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29 22:0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突厥虽然被打败,却没有被彻底消灭,经历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后,突厥国力恢复往昔,所以能够在武则天时期卷土重来。
突厥是很早便在草原兴起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开始突厥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突厥内部部落繁多,且纷争不断,但是在之后出现了一位领导力的可汗,最终在众多的战争和安抚中统一了突厥,整个突厥成立了一个统一的汗国。
突厥强大后,统治者渴望中原那块肥沃的土地,不仅仅满足于突厥草原,便屡屡举兵攻打唐朝,但是在唐代宗时期,突厥经历打败,唐军反攻入到了突厥草原,突汗国解体。虽然汗国解体了,但是原有的势力却并没有被消灭,突厥贵族暗中招揽各种势力,慢慢的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在之后,他们派人伪装成商人去唐朝边境与汉人通商,积极的了解汉人的文化和谋略战术。就这样,突厥虽然表面上被灭了国,但是势力却在暗中不断壮大。
在经历了前期平稳的发展后,突厥贵族开始大规模地招兵买马。突厥民族长期在草原上过着放牧的的生活,成年男子大多身强体壮,只要稍加训练便是一位勇猛的士兵,招募兵马进行的很顺利,不久后,突厥贵族便有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队,他们的野心在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再次显露,他们联合起来,在吞并了众多小部落后再次成立了一个新的突厥汗国。
之后的一段时间,突厥继续休养生息,他们在等待一个再次进攻唐朝的机会,希望能够用突厥的铁骑踏过中原的土地。当武则天即位时,突厥的势力已经再度恢复强盛,而且突厥的统治者发现唐朝此时竟是以为女皇当政,突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便再次发起了对唐朝的进攻。
先说大唐与突厥。大唐武力极其强大,虽然在大唐建国初期李渊向突厥纳贡,二主唐王李世民有灞桥之辱。与突厥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但未及3年。也就在公元629年11月至630年3月,大唐展开平灭东突厥颉利可汗的战争,由李靖为三军总指挥,兵分三路开始讨伐。大败突厥。其首领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遇李绩军堵追堵截,其大部皆率众投降。颉利可汗逃往灵州(治今宁夏地区)西北突厥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唐军队俘获送往长安就平定突厥。至此突厥 臣服大唐。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
为何会如此。首先是李世民是马上皇帝,大唐天下李世民自己打下了一半。再一点,大唐崇尚武力,有尚武精神、大唐在军事上积极筹备。李世民允许臣下带武器上殿。,天天与军队士卒在一起习武射箭,操演军马。很迅速地培养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的精锐部队。大唐的气象是积极向上的。开放豪迈的。在政治上稳定。在经济上发达,在军事上强大。在文化上是包容的。
有着强大的物质基础。再加上李靖,李绩,薛万彻这些武将,再加上李世民不干涉武将行动,给予充分信任。才使得大唐灭突厥的胜利。但最关键一点就是突厥得到体制还是落后的部落制度。没有建立国家,缺乏整体战略。造成国各自为战,那个部落强大,那个部落就是首领的形式。无法形成一股绳。可以让李世民各个击破。拉一个打一个。也就是说,突厥落后的政治制度也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再说北宋和契丹。其实更为确切地来说,应该是北宋和大辽,而且大辽比北宋建国早。首先要说说明的是,北宋得国不正,属于篡位,不是自己打天下。没有形成一群能打仗的武将。在国家精神层面北宋也和大唐完全相反,北宋是含蓄 的,内敛的。保守的。
士大夫文官秉正是北宋的政治体制。文雅成为北宋的立国坐标。而且北宋建国伊始国土面积不大,后来经过数次征讨,基本上统一了华夏本土,但由于石敬瑭的原因彻底失去燕云十六州,也就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与马场。换句话说,北宋先天不足。也就造成了北宋在军事上首先必须采取防守战略。由于北宋得天下于军事政变。所以把对武将的防范放在了第一位,不仅文官执掌兵权,甚至就连战术单位都是文官担任。
对于武将的猜忌和防范达到了极致,使得武将没有任何自主性和能动性,也极大的打击了武将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在宋太宗伐辽失败以后,北宋皇帝就丧失了讨伐契丹的勇气和能力,在真宗的澶渊之盟之后,买和平买平安成为北宋的基本国策。这种鸵鸟政治一直持续到北宋亡国。
同样最关键的一定就是契丹已经建立了国家,而且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架构不逊与北宋,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并且没有失去契丹民族的忑特性,也就是尚武精神,这种既保存了两种民族特性的国家可以说是很强大的。而且契丹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时刻保持警醒。在这一点上也远远好于北宋的皇帝和朝臣。北宋在国家制度和体制上与契丹一样,军事上又趋于保守,文化上自闭,所以位无法击败契丹就很正常了。
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就是从北宋开始消亡的。大唐那种进取,包容,自信。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
这个问题,就可以用一句俗话来形容: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北宋不如唐朝给力,关键一条,正是领导人太“熊”。再说的直白点,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军事水平太“熊”,比起重振华夏天威的唐太宗李世民来,更是不知被甩开了几条街!
如此重大黑锅,宋太宗能背的动?瞧瞧北宋与契丹的战争就明白。
虽说今天说起北宋的战争,常有一种甚嚣尘上的同情声音:北宋开国命太苦,但要拿这声音来替宋太宗说话,那分明是在臊他——他可一点都不命苦,相反就以军事条件说,更是接盘了无比丰厚的家当!
宋太宗的家底有多厚?从后周王朝开始,几代君王都倾注于休养生息,到了宋太宗登基时,经济民生已经基本稳定,富庶的南方地区,更开始源源不断给国家供血,远通阿拉伯地区的海外贸易也日趋红火。经过后周世宗和宋太祖的辛苦改革,此时传承到宋太宗手里的,更是一支百炼成钢的强大宋军。此时大宋,就好似一个养精蓄锐的勇士,就要朝着契丹强敌勇敢亮剑!
但倘若这位“勇士”,长着一副弱智的大脑,那别管多强壮的身躯,照样落得鼻青脸肿。没错,作为宋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宋太宗的军事水平,就是这么弱!
有多弱?先瞧瞧宋辽第一次幽州之战前的“小事”:宋军刚拿下太原,正是师老兵疲亟待休整时,熟料宋太宗的宠臣赵昌言,一个刀都提不动的文官竟慷慨宣讲,鼓动宋军一鼓作气去攻打辽国占据的幽州。瞧瞧太原到北京的直线距离就知道,这是个多艰难的跋涉。但听到赵昌言形容打败辽国比翻兵还容易后,宋太宗竟两眼放光,什么兵家大忌都不顾了,真的拍板兵发幽州。然后就有了幽州高粱河惨败,宋太宗坐着驴车逃回来。
几句简单鼓噪,作为军事统帅,竟然就毫不顾战场实情,贸然改变军事计划。这种低级雷事,宋太宗就做得出来!
而比这还雷的,就是宋太宗的指挥水平。其实哪怕师老兵疲,宋军当时攻克幽州,也并非没机会,但由于是宋太宗亲自指挥,那就变成了彻底没机会:整个幽州围困战里,宋太宗想起一出是一出,好几次眼看要破城,却是他忽然改变计划,以至于反复功亏一篑。而且连最基本的打援常识都没有,这才害的筋疲力尽的宋军,被辽国耶律休哥的骑兵军团在高粱河捅了刀子,险些全军覆没。
可笑的是,哪怕制造了如此惨案,宋太宗也毫不吸取教训,在他短暂的军事生涯里,仿佛是瞎指挥上瘾,雍熙北伐时又是他亲自指挥,闹的中路军盲目推进后被辽国包围,导致宋军全线崩溃。而且就算不在前线,他也要亲自指挥,哪怕离着战场十万八千里,也要把自己脑洞大开设计的阵图送去,行不行都要按照自己布置的打。于是这脑洞大开的战术设计,就以脑洞大开的方式,多次把宋军送到惨败的境地!
当然也有好些人辩解说:宋太宗年间,宋军对辽国也打过胜仗,甚至以歼敌战果论,宋军还占着上风。可瞧瞧这些辉煌胜仗都是怎么打的?雁门关大捷,潘美杨业顶着压力,主动祭出奇袭战术大破辽军。满城大捷,多亏监军李继隆把宋太宗送来的“阵图”当垃圾扔了,出奇制胜的宋军,这才把十万辽军杀得尸横遍野。荡气回肠的唐河大战,更是李继隆扔掉宋太宗“阵图”,率领宋军精骑勇敢亮剑,一战打废辽国战神耶律休哥。
只要不按照宋太宗的瞎指挥来打,宋军就能书写威震胡虏的辉煌大捷。如此反差,足以令人痛惜宋军的忠勇强悍。如果没有宋太宗的昏招挖坑,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绝对不是奢求!
而只要参考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反击突厥的荡气回肠历史,就知道什么才是带领一个王朝走向胜利的好统帅!唐太宗初登基时的局面,比宋太宗惨的多,龙椅还没坐热,就被突厥杀到家门口,在突厥马刀逼迫下送钱买太平。可面对如此屈辱,哪怕麾下将士们悲愤喊打,唐太宗却依然平静的压住怒火,说出八个咬牙切齿的字:将欲取之,必欲固之!
凭着这样的信念,唐太宗治下的唐王朝,开始了三年艰辛备战。但比起史家津津乐道的,唐太宗亲自带着将士们在殿前习武的热血场面,他真正完爆宋太宗的,却是冷静的战略头脑:在突厥刚刚发生内乱,大唐满朝文武兴奋要开战时,他却及时喝止狂热情绪。直到629年11月,大唐王朝战备就绪,突厥彻底陷入灾荒混乱时,才毅然发动反击。养精蓄锐的唐军,六路铁拳呼啸而出,将肆虐中华数十年的凶悍突厥,漂亮一击打翻!
这谋定而后动的战争智慧,恰是自诩戎马一生的宋太宗,一辈子没学会的。
而比起唐太宗缺智慧的宋太宗,更大的一个差距,却是胸怀。只要瞧瞧唐朝横扫突厥的战将名单就知道:既有李靖薛万彻这样的大唐开国功臣,更有苏定方这样来自窦建德阵营的昔日大唐死仇。但在李世民用人不疑的胸襟下,他们彻底捐弃了前嫌,联手在朔风呼啸的漠北战场上,打出这一轮见证华夏民族热血崛起的组合拳。
同样一事,宋太宗却差太远,亲自创立的监军制度,叫不懂兵的监军们给前线将领上套。以忠勇著称的老将军杨业,更是在雍熙北伐中的西线血战里,因为监军王侁的瞎指挥而壮烈殉国。连杨业都落得这个下场,襟怀如此狭隘的北宋,还能容得下什么样的胜利?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