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25 20:01: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崇祯后期,国家财政已经崩溃,皇帝再也拿不出钱来维持军事行动和政府运转,无奈之下想到了向百官借钱的办法,但募捐的结果只是让崇祯对这帮官员由失望变成绝望,以至于对李自成留下了“百官任尔杀,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官僚集团的无比痛恨。
明朝末年,明朝的官员们腐败透顶,或者说没有兴趣维护朱明王朝了。所以当崇祯要官员们捐款的时候,都支支吾吾不拿,就想要国丈周奎周大人带个头,没想到周奎一分也不想拿,在女儿周皇后要求和给他点的钱的情况下希望以国丈的名义带个捐款的好头,但是搞来搞去拿出来的不到两万,还带着周皇后给他的。
但是到了李自成追脏的时候居然从周奎家搞到不下百万。连国丈都这么干,还有崇祯想把太子送到周奎家避难,但是周奎对自己的外甥见死不救,怕连累自己。
通过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明王朝把官员们养肥了,贪够了,现在要他们捐款筹集军费,都不愿意拿了。李自成强硬手段居然搞到这么多钱,宁肯亡国,都不愿拿钱,还能说啥。
据说崇祯帝朱由检曾哀叹道:“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将山河破碎的责任一股脑全推给了众大臣们,孰不知在君主集权制的情形下, 家长的作风就是家风,皇帝的作风就是整个国家的集体面貌。不知被他诛杀的袁崇焕、熊文灿、杨嗣昌等人听到此话会做何感想?史载,大顺军进城后不久,就展开了全城大搜索,光在国丈周奎的府里就抄出现银50多万两,珍玩无数。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后来李自成又从皇亲贵胄、文武百官、太监首领、豪门巨室那儿共抄掠到两千多万两黄白之物和难以计数的奇珍异宝。
崇祯哀求百官捐款无果,他也没有学李自成直接抄官员的家来敛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这实力。
崇祯皇帝,也就是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朱由检,字德约,母亲是孝纯皇后刘氏,他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自从继位以后,他一直致力于铲除阉党,勤于政事。他在个人生活上也是崇尚节俭,他曾经下过六次罪己诏,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是不幸的是,朱由检在位期间爆发了农民起义,关外的后金对关内的政权虎视眈眈,这时候的明朝可是说是出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带领军队攻破了首都北京,朱由检选择在煤山自缢身亡,这时候的朱由检年仅三十三岁,后谥号为“懋孝烈皇帝”,并将他葬在十三陵思陵。
可以说崇祯皇帝从登基为帝开始,就接手了一个烂摊子。这时候明朝出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当时对他最大的威胁就是李自成造反的事。据记载当时的明朝不仅天灾人祸不断,而且国库空虚,根本就拿不出赈灾的银两来。崇祯皇帝于是就想出了让大臣们一起捐款,度过这次危机。但是崇祯皇帝下旨之后没有一位大臣拿出银两,最后崇祯皇帝甚至苦苦哀求大臣捐款。
史料记载当时确实是有这件事,而且当时崇祯皇帝哀求百官捐款,并未没有直接强取豪夺,而是想出“借”的方法。可以说皇帝想出这个方法已经将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了,也告诉大臣度过这次难关之后,各位大臣借的银两会还给大家,尽管这样文武百官还是不愿意将自己的钱拿出来捐款。崇祯皇帝哀求百官捐款,却没有一个愿意捐钱,就连他的岳父也仅仅是拿出五千两银子意思一下。但是在后面李自成却在他的岳父周奎家里搜出了三万两。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当初没有学李自成一样直接抄家敛财,这是因为但是崇祯皇帝想要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家尽忠,直接抄官员的家会导致君臣之间出现间隔;还有就是当时的崇祯皇帝也没有再这个实力,国家内忧外患,大明江山的人心早就散了,他再有能力也挽救不回来。
崇祯哀求百官捐款无果,他也没有学李自成直接抄官员的家来敛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这实力。
崇祯皇帝,也就是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朱由检,字德约,母亲是孝纯皇后刘氏,他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自从继位以后,他一直致力于铲除阉党,勤于政事。他在个人生活上也是崇尚节俭,他曾经下过六次罪己诏,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是不幸的是,朱由检在位期间爆发了农民起义,关外的后金对关内的政权虎视眈眈,这时候的明朝可是说是出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带领军队攻破了首都北京,朱由检选择在煤山自缢身亡,这时候的朱由检年仅三十三岁,后谥号为“懋孝烈皇帝”,并将他葬在十三陵思陵。
可以说崇祯皇帝从登基为帝开始,就接手了一个烂摊子。这时候明朝出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当时对他最大的威胁就是李自成造反的事。据记载当时的明朝不仅天灾人祸不断,而且国库空虚,根本就拿不出赈灾的银两来。崇祯皇帝于是就想出了让大臣们一起捐款,度过这次危机。但是崇祯皇帝下旨之后没有一位大臣拿出银两,最后崇祯皇帝甚至苦苦哀求大臣捐款。
史料记载当时确实是有这件事,而且当时崇祯皇帝哀求百官捐款,并未没有直接强取豪夺,而是想出“借”的方法。可以说皇帝想出这个方法已经将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了,也告诉大臣度过这次难关之后,各位大臣借的银两会还给大家,尽管这样文武百官还是不愿意将自己的钱拿出来捐款。崇祯皇帝哀求百官捐款,却没有一个愿意捐钱,就连他的岳父也仅仅是拿出五千两银子意思一下。但是在后面李自成却在他的岳父周奎家里搜出了三万两。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当初没有学李自成一样直接抄家敛财,这是因为但是崇祯皇帝想要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家尽忠,直接抄官员的家会导致君臣之间出现间隔;还有就是当时的崇祯皇帝也没有再这个实力,国家内忧外患,大明江山的人心早就散了,他再有能力也挽救不回来。
因为强行抄家只会造成君臣不和,人心涣散。对这时的战场很不利。崇祯最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其实当的很不错。之所以在后期不行完全就是他接手了一个本来就要崩盘的国家。
崇祯那个时候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钱来,屋露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不仅朝廷中的人心涣散,而且李自成也打了过来。崇祯根本拿不出军费。就只能请求大臣们为国家捐款。
但是大臣们根本无动于衷。本来就是一个即将沉没的大船,谁也不愿意再去修补。而且捐款的话,如果你捐款的多话就会被人家质疑,你为什么要这么多钱。
其实崇祯知道谁家里有钱,但是他不敢去抄家。如果他要是抄家拿钱,那就是明抢了。到时候所有的官员都会反抗。那没等李自成打倒北京,官员就已经反了。
崇祯一生节俭,吃不舍得吃,穿不舍得穿。他是真心想做好一个皇帝。而且崇祯其实在早期也杀掉不少官员。在崇祯看来,还是保住大明的江山更为重要。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大明王朝早就从跟就开始腐烂了。这些官员已没有救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坚持着。到了最后还是失败了。
其实崇祯作为一个皇帝是非常有骨气的。“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这句话就是他说的。大明王朝这么些年没有和气没有赔款。最后他也保存了自己的自尊心,吊死在一颗歪脖树上。现在已经成为了景点。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结局主要是因为国家实力和帝王个人的能力不同。也就是这两点原因直接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局。
第一点原因就是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面临着瓦刺骑兵的进攻,可以说处境非常危险。但是令瓦茨奇并没有想到的是,明朝之所以面对他们的进攻却丝毫不紊乱。要知道当时明朝可以说处于最强盛的时期国库是非常充裕的,所以明朝当时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的。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则不一样,由于官员严重腐败的原因,造成了国库严重亏空。即使当时崇祯皇帝杀掉了魏忠贤,依旧没有解决国库问题。所以没有了充裕的后勤保障之后再面临着敌人的进攻时崇祯皇帝军队当然无法抵抗。
第二点原因就是帝王统治能力上的差异。如果一个帝王有能力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绝不会衰败下去,可以说君王的行为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当时朱祁钰手下有贤臣帮他解决危机。由于崇祯皇帝当时非常的多疑,所以非常不信任他手底下的这些大臣们。在面临着如此危急的形势时,他依旧选择杀掉辽东的那些官员们。
可以说就是这两点原因的综合作用之下,才导致了两个人面对的是不同的结局。时代造就人才,两个人处于的时代不一样,作为自然也就不一样。如果当时崇祯皇帝可以选择多信任他手底下的那些大臣们一点,那么就将是不同的结局。
朱祁钰和崇祯同样面对明朝存亡危机,为何一个成功另一个失败
历史大学堂
发布时间:06-1717:03优质原创作者
在常见的武侠小说中,主角一旦遇到危险,必定有高人来救,随即还可能出现一段奇遇,获得武功秘籍之类。一朝政权在危急关头是否有高人来营救呢?答案则不尽相同,有的时候现实比小说更加戏剧化,就好比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登基为帝,于谦挺身救援北京城。
有的时候现实则很残酷,就好比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只能自杀殉国。那么为什么同样是皇帝,情况同样迫在眉睫,结果却截然相反呢?
图1 土木堡之变 过程
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土木堡之变后,明帝国面临空前危机,瓦剌骑兵就在京城腹地,随时都可以发起进攻。1449年,明帝国刚经过仁宣之治,国家正是最强盛的时期,国库钱粮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偏偏出了大太监王振,一番错误指挥才酿成了土木堡之变。
随即出现了京城防御空虚,瓦剌军队趁虚而入。跟崇祯朝对比,当时的国家实力很强,根本不是瓦剌可以轻易攻取的。为什么瓦剌在土木堡之变后没有直接进攻京城,而是在周边打草谷,太师也先最初来的目的不是灭亡明朝,因为他畏惧明帝国的实力,战争初期的顺利也是也先没有想到的。
抢了就跑是游牧民族的特色,瓦剌也一样,只不过歪打正着碰到了不懂指挥的王振,就好像瞎猫碰到死耗子,取得了土木堡之战的胜利。当时参加土木之战的明军有20万,大部分士兵被击溃,死伤惨重。
图2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就算如此,兵部尚书于谦还可以在短短两个月内,组织起相当规模的战斗力,可以看出当时的明帝国的实力之强大。崇祯时期则不然,国家机器经过长时间的磨损、消耗,运转能力已大不如前,各种弊病都显现出来。
贪吏严重,往往下拨军饷,钱在到士兵手中之前就被官员们瓜分干净了。军屯制度基本作废,大量土地都被富绅和高级军官占据,小兵有的时候连口饱饭都吃不上,更别提打仗了。
在崇祯年间,国库亏空严重,税收出现大问题,杀掉魏忠贤并没有解决国库问题。而军兵的粮饷则长期亏欠,想来只有袁崇焕的关宁铁骑还算是有饷开,有饭吃,其他军兵经常是几个月不发工资。实力决定了国家较量的胜败,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谋士,再厉害的将军,但你没有充足的钱粮,没有强力的后勤支持,战争是无法取胜的。
崇祯作为亡国之君,有一定的必然性,一个政权的衰亡,有的时候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而明代宗时期,国家实力尚可,并在于谦的领导下击败了也先的进攻。
图3 魏忠贤(1568年-1627年)
皇帝的统治能力差异一国的君主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的行为影响着国计民生,上至军国大事,下至百姓吃喝,都受到皇帝的影响或者控制。帝王的统治水平高低则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好比成祖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这跟他个人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再好比晋武帝司马炎,册立了问题太子司马衷,还选了贾南风为太子妃,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可见皇帝的水平关系巨大。明代宗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而从他的表现来看,朱祁钰比他哥哥的治国水平高不少。
朱祁钰启用了大臣于谦,是朱祁钰在危机时刻选择了保卫京城,而没有选择南迁。再看看朱祁镇,他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土木之变,之后复辟后还杀掉了功臣于谦,实在和英宗的庙号不太相符。
图4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我们再看看崇祯皇帝,他性格多疑,对手下将领大多不太信任,跟万历的性格相反。万历皇帝基本上是用人不疑,比如李如松常年有人弹劾,但万历依旧对其深信不疑,最终取得了朝鲜战争胜利。
崇祯性格存在缺陷,当时辽东局势紧张,努尔哈赤和其子孙虎视眈眈,而朝廷则一直在杀辽东的高官,以至于很少有人再敢去辽东任职。崇祯之后还杀掉了袁崇焕,从此辽东防卫就处于无人值守状态。
崇祯十二年,在崇祯的授意下,卢象升孤军深入清军,但没人出兵救援,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史料记载“卢象升在庄烈帝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在崇祯在位时期,内阁首辅改换频率非常高,且大多有名无实,这都跟崇祯自身能力有关,可以看出一代君王对国家有多么重要。
图5 明末辽东形势图
国情不同,面对的敌人不同崇祯时期,面对大量自然灾害,不仅仅有蝗灾,还有瘟疫等灾难,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史料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
本身崇祯时期的各种状况就没有停过,内忧外患全都有,起义军全国大规模兴起,以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为首,辽东女真部落完成了统一,开始南下入侵中原。所谓“苍蝇不叮无缝蛋”,如果君臣同心,上下齐力,断不可能让内乱搞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而内忧必定导致外患,近代的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等都是源自清朝统治内部的腐败。再比如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为何谢安8万北府兵可以战胜苻坚80万军兵,其主要原因就是当时东晋政治清明、君臣勠力同心,且有名臣坐镇,岂有不胜之理。
朱祁钰继位后的北京保卫战是抵御瓦剌的进攻,而大明内部没有农民起义,也没有内患和大规模自然灾害。双线作战和单线作战承受的压力可不一样,并且朱祁钰还有于谦、石亨等人坐镇,取胜几率很大。
图6 朱祁钰(1428年—1457年),即明代宗
再从兵力上分析,北京保卫战的明军大约20万,而也先的部队也就5、6万人。崇祯末期,李自成的兵力有百万之众,而皇太极、多尔衮的兵力也在7、8万左右,且都是精锐骑兵。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崇祯是必败无疑。
在生死存亡面前,高人不会那么巧能帮到你,等待别人来救不如自己拯救自己。实力是一切斗争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实力的聒噪毫无意义。
文:九鱼亭
参考文献:《明史》
在常见的武侠小说中,主角一旦遇到危险,必定有高人来救,随即还可能出现一段奇遇,获得武功秘籍之类。一朝政权在危急关头是否有高人来营救呢?答案则不尽相同,有的时候现实比小说更加戏剧化,就好比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登基为帝,于谦挺身救援北京城。
有的时候现实则很残酷,就好比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只能自杀殉国。那么为什么同样是皇帝,情况同样迫在眉睫,结果却截然相反呢?
国家实力相差悬殊
土木堡之变后,明帝国面临空前危机,瓦剌骑兵就在京城腹地,随时都可以发起进攻。1449年,明帝国刚经过仁宣之治,国家正是最强盛的时期,国库钱粮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偏偏出了大太监王振,一番错误指挥才酿成了土木堡之变。
随即出现了京城防御空虚,瓦剌军队趁虚而入。跟崇祯朝对比,当时的国家实力很强,根本不是瓦剌可以轻易攻取的。为什么瓦剌在土木堡之变后没有直接进攻京城,而是在周边打草谷,太师也先最初来的目的不是灭亡明朝,因为他畏惧明帝国的实力,战争初期的顺利也是也先没有想到的。
抢了就跑是游牧民族的特色,瓦剌也一样,只不过歪打正着碰到了不懂指挥的王振,就好像瞎猫碰到死耗子,取得了土木堡之战的胜利。当时参加土木之战的明军有20万,大部分士兵被击溃,死伤惨重。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就算如此,兵部尚书于谦还可以在短短两个月内,组织起相当规模的战斗力,可以看出当时的明帝国的实力之强大。崇祯时期则不然,国家机器经过长时间的磨损、消耗,运转能力已大不如前,各种弊病都显现出来。
贪吏严重,往往下拨军饷,钱在到士兵手中之前就被官员们瓜分干净了。军屯制度基本作废,大量土地都被富绅和高级军官占据,小兵有的时候连口饱饭都吃不上,更别提打仗了。
在崇祯年间,国库亏空严重,税收出现大问题,杀掉魏忠贤并没有解决国库问题。而军兵的粮饷则长期亏欠,想来只有袁崇焕的关宁铁骑还算是有饷开,有饭吃,其他军兵经常是几个月不发工资。实力决定了国家较量的胜败,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谋士,再厉害的将军,但你没有充足的钱粮,没有强力的后勤支持,战争是无法取胜的。
崇祯作为亡国之君,有一定的必然性,一个政权的衰亡,有的时候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而明代宗时期,国家实力尚可,并在于谦的领导下击败了也先的进攻。
魏忠贤(1568年-1627年)
皇帝的统治能力差异
一国的君主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的行为影响着国计民生,上至军国大事,下至百姓吃喝,都受到皇帝的影响或者控制。帝王的统治水平高低则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好比成祖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这跟他个人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再好比晋武帝司马炎,册立了问题太子司马衷,还选了贾南风为太子妃,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可见皇帝的水平关系巨大。明代宗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而从他的表现来看,朱祁钰比他哥哥的治国水平高不少。
朱祁钰启用了大臣于谦,是朱祁钰在危机时刻选择了保卫京城,而没有选择南迁。再看看朱祁镇,他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土木之变,之后复辟后还杀掉了功臣于谦,实在和英宗的庙号不太相符。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我们再看看崇祯皇帝,他性格多疑,对手下将领大多不太信任,跟万历的性格相反。万历皇帝基本上是用人不疑,比如李如松常年有人弹劾,但万历依旧对其深信不疑,最终取得了朝鲜战争胜利。
崇祯性格存在缺陷,当时辽东局势紧张,努尔哈赤和其子孙虎视眈眈,而朝廷则一直在杀辽东的高官,以至于很少有人再敢去辽东任职。崇祯之后还杀掉了袁崇焕,从此辽东防卫就处于无人值守状态。
崇祯十二年,在崇祯的授意下,卢象升孤军深入清军,但没人出兵救援,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史料记载“卢象升在庄烈帝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在崇祯在位时期,内阁首辅改换频率非常高,且大多有名无实,这都跟崇祯自身能力有关,可以看出一代君王对国家有多么重要。
明末辽东形势图
国情不同,面对的敌人不同
崇祯时期,面对大量自然灾害,不仅仅有蝗灾,还有瘟疫等灾难,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史料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
本身崇祯时期的各种状况就没有停过,内忧外患全都有,起义军全国大规模兴起,以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为首,辽东女真部落完成了统一,开始南下入侵中原。所谓“苍蝇不叮无缝蛋”,如果君臣同心,上下齐力,断不可能让内乱搞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而内忧必定导致外患,近代的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等都是源自清朝统治内部的腐败。再比如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为何谢安8万北府兵可以战胜苻坚80万军兵,其主要原因就是当时东晋政治清明、君臣勠力同心,且有名臣坐镇,岂有不胜之理。
朱祁钰继位后的北京保卫战是抵御瓦剌的进攻,而大明内部没有农民起义,也没有内患和大规模自然灾害。双线作战和单线作战承受的压力可不一样,并且朱祁钰还有于谦、石亨等人坐镇,取胜几率很大。
朱祁钰(1428年—1457年),即明代宗
再从兵力上分析,北京保卫战的明军大约20万,而也先的部队也就5、6万人。崇祯末期,李自成的兵力有百万之众,而皇太极、多尔衮的兵力也在7、8万左右,且都是精锐骑兵。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崇祯是必败无疑。
在生死存亡面前,高人不会那么巧能帮到你,等待别人来救不如自己拯救自己。实力是一切斗争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实力的聒噪毫无意义。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