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营中的职位
以将军为首,能进军帐议事的干部都有什么,每个职位设多少人?各朝代不同的话以其中一个汉人政权为主即可,能介绍别的帖子或者链接以及相关知识的网站也可以,非常感谢,满意必来采纳。元帅 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 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
名。
校 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
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
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 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
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 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而以上、
中、下士为官职者。 武官的品级及职务如下:
品 级 官 职
------------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将军,督统,提督
正二品 副督统,总兵
从二品 副将
正三品 参将
从三品 游击
正四品 都司
从四品 城门领
正五品 守备
从五品 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卫千总
正七品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 外委把总
从九品 额外外委
唐代有你说的大将
唐代军衔
骠骑大将军 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 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 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 正三品下
云麾将军 从三品上 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上 归德将军 从三品下
服绯色,金带,(金夸)十一。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 正四品下 怀化中朗将 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 从四品下 归德中朗将 从四品下
服浅绯色,金带,(金夸)十。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 正五品下 怀化朗将 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 从五品下 归德朗将 从五品下
服深绿色,银带,(金夸)九。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 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 正六品下
振威副尉 从六品上 归德司阶 从六品下
服浅绿色,银带,(金夸)九。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 正七品下 怀化中侯 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 从七品下 归德中侯 从七品下
服深青色,(金俞)石带,(金夸) 八。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 正八品下 怀化司戈 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 从八品上 御辱副尉 从八品下 归德司戈 从八品下
服浅青色,(金俞)石带,(金夸) 八。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 正九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 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 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 从九品下
你可能对古代【将军】这个称呼的概念存在误解,以明朝军事卫所制度为例:军中五品以上的武官不分品轶和职务的高低都可以称呼为将军,各省设都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等官。一卫统辖五个千户所,兵员5600人;卫的指挥机关叫“指挥使司”,设正三品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卫镇抚二人,从五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吏目一人,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一人,各司其职,逐级负责。一个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兵员1120人;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二人,从五品所镇抚二人,从六品吏目一人。一个百户所下辖两个总旗,兵员112人;百户所设正六品百户一人,从六品试百户一人。总旗下辖五个小旗,兵员56人;小旗管辖10名士兵。
骠骑大将军 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 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 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 正三品下
云麾将军 从三品上 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上 归德将军 从三品下
服绯色,金带,(金夸)十一。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 正四品下 怀化中朗将 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 从四品下 归德中朗将 从四品下
服浅绯色,金带,(金夸)十。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 正五品下 怀化朗将 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 从五品下 归德朗将 从五品下
服深绿色,银带,(金夸)九。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 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 正六品下
振威副尉 从六品上 归德司阶 从六品下
服浅绿色,银带,(金夸)九。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 正七品下 怀化中侯 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 从七品下 归德中侯 从七品下
服深青色,(金俞)石带,(金夸) 八。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 正八品下 怀化司戈 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 从八品上 御辱副尉 从八品下 归德司戈 从八品下
服浅青色,(金俞)石带,(金夸) 八。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 正九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 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 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 从九品下
编辑于 2021-02-20
热心网友 最快回答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1、什伍之制
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
出土的商代墓葬遗址中,殉葬人大多是10人一排,墓外的殉葬坑一般也是10人一组,
陪葬的铜兵器往往也是10件为一捆,或许当时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行”字也就是10个“什”,由“百夫长”指挥;10“行”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3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据说商王亲自率领的“王师”就是由3个“师”组成。不过根据安阳一个商朝墓葬出土的战车来看,却是5辆一组,前三后二,每辆有3套作战武器,说明每辆有3名士兵;另外前面又有3个殉葬坑,每坑殉葬5人,看来应该是为前面3辆战车提供勤务的徒役。另一处车马坑则是集中埋葬了25辆战车。据此推测,再结合一些史料的记载,商代的战车编制是实行5进位制的。5辆一队,5队、25辆战车组成的战斗单位由“马亚”指挥;而出动100辆战车时的指挥官叫“多马亚”;一次出动的战车如果超过了二、三百辆,就要由商王亲自指挥了。
一般认为商代开创的这种什伍之制后来被周朝继承。周武王伐纣发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长”、“千夫长”。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及其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乘战车的甲士是3名,至于配属的步兵究竟有多少,众说纷纭。按照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但也有人认为20个徒役中只有5名承担养马、炊饮,另外15名也参加战斗。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每5乘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10乘)由“官”指挥;每10队(50乘)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100乘)编为“师”,由“师氏”指挥。周代仍然以“师”为基本单位,但师的数量逐渐增加,据说西周有14个师。
春秋时期军队中步兵比重逐渐增大,根据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一书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每乘步兵从25名逐渐增加到50名、75名,而楚国军队每乘步兵为100名。西周时作战在排列阵势时一般将参战部队分为左、中、右3个集群,号为“三军”,并按照集群的战术重要性又称为上、中、下军,而以总指挥所在的中军地位为最高。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这种战术单位逐渐固定,成为“师”以上的又一编制单位。各个诸侯国编成的军数目不同,有的有3军,有的有4军,有的有6军。军所隶属的战车以及士兵数量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在200乘上下。步兵逐渐在独立作战中也形成了新的编制,据《国语》记载吴国步兵的编制,为10进位制的:10人为队,10队为行,10行为旌,10旌为军。
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力,各国编制不尽相同。据《周礼》(一般认为该书反映的是儒家理想中的国家制度,其中有一些是成书时的制度)的说法,步兵每5名编为“伍”,由伍长指挥;5个“伍”(25人)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4个“两”编为“卒”(100人),由“卒长”指挥;5个“卒”编为“旅”(500人),由“旅帅”指挥;5个“旅”编为“师”(2500人),由“师帅”指挥;5个师编为“军”(12500人),由“军将”指挥。而《尉缭子》的说法,可能是魏国的步兵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属,100人为闾。《商君书》提到的可能是秦国的步兵编制,则5人为伍,50人设“屯长”,500人设“五百主”,1000人设“二五百主”。骑兵的编制应当与此相近。
总的来看,早期步兵都以5人为战斗单位。据《司马法》一书,5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5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看来这种步兵战术与基本编制配合得很好。
秦国实行全民皆兵,索性将成年男子一律称之为“士伍”。平时按照居住地点就近编伍,由各郡的郡尉、各县的县尉负责训练,警备治安。大规模征发参战时,就由郡尉、县尉率领上前线。
参战时由朝廷任命的统帅进行实行战时编制,委派若干“将军”分领几个作战集群,集群下将各地征发的士兵按其地域集中编制为某一战斗部队,号为“部”,由朝廷委派的“校尉”指挥;部下分为若干个(一般也应是5进位制)“曲”,约1000人,由“军侯”指挥;曲以下按平时基本编制,整编为伍(有伍长)、什(有什长)、队(50人或100人,有队率)、屯(500人,有屯长)。另外每一级军官都可支配约占编制10%的另编人员为随从亲兵,担任警卫、通讯等特别战地勤务。
汉代军队编制沿袭秦代。按照战时编制的常备军逐渐固定,以部为基本单位。部由校尉指挥,因此部有时也称“校”。校尉出缺由军司马代领。东汉时直属朝廷的北军“五校尉”部队称之为“五营”,每营应该相当于过去的部,但编制定额仅千人左右。校尉的级别相当于郡尉(比二千石),军侯相当于县尉(比六百石),屯长、队率相当于县吏(比二百石、百石)。以下的什长、伍长不算官。部以下的编制不固定,根据任务各有几个“曲”;而部以上的编制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据战略方向、战役任务委派的将军,指挥根据该任务而组编的几个部,构成一支某个战役或战略方向的兵力,有时就称军。将军的指挥部由于要在野地宿营搭建帐篷而称之为“幕府”,朝廷往往给予相当大的人事权力,允许临时任命幕府官员,因此将军出征也就叫做“开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情况相当混乱,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总的趋势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将领的随从亲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将领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最后部、曲联称,成为法律限定的一种贱民。而将军越封越滥,所领的“军”的员额不断缩小。
西晋时每一军编制仅1500人左右,而东晋时将军踔脸晌?墓俚某坪拧D铣?跛问苯??哟笾卤嘀莆??⒋保▃huang,原义为军队的旗帜)、队3级,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队约有200人上下,设“队主”;若干队合为幢,设“幢主”;一般3幢合为军,1军约3000人。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或“统军”。
求打军棍(古代军营的刑罚),板子的信息
本人求各电影,电视剧中有 打军棍,打板子的信息。就是告诉我 什么电视剧(或电影)中有这样的情节【必要】 在第几集【有最好】 谢谢了,若无满意答案,必有追分!《九品芝麻官》裏的戚秦氏(张敏饰),在公堂上不承认谋杀戚家13口人,被衙差乱棍打晕并被强行画押
帝女花第七集 第十九集 第二十二集
还珠格格第七集
怀玉公主 82集
仙剑奇侠传18集
天地传说鱼美人 10集
飞刀又见飞刀17 集
少年四大名捕15 集
恶. 之花1集
新女驸马13集
杨三姐告状17集
古代军营中,募兵制和府兵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他们那个时候的香烟是什么样子的?府兵制是一种世袭的、兵农合一的兵制,府兵还需自备武器、粮食,募兵制不同于府兵制闲时务农,战时从军,主要是通过发放钱财、免除徭役等作为条件招兵,招募到的士兵都是职业军人,而且衣食由国家发放。
隋文帝时改革了府兵制,关键在于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获得土地,这样不仅增加了土地生产,也获得了更多的税收,充盈国库,在无战时期合理利用了人力资源。隋朝的府兵制基础是均田。
唐朝时,唐太宗为了健全府兵制,又提出了三大举措:(一)增加军府数量;(二)在服兵役期间,可以免除征税,但武器、粮食还要自备;(三)军将分离。然而,开元年间,均田制被破坏,越来越多的士兵选择了逃亡,府兵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府兵制逐渐衰败,最终崩溃。为了增加军事力量,唐玄宗开始实行募兵制,从此,募兵制兴起。
府兵制作为世袭兵制,主要是另立军籍、世代为兵,可以分得土地,但不能做逃兵,他们的土地也是国家的,他们必须为国家交税、为国家种地,不能随意买卖,他们直接效忠于统治者,这些都有益于中央集权。
然而遇到战争后,武器、粮食自备的要求使得许多上了战场的军户遇到极大的困难,很有可能会丧命,也有人会选择逃亡,军户逐渐减少,新军户也难以补充,就导致士兵越来越少,军事力量不足,从此演变出新的军制—募兵制。
府兵制算是全民皆兵,官兵兵农结合,平时并不单单是训练保家卫国,和平时期还要耕种农田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募兵制算是比较正规的军队制度了,专门的训练,算是一种专职军人。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说白了就是全民皆兵。没有作战任务时,府兵就是自耕农,在农田里耕种,进行农业生产。而农闲时间,集体进行军事训练,等到有作战任务时,府兵需要自带干粮,兵器,战马前往所在的兵府报道,然后服兵役,替国家作战。
募兵制就有点像今天的招兵制度
府兵制与募兵制是古代中国两种不同的兵役制度,各自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大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全民皆兵。府兵制度下,全国各地被分成若干的兵府,没有作战任务时,府兵就是自耕农,在农田里耕种,进行农业生产。而农闲时间,集体进行军事训练,等到有作战任务时,府兵需要自带干粮,兵器,战马前往所在的兵府报道,然后服兵役,替国家作战。
府兵制兴起于西魏,兴盛于唐代前期(唐太宗),唐玄宗之后,府兵制逐渐瓦解,大约持续了200多年时间,最后被募兵制所取代。
唐朝武士
府兵制之所以被募兵制取代,并非府兵制不如募兵制,这是由府兵制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府兵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兵士的粮食,兵器甚至战马都要自备,这就要求兵士必须要有土地,否则将难以负担战时所需的粮食与战马、兵器。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大量荒芜,国家因此掌握了大量的荒地,为了发展经济,也为了增加人口,扩充兵源,政府出面招募流民,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流民种植,农民将赋税直接交给国家,这种土地制度称为均田制。
均田制不仅解决了无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国家才有条件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因为人口较少,所以要尽快养育人口发展经济,因为人口较少,社会财政收入也少,难以养活大量的职业军人,因而实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适合了社会的发展。依靠着府兵制,北朝最终在与南朝军事对抗中笑到了最后,而隋朝到唐朝前期也凭借着府兵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战绩。
但是,一旦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一定时段,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的到来了,府兵制的生存土壤也就大大改变了。
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就迟早会到来。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必然会使得人均土地不断减少,另一方面,贫富差异必然导致贫农最终丢失土地。而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越来越多的自耕农失去土地,被迫依附于地主,生活日益困苦。国家掌握的“公田”逐渐变成了大小地主控制的“私田”,府兵制赖以生存的均田制就瓦解了,府兵制也就无法再继续了。
唐朝到了高宗时期,土地兼并开始逐渐盛行,大量的府兵由于失去了土地,开始逃避兵役。到了唐玄宗时期,有的兵府出现了无兵可调的情形,一种新的兵役制度就自然产生了,这就是募兵制。
募兵制
募兵制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物,由来已久。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不同,募兵制即国家招募职业军人,由国家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长期服兵役,执行作战任务。
相比府兵制,募兵制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募兵制也有自身的缺点。士兵长期接受专门军官的训练和指挥,自然容易出现拥兵自重的现象,长期下去,就很容易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唐玄宗后期,随着节度使的大量设置,拥兵自重的地方大员越来越多。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陷入了长期的藩镇割据,最终在军阀混战中退出了历史。
由此可见,府兵与募兵,都是适应各自历史背景的兵役制度,本身没有什么谁更好谁不好的情况。在国家劳动力相对紧张,社会更需要人口进行农业生产的时代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不仅能保障充足的兵源,也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而随着人口的激增,土地兼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的募兵制自然就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
慕丙兵制就类似现在的招兵制度。府兵制是世代为兵。
古代军营营帐和蒙古包的结构是怎样的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文章标题: 古代的军营都是影视剧里那种帐子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