人在统一后依然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虽然德意志帝国在统一后迅速成为欧陆第一强国,但军方却总是以全部的邻国同时进攻作为战备的依据,而过度的扩军会很自然的让邻国结为盟国,德国求安全的做法反而造成了不安全。

德国的地缘位置确实不佳,如果与中国做一个对比的话,大约相当于战国时期的魏国,国力强大但四周皆为强国。

2、俄罗斯的毫无节制的扩张

一战之前,扩张而无节制的两个国家便是德国和俄国。

俄国地跨亚欧大陆,其在亚洲从奥斯曼土耳其经波斯、中亚直到中国的广大地区都在与大英帝国争霸。

与英国的殖民不同,俄国把领土的扩张视为强国的象征,对土地和出海口的渴望超过了欧洲任何一个大国。

一战前,德国和俄罗斯是接壤的,波兰是不存在的。于是实力强大而莽撞的德国和版图广袤而不安于现状的俄国,便成为最危险的“欧洲双雄”。

3、德国拒绝与俄国续签“再保险条约”使俄法结盟

俾斯麦在位时期,为了孤立法国,与俄国、奥地利组成了神圣同盟。

奥地利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矛盾重重,俾斯麦分别通过与俄国缔约、与奥地利结盟,从而使奥地利和俄国都不敢轻易发生战争。

可是,威廉二世一上台便拒绝了俄国续签条约的要求,原因很简单,他想要更清晰的战略——保证德奥联盟是德国的第一要务。

德国的这一做法,鼓励了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的冒险,又增加了俄国对德国的不安,无奈,俄国只能找法国抗衡,而此时的法国对此正是求之不得。

法国、俄国从拿破仑战争开始便是敌国,德国选择了奥地利,于是将俄国推向了法国。

刚刚统一的德国人在大国争霸中还是太嫩了,威廉二世认为俄国人不可能为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而战,法国人也不可能为了巴尔干的斯拉夫人而战,但是当德国义无反顾的与奥地利结盟时,无论法俄的目标多么的不同,结盟对抗德奥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4、英国还要保持光荣独立吗?

近代以来,“光荣独立”一直是英国的基本外交政策,英国人自诩欧洲的“平衡之轮”,这与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很相似,美国不愧为好徒弟。

可是,德国统一之后的欧洲大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国庞大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英国,俄国和法国也在世界各地加强了殖民攻势。

德国、法国、俄国在欧洲大陆摩擦不断,但在海外其一致的对手都是英国。

当俄国与法国结盟后,英国是否要和德国结盟,这是摆在英德两国领导人面前的重大问题。

5、德国扩建海军使其与英国的联盟失败

德国有与英国结盟的想法,但始终没有理解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还是太年轻!

近代以来,英国拒绝假如任何无限制的军事同盟,这是英国一直能做欧陆的平衡者的砝码。英国在法俄结盟后也想改善与德国的关系,但德国想要的是法俄那样的结盟,这一点英国是不会照做的。

当德国发现示好无法与英国结盟后,便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英国施压。威廉二世认为既然对英国示好无效,那么告诉英国令德国不高兴的代价可能更有效果。

于是,原本想与英国结盟的德国,渐渐走向了反面,英国人认为德国开始了真正的战略挑战。

威廉二世开始扩建海军,英国人可以容忍德国在欧洲大陆扩展,但绝对不会容忍德国威胁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从此德国人走向了一条挑战大英帝国的不归路。

对于英国来说,德国的意图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能力,最强的陆军与强大的海权结合将是大英帝国的噩梦。

这一切,都源于德国过于骄傲,看不出英国中立的好处。其实英国已经示好,并且在1900年英国试图与德国签订友好协约,但德国明确表示,除非英国同意与德奥正式结盟,否则德国对此不予接受,联合之路被德国人全部堵死了。

6、英国与法国、俄国结盟

1902年,英国与日本结盟,震惊了欧洲,这是欧洲大国第一次与欧洲之外的国家联合,从此,英国对与德国联合失去了兴趣,而德国也正式成为英国人眼中最大的威胁。

而在这之前,英国人始终以法国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威胁,俄罗斯也被英国视为在亚洲争霸的最大敌人。

但是,与日本结盟后,英国逐渐开始解决与法国的殖民地矛盾,并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了友好协约——这正是德国人拒绝的协约形式。

1907年,英国在阿富汗和波斯问题是与俄国达成协议,至此英俄从君士坦丁堡到中国的殖民地争端告一段落。

如此以来,德国在威廉二世上台以后的十几年内完成了自我隔绝,也使昔日敌对的英国、法国、俄国逐渐结成了同盟,而且这一同盟以德国为敌。

至1907年,欧洲大陆形成了两大势力,德奥同盟是一方,后来加上了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英法俄三国协约是另一方,从此对德国的包围已经完成。

英法俄VS德奥,当时还没有核武器,战争的爆发只剩下时间问题。

为什么说正是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才让人类两次陷入战争的灾难呢?

德国没有统一之前,以英俄法普奥为代表欧洲大国,基本处在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之下,相安无事,天下太平。虽然此间发生了希腊独立、土埃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等不和谐的音符,但冲突主要集中在欧洲的边缘区域并未影响欧洲大陆均衡的主旋律,未发生整个欧洲范围的全面战争。

然而,德意志经历了普丹、普奥、普法三次王朝战争,在1871年正式统一之后,得到了大面积的土地和较多人口,还拿到了十分重要的法国的钢铁产地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时抢抓契机,搭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工业得以跃进式发展,在20世纪初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而且在一战之前,英法俄三国机器制造业产值的总和还不及德国一国。

德国实力快速提升,使原有的欧洲大陆均势再难平衡。整个欧洲大陆谁也不敢小觑德国,并对德国投去了警惕的目光。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为确保安全,德国政府走了一条秘密结盟的道路,可是,德奥意的结盟也不一定就能保证德国的绝对安全,反而逼得法俄结盟,以求自保。而德国狂热的世界政策以及疯狂地扩建海军直接挑战了英国。结果最终导致德国不得不同时面对英法俄老牌传统强国。

其实,德意志统一后,面临的最现实的威胁或者是危险,就是法国的复仇,1875年的法德险些爆发战争、1889年法德关系危机,这都是法国复仇的信号。德国当时的策略是,建立德奥俄三皇同盟来协调三国分歧,努力解决俄奥在巴尔干半岛的争端,因为当时的英国并不想参与欧洲大陆事务。

咋一看这个体系不错,但这当中的俄国和奥地利的矛盾由来已久,而俄德之间因为1877年俄土战争后德国在柏林会议公开联合英奥迫使俄国交回在战争中获得的土地而矛盾加剧。当时参加柏林会议的俄国宰相哥尔恰科夫不无感慨地说,柏林会议是德国指挥的一场“反俄大合唱”,所以会后俄国退出了三皇同盟。

这样,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德奥同盟成了德国不二之选,而意大利的最终加入,使这一同盟体系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如此德国仍担心法俄走到一起,于是在1887年德国与俄国签署了《再保险条约》,想以此确保法国进攻德国时俄国保持中立。同时德国还积极推动奥、意与英国签订《地中海协定》,这样可以间接与英国达成了联合。

这是俾斯麦主导德国时为防范来自法国的危险而精心编织的复杂结盟体系,它至少在19世纪末保证了德国的安全。到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逼近俾斯麦辞职后,德国一改原来的外交政策而奉行了新的外交路线,那就是放弃与俄国的妥协,转而全力加强对英国的关系。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在1893年法俄两国结成了针对德国的军事同盟,而试图与英国走近并未有实质性进展,因为孤悬海外的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并不愿意参乎到三国同盟当中。这样,欧洲就逐渐形成了德奥意集团和法俄集团两大对立阵营,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同时,德国一直推行它的世界政策,从想称霸欧洲到想争夺世界霸权,这样一来矛头直指头号强国英国,致使德英矛盾加剧。德国强烈要求按国家实力在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它的扩张行为,包括了抢占胶州湾以及组织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和修建巴格达铁路,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渗透到中国的山东半岛和富饶的中东地区,其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昭然若揭,英国强烈不满。

加上英德谈判几次都没有成功,以及德国疯狂扩建海军,最终让英国别无选择,只有加入到反对德国的阵营中。我们如果站在英国的立场上看,德国抢占殖民地和在巴格达修建铁路尚可容忍的话,那么疯狂扩建海军就超越了英国的底线,触碰了英国传统海上霸主的核心利益。可悲的是一战爆发德国人竟然惊讶英国人与法俄站在了一起,而还没有认识到这都是自己作的。

德国的惊讶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因为在德国统一之前,英法、英俄、法俄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英法两国联手与奥斯曼土耳其等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群殴了俄国,把俄国打得很惨,不得不放弃在黑海享有的权益。而英国在拿破仑战争前后数次的撺掇反法同盟并在维也纳会议后坚决主张约束和削弱法国。而且法俄两国在19世纪前后的瓜分世界殖民地浪潮中也一直是英国的老冤家。

而这正表现出德国在外交上的稚嫩。事实是德国的统一和崛起,让上述的那些矛盾都成为了次要矛盾,而英德矛盾和德奥意集团与法俄集团的对抗成为了主要矛盾。在20世纪初英法俄都捐弃前嫌,通过签订协定,相互间达成默契,转而协力对付德国。至此,英法俄协约国集团与德奥意同盟国集团的对峙形成,只等着萨拉热窝的那声枪响。而随着反对《凡尔赛和约》情绪与世界性经济危机搅和到了一起,希特勒的顺势上台,人类又一次陷入了灭顶之灾难。

所以说,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并没给德国带来什么荣光与和平,相反是埋下了战争与苦难的种子,给德意志这个民族乃至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意大利统一的统一革命战争

烧炭党叛乱(1820年—1821年)1814年烧炭党(马志尼,后组‘青年意大利党’)开始在那不勒斯组织革命活动;至1820年组织已强大得足以凭自己的军队侵略那不勒斯,迫使国王答应实行烧炭党草议的新宪法。但翌年革命被奥地利人以“神圣同盟”在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中介人身分镇压。
两西西里王国叛乱1820年,西班牙人成功推翻宪法,促进了意大利相似的活动。从西班牙人的经验得到启发,两西西里王国的军队中由古格雷莫·佩佩指挥的一个团——一个烧炭党——造反,征服两西西里王国的半岛部分。国王斐迪南德一世同意颁布新宪法。但革命人士无法赢得公众的支持,更成为神圣同盟的奥牙利军队。斐迪南德一世废除宪法,并开始有系统地迫害革命者。西西里很多革命支持者,包括米谢勒·阿玛尼,在其后数十年被迫流亡海外。
皮埃蒙特叛乱皮埃蒙特的革命运动领袖是Santorre di Santarosa,他希望能赶走奥地利人,并将意大利统一到萨伏依王朝下。皮埃蒙特的革命在Alessandria开始,军队在当地采用了奇萨尔皮尼共和国的绿、白、红三色旗。在国王离开国家时代为处理事务的摄政王通过新宪法以安抚革命者,但国王回国后却推翻了宪法,并向神圣同盟寻求援助。Di Santarosa的军队战败。
1830年左右,支持一个统一的意大利的革命意识高涨;一连串叛乱为在意大利半岛建立一个国家奠定基础。
The Duke of Modena, Francis IV野心很大,希望藉著扩大势力范围而成为意大利北部的国王。1826年,Francis明言他不会阻止破坏意大利统一的反对势力。受到声明的鼓励,当地的革命人士开始组织起来。
1831年,法国七月革命期间,革命人士迫使国王退位,并在法国新国王路易·菲利浦的鼓励下开始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答应包括Ciro Menotti在内的革命人士,如果奥地利尝试干扰军队,他会作出干预。不过,因为害怕会失去王位,路易·菲利浦在Menotti计划的起义中没有作出干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1831年,Papal police得悉Menotti计划的叛乱,将他和其他谋反者拘捕。
同时,亦有其他叛乱在波隆那、Forlì、拉文纳、Imola、费拉拉、Pesaro和Urbino的Papal Legations发生。这些以三色旗取代教皇旗的成功的革命迅速布满整个Papal Legations,他们新成立的当地政府宣称建立了一个统一个意大利国家。
在Modena及Papal Legations的革命掀起了Duchy of Parma的类似活动,大公国亦采用了三色旗;Marie Louise公爵离开了城市。
发生叛乱的省计划统一为Province Italiane unite(统一的意大利省),当时的教宗国瑞十六世向奥地利求助以对抗造反者。梅特涅警告路易·菲利浦奥地利没有意图让意大利的问题自由发展,而且不会忍受法国的干预。路易·菲利浦拒绝提供任何军事援助,更逮捕了在法国居住的意大利爱国人士。
1831年春天,奥地利军队开始进军意大利半岛,慢慢镇压每个发生了革命的省中的抵抗,结束了很多成熟的革命运动,并捕获了其领袖,包括Menotti。 1848年1月,革命骚乱开始在西西里岛发生。不久,革命扩展至整个欧洲。1848年2月,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被迫逃亡,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宣告成立。骚乱无可避免扩展至意大利,事实上革命者亦强迫大部分意大利统治者实行君主立宪,而在米兰和威尼斯的起义亦暂时驱逐了奥地利人。
不久,萨丁尼亚王国国王卡洛·阿尔贝托认定统一意大利的时刻已经来临。宣称“意大利会自己建立自己”,他向奥地利宣战。在Battle of Custoza中,他于1848年7月24日迅速被奥地利元帅约瑟夫·拉德斯基打败。双方很快便达成停战协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个伦巴底-威尼斯大区,但威尼斯得以幸免,一个共和国在达尼埃尔·曼宁领导下于威尼斯宣告成立。
当拉德斯基巩固他在伦巴底-威尼斯大区的势力,以及阿尔贝托的伤势渐愈时,事情在意大利其他部份变得更严重。三月时勉强答应宪法的君主开始与他们的宪政大臣发生冲突,经常导致正面冲突。最初,共和国取得优势,迫使君主逃离他们的首都。这包括当时的教宗庇护九世。庇护九世最初被视为改革者,但与革命人士的冲突令他对君主立宪政府的理念感到酸溜溜。至1849年初他逃离罗马。激进的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包括马志尼及加里波底,宣告成立罗马共和国。
列强有机会对罗马共和国的成立作出回应前,在阿尔贝托的军队接受逃亡海外的波兰元帅Albert Chrzanowski训练的同时,阿尔贝托决定再次与奥地利决战。1849年3月23日,但是很快他在Novara中被拉德斯基再次击败。这次战败是最后一次。阿尔贝托退位,由他的儿子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二世接任,皮埃蒙特人统一意大利或征服伦巴底的野心亦已经——至少暂时——结束。战争于8月9日签署条约后正式结束。
战后剩下罗马及威尼斯共和国。四月,Nicolas Oudinot下的一支法国军队被派遣到罗马。表面上,法国人希望协助教宗及其国民和解,但不久法国人被迫倾向某一方,并决定恢复教宗的地位。经过两个月的围城,罗马于1849年6月29日投降,教宗复位。加里波底和马志尼再次流亡海外——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国纽约市。同时,奥地利人包围威尼斯,威尼斯被迫于8月24日投降。奥地利人亦发起恢复意大利中部的秩序,恢复被逼走的太子的地位,并建立他们对教皇国的控制。革命因而完全瓦解。
1848年革命,也被称作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尽管卡洛·阿尔贝托已经被奥地利人彻底击败,但是皮埃蒙特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加富尔在1852年成为首相,同样也有着扩张的雄心。但是他已经察觉到仅凭撒丁王国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他希望借助英法的力量赶走奥地利人。
为此,撒丁王国在1855年加入了克里米亚战争并支持英国和法国。但是这一做法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意大利人的利益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被忽视了。尽管如此,这场战争还是取得了一个有益的结果,奥地利被孤立了,因为它试图在战争中对战争双方搞平衡,以至于战争双方对其都没有好感。
在1858年1月14日,一个意大利民族主义者Felice Orsini试图行刺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失败后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信给拿破仑三世,呼吁他给予意大利民族主义者以帮助。拿破仑三世在年轻的时候曾加入过烧炭党,他还认为自己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在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开始坚信自己应该为意大利的命运做些什么。1858年夏,加富尔与拿破仑会面,双方同意对奥地利联合作战。按照协议撒丁王国在战后接收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地(伦巴第和威尼斯)以及帕尔马和摩德纳,与此同时,法国将获得撒丁王国在阿尔卑斯山麓的领地萨伏依和尼斯。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将保持原样,尽管据传皇帝的侄子将取代哈布斯堡家族而成为托斯卡纳的主人。为了使法国的干涉不被视为侵略行径,加富尔将煽动伦巴第的革命活动,从而引诱奥地利的入侵。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如计划的那样顺利。奥地利人在处理皮埃蒙特人引发的叛乱时表现得出奇地有耐心。皮埃蒙特人在1859年三月的总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宣告失败,从而使得引诱奥地利入侵的计划破产。没有奥地利的入侵,法国就无法名正言顺地“干涉”。失去了法国的支持,加富尔就无法承担战争的风险了。正在这个时候,奥地利发出了解除动员的最后通牒,皮埃蒙特当然加以拒绝,使得奥地利看起来是入侵者,使得法国能够顺利“干涉”。
这场战争很快结束。即使奥地利推进至皮埃蒙特,亦无力对抗。在由拿破仑三世带领的法国军队抵达前,奥地利已无法保住阿尔卑斯山的路线。6月4日的马真塔战争中,法国和萨丁尼亚战胜Gyulai伯爵的奥地利军队,奥地利由伦巴底的大部分地区撤军,拿破仑和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二世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米兰。6月24日,两军之间的第二场战争于苏法利诺爆发。奥地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亦有亲自指挥其军队,双方皆展示了一些作战技巧,但法国亦再次战胜。奥地利撤军至威尼斯边境的要塞。 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竞争在德意志诸国的领导地位。意大利王国抓住这个机会,企图夺回奥地利帝国手中的威尼西亚,而与普鲁士结成盟友。奥地利试图去说服意大利王国政府,接受威尼西亚为代价而不插手战事。然而,于4月8日意大利王国与普鲁士签订协议,意大利王国将取得威尼西亚。6月20日,意大利王国向奥地利帝国宣战。在意大利一统中,普奥战争被称为“第三次独立战争”,在第一次(1848年)及第二次(1859年)的独立战争之后。
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催促引导军队渡过明乔河去入侵威尼西亚,同时加里波底率领他那支名为阿尔卑斯山猎人的志愿军去入侵蒂罗尔。意大利正规军的冒险以惨败告终。意大利王国陆军在6月24日与奥军于库斯托扎开战,意军遭受失败。7月20日,意大利海军于利萨海战中大败,海军损失惨重。意大利命运并未全部如此凄凉,7月21日加里波底的志愿军于贝泽卡战胜奥军,并朝特伦托进军。
7月3日,萨多瓦会战,奥军被普军完全击败,普军进逼维也纳。同时,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见其目标已经达成,于7月27日与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意大利王国正式于8月12日与奥地利停战。加里波底于胜利的行军中被召回,并且发出一份简短的辞职电报,上面只有“服从”(Obbedisco)一字。
尽管意大利表现差劲,但普鲁士在北线的胜利,确保奥地利割让威尼西亚。10月12日在维也纳签订的条约中,奥皇同意将威尼西亚割予拿破仑三世,然后拿破仑三世在10月19日将威尼西亚让予意大利。条约中,表示威尼西亚的合并,经过公投才能变成有效。公投于10月21、22日举行。历史学家认为此公投,是在军队的监控下进行,因为仅仅只有0.01%的投票者投下反对票。许多支持独立的威尼斯人认为,这是一个阻止威尼西亚独立的骗局。
奥地利军队对于意大利人的进入,作出了一些反对,但成效不大。伊曼纽尔二世进入威尼斯,并表现了他对圣马可广场的尊重。

文章标题: 为什么林肯能统一美立坚 威廉能统一德意志,埃马努埃莱二世能统一意大利,拿破仑却不能统一整个欧洲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3978.html
文章标签:德意志  林肯  拿破仑  欧洲  威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