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后他的太子朱高炽如何抵挡弟弟汉王和赵王的夺位?
增加岁禄二万石,赐赉万计,封他们的儿子为郡王。后来削赵王左右二护卫。
http://guoxue.baidu.com/page/c3f7cab7/117.html
对汉王
成祖北征晏驾。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
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
仍命归藩。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先是,瞻圻怨父杀其母,屡发父过恶。
成祖曰:“尔父子何忍也!”至是高煦入朝,悉上瞻圻前后觇报中朝事。仁宗召
示瞻圻曰:“汝处父子兄弟间,谗构至此,稚子不足诛。”遣守凤阳皇陵。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及帝即位,
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高煦日有请,并陈利国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
复书谢之。因语群臣曰:“皇祖尝谕皇考,谓叔有异志,宜备之。然皇考待之极
厚。如今所言,果出于诚,则是旧心已革,可不顺从。”凡有求请,皆曲徇其意。
高煦益自肆。
《明史 卷一百十八 列传第六》
赵王
二十一年五月,帝不豫。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
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总旗王瑜姻家高以
正者,为贤等画谋,谋定告瑜。瑜上变。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
诏。贤等皆伏诛,陛瑜辽海卫千户。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
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
仁宗即位,加汉、赵二王岁禄二万石。明年,之国彰德,辞常山左右二护卫。
宣宗即位,赐田园八十顷。帝擒高煦归,至单桥,尚书陈山迎驾,言曰:“赵王
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否则赵王反侧不自安,异日复劳圣虑。”
帝未决。时惟杨士奇以为不可。山复邀尚书蹇义、夏原吉共请。帝曰:“先帝
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及
高煦至京,亦言尝遣人与赵通谋。户部主事李仪请削其护卫,尚书张本亦以为言。
帝不听。既而言者益众。明年,帝以其词及群臣章遣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持示高
燧。高燧大惧,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帝命收其所还护卫,
而与仪卫司。宣德六年薨。
《明史 卷一百十八 列传第六》
朱高燧
1386——1431。明太祖孙,明成祖第三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受封高阳郡王。永乐二年【1404】进封赵王。寻命居北京,诏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岁时朝京师,辞归,太子【朱高炽】辄送之江东驿。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七年【1409】,成祖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择国子司业赵亨道、董子庄为长史辅导之,高燧稍改行。
二十一年【1423】五月,成祖不豫。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为贤等画谋,谋定告瑜。瑜上变。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诏。贤等皆伏诛,陛瑜辽海卫千户。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
仁宗即位,加汉、赵二王岁禄二万石。明年【1425】,之国彰德【今河南安阳】,辞常山左右二护卫。宣宗即位,赐田园八十顷。宣宗擒高煦归,至单桥,尚书陈山迎驾,言曰:“赵王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否则赵王反侧不自安,异日复劳圣虑。”帝未决。时惟杨士奇以为不可。山复邀尚书蹇义、夏原吉共请。帝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及高煦至京,亦言尝遣人与赵通谋。户部主事李仪请削其护卫,尚书张本亦以为言。帝不听。既而言者益众。明年,帝以其词及群臣章遣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持示高燧。高燧大惧,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宣德六年【1431】薨,年四十六。谥曰简王。子惠王瞻塙嗣。
朱高煦
1385-1426,安徽凤阳人。明成祖第二子。母仁孝徐皇后,洪武十八年生于北平燕王府。二十八年(1395)受封高阳郡王。成祖继位后,于永乐二年(1404)进封汉王。十五年(1417)就藩乐安州(今山东青州)。高煦存谋逆之心久矣。太子朱高炽,体胖,有脚疾,兼好女色,成祖有废嫡立庶之意,高煦谋夺嫡,陷害太子数次,皆未果。成祖察高煦心怀叵测,会高煦有过,革其爵位,命思过。成祖崩,仁宗立,高煦蠢蠢欲动,未及,仁宗崩,太子朱瞻基由北京回南京奔丧,高煦谋于途中劫杀瞻基,未果,阴谋泄露,高煦废,禁锢南京。瞻基即位,念叔侄之情,往禁锢高煦之所探望,高煦由狱中奔出,欲扼死瞻基,为侍卫拿下,高煦数次挣脱,欲杀瞻基,瞻基命人用铜缸盖住高煦,于缸上点火将其烧死。高煦即死,除世子詹坦先卒外,其妃韦氏及九子俱从死。
附:
朱棣死后的“高煦之叛”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春天,鞑靼阿鲁台进犯大同、开平。朱棣于4月间举行盛大阅兵仪式,率众大将第五次亲征。同年8月,朱棣病死于榆木川,终年六十五岁。“遗诏传位皇太子。”
明仁宗朱高炽自幼就以聪慧仁德著称。“靖难”起兵时,朱高炽常常居北平留守,并曾以一万之兵拒李景隆五十万明军于北平城外,保全了朱棣的大本营。朱高炽两个弟弟也都不是吃干饭的,朱高煦以军功有宠于明成祖,朱高燧以慧黠见喜于明成祖。当初建文帝听方教孺之言,赐朱高炽秘诏,使“反间计”欲离间燕王父子,多亏朱高炽仁孝如一,忙派人把建文帝诏书和诏使一齐驰送朱棣,才免却父子相残的悲剧。
朱棣篡位后,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朱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永乐十六年,宦官黄俨诬称皇太子擅赦罪人,邀德名于天下,有不臣之心,东宫官员坐死者甚众。朱棣命侍郎胡滢暗中察访实情。胡侍郎禀公密奏,陈列皇太子“诚敬孝谨七事”,才免却本性多疑的朱棣猜忌。后来,宦官黄俨等想弑朱棣谋立其三子朱高燧,事发伏诛,还是皇太子朱高炽力保朱高燧不知情,救了这位一直倾陷自己的三弟一命。
朱高炽即位后,任用贤良,友爱二弟,轻刑薄役,核查冤狱。“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确实是明朝历史上罕见的仁德皇帝。可惜天不假年,明仁宗当了一年皇帝就病死,时年四十八。
明仁宗长子皇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见年青的侄子登基,一直觊觎皇位的汉王朱高煦“反谋日甚”,很想再把他爸爸朱棣篡夺其侄建文帝的“靖难”大戏再演一次。《广韵》曰:煦,温也,所谓“煦而为阳春,散而为霖雨”。偏偏人与名不符,朱高煦自少年时代就“性凶悍”,“言动轻佻”。
靖难之役,勇武善骑射的朱高煦不仅在白沟、东昌等战役中立有大功,江上之战,朱棣本来都要撤兵返走,多亏朱高煦亲率生力军赶到,喜得朱棣当时连骗带蒙又附有二、三的诚意对他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婉言有立其为储贰之意。狂喜之下,朱高煦拼命死战,大败明兵,奠定了燕兵攻克南京的最后胜利基础。
虽说“君无戏言”,但朱棣的话也属高级而严肃的“逗你玩”。“吾病矣”——一活又活了二十二年;“世子多疾”—一活又活了二十三年,多疾不等于立马就死,只要活着,嫡长子就该是皇太子。
朱棣称帝后,封朱高煦为汉王,国云南;朱高燧为赵王,国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之国,说:“我何罪,斥我万里。”朱棣不悦。皇太子朱高炽仁德,力劝之下,使这位二弟其能暂留宗师。封王后,朱高煦力求一支名为“天策卫”的御林军为护卫军,又乘朱棣高兴时增益两只卫军为护卫,由此,他常常自夸于人:“唐太宗曾为天策上将,我得之岂偶然呢。”
有一次,朱棣命皇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以及皇太孙朱瞻基三人一起谒拜朱元璋孝陵。朱高炽一直体弱多病,是个素有足疾的大胖子。谒陵要步行,朱高炽要两个太监左右搀扶才能一瘸一拐慢慢挪步,就这样,还时不时一个大趔趄,样子着实狼狈。身强力健的朱高炽在背后讪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皇太孙朱瞻基倒自少年时就有英锐之风,在朱高煦身后接口说:“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当时“回顾失色”,感觉这位侄子不是什么好欺负的“善茬”。
汉王朱高煦身长七尺多,矫捷善骑射,“两肋如龙鳞者数片”,这种其实是牛皮癣的皮肤病更让他觉得自己是“真龙”下世,常以雄武自骄。洪武十三年,朝廷改封其封国为青州,朱高煦又不想去。他私募卫士三千人,也不隶籍于兵部,常常纵使这些人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审其部下,朱高煦大怒,冲入衙府以手中铁瓜当头把徐指挥活活砸死。
在外出征的朱棣回南京闻讯,大怒,把他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废其为庶人。皇太子朱高炽又“力劝”,削其两支护卫,改封山东乐安州。朱高煦此次不得不行,到乐安后,“怨望益甚,异谋益急。”皇太子多次亲笔写信告诫这位老弟要遵令守法,朱高煦仍旧我行我素。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日夜与其父互派信使通报京城的情况,潜伺变故,有时一昼夜就有六七趟来往谍报。“上固知之,顾益厚遇,倍加岁禄,赐赉万计。”后来,朱高煦因怒在封国的王宫杀掉朱瞻圻生母,怨恨之下,朱瞻圻就上书揭其父过恶。朱高煦也怒,狗咬狗反诉这位儿子常为自己“侦觇朝廷秘事”。明仁宗毕竟是个老好人,叹息说:“尔父子何忍也!”罚朱瞻圻去凤阳守皇陵。
明仁宗崩逝时,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奔丧回程时,朱高煦还想于半路伏兵谋杀这位嗣帝,因事发匆忙而未果。
明宣宗继位后没两个月,汉王朱高煦还假惺惺地“陈奏利国安民四事”。朱瞻基性格很像他父亲,也是个厚道人,对侍臣讲:“永乐年间,皇祖常谕皇考及朕,谓此叔有异心,宜备之。然皇考待之极厚。如今日所言,果出于诚,则是旧心已革,不可不顺从也。”于是,明宣宗大张旗鼓诏命有司施行,并亲笔写信表示感谢。
转年(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献元宵灯为名,派人窥伺朝廷武备,“反谋未尝一日忘”。他向明宣宗索要骆驼,“与之四十”;索要马匹,“与之百二十”,索要袍服,“又与之”。见这位侄子皇帝很好说话,“高煦愈自肆。”他暗约驻守济南的山东都指挥靳荣到时献城为应,又授指挥王斌、朱煊等人为太师、都督等官职,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四个儿子各监一军,他自己率中军,准备举兵进攻北京。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聪明,派遣其属下枚青入京,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是朱棣“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的儿子,闻言连夜就把枚青绑起送入宫内。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仍派中官侯太带自己亲笔信至乐安“晓谕”这位皇叔。
侯太到乐安后,朱高煦陈兵相见,南面高坐,也不拜领皇敕,令皇使侯太跪于阶下,大言道:“我何负朝廷哉!靖难之战,非我死力,燕之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谗,削我护卫,徒我乐安;仁宗(朱高炽)徒以金帛铒我。今又辄云祖宗故事,我岂能郁郁无动作!……速报上,缚奸臣来,徐议吾所欲。”语气语态,与当初朱棣反建文帝时几乎同出一辙。
太监侯太是个胆小鬼,怕汉王杀掉自己,伏地惟惟。回京后,明宣宗问他汉王说些什么,他回答说:“汉王无所言”。随行护卫的锦衣卫“俱陈所见”,明宣宗大怒,对侯太说:“事定必治汝!”
为了给自己造反制造论据和做铺垫,汉王朱高煦派人上疏朝廷众官,指斥明宣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以及南巡诸事,“斥朝廷罪过”。同时,他又斥责夏原吉等几个大臣擅权为奸,“并索诛之”,同时,私下写信给诸位公侯重臣,“骄言巧诋”,污蔑明宣宗违祖制等事。至此,明宣宗才叹道:“高煦果反!”
明宣宗集朝臣集议。本来要派阳武侯薛禄率兵讨伐,大学士杨荣以建文帝时李景隆为戒,劝帝亲征。大臣夏原吉也表示:“臣见高煦命将而色变,退语臣等而泣,知其无能为也。且兵贵神速,宜一鼓而平之,所谓先声有夺人之心也。”英国公张辅自告奋勇,想自请两万兵前往平定朱高煦。明宣宗表示:“爱卿您确实能击败叛贼。但朕新即帝位,保不准有小人怀有二心,亲征之事就这样决定了吧。”
明宣宗虽年纪轻轻,却属少年老成英明果决之主。1426年(宣德元年)秋八月,经过周密布置,祭过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百神之后,他亲率大营五军将士出征。
行至杨村,明宣宗在马上询问左右群臣:“众卿认为高煦计将安出?”有人说“乐安城小,贼军必先取济南为大本营”;又有人说朱高煦先前一直逗留南京,此次造反一定会引兵南去。明宣宗听毕摇头,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然。济南虽近,未易攻取;闻朕大军将至,亦无暇攻取。高煦护卫军多家在乐安,不会弃家往南京方向征战。高煦外似诡诈,内实怯懦,临事狐疑,辗转无断。今其敢反,轻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又以为朕不能亲征。今闻朕亲行,已经胆裂,其敢出战乎!至即擒矣。”
如此名正言顺,加上皇帝亲征,明宣宗仍在路上遣使向朱高煦传达诏旨,谕以逆顺祸福。“上英畅神武,词旨明壮。六军气盛,龙旗钲鼓,千里不绝”。设想,当初建文帝有此远识和胜略,能够御驾亲征,估计走到一半,北平城内就会有人擒燕王朱棣来献。
大军一路鼓行,径直来到乐安城北,把乐安城围个水泄不通。惊惶之余,城内守军“乘城举炮”,想弄出些大动静来吓唬城外明军,同时给自己壮壮胆。“大军发神枪铳箭,声震如雷。”(明朝火器相当先进,排放轰响,估计和“卡秋莎”火箭炮的威势差不多。)“城中人皆股栗”,叛军个个发抖。
“诸将请即攻城,上不许。敕谕高煦,不报。复遣敕谕之曰:‘前敕谕尔备矣。朕言不再,尔其审图之。”下了最后通牒后,明宣宗又派人以箭缚“招降归正”敕书于城内,告以福祸逆顺,“于是城中人多欲执高煦以献。”
牛逼这么久,侄子皇帝真正提兵前来,朱高煦反倒狼狈失据。在内殿徘徊思虑大半天,朱高煦只得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宽假一天,“今夕与妻子别,明旦出归罪。”明宣宗答应。
当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与众人往来密谋造反的文书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销毁罪状,“城中通夕火光烛天。”
转天,朱高煦要出城投降,其将王斌很有血性,劝他说:“宁一战而死!就擒,辱矣!”朱高煦以城小为辞,从地道偷偷溜出城,穿白衣跪伏于侄子面前,顿首自陈:“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
明宣宗仁德,没有依刑法对他“明正典型”,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师,在西安门内新筑宫室,虽属软禁,但“其饮食衣服之奉,悉仍旧无改。”班师之后,仅仅诛杀逆党王斌等六百余人,胁从者皆不问。
明宣宗本来想一鼓作气挥军趋彰德,把另一个叔叔赵王朱高燧也一并擒来,大臣杨士奇苦劝,认为赵王谋反无实,又属至亲,攻之没有正当理由。明宣宗很听谏劝,回京后派人送亲笔信晓谕,忐忑不安的朱高燧见信,大喜曰:“吾生矣”,忙上表谢恩,上献自己所有护卫军队。明宣宗收其所还护卫,保留其仪卫司(仪仗队),赵王朱高燧得以善终。
朱高煦虽为囚徒,大宫殿大酒大肉仍旧享受,诸子妃妾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按理说装装孙子哀乞苟活也能善终。有一天,明宣宗处理朝政后心情不错,亲自去逍遥城(宫殿名)去看往这位被拘禁的叔王。
朱高煦不知哪根筋又搭错,倨傲不拜,横坐于地,冷眼观瞧明宣宗。宣宗围着这位皇叔转了几圈,本想好言安慰几句,说说亲情叙叙旧,不料想朱高煦忽然伸出一腿使个大绊子,把明宣宗绊倒在地。“上大怒”,命力士从殿外抬口大铜缸进来(就是故官里常见那种)把朱高煦扣闷在里面。铜缸重300斤,这位汉王身板特好,孔武有力,用脖子还能把缸顶起,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朝宣宗逼近。盛怒之下,明宣宗派人“积炭于缸上如山”,点火燃之,不久,炭烧铜熔,把朱高煦烧成一顿灰烬。余怒未消,朱高煦诸子也被下令处死。
纵观朱高煦所为,比其亲爹朱棣相差远矣,判若云泥。他既无深谋远虑,又无能将谋臣,更无坚城广地。苍猝起兵,困守孤城,一俟宣宗亲征,即刻束身就缚。败则败矣,认命拉倒,又伸出臭脚,绊龙一跤,由此,也可知朱高煦毕竟只是一介赳赳武夫,实无大计。
历史往往会惊人地相似,有时是喜剧,有时是悲剧,有时是笑剧。不幸的是,朱高煦拨个未筹。虎父犬子,十分不肖。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孙子,如果是朱棣的话,他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朱棣会不会做出同样的事情?朱元璋是一个长命的君王,他意属的接班人皇太子朱标先他而去。由于朱元璋实在太过满意和喜欢朱标,朱标死后,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也即自己嫡孙。如果朱棣遇到这种情况,朱棣会像朱元璋一样,把皇位传给他嫡孙朱瞻基。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朱棣对这个嫡孙是非常满意的。
整体上来讲,朱棣对自己的一切,还是满意的,毕竟坐上了九五之尊之位,人生算得上是圆满。不过,朱棣在接班人方面,非常的不圆满。因为朱棣第一顺位的接班人嫡长子朱高炽一点都不像他。朱棣除了雄才大略之位,也身材高大,英俊潇洒,龙行虎步。但他的儿子朱高炽,肥头大耳,脚还是跛的,行动迟缓,性格唯唯诺诺。
对于儿子,人都希望“虎父无犬子”,差一点,“虎父犬子”也能接受。但在朱棣的眼里,他的嫡长子朱高炽“犬”都不如。朱棣因此迟迟不肯立朱高炽为太子。朝中大臣为此纷纷上书,劝朱棣早日立朱高炽为太子,但大臣们各种道理说尽,朱棣就是不愿意。后来,有一个大臣跟他说了三个字,他就欣然立朱高炽为太子。这三个字是“好皇孙”。
从这个事件里面,我们可以知道朱棣立朱高炽,并不是他认可朱高炽,而是他高度认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传位给朱高炽的唯一目的就是,可以让朱瞻基最终能继承他的位置,成为一国之君。果然,立朱高炽为太子还没几年,朱棣就急匆匆地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从名义上从法理上确立朱瞻基的第一继承人地位。从朱棣的这些行为,我们可以得知,一旦朱高炽先朱棣而去,朱棣最后一定会效仿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这太明显了。
我觉得他是看不上朱棣的,因为朱棣的野心实在是太大了。
我觉得应该不会,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
那肯定就不会了,朱元璋肯定就直接把位置传给朱棣了。
朱棣他不会这么做,这和两个人的原生家庭有关。
明成祖朱棣如果让位于另一个儿子,可能又是一个盛世,可是他让给了明仁宗这个体弱多病,以文治国的儿子
先说一下朱棣为什么要让一个体弱多病的儿子当皇帝,朱棣也是想立老二朱高熙的,但当时朱高炽是老大,是嫡子,废长立幼又是大忌,当时的辅助大臣解缙说了一句话,“好嫡孙”。朱棣这才喜笑颜开,因为他跟朱元璋一样,都特比喜欢大儿子的儿子,所以说让朱高炽当皇帝只是为了把皇位传给朱瞻基这个好嫡孙而已。
你说的是汉王?不可能的,朱棣怎么上的皇位,靠靖难!他骨子里是个武人可是不代表他傻, 打天下靠武人,治天下靠文人。就算明知道文人是个坑也得用,谁叫士大夫才是百姓的头头。
还有汉王是靠谁支持的,靖难那些从龙功臣。朱棣敢让他们从第二次龙么?朱元璋把从龙功臣杀了个干净,朱棣没杀,但是也不可能让他们再活蹦乱跳。不然搞不好老朱家就成别人家的了。家国家国,先家后国。就算明知道明仁宗会让明朝GG,也得给他,顶多就是把文人犁上一遍。定一个酸儒不得干涉军政
差不多600年前的事儿了,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可能。
文章标题: 如果朱高炽请求让位给汉王,朱棣能答应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