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所见二里头文化青铜器能体现夏代的青铜铸造水平吗

时间: 2022-01-03 12:02: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所见二里头文化青铜器能体现夏代的青铜铸造水平吗

夏代青铜器有哪些特点?

首先,贵重的青铜器基本上都是出在形制较大、随葬品丰富的奴隶主贵族大墓之中,表明当时贵重的铜器手工业产品皆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当时的青铜铸造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夏代王都二里头遗址铸铜作坊应当是由王室官吏经营管理的。其次,夏代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是礼器和兵器,表明在奴隶制度下的夏代铸铜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用来满足奴隶主贵族的需要。再次,从铜器出土的数量、种类和器形看,夏代铜礼器的组合十分简单,主要是以铜爵为主,在发现铜礼器的11座墓中,就有9座有铜爵,而且有两座墓中发现铜爵各两件。

不可能出现在商代时期的青铜器是

不可能出现在商代时期的青铜器是
  第一节商代青铜器概述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的原因。这些青铜器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重要的墓葬或窖藏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以及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此外商代早期青铜器在河南北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大的发现。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商代晚期是指盘庚迁都于殷之后的时期,即殷墟文化期。就青铜器的发展而言,在郑州二里冈文化与安阳殷墟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就完全有必要在商代早期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前,划出一个称为商代中期的阶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丁至小乙时期。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在冶炼、铸造技艺和艺术表现上都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能够充分地发挥青铜材料的特点,作品被赋予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为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使中国的青铜文化达到高峰。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最为发达,比之中期内容和种类丰富得多,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古代装饰艺术的典范。商代的青铜器矗立于奴隶制时代文化的颠峰,它的创造经验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各个不同的艺术门类,而且直接为西周前期所继承。

  第二节商代青铜器的分期

  一、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的青铜器是商代早期的代表,其后河北蒿城、江西吴城、湖北盘龙城、山东大辛庄、河南偃师等地也相继出土了同期青铜器。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相比,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论在造型设计、花纹镂刻,或是工艺技术上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1 造型特征

  此时青铜礼器占主导地位,成为青铜时代最主要的象征。其通常是成套的,表现了当时礼制的发展和国家机器的加强。商代早期的青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铸造水平较高,但传世品较少。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来看,一般包括:鼎、大鼎、大方鼎、鬲、 、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涉及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都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而成的一套酒器已被普遍使用。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普遍很薄,商代晚期·火蛇纹鼎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已经相当厚重。此时期器物的体积也有所增大。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状,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与器腹之所以相通,是因为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此时方鼎体形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式样,一律为扁体平底,流部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都有“十”字形大方孔,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商代早期壶提梁类分为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且不设提梁的。

  2 花纹与装饰

  一般胎质较薄、纹饰简单质朴,大多是宽线和细线组成的变形兽面纹,展现了二里冈时期青铜文化特点。此外这个时期纹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底。

  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糙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在这时出现。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的主体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作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兽面纹上、下常有圆圈纹作边框,方鼎左、右、下方有乳钉纹。

  3 铭文特征

  铭文已有萌芽。郑州白家庄出土的一件铜罍,肩部饰有三个龟形图案,有学者认为是族徽文字。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鬲上,有“亘”字,可认为是这一时期铜器上比较罕见的铭文之一。

  二、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考古学上所观察到的商朝早期与晚期文化分布中心分别在郑州、安阳两地。但商朝中期考古文化的中心则较为分散,反映了当时政治的不稳定。“正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

  1造型特征

  商代中期青铜器除了生产工具和兵器外,容器的种类比早期有所增加,主要有鼎、鬲、斝、爵、觚、尊、盉、壶、瓿、卣、罍、盘、簋、豆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前所未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鼓出,平底已较少见。早期已出现的宽肩的大口尊在此时有较大的发展,出现像阜南的龙虎尊和兽面纹尊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高度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为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十”字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一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立,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商代早期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

  2花纹与装饰

  此时出现用云雷纹衬底的复层纹饰,其设计和雕刻之复杂精细,是早期作品所无法比拟的。浮雕兽面纹也开始出现,但一般都比较圆浑,不似商晚期那般硬朗锐利。有的器体上开始用扉棱装饰,显得凝重雄伟。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细而密集。一般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经较为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了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往往双目突出。如果不是浮雕的话,无论是头像还是躯体都没有明显的区分。

  3铭文特征

  商代中期的铭文没有太大的发展,也是处于萌芽阶段,一般器物也没有铭文,但是在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不过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三、晚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河南殷墟遗址、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从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来推商代晚期·兽面纹四足鬲断,青铜器冶铸业虽然是以王都为中心,但在各地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都邑,也都设有大大小小不同的作坊。殷商后期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此时手工业中的青铜铸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从二里头文化上层青铜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墟青铜器,不仅品类较全、形式多样,而且在造型设计和铸造工艺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达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1造型特征

  商代晚期从武丁后期至帝辛接近二百年的时期内,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殷墟时期前段

  殷墟时期前段以小屯238号墓、殷墟5号墓、小屯村北18号墓所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其他地区的以山西石楼二郎坡、桃花庄、后蓝家沟和湖南宁乡黄材等地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

  新出的器形有方彝,高颈宽口椭扁体壶,敞口束颈椭扁扇体觯、觥等。方彝见于小屯238号墓。殷墟5号墓出土有“偶方彝”,偶方彝的外形似二方彝合体,内为一长方形槽。高颈宽口椭扁体壶见于殷墟5号墓,口宽而椭扁、颈较高、腹部膨大,颈两侧有贯耳,下有圈足,有的有盖,石楼桃花庄扁壶则风行扁壶于商代晚期的前段,到晚期后段就迅速消失。一种敞口束颈椭扁体觯见于殷墟5号墓,有的无盖,颈部收缩都不是很小,有宽狭不同的做法;器多小型,也有作中型的。另一种敞口束颈圆体似杯的觯,大约也在此时出现。上述两种觯在传世品中很多。觥有作鸟兽形和圈足的两类,全见于殷墟5号墓。鸟兽合体造型的觥,前足与后足不相同,如妇好觥前为虎后为枭的合体,司母辛觥前为怪兽后为怪鸟的合体。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有一前为虎头后为鸭形而平啄的兽禽合体觥。

  新出的还有鸟兽形尊,如妇好鸟尊、湖南湘潭猪尊、醴陵象尊,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形式。也有的设计成半容器半动物的式样,如双羊尊,中间是尊形,两侧为羊头,形状特殊。

  值得注意的是,方器在这时大为发展。殷墟5号墓出土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壶、方缶等等,而传世器中还有方觚、方觯,几乎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方器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富有特征的器物。

  中期的器类在本期内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式样。食器中鼎的变化较大,除了通常的式样外,新出现的形式有自器腰以上收缩、口唇外翻的鼎,这主要是中小型鼎;还有一种是容器部分很浅的柱足或扁足鼎。袋腹似鬲的柱足鼎,俗称分裆鼎,是此时期流行的新式样,前段的特点是袋腹较深。晚期前段的方鼎都是槽形的长方状鼎,柱足粗而偏短,也有扁足方鼎。柱足和扁足方鼎在殷墟5号墓中都有典型的式样。

  甗在商代早期黄陂盘龙城墓中发现有一例,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晚期前段有较多的发现,均作甑鬲连铸形,甑体都大且深。口部的做法有两种:一种自口至腹都为直壁,口沿处有宽阔且加厚了的边条,如小屯188号墓出土的就有此种直壁 ;另一种口部侈大,殷墟5号墓有这类 。前者大约主要流行于前段,后者成为固定的沿用式样。妇好三联甗分左、中、右置于一箱形的釜上,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其他地方没有发现。

  鬲这类器物不是特别流行,传世的有殷墟出土鬲,多为深袋足;安徽阜南月牙河出土的鬲,器颈处直而收缩,翻唇,亦深袋足。

  簋在早期的黄陂盘龙城墓中曾出土过一例,为圈足双耳。晚期前段出现了无耳簋,这种簋形体比例较宽,圈足直而往往有小方孔,口微敛而翻唇。殷墟5号墓及武官村大墓都出土有无耳簋,后者比前者上口翻唇的曲度还要大。无耳簋是在晚期前段较为盛行的式样,此时没有发现双耳簋。

  爵、觚、斝仍是组合的酒器。扁体爵已大为减少,圆体爵盛行。觚的造型为颈部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的是斝鋬上开始有了较多的兽头装饰,三足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同时出现了圆体和椭方体不分段的斝,前者如殷墟武官北地1号墓圆体斝,后者如小屯238号墓的椭方体斝。殷墟早期出现过的袋足斝,在晚期的前段又重新萌起。此时期内还出现了角,但很少,殷墟5号墓出土爵近50器,却未见有一角。

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该遗址属于夏商时期,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它被称为“书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该遗址属于夏商时期,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它被称为“书写中国之最的地方”,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就在这里被发现。该作坊所属的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民间手工业
A
文章标题: 所见二里头文化青铜器能体现夏代的青铜铸造水平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1301.html
文章标签:夏代  青铜器  青铜  所见  铸造
Top