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21 12:00: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什么都没有学就是瞎扯淡,这只是表面现象,老朱其实什么都会。军事天才,治世能人,帝王之术等等,没他不会的,关键是他还很勤劳,全国上上下下的大小事物他都要亲自处理,真配得上是日理万机。那下面咱来具体讲讲。
学问
这个学问应该可以算是老朱最不擅长的一样了。虽然能读读文章写写字,偶尔还写几首小诗,但水平也就仅限于此了。毕竟老朱出生贫寒,小时候更是受尽了生活的毒打,所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可能是没受过教育。大家都知道,最初他叫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后来不放牛,也不敲钟了,自己去创业,走上了造反这条道路。换了职业做大哥,肯定就要换个像模像样的名字,总不能让小弟整天喊你重八吧?然后就改名朱元璋了。注意啊,这个名字很有内涵,朱即诛,元指的是元朝,这璋是一种玉器。所以他这个名字是包含有远大志向的。
军事天才
这就不用多说了,他白手起家,一路拼搏,从陈友谅到远征北方少数民族,无一没有体现出他的军事能力,他对战场的把握可能连朱棣都难以望其项背。就拿他派蓝玉一行人远征蒙古来说,提一点,他们去的地方是那美丽的贝加尔湖。老朱深深的知道,明朝最大的忧患在蒙古,所以他竭尽所能的在有生之年要把他们消灭干净,这样才能让儿孙没有后顾之忧。蓝玉他们还没出发,老朱就为他们制定好了一系列战略方案。后来也确实不出他的所料,可想而知他的军事能力有多强了。
治世能人
他在位期间,对国家的建设是不容小觑的,虽然在四大案中杀了很多很多人,但他的功勋却也无法磨灭。他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最终迎来洪武之治。
帝王之术
老朱打完仗之后的那段日子里最能体现出他的帝王之术。卸磨杀驴的事没少干,当年跟着他一起创业的老兄弟除了一个汤和,其余人都被他给收拾了。汤和之所以能逃过一劫,是因为他这个武将只会打防御战,不会打进攻战,所以被留下来继续为老朱家打工。还有一个是常遇春,打完仗班师回朝时死的,但死因不是很明朗。就连刘基也没能逃过老朱的魔爪,在几波灵魂发问之后,还是出事了,被老朱找了个借口给赐死。蓝玉,最惨的一个兄弟,虽然不是跟着老朱打天下的难兄难弟,但军事天赋不可小看,从贝加尔湖回来后,觉得自己功劳大,就开始飘了,结果被老朱扒了皮做成草人,以告诫他人,人可以得意,但千万不能忘形。
反正吧,好皇帝绝对不是什么好人,好人也做不了好皇帝。朱元璋作为开朝皇帝,没两把刷子还真搞不来。
朱元璋从一个穷得一无所有的乞丐与和尚,不识字的文盲与大老粗,逆转人生为明朝开国皇帝,这一种人生经历可以证明:学历并非成功的必要条件。成功,还是在于人的上进心。
朱元璋出身贫困,是没上过私塾,但也不代表他一生没有获得知识与受教育的机会。在寺庙当和尚抄佛经的时候,他肯定有机会识字。在参加起义之后,由于战功显赫职位逐渐提升。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也做了了令人惊叹的政绩,这一切也证明不是一个文盲就能做出的。在历史上虽然朱元璋能吟诗作赋的佳句很少,但从最著名流传下来的《皇明祖训》中,但也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务实的执政风格。
有一句话叫做:“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朱元璋没在私塾读过多少书,可是由于一直在社会底层混迹,见惯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自然比较精明老练。朱元璋在当和尚时候,云游四方也没学到高深知识与学问,却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开阔眼界时候,也积累丰富的社会阅历,为他今后成才奠定基础。
朱元璋在二十五岁时候加入郭子兴的义军,由于机制好学与作战勇敢,得到了起义军领袖郭子兴的赏识,也娶到了郭子兴的养女马皇后。之后,朱元璋在军中也成为了“朱公子”。
朱元璋的学识与才华,也是在参加农民起义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他一个特点在战争中每攻陷一次城池,不是立即酒肉穿肠美女在旁享受荣华富贵,却是请当地名儒为自己讲课。如在平定滁州时,朱元璋收获了头号谋臣李善长。李善长是著名的谋士,学识渊博博古通今,智慧与谋略和出众,朱元璋都是虚心向他请教,事无大小与他商量。又如一代儒学大师宋濂,也是朱元璋在打仗时候请教过来,后来也成了太子朱标的老师。
在打江山过程中,朱元璋又相继招纳朱升与刘基两位顶级谋臣,对他打江山主张影响很远。如朱元璋坚持了朱升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的策略,才能在乱世中诸侯纷争中脱颖而出,最终统一天下当皇帝。
可以看到,朱元璋虽然文盲,却由于谦虚、好学、严于律己,与有权力就贪图享乐的李自成一类农民起义军拉开了距离,这也是他能有较高的政治谋略,能开创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原因所在。
一切从实践中来。可以看到,朱元璋文盲出身却拥有当皇帝的超强综合能力,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成长结果。由于他人生阅历的丰富、知人善任、擅长学习,,最终成就了“驱除鞑虏”开创大明王朝的平民天子。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学问,是在实践中掌握真材实料的学问!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年号“洪武”。他在位三十一年,在这期间,合伙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国力迅速增长,因其年号为“洪武”,所以史称洪武之治。
别看他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能够最终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要知道朱元璋早期混得实在是不行,家里很穷,他连家里人去世了,都没有能力安葬,后来还是邻居资助了一下,才安葬了亲人,此后他们家里人为了讨生活,各奔东西。
朱元璋要过饭,当过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在他的儿时伙伴汤和的邀请下,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这才吃上了一口饱饭。
在军中他凭借着自己的英勇获得了郭子兴的赏识,他还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还攻下了南京,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并先后吞并了陈友谅、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取得了最终胜利。
所以这也不难发现,朱元璋的能力是很强的,虽然他也有多疑、小心眼等问题。
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大明还没有一统天下,尤其是北方还有大量地盘掌握在元廷手里,因此朱元璋数次派兵北伐,天下至此初定。
他毕竟是开国皇帝,一切都得推翻重来,显然他的很多政策不是元朝所能比的。
元朝末期,官员腐败,民不聊生。朱元璋恰好经过过这段时期,所以他对元末的吏治有着很深刻的回忆。
朱元璋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困难,就像刚刚会飞的鸟不可拔羽,才种的树不可摇根一样。所以大明早期采取的是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毕竟战争也进行了这么多年,老百姓的日子非常苦。
所以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还曾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也是为了安抚百姓的心,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当然了,最根本的目的乃是稳定大明的统治。
也由于政治稳定,农业的发展,大明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与此同时,朱元璋非常痛恨贪官污吏,所以在政治法律领域和官场上,则采取“猛”的一手——“重典治吏”。对打击贪官污吏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别看朱元璋对当官的狠,但其实在洪武朝的社会福利却很好。比如免费的养老院(养济院)、免费医院(养济院)和免费公墓(漏泽园)统统出现了。
整体而言,朱元璋的各种政策对于大明恢复经济,稳定政治有着巨大的作用。虽然很多人认为他滥杀功臣始终有所诟病,但这并不能忽视洪武之治为明朝后世的经济发展打下非常牢固的基础。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