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2-15 20:00:2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元宵节是除夕后的又一节庆高潮,也是新春最后的狂欢。过完元宵节后,人们基本都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了。而元宵的花灯象征着光明前程,希望与美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祝愿。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点灯笼也代表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平安。
在这一天,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的习俗,还衍生出猜灯谜的特色活动。由于灯谜难猜中,如同虎一样难射中,故又称“灯虎”。灯谜增添了节日气氛,展现了人民的聪明才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元宵节必不可缺的节目。
元宵也指代“汤圆”,汤圆谐音团圆,有阖家团圆的意思。吃“元宵”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当时流行一种正月十五吃新奇食品,叫“浮元子”,商人还美其名曰“元宝”,也就是后来的“元宵”。
元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是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闹花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猜灯谜
打灯谜,是元宵节的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偷青菜
所谓“偷青”,即是偷人家菜园子里面的青菜。据记载,一遇元宵佳节,“不论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饭后即出,到处汹汹,势同掠夺,各园主稍为疏防,即被一扫而空。”
除了偷菜,人们也还偷灯——送灯或偷灯以祝愿生子,《岁时广记》引《本草》称,宋时人认为正月十五日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去别人家把灯偷来,放置床下,当月可怀孕。古时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萝卜刻成的灯,有女子婚后三年不育的,元宵节就上街去偷灯吃,一般偷刘姓和戴姓的,“刘”音“留”、“戴”音“带”,取其谐音,意为“留住孩子”,“带上孩子”,虽是迷信的说法,但也喜庆。
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而过了元宵节这一天,就意味着春节已经渐渐步入尾声。元宵节象征着团圆喜庆,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在诗文《青玉案·元夕》中这样写到:“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首诗的意思是豪华的马车满路留香,凤箫声四处回荡,皎洁的月光渐渐西斜,鱼龙灯整夜飞舞,一片喧哗热闹的人间盛景。短短几句诗词,却将元宵节的无限美好的光景跃然于纸上,让人感受到元宵佳节的热闹非凡。
关于元宵赏月还有许多不为常人所知的冷门知识,其实元宵赏月和中秋赏月在意义上是一样的,中国历来也有元宵赏月的传统。那么,如何在元宵之夜能更好的欣赏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呢?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说,元宵节当天日落一个小时后,一轮圆月已悬挂在东方低空,皎皎清辉洒满天。此时,月亮的地平高度角在二三十度左右,这样的角度是为黄金角度,这时候的月亮看起来感觉非常大,非常利于观赏和拍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也越来越亮。临近子夜前后,圆月升至天顶附近,上演“月上中天顶空照“的美景。月上中天时,由于月亮的地平高度角最大,穿过的大气层最薄,使月光最明亮,也是大家领略皎洁温柔的元宵月光的大好时机。
中国人对于月亮往往寄托着特殊的情感,月亮除了我们常知的名称外还有很多别的雅称,但是大家都比较陌生,月亮的雅称比如说“玄兔”,神话传说中的月中有兔,以此为名称。在《文选·谢庄<月赋>》中:“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后庭。”李周翰注:“玄兔,月也。月中有兔象,故以名焉”。还有“婵娟”:婵娟指代明月或月光。宋苏轼《水调歌头》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词雅称都代表了我们对月亮的好感之情,和对月中事务的追寻,在古人眼里,那里有广寒宫,有捣药的玉兔,有砍不倒的桂树,有美丽的嫦娥和砍树的吴刚,是人间景象的缩影。而很多不知道人其实还不知道在,早在很多年前元宵节也被列入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对于元宵节知道的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等,关于月亮却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这些方面的冷门知识希望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元宵佳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灯寄寓: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为什么要叫元宵节?元宵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实它的名字也是一直在变化的。元宵节最早可追溯到汉朝,被称为“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到了隋朝后被称为“元夕”或“元夜”,到了唐初,又被称作为”上元,晚唐时期也有人称“元宵”,宋代以后也称“灯夕”,清代时期多称为“灯节”。
元宵节在古代可是妥妥的法定节假日。汉朝时元宵节放假一天,唐朝时放假三天,宋朝时放假五天,明朝时放假十天,清朝时放假三到五天。可到了现在,元宵节被无情地从法定节假日中排除了,为什么这么好的传统不保留下来呢?
古时候,小姐姐们平时可是被禁止出门的。元宵节时会有很多活动,猜灯谜,逛灯会。小姐姐们只有借由元宵节看灯会,才能迈出家门。于是,单身男女也可以借着赏灯来为自己物色伴侣,元宵节就渐渐地成为未婚男女青年相约必过的节日。
“喧声驱逐夜阑,灯光掩盖夜色”。在元宵节前后几天,偷盗是被允许的。闹元宵主要就在一个“闹”字上面。人们在元宵节比以往更加开放,夜间活动明显多于往常。
自古以来,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就比较大,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在北方这个东西叫做元宵,而在南方这个东西叫做汤圆。汤圆和元宵的做法是不同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就像包饺子一样,而元宵是滚出来的。再者是馅料不同,北方多以白糖,山楂,黑芝麻等甜馅为主,相对单一。而南方则甜、咸、荤、素皆有。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