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时间: 2022-02-02 11:01: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蜀汉第一大将是关羽,那曹魏第一大将是谁?东吴第一大将又是谁?

曹魏第一将是夏侯惇,蜀汉第一将是关羽,东吴第一将是太史慈。

不论在演义中,还是正史中,关羽都是刘备帐下的第一名将,这是没有异议的。演义中,刘备评选帐下的五虎上将时,关羽居五虎上将之首,正史中,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就封赏功臣,关羽获得了官职最高的前将军。

在曹魏阵营,夏侯惇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将军几乎是武将的最高官职了,而夏侯惇能在曹魏担任大将军这一官职,也是支持其是“曹魏首将”的重要理由。

单从正史而言,论曹魏武将集团的排名,我个人觉得在地位上是夏侯惇,他的官职一直是曹魏武将集团中最高的,还有一点就是他出入曹操营帐是不需要通报的,以曹操的性格来说,可以看的出来夏侯惇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太史慈,东吴名将,北海突围战一往无前,射杀黄巾贼数十人;神亭岭大战和孙策大战上百合难分胜负;合肥之战和张辽力战八十合不分高下。

有人说东吴太史慈排第一是有水的,东吴将领大多都缺乏与中原猛将交手的记录。唯一拿得出手的是跟张辽的交手,其他大多都是显示的他的箭术。孙策除了跟太史慈交过手其他没有记录。甘宁跟曹洪,乐进都交过手。但是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这两个人根本没跟他好好打,都是诱敌。因此不能算是事。黄盖并不厉害,黄盖打张英不能胜,张英却被陈武杀死。而且黄盖还被张辽一箭射落水中,可见黄盖也是个水货。我觉得陈武被低估了。陈武的战绩看似平平,仔细推敲发现他真的很厉害。

乱世出名将,东汉末年的乱世催生了一大批的名将,比如吕布、颜良、公孙瓒、孙策、太史慈等人,都是名将,到了三国相继成立的时期,天下局势就稳定为三国鼎立,曹丕建立了曹魏政权,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孙权建立了东吴政权。

说起三国三大政权各自的第一名将,你知道是谁吗?

一、蜀汉政权第一大将是关羽

蜀汉政权的头号大将是关羽,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这里讲的是正史,不是三国演义,正史上的关羽不仅仅是蜀汉第一大将,而且是三国第一名将。

首先,关羽是万人之敌,这是同时代的人物对关羽的评价,曹魏阵营的著名谋士郭嘉和程昱曾经评价关羽是万人之敌,刘晔评价关羽是勇冠三军,周瑜评价关羽是熊虎之将,此外还有《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关羽是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三国志 关羽传》: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这么多同时代的人物点评关羽都是如此之高,三国正史上没有其他将领比关羽的评价更高了,关羽的评价之所以高,那是靠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得来的,关羽在三国历史上有几场著名的战役都立了功。

1、白马之战斩颜良

这是关羽暂时投靠曹操时期所取的战绩,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假装要攻打延津,然后突然袭击白马,当时袁军先锋大将颜良正率军围攻白马,曹操大军突然折返攻打白马,颜良措手不及,关羽和张辽同为曹操的先锋将领出战,关羽看到了颜良的麾盖,一马当先,直冲颜良,直接斩杀了颜良,并割下了颜良的首级,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袁军将士没有人敢阻拦关羽。

《三国志 关羽传》: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一战是关羽的成名战,在万军之中斩上将首级的事,就是关羽第一个做出来的,这可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这一战的含金量相当高,因为在战场上斩杀敌方主将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主将一般是坐镇中军指挥的,身边还有为数不少的卫队保护,如果主将被杀,这些卫队都活不成,但是关羽就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善战,创造了阵斩主将的战绩,这一战绩在整个三国无人可比。

2、南郡之战绝北道

南郡之战是赤壁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发生的,是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攻打曹仁镇守的南郡治所江陵城,关羽的任务就是率领一支军队在江陵城北边游击战,阻拦敌方的援军,保证周瑜顺利攻下江陵城,在持续一年的战争中,关羽完成了任务。

3、襄樊之战威震华夏

关羽影响力最大的战绩还是襄樊之战,这一战,关羽以荆州三郡的实力对抗整个曹魏的军事力量,打败了曹魏的襄樊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征南将军曹仁,包围了襄阳城与樊城,并在随后的战斗中,俘虏了于禁、庞德及七军三万人。

三国历史上,很少有军队成建制被俘虏,关羽又一次创造了历史,不仅如此,关羽还靠着襄樊之战把曹魏整个中原地区搅得一片混乱,曹魏境内的叛乱几乎都跟关羽有关,比如宛城的侯音与卫开的叛乱,陆浑的孙狼叛乱等等,都是打着投靠关羽的旗号,搞的曹操准备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同时,曹操还不断派兵救援襄樊,连屯田兵都用上了,徐晃率领一批新军抵御关羽,张辽也在救援襄樊的路上,曹操本人则率领曹魏主力守在洛阳与许都之间的摩坡,以防万一,关羽一支孤军把曹操打得如此被动,三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人能做到吧,这一战让关羽天下闻名,虽然最终的结局是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关羽的光芒,他就是三国第一名将,同样也是蜀汉第一大将。

二、曹魏政权第一大将是张辽

有人说曹魏政权第一大将是夏侯惇,只能说夏侯惇的官职是曹魏手下最高的将领,同时夏侯惇还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夏侯惇可以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这说明曹操对夏侯惇基本不设防,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腹大将,但是夏侯惇能做到这样,并不是靠军事能力和战绩,而是靠忠心与关系。

夏侯惇一生诸多败绩,当年刘备投靠曹操时,吕布攻打刘备,曹操派出夏侯惇支援刘备,但被张辽和高顺打败,在博望坡之战中,夏侯惇中了刘备的诱敌深入之计,被刘备打败,幸亏李典救了夏侯惇,这是夏侯惇两次独自率军作战的情况,都是败仗,其他的也没有特别出色的战绩,所以夏侯惇根本称不上曹魏第一大将。

曹魏的第一大将是张辽,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尽管张辽官职不是五子良将中最高的,但是他的勇猛、军事能力在五子良将中是排第一的,就连曹仁与夏侯渊也不如张辽,张辽一生的战绩很多,但是有三大战绩比较有名,分别是:

1、白狼山斩乌桓单于

白狼山之战是曹操远征乌桓的第一战,曹操率领少量骑兵与乌桓主力骑兵相遇,当时乌桓骑兵有数万,而曹操只有先锋部队到达,主力还在后面,张辽建议曹操要趁乌桓人阵营未稳攻击对方,于是曹操让张辽作为前线总指挥,指挥这一场对阵乌桓骑兵的战斗。

当时曹军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张辽这个人天生勇猛,善于以少胜多,自己一方人少反而激发了张辽更大的斗志,这一场战争决定了整个远征乌桓之战的胜负,只一战,张辽就打败乌桓骑兵,并斩杀对方的单于蹋顿,也有史书说是曹纯手下的虎豹骑俘虏了蹋顿,可以肯定的是,张辽是这一场战争取生的决定性作用。

2、勇闯天柱山斩陈兰、梅成

江淮豪强陈兰、梅成背叛了曹操,曹操派于禁、臧霸讨伐,都没能平定,后来曹操又派出张辽率军平定,当时陈兰、梅成占据了山上的有利地形,依靠险要的地势顽抗,张辽就直接率领少量兵力上山,硬攻下天柱山,凭借勇猛斩杀了陈兰与梅成。

3、合肥之战八百勇士破孙权十万大军

公元215年,曹操远征汉中,孙权趁曹操远离中原的机会,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当时整个合肥城只有李典、乐进、张辽三将率领七千士兵镇守,张辽为了打击孙权军队的士气,率领了800勇士,趁孙权大军没有集结之际,直接冲击孙权中军大营。

此战,张辽斩杀孙权手下两员将领,亲自杀死数十人,并且两次冲入敌阵救下自己手下的士卒,杀得孙权心惊胆战,同时张辽还能毫发无损地全军而退,在战斗过程中,张辽杀得孙权手下士卒不断后退,宋谦、徐盛二将都挡不住张辽,还是靠潘璋斩杀逃跑的2名士兵才阻止了溃兵,可见此战张辽打得多么勇猛。

之后,张辽成功地守住了合肥城,孙权十万大军围攻了几十天也无法攻下,只能退兵,在退兵之际张辽率军追击,差一点就俘虏了孙权,要不是孙权手下的将领拼死力战,孙权都可能死在张辽手上了,这一战成为孙权一生的阴影,这就是张辽的勇猛。

五子良将中于禁的官职最高,但是出名的战绩不如张辽,张郃活得最长,曾经被张飞在巴西之战打得全军覆没,战绩也不如张辽,乐进的战绩倒是不错,多次先登之功,还在战场上斩杀过淳于琼和严敬,但是知名度不如张辽,徐晃表现平平,比起张辽来差距更大,所以五子良将中数张辽为第一,那么整个曹营之中,张辽也就是第一大将了。

至于夏侯渊和曹仁,当然也有些军事能力,但是他们更多是靠与曹操的这种亲戚关系上位的,战绩比起来同样不如张辽。

三、东吴政权第一大将是周瑜

东吴的名将也不少,比如十二虎臣,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等12人。还有四大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这些人当中,排在首位的还是周瑜。

因为周瑜的影响力太大了,周瑜一生最著名的战役就是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这两战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这两战都是周瑜领导和指挥的,尤其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5万兵力在长江上大败曹操十几万大军,打得曹操几乎全军覆没,猖狂逃到了南郡,这一战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的理想,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之后便是南郡之战了,持续了一年时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后开始趁胜追击曹操到了南郡,之后开始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城,江陵是一座坚城,周瑜用了各种办法,围攻了一年,曹仁终于守不住,被周瑜打败,随后周瑜就占领了南郡。

要不是孙权英年早逝,他还能创造更大的战绩,只可惜他在南郡之战结束一年后就去世了,年仅36年,虽然后来陆逊的能力不亚于周瑜,并且打赢了夷陵之战,击败了刘备,还打赢了石亭之战,击败了曹休,但是陆逊的影响力不如周瑜,所以东吴的第一大将只能是周瑜。

曹魏的第一大将是司马昭,这个人不仅有能力,而且还很有计谋。东吴是周瑜,不仅能力高超,而且还是一名儒将,和孙权关系好。
曹魏第一大将是夏侯惇,虽然许褚的实力比他强,但许褚并非大将;东吴第一大将是甘宁,还将关羽给吓跑了的。
曹魏政权第一大将是张辽,东吴第一大将是周瑜。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聂壹的后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 。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法正的性格怎么样,他在季汉政权中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

影视剧中的曹操与刘备

提到东汉末年的乱世,无疑是一段令人极为神往的时期,在那时中国大地上人才辈出,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而其中又以刘备领导的季汉政权最令人倾心,这里面不仅有后来《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因为其政治理念中包含的理想主义色彩。


汉昭烈帝刘备

在季汉的政治集团中,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关系也一直被视为君臣关系的标杆,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体现的信任,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诚都是十分令人感动的。而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政治路线也被传为佳话,隆中对中的政治理念也一直被看做季汉的政治纲领。

但实际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和其之后的继任者都在坚决执行北伐的策略,他们积极争夺北方凉州地区的控制权。这似乎与隆中对中所提到的攻占荆州的路线有不符合的地方,之所以季汉政权会有这样的策略,除了当时他们必须要和占有荆州的孙权集团合作来抵挡曹魏的进攻之外,还与刘备集团中另一名深受信任的谋士有关,那就是法正。下面我就讲详细分析蜀汉后期的政治路线并借此来说明法正在季汉政权中的重要性。


季汉名臣法正

入蜀功臣法正的发迹之路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群雄并起,每一路诸侯都在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以求获得逐鹿天下的资格。皇族刘备也是其中之一,不过他在起兵之初一直没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虽然其曾经短暂占据了徐州,但之后就被吕布和曹操所打败,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直到其投奔刘表之后才获得了立足之地。之后其又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夺取了荆州的大半地区,在中国南部站稳了脚跟。


君臣隆中对

此时根据诸葛亮在隆中对的策划,刘备的下一个进攻方向就是西南的益州地区。但是由于当时益州地区的统治者是和刘备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因此刘备很难主动发起进攻。不过恰好此时曹操正在大举进攻汉中,汉中地区的领导人张鲁在曹军的压力下选择了投降,这让刘璋十分惊恐。因为汉中自古以来就是益州北方的门户,这让刘璋担心曹操下一个进攻目标就是自己。


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

而刘璋此时希望能够与占据荆州的刘备联合来一同抵抗曹操的进攻。而刘璋想要选举出一个合适的使者,此时法正的好友张松在刘璋麾下担任要职,他便向刘璋推举了法正。法正在出使之后,感觉到刘备是一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比刘璋要优秀的多,因此法正便决定投靠刘备,并且向其献策让其攻取益州。

之后刘备接受刘璋的邀请进入益州,法正此时也在刘备的阵中,在他的建议下刘备的军队一直在葭萌关驻扎,并没有北上与曹操作战,他在这里消耗了刘璋大量的给养,使得刘璋十分恼火。之后法正见时机成熟,便提议让刘备挥兵南下,直取益州。由于他对于益州本地的地形十分熟悉,并且对于刘璋和刘璋麾下的将领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攻打益州的过程中法正能够屡屡识破刘璋的军事部署,这为刘备的胜利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不久之后,刘备的大军就来到了成都城下,刘璋将大势已去,便选择向刘备投降,而刘备也夺得了整个益州地区的统治权。


刘璋向刘备投降

在刘备进入益州之后,法正成为了刘备眼前的大红人。身居高位的法正虽然有着过人的才智,并且还在入蜀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法正为人睚眦必报,与同僚们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因此有不少人希望刘备能够限制法正的行为,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又不便向刘备直接提出意见,因此便纷纷修书给诸葛亮,希望其能够规劝刘备。


诸葛亮知道法正深得刘备欢心

不过诸葛亮在接到这些书信之后,却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他解释到在刘备占据荆州的时候,虽然也有了立足之地,但是北有曹操的威胁,东边又有孙权在虎视眈眈,况且孙夫人还在其身边,这都是潜在的威胁。

而在法正的帮助下,刘备据有益州,这让他暂时处于了安全的境地,并且有了一展宏图的条件。这是刘备所梦寐以求的事情,因此他是绝对不会限制法正的行为的。从诸葛亮的这段话中,我们就能看出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诸葛亮的回复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有如下记载: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而之所以刘备会如此看重法正,并且将其视为夺取益州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臣,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法正是邀请刘备入蜀的使者,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刘璋统治集团。他的归附可以看做是刘璋统治集团内部人士的弃暗投明,这会让刘备在舆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这对于刘备的军事行动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法正在进攻益州的过程中也确实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的聪明才智在这个过程中显露地淋漓尽致,这是刘备重视法正的第一个原因。


东汉名士许靖

而且与此同时,法正的家族是京畿名门,法正在入蜀之后也有一定的名声,法正的存在能够让刘备得到部分士族的支持。我们知道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大多出身低微,这一点在当时是十分吃亏的。为了提升自己政治集团的影响力,刘备一直在尽可能地笼络名士。在他进入成都之前,刘璋手下的官员许靖就想叛逃到刘备军中,但是被刘璋发现,不过刘璋并没有对其进行处罚。

在刘备入城之后,他因为这件事觉得许靖不够忠诚,不能被委以重任。不过法正说许靖是天下名士,刘备必须要善待他,才能赢得士人的支持,因此许靖被授予了很高的官职。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于名士的渴求,因此其重视法正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事情了。

法正对于关中的献策及其后来影响

在刘备夺取了益州之后,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了其需要考虑的问题。当时曹操刚刚夺取了张鲁控制的汉中地区,并且留下了大将军夏侯渊和张郃在那里镇守。刘备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直接攻打汉中地区。

不过法正却敏锐地感知到曹操之所以在夺取汉中之后没有直接对南边的益州发起进攻,一定是因为中原地区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法正的预感并没有错,当时在曹操统治的中原地区出现了多处叛乱,这对于曹操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曹操必须亲自回去处理这些问题。


曹魏名将夏侯渊

为了能够说服刘备出兵汉中,法正对于汉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并且列出了在三种发展态势下汉中不同的战略价值,而法正的这段话也成为了之后蜀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首先法正认为汉中是益州向中原进发的必经之地,在夺取汉中之后,如果荆州地区的发展较好,则可以从益州,汉中,荆州三地发兵直接攻取中原和关中地区,这是上策。

假如条件不允许刘备发动全面进攻的话,那么就可以以汉中为基础,向北蚕食曹魏治下的雍州和凉州,扩大自己的疆域,增强自己的实力,再图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中策。

如果形势急转直下,汉中也可以作为益州的门户,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保全西南一隅,留住最后的希望,不过这就是下策了。

从法正对于局势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法正出色的战略眼光,其对于战局的分析以及战机的把握都十分出色,这也让他赢得了刘备的信任。法正的进言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有如下记载: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东汉时期凉州地图

刘备在听取了法正的建议之后,便对汉中发动了进攻,在法正等人的规划下,刘备大军占据了定军山,击破了夏侯渊的大军,之后又在长时间的相持中逼走了曹操,夺取了汉中的统治权,刘备集团也发展到了其鼎盛时期。

不过好景不长,关羽虽然在后面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甚至一度逼得曹操想要迁都,但之后却在曹魏和孙权两个势力的围剿之下失败,刘备也失去了关键的荆州地区。这让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沿着汉水从荆州和汉中一起进攻中原的计划成了泡影。之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则彻底断送了蜀汉恢复荆州的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诸葛亮隆中对的策划还是法正的上策似乎都没有了实行的条件。


夷陵之战中刘备集团损失惨重

而在之后的战略制定上,诸葛亮也吸取了法正的意见,将他在关中时期的战略分析进行了完善,采用了其蚕食雍州,凉州的发展路线,其中凉州更是他们的发展重心。之所以诸葛亮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季汉争取是以恢复汉室为其终极目的的,如果此时因为国力不足就采取法正下策中到的防御政策的话,那么就会失去民心,而这对于季汉政权是十分重要的。其二则是当时的凉州地区生活着大量的羌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这让曹魏政权在那里的统治并不稳固,而且季汉政权内部还有这马超这样在凉州极具影响力的武将,这也是诸葛亮选择凉州作为战略重点的重要因素之一。季汉后期对于凉州的重视和持续攻伐

在制定了攻取凉州的策略之后,季汉政权在其中后期便一直延续了这个策略。诸葛亮的多次北伐虽然名为攻取中原,但是实际上就是在贯彻法正的发展路线,他们也知道即使他们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也绝对不足以和中原的曹魏政权相抗衡,因此诸葛亮在取得小胜之后就会将当地的百姓迁入汉中和益州,以此来提升季汉的国力。


名将马超是季汉第一位凉州刺史

而且他还和凉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希望他们能够站在自己这一边一起与曹魏作战。一旦这个计划成形,那么季汉就很有可能夺取陇右以及凉州的大量地区,如此以来,季汉就可以从凉州,益州和汉中三路出兵,共同进攻曹魏的关中地区了,这也是当时季汉政权最好的破局方法了。

为了贯彻这一策略,季汉在凉州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人才资源,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就是以夺取凉州和陇右为根本目的的,而在其去世之后,姜维也屡次对凉州地区发起了进攻,他们都是季汉后期最重要的臣子,由此可见凉州的战略地位。


《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形象

另一方面,从季汉凉州刺史的人选上我们也能看出凉州的独特地位。在刘备称帝之后,季汉政权一共有三人先后担任凉州刺史,第一位是马超,其作为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在羌人心中有着不俗的威名。

而在马超去世之后,先后由魏延和姜维接替了凉州刺史这一职位,这两名将领在季汉的后期堪称肱股之臣,姜维更是以大将军的身份兼任的凉州刺史,由此可见凉州的攻防已经被季汉政权视为最后的希望了。姜维的官职在《三国志·姜维传》中有如下记载:

"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从季汉后期的政治路线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刘备入蜀之后,法正在整体战略制定上的长远影响,在刘备败走白帝城的时候,诸葛亮曾经感慨法正若还在世,就能说服刘备放弃东征的念头,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法正在刘备集团中的强大影响力。


季汉后期的栋梁大将军姜维

结语

当我们提起三国时期季汉政权的发展方针的时候,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避不开的话题。其在未出茅庐的时候就成功预见了之后天下三分的局势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是认为这就是发展规划的全部则未免有失偏颇。

在刘备入蜀之前,其确实是按照诸葛亮制定的保有荆,益的发展方向在努力的,不过在其夺取益州和汉中之后,法正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在攻取益州和汉中的过程中,法正才是那个一直陪伴在刘备左右的谋士,而诸葛亮在这个时期则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内政问题的处理之上。而之后法正提出的汉中三策更是成为了后期季汉政权的发展方针。在关羽丢掉荆州之后,诸葛亮也采纳了法正的建议,将凉州作为优先攻取的目标,由此可见法正在季汉政权中的地位,以及其出色的战略眼光。

东汉末年的乱世正是门阀政治萌芽的时期,在这个时候赢得士族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法正作为季汉政权中难得的名门之后,自然会受到刘备的重视,这也是法正能够在季汉政权中获得极高地位的原因之一。

除了魏延蜀汉的三位镇北将军另外两人分别是谁?

镇北将军,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军事职官名称,为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镇东将军、镇西将军所组成的四镇将军之一。重要将军名号,统兵将领,位次四征将军,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其中,就三国时期的蜀汉来说,镇北将军拥有比较高的地位,因为蜀汉的北方,就是强大的曹魏。所以,镇守蜀汉北部的武将,具有较大的防御压力。

当然,在夷陵之战期间,蜀汉在东边也存在较大的防御压力,比如赵云就一度担任镇东将军。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镇北将军之于蜀汉更加重要。在蜀汉历史上,共有三位镇北将军。其中,后两位可谓名副其实,也即起到了镇守蜀国北部边境的作用。但是,就第一位镇北将军来说,反而归降了曹魏,这是为什么呢?

镇北将军:黄权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中记载: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吴王孙权,黄权劝谏刘备。但是,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到了公元222年,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被东吴名将击败,不仅刘备损失惨重,黄权也因此归途隔绝,无法回到益州。因为不能归降东吴,黄权只能率军归降了曹魏。在归降曹魏后,黄权被魏文帝曹丕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后领益州刺史,进驻河南。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在位时,黄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也即成为曹魏排名非常靠前的武将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镇北将军黄权归降了曹魏,但是,刘备没有怪罪他,反而厚待了黄权在蜀地的家人。正始元年(240年),黄权去世,谥号“景”,其中黄邕袭封爵位。此外,黄权留在巴蜀之地的儿子黄崇,官至尚书郎,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时,黄权的儿子黄崇随诸葛瞻抵抗邓艾大军,最终战死于绵竹。


镇北将军:魏延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太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对于魏延来说,不仅是蜀汉第二任镇北将军,还是第一位汉中都督。早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219年,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而到了公元221年,魏延又从镇远将军晋升为镇北将军,在升迁速度上,魏延在蜀汉可谓平步青云了。

作为蜀汉第一任镇北将军,魏延镇守汉中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中,魏延镇守下的汉中可谓固若金汤。诚然,这里面有诸葛亮北伐中原为其分担压力,但是,从结果上来看,魏延作为镇北将军,无疑是非常合格的,也即高效完成了汉中都督和镇北将军的工作,并且还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过程中立下战功。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和杨仪争权,最终被马岱斩杀。而这,无疑是蜀汉武将的一大损失。当然,比较幸运的是,在魏延之后,第二位镇北将军同样非常出色。

镇北(大)将军:王平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汉中都督魏延被杀后,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汉中都督吴懿去世后,王平进封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

《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六年,琬还住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蒋琬病重,回军驻扎在涪县。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但是,王平沉着冷静,重创曹爽率领的10多万大军,也即完成了镇守蜀汉北方边境的重任。

在历史上,有“萧规曹随”的说法,意思是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而就镇北大将军来说,在汉中的防御策略,基本上继承了魏延的方案,这是其能在兴势之战中取得胜利,击败曹魏大军的重要原因。到了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镇北大将军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爵位。在王平去世后,镇北将军一职一度空缺,比如接替王平担任汉中都督的胡济,曾担任镇西大将军、右骠骑将军等官职,也即并没有被任命为镇北将军。

文章标题: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2612.html
文章标签:史上  中国古代  多高  地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