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2-11 10:00: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郑成功,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生于1624年,逝于1662年,去世时还没有满39岁,的的确确属于英年早逝。说实话,丝语也希望他寿终正寝,可以有时间为实现“建立一个强大的华人海洋帝国”的伟大构想努力,但是,事实上没有这种如果,也基本上不存在这种可能!
1、郑成功抗清有过局部战斗胜利不假,但想要恢复明朝在大陆的政权不存在可能。历史的洪流涛涛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谁可以改变,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在当初,扯着“抗清复明”旗子的郑成功招集了一众人等,并且取得了不少“抗清”战斗的胜利?
丝语只能说:那都是局部的、暂时的,有的甚至只是表面现象,由于明朝政府已经没落,明朝的运行机制已经陈旧过时,被清朝政府所取代是其必然结局,这也是郑成功及其“郑军”最终不可能逃脱“被驱离大陆,漂泊于海岛”的命运,进而丧失通过转运大陆物资发展经济壮大“郑军”的物质基础和人口基础,他的“抗清复明”大计不可能获得最后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2、我们应当欣赏郑成功的民族气节,铭记他对民族的贡献,但不“崇拜”他对历史的阻挠。当“清”作为一种“外来”的势力试图统治大陆,组织力量进行抗击者,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其言也壮,其行也壮,我们都应该佩服和欣赏他的民族气节,视其为民族英雄;但是,当这种势力成为历史洪流,成为了涤荡腐朽制度的清新力量,我们就应该为这种力量“让道”,促进新旧体制更替的完成,挽人民于水火。否则,丝语不敢说是“倒行逆施”,但至少有搞不懂历史,看不清形势的嫌疑。
郑成功,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让台湾脱离荷兰长达37年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对于中华民族这是大功一件,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铭记。
但是,如果他忘记了大陆这个中华民族以及所有中华儿女的根,只是把台湾当作自己“进攻”大陆的据点,那么,即使再给他100的生命,其命运也只能和后来的想借始一样以失败告终,更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华人海洋帝国!
日本凭什么帮助郑成功?要知道朱元璋还想灭了日本,况且明朝还干掉过十几万的日本兵,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幕府帮助郑成功,也不一定能成功。
向日本幕府乞师的人不止郑成功一个,还有海盗出身的水军将领周鹤芝、舟山守将黄斌卿的弟弟黄孝卿、以及黄宗羲、朱舜水等人,他们都向日本求助过,可以说明朝晚期至少有不下于十次向日本乞师,之所以向日本请求援助,主要是认可日本的军事实力,其次就是认为日本人对明朝有好感,即使双方打过战,但是很多日本人任然认为明朝是中华大国,日本人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以利益为主,就好比被美军打成那样,现如今还屁颠屁颠的跟在人家后面。
按理来说以上两点是可以找日本求助,可是为何日本幕府坚持不肯出兵,这又是为何?说到底还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郑成功是郑芝龙与日本女子结婚所生的儿子,父子两也一直抗清,郑芝龙也曾借兵,应该是里面所有人最接近成功的的一次,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郑成功在父亲投降清军之后依然坚持抗清,郑成功向日本乞师以及索取物资上的帮助,这一次借兵还动用了自己与日本人的血缘关系,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幕府也一直在讨论这个事情,但是最后却没有回信,不了了之。
公元1651年,郑成功再次向日本求助,这次不需要兵,就需要物资,因为战争装备不够,然而日本还是没有给予帮助。
其实日本不出兵帮助的原因很简单,我们且看看日本历史上的记载是这么说的?
按照日本《南龙公谱略》记载的说法就是,如果出兵了,没有成功这将是自己国家的耻辱,还搭上了与清朝结仇;如果成功了的话,我们日本又没有什么好处,这是其一。
其二:日本实力不济,当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给明朝人留下的印象是非常强悍的,但是在德川幕府掌权后,日本偃旗息鼓、马放南山,和之前的日本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以当时日本相对来说比较平庸的实力,想要远渡大海去对抗来势凶猛的清军,很有可能会自讨苦吃。
有人说明朝之后再无华夏,明朝抗清可以说是非常久的,即使清朝以及入关多年,还有很多人想要推翻异族统治,就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几乎坐稳了天下,但是有个叫张斐的浙江人还不惜辛苦来到日本长崎,并表示“闻水户侯甚重道义,为得其助,以谋恢复而来。”这应该是最后一次借兵,但是此时的清朝,日本人更不会去冒犯,结果可想而知。
个人意见非常大的可能性,如果郑成功与李定国合作,会恢复明朝的大半壁江山,甚至可能迫使满清退出关外,形成汉族另一王朝;请听小编细细道来
当时后金的旗兵兵力并不多,主要是靠投降的明军做前锋,相当大部分投明军主要受心理影响才投降,但是到后期有很多眼见到满族的倒行逆施,于是又开始反正,如果这些将领、兵勇从心理上逆反后金的统率,则后金无法在全国形成一个大的态势;
这时候如果郑成功、李定国等反清复明陆续获得成功,情况反转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历史不容假设,也许会有人说满族获胜是必然,因为事实就是他们获胜的。但是我个人仍旧觉得满族得天下太过于容易,反而是个小概率事件,就是这个小概率事件影响了中国近三百年,满族腐朽的封建主义统治了汉族一个朝代。
据《台湾外传》记载,郑成功夺取厦门不久,就曾率军西征,支援李定国第一次广东
据《台湾外传》记载,郑成功夺取厦门不久,就曾率军西征,支援李定国第一次广东战役。但是运气不好,郑家水军到惠州附近时遇台风海啸,船舰损毁,郑成功登岸进攻惠州,因厦门遭遇袭击而撤军。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李定国第二次广东战役之前,张名振就借走了郑成功数万水军北伐,对江南造成威胁,于是清朝和郑成功谈判。此时厦门空虚,郑成功只能和清朝谈判,拖延时间,等待张名振返回。他不是不想和李定国会师,而是他手上兵力有限,没有把握在保证厦门、金门安全的同时派出援军。
据《从征实录》记载,李定国与郑成功在这段时期常有书信往来,而且郑成功还把侄女嫁给了李定国的长子。
张名振返回之后,郑成功对泉州的清军发动了袭击,并向李定国派出了援军,只是刚入珠江,李定国就败退了。
主要还是孙可望嫉妒李定国,限制李定国的发展,导致李定国可以动员的兵力不足。
李定国的兵力比广东清军多,还有各地义军的接应,却被清军打败。这不是差,是什么?
郑成功当时,与满清和谈,保全自己,对友军的奋战不理睬,再有南明军队的大头是孙可望,孙可望不作为,李定国也是孤掌难鸣。降清是几年之后的事,因为事起仓促,孙可望降清时并没有带走几个人,但对南明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那时候,李定国的正确选项是避开孙可望,去会回川东十三家。
其实有个问题,那就是郑成功从来就不是李定国的部属,二人也从无交集。也就是说郑成功从来不欠李定国的,把李定国的失败归咎于郑成功似乎也有些莫名其妙。
郑成功的私心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李定国的能力太差。他的兵力比广东清军多,还要各地义军的接应,却被清军打败。人都有私心,郑成功的私心是否到了不顾大局——不能随便说!李定国能力差不能随便说这话!在当时情况下我个人认为不差!打仗是全局的,得考虑周全!
但是这场战役也出现决策性的失误,反清高潮未到根本不应出击,李定国应该撤军到印度缅甸打下根据地,待吴三桂反清狗咬狗精疲力尽再出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